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日篇第三二

關燈
上(6),日月行遲,天行疾,天持日月轉,故日月實東行,而反西旋也。

     【注釋】 (1)左旋:這裡指由東向西旋轉。

    天左旋:這是蓋天說和渾天說的說法。

    蓋天說認為天的運行像推磨,渾天說認為天的運行像車輪轉動。

     (2)系:挂,懸。

    這裡是附着的意思。

     (3)日月之行,不系于天,各自旋轉:這是漢代宣夜的說法。

    他認為,天是茫茫蒼蒼、無邊無際的,是沒有形體的,日月和星星并不附着在天上,而是浮在空中靠氣轉動的。

     (4)日行一度:古代天文學家把一周天分成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作為觀察日月和星星運行的尺度。

    太陽每天運行一度。

    參見《淮南子·天文訓》。

     (5)月行十三度:月亮每天運行十三度七十六分度之二十八。

     (6)硙(wèi味):磨盤。

    若蟻行于硙上:蓋天說認為:天由東向西旋轉,日月和星星是由西向東運行,就像螞蟻在磨盤朝着磨盤運動的反方向行走一樣。

    參見《晉書·天文志》。

     【譯文】 儒者議論說:“天向左旋轉,太陽和月亮的運行,不是附着在天上,而是各自旋轉的。

    ”我要責難地問:假使太陽和月亮各自運行,不附着在天上,太陽每天運行一度,月亮每天運行十三度,那麼當太陽和月亮出來的時候,應該進而由西向東旋轉,為什麼每天反倒由東開始向西旋轉呢?太陽和月亮由東向西旋轉,是因為它們附着在天上,跟随天四季運轉的緣故。

    那像螞蟻在磨盤上行走的比喻,正說明太陽和月亮運行慢,天運行得快,天帶着太陽和月亮轉動,所以日月實際上是由西向東運行,但看起來卻反成了由東向西旋轉了。

     【原文】 32·13或問:“日、月、天皆行,行度不同,三舒疾,驗之人、物,為以何喻(1)?”曰:天,日行一周。

    日行一度二千裡,日晝行千裡,夜行千裡。

    麒麟晝日亦行千裡(2)。

    然則日行舒疾與麒麟之步相似類也。

    月行十三度,十度二萬裡,三度六千裡,月一旦夜行二萬六千裡(3),與晨凫飛相類似也(4)。

    天行三百六十五度,積凡七十三萬裡也。

    其行甚疾,無以為驗,當與陶鈞之運(5),弩矢之流,相類似乎!天行已疾,去人高遠,視之若遲。

    蓋望遠物者,動若不動,行若不行。

    何以驗之?乘船江海之中,順風而驅,近岸則行疾,遠岸則行遲。

    船行一實也,或疾或遲,遠近之視使之然也。

    仰視天之運,不若麒麟負日而馳(6),皆暮而日在其前(7)。

    何則?麒麟近而日遠也。

    遠則若遲,近則若疾,六萬裡之程,難以得運行之實也。

     【注釋】 (1)根據文意,疑“為”與“何”應互易。

     (2)麒麟:疑是“骐骥”之誤。

    《初學記》卷一、《太平禦覽》卷四引《論衡》文皆作“骐骥”,可證。

    下同。

    骐骥:良馬,能日行千裡。

     (3)旦:根據文意,疑是“日一”豎刻兩字相連而誤。

    上文言“日晝行千裡,夜行千裡”下文言“天一日一夜行三百六十五度”,可一證。

    《初學記·日部》、《太平禦覽》卷四、《玉海》卷一引《論衡》文皆作“一日一夜”,可二證。

     (4)凫(fú扶):野鴨。

     (5)陶鈞:做陶器的轉輪。

     (6)負:這裡是在。

    。

    下的意思。

     (7)皆:根據文意,疑“比日”兩字豎刻連誤。

    比:及,到了。

     【譯文】 有人問:“太陽、月亮和天都在運行,運行的度數不同,三者有慢有快,用人和物來證明,拿什麼來作比喻呢?”我說:天,每天運行一周,太陽每天運行一度是二千裡,白天運行一千裡,夜晚運行一千裡。

