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日篇第三二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本篇名“說日”,實際上是談天體運行問題,涉及到對天地星月雲雨的看法,比較集中地反映了王充的宇宙觀。
兩漢時期,有三種天體說: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
王充對這三種天體說都進行了責難。
他認為,天地日月星辰都是物質實體。
天地都是平正的,天與地上下相距六萬裡,四方中央高下皆同。
天地的厚度是無限的,天無上,地無下。
日月星辰都附着在天上,随天四時轉行。
地不動,天左旋,日月星辰右旋。
由于轉動速度不同,所以人總看到日月像左旋似的。
日月看起來是球狀,實際不對。
日食和月食是由于日月在一定周期内“光自損”造成的。
由此可見,王充的宇宙觀是一種方天說。
王充的天體說雖不足取,但也有某些合理之處。
如日中離人近,日出入離人遠;離人遠,所以看不見。
又如雨不從天下,而是地上雲氣升入空中聚積形成的等等。
由于王充缺乏在天文方面的實踐,隻憑感性經驗和邏輯推理來認識宇宙,因此使他對宇宙的認識落後于當時天文科學的發展。
【原文】 32·1儒者曰:“日朝見(1),出陰中(2);暮不見,入陰中。
陰氣晦冥,故沒不見。
”如實論之,不出入陰中。
何以效之?夫夜,陰也,氣亦晦冥。
或夜舉火者,光不滅焉。
夜之陰,北方之陰也。
朝出日,入所舉之火也(3)。
火夜舉,光不滅,日暮入,獨不見,非氣驗也(4)。
夫觀冬日之出入,朝出東南,暮入西南。
東南、西南非陰,何故謂之出入陰中?且夫星小猶見,月大反滅,世儒之論,竟虛妄也。
【注釋】 (1)見:同“現”。
(2)日朝見,出陰中:古代蓋天說認為,天像個斜放的車蓋,(類似撐開的傘),其中心在北面,太陽是附在天上,随天繞北極由東向西運轉,當轉到北極以北就不見了,叫日入;從北極以北轉回來又能看見,叫日出。
陰陽五行家認為北方屬陰,陰氣盛;南方屬陽,陽氣盛。
因而認為太陽早晨升起是繞過北方從陽氣中出來。
(3)入:根據文意疑是“人”字形近而誤。
(4)上言“陰氣晦冥,故沒不見。
”故疑“非”後奪一“陰”字。
【譯文】 儒者說:“太陽早晨升起,是從陰氣中出來的;日落看不見,是又回到陰氣中去。
陰氣昏暗,所以隐沒看不見。
”按實際情況說,不是從陰氣中出來,也不是回到陰氣中去。
用什麼來證明呢?因為夜晚是陰氣,陰氣很昏暗。
有人晚上舉着火把,火光并不熄滅。
夜晚的陰氣和北方的陰氣是一樣的。
早晨升起的太陽,跟人舉着的火把一樣。
夜晚舉着火把,火光不會熄滅,日暮落山,偏偏看不見,這證明晚上看不見太陽不是陰氣昏暗的緣故。
再來看看冬天的日出日落,早晨太陽從東南方升起,傍晚向西南方落下。
東南方和西南方都沒有陰氣,為什麼要說它從陰氣中升起又回到陰氣中去呢?再說,星星很小晚上還看得見,太陽大反倒會隐沒,可見世上儒者的議論,最終是沒有根據的假話。
【原文】 32·2儒者曰:“冬日短,夏日長,亦複以陰陽。
夏時,陽氣多,陰氣少,陽氣光明,與日同耀,故日出辄無障蔽。
冬,陰氣晦冥,掩日之光,日雖出,猶隐不見,故冬日日短,陰多陽少,與夏相反。
”如實論之,日之長短,不以陰陽。
何以驗之?複以北方之星。
北方之陰,日之陰也(1)。
北方之陰,不蔽星光,冬日之陰,何故猶滅日明(2)?由此言之,以陰陽說者,失其實矣。
【注釋】 (1)根據文意,疑“日”前奪一“冬”字。
下文“冬日之陰,何故猶滅日明”承述本句,可證。
(2)猶:可,能。
【譯文】 儒者說:“冬天短,夏天長,也還是由于陰氣和陽氣的緣故。
