說日篇第三二
關燈
小
中
大
相同,這不符合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所以知道這十個太陽不是真的太陽。
況且禹和伯益看見十個太陽的時候,始終不是在晚上。
要是在白天,那麼一個太陽出來,另外九個太陽就該留下,怎麼能十個太陽同時出來呢?如果是黎明太陽沒有出來的時候,則天的運行有一定的度數,太陽是随着天旋轉運行的,怎麼能停留在扶桑樹的樹枝上,浸泡在湯谷的水裡呢?要是停留在扶桑樹上、湯谷水中,那就不符合運行的度數,運行的度數就要發生差錯,跟太陽随天轉不相應了。
如果随天運行出現的太陽與那十個太陽不同,這樣推測起來那十個太陽隻是像太陽而又不是太陽了。
【原文】 32·26《春秋》莊公七年(1):“夏四月辛卯,夜中恒星不見(2),星霣如雨者(3)。
”《公羊傳》曰:“如雨者何?非雨也。
非雨,則曷為謂之如雨?不修《春秋》曰(4):‘雨星,不及地尺而複(5)。
’君子修之,曰:‘星霣如雨’。
”不修《春秋》者,未修《春秋》時魯史記,曰:“星霣如雨(6),不及地尺而複。
”君子者,孔子。
孔子修之曰“星霣如雨”。
孔子之意以為地有山陵樓台,雲“不及地尺”,恐失其實,更正之曰:“如雨”。
如雨者,為從地上而下,星亦從天霣而複,與同,故曰“如”。
夫子雖雲“不及地尺”(7),但言“如雨”,其謂霣之者,皆是星也。
孔子雖定其位(8),著其文,謂霣為星,與史同焉。
【注釋】 (1)莊公七年:公元前687年。
(2)恒星:這裡指常見的星星。
(3)霣(yǔn隕):通“隕”。
者:根據上下文意,疑是衍文。
本書《藝增篇》作“星霣如雨”,可證。
(4)不修《春秋》:指沒有經過孔子修改的《春秋》,即魯史記。
(5)複:返,回。
(6)星霣如雨:上文言“雨星”,可從。
(7)雲:“不及地尺”是魯史記上的話,不是孔子說的,故疑“雲”系“去”字形近而誤。
(8)魯史記言“不及地尺”,孔子“恐失其實”,乃去之,因此不得言孔子“定其位”。
故疑“雖”下脫一“不”字。
【譯文】 《春秋》莊公七年中記載:“夏四月辛卯日,晚上看不見常見的星星,而流星卻像雨般墜落下來。
”《公羊傳》解釋說:“像雨的東西是什麼呢?不是雨。
不是雨,那為什麼說它像雨呢?沒有删修過的《春秋》上說:‘墜落的星,離地不到一尺又返回天上去了。
’君子删修後說:‘流星墜落像下雨’。
”沒有删修過的《春秋》,就是還沒有删修《春秋》時魯國史官的記載,它上面說:“墜落的星,離地不到一尺又返回天上去了。
”上面說的君子就是孔子。
孔子删修之後說“流星墜落像下雨”。
孔子的意思認為地上有大山近陵樓台,說“離地不到一尺”,恐怕不符合實際情況,就更正說“像下雨”。
像下雨的意思,是認為雨是從地面上去,而又從天上落下來的,流星也是從天上墜落下來又回到天上去的,跟下雨的情況相同,所以說它“像”。
孔子雖然删去了“離地不到一尺”,隻說“像下雨”,可是說墜落的東西,都是星星。
孔子雖然沒有确定隕星墜落的位置,但寫了這樣的話,說墜落的是星,跟魯史記上的記載相同。
【原文】 32·27從平地望泰山之巅,鶴如烏,烏如爵者(1),泰山高遠,物之小大失其實。
天之去地六萬餘裡,高遠非直泰山之巅也。
星著于天,人察之,失星之實,非直望鶴烏之類也。
數等星之質百裡(2),體大光盛,故能垂耀。
人望見之,若鳳卵之狀,遠失其實也。
如星霣審者,天之星霣而至地,人不知其為星也。
何則?霣時小大不與在天同也。
今見星霣如在天時,是時星也(3);非星,則氣為之也。
人見鬼如死人之狀,其實氣象聚(4),非真死人。
然則霣星之形,其實非星。
孔子雲正霣者非星(5),而徙正言如雨非雨之文(6),蓋俱失星之實矣。
【注釋】 (1)爵:通“雀”。
(2)等:根據文意,疑“等”是衍文。