    骐骥白天也跑一千裡。

    那麼太陽每天運行的快慢跟骐骥跑的速度差不多。

    月亮每天運行十三度,十度是二萬裡,三度是六千裡,月亮一天一夜要運行二萬六千裡,跟早晨飛來的野鴨飛行速度差不多。

    天運行三百六十五度,乘積共七十三萬裡。

    它運行得很快,沒有可以用來作驗證的東西,大概應當與陶鈞的運轉,射出去的箭的飛行速度差不多吧!天雖然運行很快,由于離人又高又遠,因此看起來它好像運行得很慢。

    但凡看遠的東西,運動的就像沒有運動一樣,運行的就像沒有運行一樣。

    用什麼來證明呢?乘船在江海中,順風行駛,船靠近岸邊人就感到它走得快,遠離岸邊就覺得它走得慢。

    其實船行的速度是一樣的,有時感到它快,有時又覺得它慢,這是因為看時距離遠近不同,才造成這種情況。

    擡頭看天空太陽運行,不如骐骥在太陽底下跑得快,但到了太陽落山的時候,太陽卻在骐骥的前邊。

    為什麼呢?因為骐骥離人近而太陽離人遠的緣故。

    離人遠就好像很慢,離人近就好像很快,人與天相距六萬裡的路程,太陽運行的真實情況就很難知道了。

     【原文】 32·14儒者說曰:“日行一度,天一日一夜行三百六十五度。

    天左行,日月右行,與天相迎。

    ”問日月之行也(1),系著于天也。

    日月附天而行,不直行也(2)。

    何以言之?《易》曰:“日月星辰麗乎天(3),百果草木麗于土(4)。

    ”麗者,附也。

    附天所行,若人附地而圓行,其取喻若蟻行于硙上焉。

     【注釋】 (1)問:上引儒者的說法,下面王充發表自己的意見,按本篇文例無“問”字,故疑是衍文。

     (2)根據文意,疑“直”下脫一“自”字。

    後文有“何知不離天直自行也”,又有“此日能直自行,當自東行”,可證。

     (3)麗:附着。

    乎:于,在。

     (4)引文參見《易經·離卦·彖辭》。

     【譯文】 儒者說:“太陽每天運行一度,天一天一夜運行三百六十五度。

    天由右向左運行,太陽和月亮從左向右運行,剛好跟天相互迎面而行。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是附着于天的。

    日月依附于天運行,不是直接自己運行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周易》上說:“太陽、月亮和星星都附着于天,各種果實和草木都附着于地。