夏天的時候,陽氣多,陰氣少,陽氣光明,跟太陽同光輝,所以太陽出來就沒有遮蔽。
冬天的時候,陰氣昏暗,掩住了太陽的光亮,太陽雖然升起,就像被遮着看不見一樣,所以冬天白晝短,陰氣多陽氣少,與夏天正相反。
”按實際情況來說,白晝的長和短,跟陰氣和陽氣沒有關系。
用什麼來證明呢?還是拿北方的星來證明。
北方的陰氣同冬天的陰氣一樣。
北方的陰氣,不遮蔽星光,冬天的陰氣,怎麼能使太陽的光亮消失呢?這樣說來,用陰氣和陽氣多少來解釋白晝長短的人,所說的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原文】 32·3實者,夏時日在東井(1),冬時日在牽牛(2)。
牽牛去極遠(3),故日道短(4);東井近極,故日道長。
夏北至東井,冬南至牽牛,故冬、夏節極,皆謂之至(5);春秋未至,故謂之分(6)。
【注釋】 (1)東井:井宿,二十八宿之一,朱鳥七宿的第一宿。
有星八顆。
今稱“雙子座”。
(2)牽牛:牛宿,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的第二宿。
有星六顆。
今稱“摩羯座”。
以上參見《漢書·律曆志》。
(3)張衡《渾天儀》:“夏至去極六十七度而強;冬至去極百一十五度,亦強。
春分去極九十一度,秋分去極九十一度少。
”王充采用此當時流行的冬至點在牽牛初度的說法。
(4)日道:太陽出沒所經過的軌迹。
這裡是指白晝的意思。
(5)即太陽到東井稱為夏至,到牽牛稱為冬至。
(6)分:陰陽相半,晝夜均等,寒暑平穩,所以稱為分。
這裡指太陽由南向北移到黃道與赤道的交點,稱為春分;由北向南移到黃道與赤道的交點,稱為秋分。
【譯文】 實際上,夏天的時候太陽處在東井,冬天的時候太陽處在牽牛。
牽牛離北鬥星很遠,所以白晝短;東井靠北鬥星很近,所以白晝長。
夏天太陽向北移到東井,冬天太陽朝南移到牽牛,所以冬、夏的節氣到了白晝最短與最長的時刻,因此都稱作“至”;春、秋的節氣沒有到白晝最短與最長的時刻,所以稱作“分”。
【原文】 32·4或曰:“夏時陽氣盛,陽氣在南方,故天舉而高;冬時陽氣衰,天抑而下(1)。
高則日道多,故日長;下則日道少,故日短也。
”日陽氣盛(2),天南方舉而日道長,月亦當複長。
案夏日長之時,日出東北,而月出東南;冬日短之時,日出東南,月出東北(3)。
如夏時天舉南方,日月當俱出東北;冬時天複下,日月亦當俱出東南。
由此言之,夏時天不舉南方,冬時天不抑下也。
然則夏日之長也,其所出之星在北方也(4);冬日之短也,其所出之星在南方也(5)。
【注釋】 (1)抑:向下壓。
這裡是降的意思。
(2)根據文意,疑“日”前奪一“夏”字。
上文言“夏時陽氣盛,陽氣在南方,故天舉而高”,可證。
(3)根據文氣,疑“月”前脫一“而”字。
上文“夏日長之時,日出東北,而月出東南”,以此對文,可證。
(4)星:這裡指東井。
(5)星:這裡指牽牛。
【譯文】 有人說:“夏天的時候陽氣盛,陽氣在南方,所以天就升高了;冬天陽氣衰,天就降低了。
天高,那麼太陽經過的路程多,所以白晝長;天低,那麼太陽經過的路程少,所以白晝短。
夏天陽氣盛,天的南方升高而太陽經過的路程長,那麼月亮經過的路程也應當長。
考察夏天白晝長的時候,太陽是從東北方升起,而月亮是從東南方升起;冬天白晝短的時候,太陽是從東南方出來,而月亮是從東北方出來。
按說夏天的時候天從南方升高,太陽和月亮就應當一起從東北方升起;冬天的時候天又降低了,太陽和月亮也應當一起從東南方出來。
照這樣說來,夏天的時候天不會從南方升高,冬天的時候天又不會降低。
那麼可見,夏天白晝長,是因為太陽出于北方的東井星的緣故;冬天白晝短,是因為太陽出于南方的牽牛星的緣故。
【原文】 32·5問曰:“當夏五月日長之時在東井,東井近極,故日道長。