上文有“數日之質”文例相同,可證。
(3)時:根據文意,疑是“非”之誤。
下文“非星,則氣為之也”,順承此文,可證。
(4)聚:疑是衍文。
本書《訂鬼篇》有“鬼者,人所得病之氣也。
氣不和者中人,中人為鬼,其氣像人形而見。
”又有“氣能像人聲而哭,則亦能像人形而見,則人以為鬼矣。
”文例同,可證。
(5)雲:疑“未”形近而誤。
下文“徒正言”與“未正”相反為文,語氣相貫,可證。
(6)徙:根據文意,疑“徒”形近而誤。
【譯文】 從平地望泰山山頂上,白鶴像烏鴉,烏鴉像麻雀,這是泰山又高又遠的緣故,因而物體的大小失去了它們真實的面貌。
天離地六萬多裡,又高又遠的決不隻是泰山的山頂。
像星星附着在天上,人看見它,已經失去了星星的真實面貌,可見失去真實面貌的不隻是看見的白鶴、烏鴉之類。
推算星的質地有百裡。
形體巨大光亮極了,所以能向下發出光芒。
人看見它像鳳卵的形狀,這是因為離人很遠失去了它真實面貌的緣故。
如果星星墜落是真的,那麼天上的星墜落到地上,人們應該不知道它是星。
為什麼呢?因為星墜落下來時的大小不跟在天上時相同。
如今看見墜落的星像在天上時大小一樣,這就不該是星。
不是星,那就是氣形成的了。
人看見鬼像死人的樣子,其實是氣使它像死人的樣子,而不是真的死人。
那麼墜落的星狀物,其實不是星。
孔子沒有訂正墜落下來的不是星,而隻訂正說星墜落像下雨而不是雨的說法,都是不符合星的真實情況的。
【原文】 32·28《春秋左氏傳》:“四月辛卯,夜中恒星不見,夜明也;星霣如雨,與雨俱也。
”其言夜明故不見,與《易》之言“日中見鬥”相依類也(1)。
日中見鬥,幽不明也;夜中星不見,夜光明也。
事異義同,蓋其實也。
其言與雨俱之集也(2)。
夫辛卯之夜明,故星不見,明則不雨之驗也,雨氣陰暗,安得明?明則無雨,安得與雨俱?夫如是,言與雨俱者非實。
且言夜明不見,安得見星與雨俱? 【注釋】 (1)依:根據文意,疑“似”之誤。
前文“與骐骥之步,相似類也”,“與晨凫飛相類似也”,可證。
引文參見《周易·豐卦》。
(2)集:聚集。
這裡是一齊落下的意思。
【譯文】 《春秋左氏傳》:“魯莊公七年四月辛卯日,晚上連常見的星星者看不見,夜空很明亮;星星墜落像下雨,而且與雨同時下來。
”它是說夜空很明亮所以看不見星星,與《易經·豐卦》上說的“太陽正中時看見了北鬥星”相類似。
太陽正中時看見北鬥星,是因為陽光昏暗不明的緣故;晚上看不見星星,是因為夜空很明亮的緣故。
事情不同但道理一樣,大概它們都是事實。
《春秋左氏傳》說的“與雨俱”,是說星星與雨一齊落下來。
因為辛卯日的晚上夜空很明亮,所以看不見星星。
夜空很明亮,那是不下雨的證明,下雨天氣陰暗,怎麼會夜空明亮呢?夜空明亮就沒有雨,怎麼會與雨一同下來呢?像這樣,說與雨一同下來就不是事實。
再說,夜空很明亮連星星都看不見,怎麼能看見隕星與雨一起落下來呢? 【原文】 32·29又僖公十六年正月戊申(1),霣石于宋五,《左氏傳》曰:“星也。
”夫謂霣石為星,則謂霣為石矣。
辛卯之夜,星霣為星,則實為石矣。
辛卯之夜,星霣如是石,地有樓台,樓台崩壞。
孔子雖不合言及地尺,雖地必有實數(2),魯史目見,不空言者也;雲“與雨俱”,雨集于地,石亦宜然。
至地而樓台不壞,非星明矣。
【注釋】 (1)僖公:魯僖公,名申,春秋時魯國君主。
公元前659~前627年在位。
僖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44年。
(2)雖(雖):句不可通。
根據文意,疑是“離(離)”字形近而誤。
【譯文】 還有魯僖公十六年正月戊申日,有五砣隕石落在宋國,《春秋左氏傳》說:“是星星。
”說隕石是星,就是說墜落下來的是石頭了。