    ”麗,是附着的意思。

    日月附着于天運行,就像人在地上轉着圓圈行走一樣,因此拿像螞蟻在磨盤上朝相反方向行走來作比喻。

     【原文】 32·15問曰:“何知不離天直自行也?”如日能直自行,當自東行,無為随天而西轉也。

    月行與日同,亦皆附天。

    何以驗之?驗之似雲(1)。

    雲不附天,常止于所處。

    使不附天(2),亦當自止其處。

    由此言之,日行附天明矣。

     【注釋】 (1)似:根據文意,疑是“以”形近而誤。

     (2)下言“日行附天明矣”,故疑此“使”字下奪一“日”字。

     【譯文】 有人問:“怎麼知道日月不能脫離天直接自己運行呢?”如果太陽能直接自己運行,就應該由西向東運行,用不着跟随天由東向西旋轉了。

    月亮的運行與太陽一樣,也都附着于天。

    拿什麼來證明呢?用雲來作證明。

    雲不依附于天,所以不随天運行,而常常在原來的位置上停留。

    假使太陽不附着于天,那麼也應當自動停止在原來的地方。

    像這樣說,太陽運行是附着于天的,就很明白了。

     【原文】 32·16問曰:“日,火也。

    火在地不行,日在天何以為行?”曰:附天之氣行,附地之氣不行。

    火附地,地不行,故火不行。

    難曰:“附地之氣不行,水何以行?”曰:水之行也,東流入海也。

    西北之高,東南方下,水性歸下,猶火性趨高也。

    使地不高西方,則水亦不東流。

    難曰:“附地之氣不行,人附地,何以行?”曰:人之行,求有為也。

    人道有為,故行求。

    古者質樸,鄰國接境,雞犬之聲相聞,終身不相往來焉。

    難曰:“附天之氣行,列星亦何以不行?”曰:列星著天,天已行也,随天而轉,是亦行也。

    難曰:“人道有為故行,天道無為何行?”曰:天之行也,施氣自然也,施氣則物自生,非故施氣以生物也。

    不動(1),氣不施,氣不施,物不生,與人行異。

    日月五星之行(2),皆施氣焉。

     【注釋】 (1)本句語義不完整,《黃氏日鈔》卷五十七引《論衡》文作“天不動”,可從。

    (2)五星:指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

     【譯文】 有人問:“太陽是火。

    火在地上不運行,太陽在天上為什麼又運行呢?”回答是:附着于天的氣運行,附着于地的氣不運行。

    火附着于地,地不運行,所以火也不運行。

    責難的人說:“附着于地的氣不運行,水為什麼流動呢?”回答是:水流動,是向東流入大海。

    因為西北方高,東南方低,水的本性流向低處,就像火的本性趨向高處一樣。

    假使地不西面高,那麼水也不向東面流。

    責難的人說:“附着于地氣不運行,人附着于地,為什麼行走呢?”回答是:人能行走,是因為有所尋求有所作為的緣故。

    人的思想想有所作為,必然要行走要尋求。

    古代的人樸實,就是鄰國接壤,雞犬的叫聲能互相聽見,一輩子也不會相互往來。

    責難的人說:“附着于天的氣運行,那麼星星又為什麼不運行呢?”回答是:星星附着于天,天已在運行,随着天旋轉,這也是在運行了。

    責難的人說:“人的思想想有所作為必然要行走,天意無所作為為什麼運行呢?”回答是:天運行,是在自然而然地散布氣,施放了氣那麼萬物就會自然産生。

    而不是故意施放氣來使萬物産生。

    天不轉動,就不會施放出氣,不施放氣,就不會産生萬物,可見天的運行跟人的行走不一樣。

    太陽、月亮和五顆恒星的運行,都是由于天散布了氣的緣故。

     【原文】 32·17儒者曰:“日中有三足烏,月中有兔、蟾蜍(1)。

    ”夫日者,天之火也,與地之火無以異也。

    地火之中無生物,天火之中何故有烏?火中無生物,生物入火中,燋爛而死焉,烏安得立?夫月者,水也。

    水中有生物,非兔、蟾蜍也。

    兔與蟾蜍久在水中,無不死者。

    日月毀于天(2),螺蚌汨于淵(3),同氣審矣(4)。

    所謂兔、蟾蜍者,豈及螺與蚌邪?且問儒者:烏、兔、蟾蜍,死乎,生也?如死,久在日月,燋枯腐朽;如生,日蝕時既(5),月晦常盡(6),烏、兔、蟾蜍皆何在?夫烏、兔、蟾蜍,日月氣也,若人之腹髒,萬物之心膂也(7)。

