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韓篇第二九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本篇王充指責了韓非“明法尚功”的思想,所以把篇名稱作“非韓”。
韓非主張“明法尚功”,強調“耕戰”,于是非儒,把儒生比成蛀蟲。
王充認為,法度固然重要,禮義更為重要,儒生是維護禮義的堤防,而禮義是治國的綱紀,“國之所以存者,禮義也。
民無禮義,傾國危主”。
因此他認為韓非的這一政治主張不足以“養德”。
在此基礎上,他提出“治國之道,所養有二:一曰養德,二曰養力”,而以“順民之意(征服人心)”的“德”為根本的政治主張。
所謂“養德”,就是“養名高之人,以示能敬賢”,就是注重儒生,因為他們能用禮義使“人民為善,愛其主上”。
所謂“養力”,就是“養氣力之士,以明能用兵”,就是注重武力,因為它可以使“犯德者畏兵而卻”,使反對者受到摧毀。
若果二者都能做到便德力具足,“外以德自力,内以力自備”。
這樣看來,王充的這一政治主張,實際是漢宣帝說的雜以霸王之道的漢家制度。
【原文】 29·1韓子之術(1),明法尚功。
賢,無益于國不加賞;不肖,無害于治不施罰。
責功重賞(2),任刑用誅。
故其論儒也,謂之“不耕而食”,比之于蠹(3)。
論有益與無益也,比之于鹿、馬(4)。
馬之似鹿者千金,天下有千金之馬,無千金之鹿,鹿無益,馬有用也。
儒者猶鹿,有用之吏猶馬也。
【注釋】 (1)韓子:即韓非。
術:學說,思想。
這裡指政治主張。
(2)責:要求。
這裡作講求解。
(3)蠹(d)杜):蛀蟲。
比之于一蠹:韓非注重耕戰,在《韓非子·五蠹》中,他把不事耕戰的儒家,高談闊論的縱橫家,遊俠刺客,逃避兵役者,投機工商業者,稱為“五蠹”。
并把儒家列在“五蠹”之首。
(4)比之于鹿、馬:據《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記載,有人叫如耳,遊說衛國君主衛嗣公。
衛嗣公很高興,但不用他為相。
左右的問衛公為什麼,衛公則說,馬長得像鹿值千金,有百金之馬,而無千金之鹿,因為馬為人用,而鹿不為人用。
如耳雖然才高,意在大國,不會誠心為衛國出力,所以不任用他為相。
【譯文】 韓非的政治主張,是明确法令尊重功績。
即使是賢人,對國家沒有好處也不能給予賞賜;即使不是賢人,隻要他對國家治理沒有害處也不能施予懲罰。
講求功績注重賞賜,使用刑懲。
所以他評論儒家,說他們是“不耕種就享受”,把他們比喻成一種蛀蟲。
在評論儒家有益無益的時候,又把他們比喻成鹿和馬。
馬像鹿的值千金,天下有值千金的馬,沒有值千金的鹿,因為鹿沒有用,而馬有用。
儒者像鹿一樣,有用的官吏像馬一樣。
【原文】 29·2夫韓子知以鹿、馬喻,不知以冠、履譬。
使韓子不冠,徒履而朝,吾将聽其言也。
加冠于首而立于朝,受無益之服(1),增無益之仕(2),言與服相違,行與術相反,吾是以非其言而不用其法也。
煩勞人體,無益于人身,莫過跪拜。
使韓子逢人不拜,見君父不谒(3),未必有賊于身體也。
然須拜谒以尊親者,禮義至重,不可失也。
故禮義在身,身未必肥;而禮義去身,身未必瘠而化衰。
以謂有益(4),禮義不如飲食。
使韓子賜食君父之前,不拜而用,肯為之乎?夫拜谒,禮義之效(5),非益身之實也,然而韓子終不失者,不廢禮以苟益也(6)。
夫儒生,禮義也;耕戰,飲食也。
貴耕戰而賤儒生,是棄禮義求飲食也。
使禮義廢,綱紀敗(7),上下亂而陰陽缪(8),水旱失時,五谷不登(9),萬民饑死,農不得耕,士不得戰也。
【注釋】 (1)服:服飾。
這裡指帽子。
(2)仕:通“事”。
這裡指把帽子戴在頭上。
(3)谒:疑是“跪”之誤。
上文“莫過跪拜”可證。
下同。
(4)以:如。
(5)效:證明。
這裡是表現的意思。
(6)苟:不正當。
(7)綱紀:法度,法紀。
這裡指維持統治秩序的禮法。