那麼辛卯日的晚上,墜落的星是星,那實際上是石頭。
辛卯日的晚上,墜落的星如果是石頭,那麼地上有樓台,樓台就會被砸壞。
孔子雖然不贊成說隕星離地一尺又返回天上,但它離地一定有确實的數字,魯國的史官親眼看見,是不會憑空瞎說的;說“與雨一同落下來”,雨會聚集在地上,隕石也該是這樣。
隕星落到地上而樓台沒有毀壞,那麼落下來的不是星,就很明白了。
【原文】 32·30且左丘明謂石為星,何以審之(1)?當時石霣輕然(2),何以其從天墜也(3)?秦時三山亡,亡有不消散(4),有在其集下時必有聲音(5),或時夷狄之山從集于宋(6),宋聞石霣,則謂之星也。
左丘明省,則謂之星。
夫星,萬物之精,與日月同。
說五星者,謂五行之精之光也。
五星、衆星同光耀,獨謂列星為石,恐失其實。
實者,辛卯之夜,霣星若雨而非星也,與彼湯谷之十日,若日而非日也。
【注釋】 (1)審:弄清楚。
(2)輕:根據文意,疑系“硁”形近而誤。
硁(kēng坑):砰,擊石聲。
(3)根據文意,疑“以”後奪一“知”字。
(4)有:通“又”。
(5)有: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6)從(從):根據文意,疑系“徙”字形近而誤。
【譯文】 左丘明說隕石是星,怎麼才能弄清楚呢?當時石頭墜落下來砰砰砰的,怎麼知道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呢?秦朝的時候三座大山不見了,不見了又沒有消散,在它們一齊落下的時候一定有聲音,或許是夷狄的山飛來落在宋國,宋國人聽到了石頭落地的聲音,就認為它是星。
左丘明寫《左傳》時省略了文字,就說是星。
星是萬物的精氣,跟日月一樣。
解釋五星的人,說五星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精氣的光。
五顆恒星和群星一樣閃光照耀,而隻說流星是石頭,恐怕不符合它的真實情況。
實際上,辛卯日的晚上,墜落的流星像下雨而不是星,跟那湯谷的十個太陽,像太陽而不是太陽一樣。
【原文】 32·31儒者又曰:“雨從天下。
”謂正從天墜也。
如當論之(1),雨從地上,不從天下。
見雨從上集,則謂從天下矣,其實地上也。
然其出地起于山。
何以明之?《春秋傳》曰:“觸石而出(2),膚寸而合(3),不崇朝而徧天下(4),惟太山也。
”太山雨天下,小山雨一國,各以小大為近遠差。
雨之出山,或謂雲載而行,雲散水墜,名為雨矣。
夫雲則雨,雨則雲矣。
初出為雲,雲繁為雨。
猶甚而泥露濡污衣服(5),若雨之狀。
非雲與俱,雲載行雨也(6)。
【注釋】 (1)當:句子難通,疑“實”之誤。
“如實論之”,本文常用語。
(2)觸:接觸。
這裡是貼着的意思。
(3)膚寸:古代的長度單位。
一指寬為寸,四寸為一膚。
這裡比喻極小的空間。
(4)崇:終。
崇朝:整個早晨。
徧:即遍。
句子難通,疑“鲊”下脫“雨”字。
本書《效力篇》、《明雩篇》皆作“遍雨天下”,可一證。
《風俗通義·正失》作“鲊雨天下,”可二證。
(5)而:如。
泥露:這裡是厚的露水的意思。
濡(rú如):浸。
濡污:浸濕。
(6)行雨:根據文意,疑是“雨行”之誤倒。
【譯文】 儒者又說:“雨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這是說雨直接從天上落下來。
照實說,雨是從地面上去的,而不是從天上産生降下來的。
人們看見雨從上空落下來,就認為是天上掉下來的,其實它是從地面上去的。
然而雨從地面上去,是由山開始的。
用什麼來說明呢?《春秋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上說:“雲貼着山石出來,膚寸之間都雲氣密集,不到一個早晨,雨就下遍天下,這隻有泰山才能做到。