今案察五月之時,日出于寅(1),入于戌(2)。
日道長,去人遠,何以得見其出于寅入于戌乎?”日東井之時(3),去人、極近(4)。
夫東井近極,若極旋轉,人常見之矣。
使東井在極旁側,得無夜常為晝乎!日晝行十六分(5),人常見之,不複出入焉。
儒者或曰:“日月有九道(6),故曰日行有近遠,晝夜有長短也。
”夫複五月之時,晝十一分,夜五分;六月,晝十分,夜六分;從六月往至十一月,月減一分。
此則日行月從一分道也(7),歲日行天十六道也(8),豈徒九道? 【注釋】 (1)寅:我國古代用地支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寅相當于上午三到五點。
同時又用地支按順時針方向表示方位,子為正北,午為正南,寅相當于東北。
這裡所說的太陽出現的方位與時間,跟寅所表示的相一緻。
(2)戌(xū需):表時間相當于下午七到九點,表方位相當于西北。
(3)根據文意,疑“日”下脫一“在”字。
上文言“夏時日在東井”,又言“當夏五月日長之時在東井”,可證。
(4)人:指漢朝人。
(5)十六分:王充把一天分為十六等分,規定二月春分,太陽晝夜各行八分,以後每月晝行遞增一分,夜行遞減一分。
到五月夏至,太陽晝行十一分,夜行五分。
此後,每月晝行減一分,夜行增一分。
至八月秋分,又晝夜各行八分。
(6)日月有九道:東漢時,一般認為日行中道,即黃道,而月行九道。
所謂九道,就是按黃道的東、南、西、北各為兩道(陰陽五行家稱為青道、赤道、白道、黑道),加上黃道,共九道。
立春、春分,月出黃道東青道;立夏、夏至,月出黃道南赤道;立秋、秋分,月出黃道西白道;立冬、冬至,月出黃道北黑道。
(7)一分道:指太陽經過“一分”所走的路程。
日行月從一分道:指太陽每月遵循一分道長的路程運行,即冬至後每月遞增一分道,夏至後每月遞減一分道。
這是從四季晝夜時刻的變化來推論太陽的運行。
(8)十六道:根據《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日出旸谷,經鹹池、扶桑、曲河、曾泉、桑野、衡陽、昆吾、鳥次、悲谷、女紀、淵虞、連石、悲泉、虞淵,至蒙谷定昏,共十六所。
王充這裡所說的十六道,正與十六所合。
【譯文】 有人問:“每當夏天農曆五月白晝最長的時候,太陽處在東井,東井靠近北鬥星,所以白晝最長。
現在考察五月時,太陽寅時從東北升起,戌時向西北落下。
太陽經過的路程很長,離人又遠,為什麼能知道它是寅時從東北升起,戌時向西北落下呢?”因為太陽處于東井的時候,離人與北鬥星很近。
東井靠近北鬥星,沿着北鬥星旋轉,這樣,人們就能經常看到東井和太陽了。
這時,要是東井在北鬥星的旁邊,豈不是夜晚就經常成為白晝了!這樣,太陽白晝運行十六分,人們就能常常看見它,而不再有太陽出沒的問題。
儒者有人說:“太陽和月亮運行有九道,所以說太陽運行有時遠有時近,白晝與黑夜也就有時長有時短。
”還是就五月的時候來說,太陽白晝運行十一分,夜晚運行五分;六月份,太陽白晝運行十分,夜晚運行六分;從六月往後到十一月份,太陽白晝每月減少運行一分。
這就是太陽運行每月遵循一分道的原則,可見,年年太陽每天都按十六分道運行,哪裡隻是九道呢? 【原文】 32·6或曰:“天高南方,下北方。
日出高,故見;入下,故不見。
天之居若倚蓋矣(1),故極在人之北,是其效也。
極,其天下之中(2),今在人北,其若倚蓋,明矣。
”日(3):明既以倚蓋喻(4),當若蓋之形也。
極星在上之北,若蓋之葆矣(5);其下之南,有若蓋之莖者(6),正何所乎?夫取蓋倚于地,不能運,立而樹之,然後能轉。
今天運轉,其北際不著地者(7),觸礙何以能行?由此言之,天不若倚蓋之狀,日之出入不随天高下,明矣。