(8)缪(mi)謬):通“謬”,錯亂。
(9)登:成,熟。
【譯文】 韓非知道用鹿、馬作比喻,卻不知道用帽子和鞋子來作比喻。
假使韓非不戴帽子,隻穿着鞋子來拜訪,我會聽從他責難儒家的話。
要是把帽子戴在頭上而站在大堂中,忍受沒有好處的裝飾,多做了件無用的事情,說的與穿戴相違背,行動與主張相反,我因此要指責他的說法而不采用他的政治主張。
煩勞人體,對人體沒有好處的,莫過于跪拜。
假使韓非碰到人不拜,見到君父不下跪,未必對身體有害。
然而對尊者和雙親一定要跪拜,這是很重要的禮義,不能違反。
所以禮義在自身,身體不一定就肥;禮義不在自身,身體不一定就瘦而變得衰弱。
如果說對身體有好處,禮義不如飲食。
假使韓非子在君父面前接受賜給的飲食,不拜就吃,能這樣做嗎?跪拜,是禮義的表現,并非對身體實際上有好處,然而韓非始終不違反它,這是因為人不能廢掉禮義來貪圖對身體的好處。
儒生講的是禮義,耕戰講的是飲食。
重視耕戰而輕視儒生,是抛棄禮義找飯吃。
假使禮義被廢掉,維持統治秩序的禮法就會被破壞,上下關系一片混亂,陰陽二氣也會錯亂,天晴下雨違背時節,五谷沒有收成,于是老百姓餓死,農民無法耕種,士兵也無法打仗。
【原文】 29·3子貢去告朔之饩羊(1),孔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2)。
”子貢惡費羊,孔子重廢禮也(3)。
故以舊防為無益而去之,必有水災;以舊禮為無補而去之。
必有亂患(4)。
儒者之在世,禮義之舊防也,有之無益,無之有損。
庠序之設(5),自古有之(6)。
重本尊始(7),故立官置吏(8)。
官不可廢,道不可棄。
儒生,道官之吏也,以為無益而廢之,是棄道也。
夫道無成效于人,成效者須道而成(9)。
然足蹈路而行,所蹈之路,須不蹈者;身須手足而動,待不動者(10)。
故事或無益而益者須之,無效而效者待之。
儒生,耕戰所須待也,棄而不存,如何也(11)? 【注釋】 (1)去:除掉,去掉。
朔:陰曆的每月初一。
告朔:周代每年秋冬交替的時候,天子把來年曆書發給諸侯,諸侯把它放在祖廟裡,每月初一要殺隻羊親自祭廟,表示每月開始聽政,叫做“告朔”。
魯國自文公起,君主已不親自參加“告朔”,而有司仍然每月按時殺活羊供祭廟,子貢主張廢掉這個禮,連羊也不必殺,孔子則不以為然。
饩(x@戲):祭廟用的活牲畜。
(2)以上事參見《論語·八佾》。
(3)重:難。
這裡是不願意的意思。
(4)參見《大戴禮記·禮察》。
(5)庠(xi2ng祥)序:商代稱地方學校為庠,周代稱地方學校為序。
以後用庠序來泛指學校。
(6)參見《孟子·滕文公》。
(7)本:根本。
這裡指立國的根本,即禮教。
始:開始,這裡指自古以來的做法。
(8)參見《白虎通德論·辟雍》。
(9)須:等待。
這裡是依靠的意思。
(10)根據文意,疑“待”上脫“然動者”三字。
待:等待,等候。
這裡是依靠的意思。
(11)也:根據語氣疑“也”是衍文。
後文“謂之非法度之功,如何?”文同,可證。
【譯文】 子貢要取消告朔的活羊,孔子說:“端木賜,你愛那羊,我愛這禮。
” 這是說子貢痛恨浪費羊,孔子不願意廢掉禮。
原以為舊堤防是沒用的而把它拆掉,肯定要遭水災;認為原有的禮義沒幫助而把它取消,肯定要有災禍。
儒者活在世上,就是維護禮義的原有堤防,有他們看來沒有好處,但要沒有他們就會帶來損害。
學校的設立,自古就有,由于尊重禮教,所以設置官吏專管教育。
官吏不能廢掉,禮義也不能抛棄。
儒生是掌管禮義的官吏,認為沒有用處就廢掉他們,這是抛棄了禮義。
禮義對于人不産生直接的具體效果,但有具體效果的事情都要依靠禮義來完成。
就像腳踩着路行走,踩着的路,要靠沒有被腳踩的地方才能存在;人的身體要靠手腳才能行動,然而行動要靠不動的身軀才能活動。
所以一件事或許看來沒有好處而好事卻要靠它,一件事或許看來沒有直接效果而有直接具體效果的事卻要依靠它。
儒生,耕戰必須依靠他們,要是抛棄而使他們不存在,那怎麼行呢? 【原文】 29·4韓子非儒,謂之無益有損。