”泰山的雨能下遍天下,小山的雨能下遍一國,各以山的大小距離的遠近而有不同。
雨從山裡出來,有人說是雲載着雨走,雲散開水落下來,就稱作雨。
其實雲就是雨,雨就是雲。
剛出來是雲,雲濃密成雨。
如果雲非常濃,會像厚露浸濕衣服,跟雨淋濕衣服的樣子差不多。
可見不是雲和雨在一起而是雲載着雨走。
【原文】 32·32或曰:“《尚書》曰:‘月之從星(1),則以風雨。
’《詩》曰:‘月麗于畢(2),俾滂沲矣(3)。
’二經鹹言(4),所謂為之非天,如何?”夫雨從山發,月經星麗畢之時,麗華之時當雨也。
時不雨,月不麗,山不雲,天地上下自相應也。
月麗于上,山烝于下(5),氣體偶合(6),自然道也。
雲霧,雨之征也,夏則為露,冬則為霜,溫則為雨,寒則為雪。
雨露凍凝者,皆由地發,不從天降也。
【注釋】 (1)星:這裡指箕宿、畢宿。
(2)麗:附着。
這裡是靠近的意思。
畢:指畢宿。
(3)俾(bǐ比):使。
沲:同“沱”。
滂沱:雨下得很大。
(4)鹹:都。
(5)烝:通“蒸”。
(6)體:這裡指月亮。
【譯文】 有人說:“《尚書·洪範》上說:‘月亮靠近箕宿和畢宿,就會刮風下雨。
’《詩經·小雅·漸漸之石》上說:‘月亮靠近畢宿,就要大雨滂沱。
’這兩種經書都說,造雨的不是天,又怎麼解釋呢?”這是因為雨從山上起來,正是月亮經過并靠近畢宿的時候,月亮靠近畢宿的時候,正好下雨。
不下雨的時候,月亮不會靠近畢宿,山上也沒有雲,天地上下就是如此自然相應。
月亮靠近山,山從下面蒸發出水氣,水氣跟月亮巧合,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雲霧,是雨的征兆,夏天則變成露水,冬天則變成白霜,天氣溫和則變成雨水,天氣寒冷則變成雪花。
雨水和露水是凝凍成的,它們都是由地面産生上去,而不是在天上産生降下來的。
況且禹和伯益看見十個太陽的時候,始終不是在晚上。
要是在白天,那麼一個太陽出來,另外九個太陽就該留下,怎麼能十個太陽同時出來呢?如果是黎明太陽沒有出來的時候,則天的運行有一定的度數,太陽是随着天旋轉運行的,怎麼能停留在扶桑樹的樹枝上,浸泡在湯谷的水裡呢?要是停留在扶桑樹上、湯谷水中,那就不符合運行的度數,運行的度數就要發生差錯,跟太陽随天轉不相應了。
如果随天運行出現的太陽與那十個太陽不同,這樣推測起來那十個太陽隻是像太陽而又不是太陽了。
【原文】 32·26《春秋》莊公七年(1):“夏四月辛卯,夜中恒星不見(2),星霣如雨者(3)。
”《公羊傳》曰:“如雨者何?非雨也。
非雨,則曷為謂之如雨?不修《春秋》曰(4):‘雨星,不及地尺而複(5)。
’君子修之,曰:‘星霣如雨’。
”不修《春秋》者,未修《春秋》時魯史記,曰:“星霣如雨(6),不及地尺而複。
”君子者,孔子。
孔子修之曰“星霣如雨”。
孔子之意以為地有山陵樓台,雲“不及地尺”,恐失其實,更正之曰:“如雨”。
如雨者,為從地上而下,星亦從天霣而複,與同,故曰“如”。
夫子雖雲“不及地尺”(7),但言“如雨”,其謂霣之者,皆是星也。
孔子雖定其位(8),著其文,謂霣為星,與史同焉。
【注釋】 (1)莊公七年:公元前687年。
(2)恒星:這裡指常見的星星。
(3)霣(yǔn隕):通“隕”。
者:根據上下文意,疑是衍文。
本書《藝增篇》作“星霣如雨”,可證。
(4)不修《春秋》:指沒有經過孔子修改的《春秋》,即魯史記。
(5)複:返,回。
(6)星霣如雨:上文言“雨星”,可從。
(7)雲:“不及地尺”是魯史記上的話,不是孔子說的,故疑“雲”系“去”字形近而誤。
(8)魯史記言“不及地尺”,孔子“恐失其實”,乃去之,因此不得言孔子“定其位”。
故疑“雖”下脫一“不”字。