【注釋】 (1)居:固定。
倚:偏朝一邊。
天之居若倚蓋:古代的蓋天說認為,大地是方的,天像一個斜放着的車蓋(類似撐開的傘)罩着大地。
這樣,天就南邊高,北邊低,中心向北靠。
(2)其:疑“在”字之誤。
下文“今在人北”,承此為文,可證。
(3)日:以下是王充發表對“或曰”的看法,故疑“日”系“曰”形近而誤。
(4)明: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5)葆:保鬥,車蓋正中的帽頂。
(6)莖:這裡指車蓋正中支撐車蓋的杆子。
(7)不: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譯文】 有人說:“天南方高,北方低。
太陽高高升起,所以看得見;太陽落下去,所以看不見。
天就像斜放着的車蓋固定在空中,所以北鬥星在人的北面,這就是天像個傾斜車蓋的證明。
北鬥星在天下的正中,現在在人們的北面,天像個傾斜着的車蓋,這已經很清楚了。
我說:既然把天比喻為傾斜的車蓋,就應該像車蓋的形狀。
北鬥星在我們上空的北面,像車蓋的帽頂;那麼它的下面朝南,該有個像支撐車蓋的杆樣的東西,它正好在什麼地方呢?再說,拿車蓋斜放在地上,它不會運轉,把它樹立起來,然後才能轉動。
現在天在運轉,它的北部邊沿接觸了大地,要是碰到障礙,怎麼能運轉呢?像這樣說來,天就不像個傾斜着的車蓋形狀,太陽的出沒也不跟天的高低有關,這是很清楚的了。
【原文】 32·7或曰:“天北際下地中,日随天而入地,地密鄣隐,故人不見。
然天地,夫婦也,合為一體。
天在地中,地與天合,天地并氣,故能生物。
北方陰也,合體并氣,故居北方。
”天運行于地中乎?不則北方之地低下而不平也(1)?如審運行地中,鑿地一丈,轉見水源,天行地中,出入水中乎?如北方低下不平,是則九川北注(2),不得盈滿也。
【注釋】 (1)不:同“否”。
(2)九:形容數目多。
九川:這裡是所有河流的意思。
【譯文】 有人說
兩漢時期,有三種天體說: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
王充對這三種天體說都進行了責難。
他認為,天地日月星辰都是物質實體。
天地都是平正的,天與地上下相距六萬裡,四方中央高下皆同。
天地的厚度是無限的,天無上,地無下。
日月星辰都附着在天上,随天四時轉行。
地不動,天左旋,日月星辰右旋。
由于轉動速度不同,所以人總看到日月像左旋似的。
日月看起來是球狀,實際不對。
日食和月食是由于日月在一定周期内“光自損”造成的。
由此可見,王充的宇宙觀是一種方天說。
王充的天體說雖不足取,但也有某些合理之處。
如日中離人近,日出入離人遠;離人遠,所以看不見。
又如雨不從天下,而是地上雲氣升入空中聚積形成的等等。
由于王充缺乏在天文方面的實踐,隻憑感性經驗和邏輯推理來認識宇宙,因此使他對宇宙的認識落後于當時天文科學的發展。
【原文】 32·1儒者曰:“日朝見(1),出陰中(2);暮不見,入陰中。
陰氣晦冥,故沒不見。
”如實論之,不出入陰中。
何以效之?夫夜,陰也,氣亦晦冥。
或夜舉火者,光不滅焉。
夜之陰,北方之陰也。
朝出日,入所舉之火也(3)。
火夜舉,光不滅,日暮入,獨不見,非氣驗也(4)。
夫觀冬日之出入,朝出東南,暮入西南。
東南、西南非陰,何故謂之出入陰中?且夫星小猶見,月大反滅,世儒之論,竟虛妄也。
【注釋】 (1)見:同“現”。
(2)日朝見,出陰中:古代蓋天說認為,天像個斜放的車蓋,(類似撐開的傘),其中心在北面,太陽是附在天上,随天繞北極由東向西運轉,當轉到北極以北就不見了,叫日入;從北極以北轉回來又能看見,叫日出。
陰陽五行家認為北方屬陰,陰氣盛;南方屬陽,陽氣盛。