    月尚可察也,人之察日無不眩(8),不能知日審何氣(9),通而見其中有物名曰烏乎(10)?審日不能見烏之形(11),通而能見其足有三乎(12)?此已非實。

    且聽儒者之言,蟲物非一(13),日中何為有烏,月中何為有兔、蟾蜍? 【注釋】 (1)蟾蜍(chán chú纏除):一種兩栖動物。

    通稱癞蛤蟆或疥蛤蟆。

    引文參見《淮南子·精神訓》。

     (2)日:從上文“夫月者”而下都在說月,不涉及“日”,故疑“日”是衍文。

    本書《偶會篇》、《順鼓篇》都作“月毀于天”,可證。

    毀:壞。

    這裡指月缺。

     (3)汨:遞修本作“泊”,可從。

    泊:通“薄”,少。

     (4)審:明白,清楚。

     (5)既:盡,完全。

     (6)晦:陰曆每月的最後一天。

     (7)膂(lǚ旅):脊梁骨。

     (8)本句語意不完整,疑“日”下因形近漏抄一“日”字。

    後文有“仰察一日,目猶眩耀”,語意正同,可證。

     (9)審:确實,究竟。

     (10)通:通“庸”,難道。

    而:通“能”。

     (11)審:如果。

     (12)能:上“而”字通“能”,兩字意義重複,故疑“能”是“而”的旁注誤入正文。

    上文“通而見其中有物名曰烏乎”,可證。

     (13)蟲物:泛指動物。

     【譯文】 儒者說:“太陽裡有三隻腳的烏鴉,月亮裡有兔子和癞蛤蟆。

    ”其實,太陽是天上的火,它與地上的火沒有什麼兩樣。

    地上的火中沒有有生命的東西,天上的火中為什麼有烏鴉呢?火中不存在有生命的東西,有生命的東西進到火裡,會被燒焦而死,烏鴉怎麼能生存呢?月亮是水。

    水裡存在有生命的東西,但不是兔子和癞蛤蟆。

    兔子和癞蛤蟆長期在水裡,沒有不死的。

    月亮在天上殘缺,螺蚌在深水潭裡消減,因為它們同屬一種氣,這是很明白的。

    月中的所謂兔子和癞蛤蟆,難道與螺蚌相反不同氣嗎?還要問問儒者:烏鴉、兔子、癞蛤蟆是死的呢,還是活的呢?如果是死的,長期在太陽與月亮裡,要麼燒焦了,要麼腐朽了;如果是活的,日蝕的時候太陽會完全看不見,月亮在每月末經常會消失,那麼烏鴉、兔子、癞蛤蟆又都在什麼地方呢?其實,烏鴉、兔子、癞蛤蟆,是日月的氣,就像人肚子裡的五髒、萬物的心和脊梁骨一樣是看不見的。

    月亮還可以看清,人看太陽眼睛沒有不眼花缭亂的,既然不能知道太陽究竟是什麼氣,又豈能看見它裡面有東西名叫烏鴉呢?如果不能看清太陽中烏鴉的形狀,又豈能看清烏鴉有三隻腳呢?這已清楚不是事實了。

    姑且聽從儒者的說法,動物不止一種,那麼太陽中為什麼隻有烏鴉,月亮中為什麼隻有兔子和癞蛤蟆呢? 【原文】 32·18儒者謂:“日蝕,月蝕也(1)。

    ”彼見日蝕常于晦朔,晦朔月與日合,故得蝕之。

    夫春秋之時,日蝕多矣(2)。

    經曰(3):“某月朔,日有蝕之。

    ”日有蝕之者,未必月也。

    知月蝕之,何諱不言月?說(4):“日蝕之變,陽弱陰強也。

    ”人物在世,氣力勁強,乃能乘淩(5)。

    案月晦光既,朔則如盡,微弱甚矣,安得勝日?夫日之蝕,月蝕也(6)。

    日蝕謂月蝕之,月誰蝕之者?無蝕月也,月自損也。

    以月論日,亦如日蝕(7),光自損也。

    大率四十一二月,日一食;百八十日,月一蝕。

    蝕之皆有時,非時為變,及其為變,氣自然也。

    日時晦朔,月複為之乎?夫日當實滿,以虧為變,必謂有蝕之者,山崩地動,蝕者誰也? 【注釋】 (1)本句語意不完整,疑“蝕”下奪一“之”字。

    下文有“故得蝕之”,“知月蝕之”,可證。

     (2)日蝕多矣:據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中,發生過日食三十七次。

     (3)經: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