【譯文】 《春秋》莊公七年中記載:“夏四月辛卯日,晚上看不見常見的星星,而流星卻像雨般墜落下來。
”《公羊傳》解釋說:“像雨的東西是什麼呢?不是雨。
不是雨,那為什麼說它像雨呢?沒有删修過的《春秋》上說:‘墜落的星,離地不到一尺又返回天上去了。
’君子删修後說:‘流星墜落像下雨’。
”沒有删修過的《春秋》,就是還沒有删修《春秋》時魯國史官的記載,它上面說:“墜落的星,離地不到一尺又返回天上去了。
”上面說的君子就是孔子。
孔子删修之後說“流星墜落像下雨”。
孔子的意思認為地上有大山近陵樓台,說“離地不到一尺”,恐怕不符合實際情況,就更正說“像下雨”。
像下雨的意思,是認為雨是從地面上去,而又從天上落下來的,流星也是從天上墜落下來又回到天上去的,跟下雨的情況相同,所以說它“像”。
孔子雖然删去了“離地不到一尺”,隻說“像下雨”,可是說墜落的東西,都是星星。
孔子雖然沒有确定隕星墜落的位置,但寫了這樣的話,說墜落的是星,跟魯史記上的記載相同。
【原文】 32·27從平地望泰山之巅,鶴如烏,烏如爵者(1),泰山高遠,物之小大失其實。
天之去地六萬餘裡,高遠非直泰山之巅也。
星著于天,人察之,失星之實,非直望鶴烏之類也。
數等星之質百裡(2),體大光盛,故能垂耀。
人望見之,若鳳卵之狀,遠失其實也。
如星霣審者,天之星霣而至地,人不知其為星也。
何則?霣時小大不與在天同也。
今見星霣如在天時,是時星也(3);非星,則氣為之也。
人見鬼如死人之狀,其實氣象聚(4),非真死人。
然則霣星之形,其實非星。
孔子雲正霣者非星(5),而徙正言如雨非雨之文(6),蓋俱失星之實矣。
【注釋】 (1)爵:通“雀”。
(2)等:根據文意,疑“等”是衍文。
上文有“數日之質”文例相同,可證。
(3)時:根據文意,疑是“非”之誤。
下文“非星,則氣為之也”,順承此文,可證。
(4)聚:疑是衍文。
本書《訂鬼篇》有“鬼者,人所得病之氣也。
氣不和者中人,中人為鬼,其氣像人形而見。
”又有“氣能像人聲而哭,則亦能像人形而見,則人以為鬼矣。
”文例同,可證。
(5)雲:疑“未”形近而誤。
下文“徒正言”與“未正”相反為文,語氣相貫,可證。
(6)徙:根據文意,疑“徒”形近而誤。
【譯文】 從平地望泰山山頂上,白鶴像烏鴉,烏鴉像麻雀,這是泰山又高又遠的緣故,因而物體的大小失去了它們真實的面貌。
天離地六萬多裡,又高又遠的決不隻是泰山的山頂。
像星星附着在天上,人看見它,已經失去了星星的真實面貌,可見失去真實面貌的不隻是看見的白鶴、烏鴉之類。
推算星的質地有百裡。
形體巨大光亮極了,所以能向下發出光芒。
人看見它像鳳卵的形狀,這是因為離人很遠失去了它真實面貌的緣故。
如果星星墜落是真的,那麼天上的星墜落到地上,人們應該不知道它是星。
為什麼呢?因為星墜落下來時的大小不跟在天上時相同。
如今看見墜落的星像在天上時大小一樣,這就不該是星。
不是星,那就是氣形成的了。
人看見鬼像死人的樣子,其實是氣使它像死人的樣子,而不是真的死人。
那麼墜落的星狀物,其實不是星。
孔子沒有訂正墜落下來的不是星,而隻訂正說星墜落像下雨而不是雨的說法,都是不符合星的真實情況的。
【原文】 32·28《春秋左氏傳》:“四月辛卯,夜中恒星不見,夜明也;星霣如雨,與雨俱也。
”其言夜明故不見,與《易》之言“日中見鬥”相依類也(1)。
日中見鬥,幽不明也;夜中星不見,夜光明也。
事異義同,蓋其實也。
其言與雨俱之集也(2)。
夫辛卯之夜明,故星不見,明則不雨之驗也,雨氣陰暗,安得明?明則無雨,安得與雨俱?夫如是,言與雨俱者非實。
且言夜明不見,安得見星與雨俱? 【注釋】 (1)依:根據文意,疑“似”之誤。
前文“與骐骥之步,相似類也”,“與晨凫飛相類似也”,可證。
引文參見《周易·豐卦》。