因而認為太陽早晨升起是繞過北方從陽氣中出來。
(3)入:根據文意疑是“人”字形近而誤。
(4)上言“陰氣晦冥,故沒不見。
”故疑“非”後奪一“陰”字。
【譯文】 儒者說:“太陽早晨升起,是從陰氣中出來的;日落看不見,是又回到陰氣中去。
陰氣昏暗,所以隐沒看不見。
”按實際情況說,不是從陰氣中出來,也不是回到陰氣中去。
用什麼來證明呢?因為夜晚是陰氣,陰氣很昏暗。
有人晚上舉着火把,火光并不熄滅。
夜晚的陰氣和北方的陰氣是一樣的。
早晨升起的太陽,跟人舉着的火把一樣。
夜晚舉着火把,火光不會熄滅,日暮落山,偏偏看不見,這證明晚上看不見太陽不是陰氣昏暗的緣故。
再來看看冬天的日出日落,早晨太陽從東南方升起,傍晚向西南方落下。
東南方和西南方都沒有陰氣,為什麼要說它從陰氣中升起又回到陰氣中去呢?再說,星星很小晚上還看得見,太陽大反倒會隐沒,可見世上儒者的議論,最終是沒有根據的假話。
【原文】 32·2儒者曰:“冬日短,夏日長,亦複以陰陽。
夏時,陽氣多,陰氣少,陽氣光明,與日同耀,故日出辄無障蔽。
冬,陰氣晦冥,掩日之光,日雖出,猶隐不見,故冬日日短,陰多陽少,與夏相反。
”如實論之,日之長短,不以陰陽。
何以驗之?複以北方之星。
北方之陰,日之陰也(1)。
北方之陰,不蔽星光,冬日之陰,何故猶滅日明(2)?由此言之,以陰陽說者,失其實矣。
【注釋】 (1)根據文意,疑“日”前奪一“冬”字。
下文“冬日之陰,何故猶滅日明”承述本句,可證。
(2)猶:可,能。
【譯文】 儒者說:“冬天短,夏天長,也還是由于陰氣和陽氣的緣故。
夏天的時候,陽氣多,陰氣少,陽氣光明,跟太陽同光輝,所以太陽出來就沒有遮蔽。
冬天的時候,陰氣昏暗,掩住了太陽的光亮,太陽雖然升起,就像被遮着看不見一樣,所以冬天白晝短,陰氣多陽氣少,與夏天正相反。
”按實際情況來說,白晝的長和短,跟陰氣和陽氣沒有關系。
用什麼來證明呢?還是拿北方的星來證明。
北方的陰氣同冬天的陰氣一樣。
北方的陰氣,不遮蔽星光,冬天的陰氣,怎麼能使太陽的光亮消失呢?這樣說來,用陰氣和陽氣多少來解釋白晝長短的人,所說的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原文】 32·3實者,夏時日在東井(1),冬時日在牽牛(2)。
牽牛去極遠(3),故日道短(4);東井近極,故日道長。
夏北至東井,冬南至牽牛,故冬、夏節極,皆謂之至(5);春秋未至,故謂之分(6)。
【注釋】 (1)東井:井宿,二十八宿之一,朱鳥七宿的第一宿。
有星八顆。
今稱“雙子座”。
(2)牽牛:牛宿,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的第二宿。
有星六顆。
今稱“摩羯座”。
以上參見《漢書·律曆志》。
(3)張衡《渾天儀》:“夏至去極六十七度而強;冬至去極百一十五度,亦強。
春分去極九十一度,秋分去極九十一度少。
”王充采用此當時流行的冬至點在牽牛初度的說法。
(4)日道:太陽出沒所經過的軌迹。
這裡是指白晝的意思。
(5)即太陽到東井稱為夏至,到牽牛稱為冬至。
(6)分:陰陽相半,晝夜均等,寒暑平穩,所以稱為分。
這裡指太陽由南向北移到黃道與赤道的交點,稱為春分;由北向南移到黃道與赤道的交點,稱為秋分。
【譯文】 實際上,夏天的時候太陽處在東井,冬天的時候太陽處在牽牛。
牽牛離北鬥星很遠,所以白晝短;東井靠北鬥星很近,所以白晝長。
夏天太陽向北移到東井,冬天太陽朝南移到牽牛,所以冬、夏的節氣到了白晝最短與最長的時刻,因此都稱作“至”;春、秋的節氣沒有到白晝最短與最長的時刻,所以稱作“分”。
【原文】 32·4或曰:“夏時陽氣盛,陽氣在南方,故天舉而高;冬時陽氣衰,天抑而下(1)。