(2)集:聚集。
這裡是一齊落下的意思。
【譯文】 《春秋左氏傳》:“魯莊公七年四月辛卯日,晚上連常見的星星者看不見,夜空很明亮;星星墜落像下雨,而且與雨同時下來。
”它是說夜空很明亮所以看不見星星,與《易經·豐卦》上說的“太陽正中時看見了北鬥星”相類似。
太陽正中時看見北鬥星,是因為陽光昏暗不明的緣故;晚上看不見星星,是因為夜空很明亮的緣故。
事情不同但道理一樣,大概它們都是事實。
《春秋左氏傳》說的“與雨俱”,是說星星與雨一齊落下來。
因為辛卯日的晚上夜空很明亮,所以看不見星星。
夜空很明亮,那是不下雨的證明,下雨天氣陰暗,怎麼會夜空明亮呢?夜空明亮就沒有雨,怎麼會與雨一同下來呢?像這樣,說與雨一同下來就不是事實。
再說,夜空很明亮連星星都看不見,怎麼能看見隕星與雨一起落下來呢? 【原文】 32·29又僖公十六年正月戊申(1),霣石于宋五,《左氏傳》曰:“星也。
”夫謂霣石為星,則謂霣為石矣。
辛卯之夜,星霣為星,則實為石矣。
辛卯之夜,星霣如是石,地有樓台,樓台崩壞。
孔子雖不合言及地尺,雖地必有實數(2),魯史目見,不空言者也;雲“與雨俱”,雨集于地,石亦宜然。
至地而樓台不壞,非星明矣。
【注釋】 (1)僖公:魯僖公,名申,春秋時魯國君主。
公元前659~前627年在位。
僖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44年。
(2)雖(雖):句不可通。
根據文意,疑是“離(離)”字形近而誤。
【譯文】 還有魯僖公十六年正月戊申日,有五砣隕石落在宋國,《春秋左氏傳》說:“是星星。
”說隕石是星,就是說墜落下來的是石頭了。
那麼辛卯日的晚上,墜落的星是星,那實際上是石頭。
辛卯日的晚上,墜落的星如果是石頭,那麼地上有樓台,樓台就會被砸壞。
孔子雖然不贊成說隕星離地一尺又返回天上,但它離地一定有确實的數字,魯國的史官親眼看見,是不會憑空瞎說的;說“與雨一同落下來”,雨會聚集在地上,隕石也該是這樣。
隕星落到地上而樓台沒有毀壞,那麼落下來的不是星,就很明白了。
【原文】 32·30且左丘明謂石為星,何以審之(1)?當時石霣輕然(2),何以其從天墜也(3)?秦時三山亡,亡有不消散(4),有在其集下時必有聲音(5),或時夷狄之山從集于宋(6),宋聞石霣,則謂之星也。
左丘明省,則謂之星。
夫星,萬物之精,與日月同。
說五星者,謂五行之精之光也。
五星、衆星同光耀,獨謂列星為石,恐失其實。
實者,辛卯之夜,霣星若雨而非星也,與彼湯谷之十日,若日而非日也。
【注釋】 (1)審:弄清楚。
(2)輕:根據文意,疑系“硁”形近而誤。
硁(kēng坑):砰,擊石聲。
(3)根據文意,疑“以”後奪一“知”字。
(4)有:通“又”。
(5)有: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6)從(從):根據文意,疑系“徙”字形近而誤。
【譯文】 左丘明說隕石是星,怎麼才能弄清楚呢?當時石頭墜落下來砰砰砰的,怎麼知道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呢?秦朝的時候三座大山不見了,不見了又沒有消散,在它們一齊落下的時候一定有聲音,或許是夷狄的山飛來落在宋國,宋國人聽到了石頭落地的聲音,就認為它是星。
左丘明寫《左傳》時省略了文字,就說是星。
星是萬物的精氣,跟日月一樣。
解釋五星的人,說五星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精氣的光。
五顆恒星和群星一樣閃光照耀,而隻說流星是石頭,恐怕不符合它的真實情況。
實際上,辛卯日的晚上,墜落的流星像下雨而不是星,跟那湯谷的十個太陽,像太陽而不是太陽一樣。