高則日道多,故日長;下則日道少,故日短也。
”日陽氣盛(2),天南方舉而日道長,月亦當複長。
案夏日長之時,日出東北,而月出東南;冬日短之時,日出東南,月出東北(3)。
如夏時天舉南方,日月當俱出東北;冬時天複下,日月亦當俱出東南。
由此言之,夏時天不舉南方,冬時天不抑下也。
然則夏日之長也,其所出之星在北方也(4);冬日之短也,其所出之星在南方也(5)。
【注釋】 (1)抑:向下壓。
這裡是降的意思。
(2)根據文意,疑“日”前奪一“夏”字。
上文言“夏時陽氣盛,陽氣在南方,故天舉而高”,可證。
(3)根據文氣,疑“月”前脫一“而”字。
上文“夏日長之時,日出東北,而月出東南”,以此對文,可證。
(4)星:這裡指東井。
(5)星:這裡指牽牛。
【譯文】 有人說:“夏天的時候陽氣盛,陽氣在南方,所以天就升高了;冬天陽氣衰,天就降低了。
天高,那麼太陽經過的路程多,所以白晝長;天低,那麼太陽經過的路程少,所以白晝短。
夏天陽氣盛,天的南方升高而太陽經過的路程長,那麼月亮經過的路程也應當長。
考察夏天白晝長的時候,太陽是從東北方升起,而月亮是從東南方升起;冬天白晝短的時候,太陽是從東南方出來,而月亮是從東北方出來。
按說夏天的時候天從南方升高,太陽和月亮就應當一起從東北方升起;冬天的時候天又降低了,太陽和月亮也應當一起從東南方出來。
照這樣說來,夏天的時候天不會從南方升高,冬天的時候天又不會降低。
那麼可見,夏天白晝長,是因為太陽出于北方的東井星的緣故;冬天白晝短,是因為太陽出于南方的牽牛星的緣故。
【原文】 32·5問曰:“當夏五月日長之時在東井,東井近極,故日道長。
今案察五月之時,日出于寅(1),入于戌(2)。
日道長,去人遠,何以得見其出于寅入于戌乎?”日東井之時(3),去人、極近(4)。
夫東井近極,若極旋轉,人常見之矣。
使東井在極旁側,得無夜常為晝乎!日晝行十六分(5),人常見之,不複出入焉。
儒者或曰:“日月有九道(6),故曰日行有近遠,晝夜有長短也。
”夫複五月之時,晝十一分,夜五分;六月,晝十分,夜六分;從六月往至十一月,月減一分。
此則日行月從一分道也(7),歲日行天十六道也(8),豈徒九道? 【注釋】 (1)寅:我國古代用地支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寅相當于上午三到五點。
同時又用地支按順時針方向表示方位,子為正北,午為正南,寅相當于東北。
這裡所說的太陽出現的方位與時間,跟寅所表示的相一緻。
(2)戌(xū需):表時間相當于下午七到九點,表方位相當于西北。
(3)根據文意,疑“日”下脫一“在”字。
上文言“夏時日在東井”,又言“當夏五月日長之時在東井”,可證。
(4)人:指漢朝人。
(5)十六分:王充把一天分為十六等分,規定二月春分,太陽晝夜各行八分,以後每月晝行遞增一分,夜行遞減一分。
到五月夏至,太陽晝行十一分,夜行五分。
此後,每月晝行減一分,夜行增一分。
至八月秋分,又晝夜各行八分。
(6)日月有九道:東漢時,一般認為日行中道,即黃道,而月行九道。
所謂九道,就是按黃道的東、南、西、北各為兩道(陰陽五行家稱為青道、赤道、白道、黑道),加上黃道,共九道。
立春、春分,月出黃道東青道;立夏、夏至,月出黃道南赤道;立秋、秋分,月出黃道西白道;立冬、冬至,月出黃道北黑道。
(7)一分道:指太陽經過“一分”所走的路程。
日行月從一分道:指太陽每月遵循一分道長的路程運行,即冬至後每月遞增一分道,夏至後每月遞減一分道。
這是從四季晝夜時刻的變化來推論太陽的運行。
(8)十六道:根據《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日出旸谷,經鹹池、扶桑、曲河、曾泉、桑野、衡陽、昆吾、鳥次、悲谷、女紀、淵虞、連石、悲泉、虞淵,至蒙谷定昏,共十六所。
王充這裡所說的十六道,正與十六所合。
【譯文】 有人問:“每當夏天農曆五月白晝最長的時候,太陽處在東井,東井靠近北鬥星,所以白晝最長。
現在考察五月時,太陽寅時從東北升起,戌時向西北落下。
太陽經過的路程很長,離人又遠,為什麼能知道它是寅時從東北升起,戌時向西北落下呢?”因為太陽處于東井的時候,離人與北鬥星很近。
東井靠近北鬥星,沿着北鬥星旋轉,這樣,人們就能經常看到東井和太陽了。
這時,要是東井在北鬥星的旁邊,豈不是夜晚就經常成為白晝了!這樣,太陽白晝運行十六分,人們就能常常看見它,而不再有太陽出沒的問題。
儒者有人說:“太陽和月亮運行有九道,所以說太陽運行有時遠有時近,白晝與黑夜也就有時長有時短。
”還是就五月的時候來說,太陽白晝運行十一分,夜晚運行五分;六月份,太陽白晝運行十分,夜晚運行六分;從六月往後到十一月份,太陽白晝每月減少運行一分。
這就是太陽運行每月遵循一分道的原則,可見,年年太陽每天都按十六分道運行,哪裡隻是九道呢? 【原文】 32·6或曰:“天高南方,下北方。
日出高,故見;入下,故不見。
天之居若倚蓋矣(1),故極在人之北,是其效也。
極,其天下之中(2),今在人北,其若倚蓋,明矣。
”日(3):明既以倚蓋喻(4),當若蓋之形也。
極星在上之北,若蓋之葆矣(5);其下之南,有若蓋之莖者(6),正何所乎?夫取蓋倚于地,不能運,立而樹之,然後能轉。
今天運轉,其北際不著地者(7),觸礙何以能行?由此言之,天不若倚蓋之狀,日之出入不随天高下,明矣。
【注釋】 (1)居:固定。
倚:偏朝一邊。
天之居若倚蓋:古代的蓋天說認為,大地是方的,天像一個斜放着的車蓋(類似撐開的傘)罩着大地。
這樣,天就南邊高,北邊低,中心向北靠。
(2)其:疑“在”字之誤。
下文“今在人北”,承此為文,可證。
(3)日:以下是王充發表對“或曰”的看法,故疑“日”系“曰”形近而誤。
(4)明: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5)葆:保鬥,車蓋正中的帽頂。
(6)莖:這裡指車蓋正中支撐車蓋的杆子。
(7)不: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譯文】 有人說:“天南方高,北方低。
太陽高高升起,所以看得見;太陽落下去,所以看不見。
天就像斜放着的車蓋固定在空中,所以北鬥星在人的北面,這就是天像個傾斜車蓋的證明。
北鬥星在天下的正中,現在在人們的北面,天像個傾斜着的車蓋,這已經很清楚了。
我說:既然把天比喻為傾斜的車蓋,就應該像車蓋的形狀。
北鬥星在我們上空的北面,像車蓋的帽頂;那麼它的下面朝南,該有個像支撐車蓋的杆樣的東西,它正好在什麼地方呢?再說,拿車蓋斜放在地上,它不會運轉,把它樹立起來,然後才能轉動。
現在天在運轉,它的北部邊沿接觸了大地,要是碰到障礙,怎麼能運轉呢?像這樣說來,天就不像個傾斜着的車蓋形狀,太陽的出沒也不跟天的高低有關,這是很清楚的了。
【原文】 32·7或曰:“天北際下地中,日随天而入地,地密鄣隐,故人不見。
然天地,夫婦也,合為一體。
天在地中,地與天合,天地并氣,故能生物。
北方陰也,合體并氣,故居北方。
”天運行于地中乎?不則北方之地低下而不平也(1)?如審運行地中,鑿地一丈,轉見水源,天行地中,出入水中乎?如北方低下不平,是則九川北注(2),不得盈滿也。
【注釋】 (1)不:同“否”。
(2)九:形容數目多。
九川:這裡是所有河流的意思。
【譯文】 有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