【原文】 32·31儒者又曰:“雨從天下。
”謂正從天墜也。
如當論之(1),雨從地上,不從天下。
見雨從上集,則謂從天下矣,其實地上也。
然其出地起于山。
何以明之?《春秋傳》曰:“觸石而出(2),膚寸而合(3),不崇朝而徧天下(4),惟太山也。
”太山雨天下,小山雨一國,各以小大為近遠差。
雨之出山,或謂雲載而行,雲散水墜,名為雨矣。
夫雲則雨,雨則雲矣。
初出為雲,雲繁為雨。
猶甚而泥露濡污衣服(5),若雨之狀。
非雲與俱,雲載行雨也(6)。
【注釋】 (1)當:句子難通,疑“實”之誤。
“如實論之”,本文常用語。
(2)觸:接觸。
這裡是貼着的意思。
(3)膚寸:古代的長度單位。
一指寬為寸,四寸為一膚。
這裡比喻極小的空間。
(4)崇:終。
崇朝:整個早晨。
徧:即遍。
句子難通,疑“鲊”下脫“雨”字。
本書《效力篇》、《明雩篇》皆作“遍雨天下”,可一證。
《風俗通義·正失》作“鲊雨天下,”可二證。
(5)而:如。
泥露:這裡是厚的露水的意思。
濡(rú如):浸。
濡污:浸濕。
(6)行雨:根據文意,疑是“雨行”之誤倒。
【譯文】 儒者又說:“雨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這是說雨直接從天上落下來。
照實說,雨是從地面上去的,而不是從天上産生降下來的。
人們看見雨從上空落下來,就認為是天上掉下來的,其實它是從地面上去的。
然而雨從地面上去,是由山開始的。
用什麼來說明呢?《春秋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上說:“雲貼着山石出來,膚寸之間都雲氣密集,不到一個早晨,雨就下遍天下,這隻有泰山才能做到。
”泰山的雨能下遍天下,小山的雨能下遍一國,各以山的大小距離的遠近而有不同。
雨從山裡出來,有人說是雲載着雨走,雲散開水落下來,就稱作雨。
其實雲就是雨,雨就是雲。
剛出來是雲,雲濃密成雨。
如果雲非常濃,會像厚露浸濕衣服,跟雨淋濕衣服的樣子差不多。
可見不是雲和雨在一起而是雲載着雨走。
【原文】 32·32或曰:“《尚書》曰:‘月之從星(1),則以風雨。
’《詩》曰:‘月麗于畢(2),俾滂沲矣(3)。
’二經鹹言(4),所謂為之非天,如何?”夫雨從山發,月經星麗畢之時,麗華之時當雨也。
時不雨,月不麗,山不雲,天地上下自相應也。
月麗于上,山烝于下(5),氣體偶合(6),自然道也。
雲霧,雨之征也,夏則為露,冬則為霜,溫則為雨,寒則為雪。
雨露凍凝者,皆由地發,不從天降也。
【注釋】 (1)星:這裡指箕宿、畢宿。
(2)麗:附着。
這裡是靠近的意思。
畢:指畢宿。
(3)俾(bǐ比):使。
沲:同“沱”。
滂沱:雨下得很大。
(4)鹹:都。
(5)烝:通“蒸”。
(6)體:這裡指月亮。
【譯文】 有人說:“《尚書·洪範》上說:‘月亮靠近箕宿和畢宿,就會刮風下雨。
’《詩經·小雅·漸漸之石》上說:‘月亮靠近畢宿,就要大雨滂沱。
’這兩種經書都說,造雨的不是天,又怎麼解釋呢?”這是因為雨從山上起來,正是月亮經過并靠近畢宿的時候,月亮靠近畢宿的時候,正好下雨。
不下雨的時候,月亮不會靠近畢宿,山上也沒有雲,天地上下就是如此自然相應。
月亮靠近山,山從下面蒸發出水氣,水氣跟月亮巧合,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雲霧,是雨的征兆,夏天則變成露水,冬天則變成白霜,天氣溫和則變成雨水,天氣寒冷則變成雪花。
雨水和露水是凝凍成的,它們都是由地面産生上去,而不是在天上産生降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