蓋謂俗儒無行操,舉措不重禮,以儒名而俗行,以實學而僞說(1),貪官尊榮,故不足貴。
失志潔行顯,不徇爵祿(2),去卿相之位若脫躧者(3),居位治職,功雖不立,此禮義為業者也。
國之所以存者,禮義也。
民無禮義,傾國危主。
今儒者之操,重禮愛義,率無禮之士,激無義之人,人民為善,愛其主上,此亦有益也。
“聞伯夷風者,貪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風者,薄夫敦,鄙夫寬(4)”。
此上化也,非人所見。
叚于木阖門不出(5),魏文敬之(6),表式其闾(7),秦軍聞之,率不攻魏(8)。
使魏無幹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
秦,強國也,兵無不勝。
兵加于魏,魏國必破,三軍兵頓(9),流血千裡。
今魏文式阖門之士,卻強秦之兵,全魏國之境,濟三軍之衆,功莫大焉,賞莫先焉。
齊有
韓非主張“明法尚功”,強調“耕戰”,于是非儒,把儒生比成蛀蟲。
王充認為,法度固然重要,禮義更為重要,儒生是維護禮義的堤防,而禮義是治國的綱紀,“國之所以存者,禮義也。
民無禮義,傾國危主”。
因此他認為韓非的這一政治主張不足以“養德”。
在此基礎上,他提出“治國之道,所養有二:一曰養德,二曰養力”,而以“順民之意(征服人心)”的“德”為根本的政治主張。
所謂“養德”,就是“養名高之人,以示能敬賢”,就是注重儒生,因為他們能用禮義使“人民為善,愛其主上”。
所謂“養力”,就是“養氣力之士,以明能用兵”,就是注重武力,因為它可以使“犯德者畏兵而卻”,使反對者受到摧毀。
若果二者都能做到便德力具足,“外以德自力,内以力自備”。
這樣看來,王充的這一政治主張,實際是漢宣帝說的雜以霸王之道的漢家制度。
【原文】 29·1韓子之術(1),明法尚功。
賢,無益于國不加賞;不肖,無害于治不施罰。
責功重賞(2),任刑用誅。
故其論儒也,謂之“不耕而食”,比之于蠹(3)。
論有益與無益也,比之于鹿、馬(4)。
馬之似鹿者千金,天下有千金之馬,無千金之鹿,鹿無益,馬有用也。
儒者猶鹿,有用之吏猶馬也。
【注釋】 (1)韓子:即韓非。
術:學說,思想。
這裡指政治主張。
(2)責:要求。
這裡作講求解。
(3)蠹(d)杜):蛀蟲。
比之于一蠹:韓非注重耕戰,在《韓非子·五蠹》中,他把不事耕戰的儒家,高談闊論的縱橫家,遊俠刺客,逃避兵役者,投機工商業者,稱為“五蠹”。
并把儒家列在“五蠹”之首。
(4)比之于鹿、馬:據《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記載,有人叫如耳,遊說衛國君主衛嗣公。
衛嗣公很高興,但不用他為相。
左右的問衛公為什麼,衛公則說,馬長得像鹿值千金,有百金之馬,而無千金之鹿,因為馬為人用,而鹿不為人用。
如耳雖然才高,意在大國,不會誠心為衛國出力,所以不任用他為相。
【譯文】 韓非的政治主張,是明确法令尊重功績。
即使是賢人,對國家沒有好處也不能給予賞賜;即使不是賢人,隻要他對國家治理沒有害處也不能施予懲罰。
講求功績注重賞賜,使用刑懲。
所以他評論儒家,說他們是“不耕種就享受”,把他們比喻成一種蛀蟲。
在評論儒家有益無益的時候,又把他們比喻成鹿和馬。
馬像鹿的值千金,天下有值千金的馬,沒有值千金的鹿,因為鹿沒有用,而馬有用。
儒者像鹿一樣,有用的官吏像馬一樣。
【原文】 29·2夫韓子知以鹿、馬喻,不知以冠、履譬。
使韓子不冠,徒履而朝,吾将聽其言也。
加冠于首而立于朝,受無益之服(1),增無益之仕(2),言與服相違,行與術相反,吾是以非其言而不用其法也。
煩勞人體,無益于人身,莫過跪拜。
使韓子逢人不拜,見君父不谒(3),未必有賊于身體也。
然須拜谒以尊親者,禮義至重,不可失也。
故禮義在身,身未必肥;而禮義去身,身未必瘠而化衰。
以謂有益(4),禮義不如飲食。
使韓子賜食君父之前,不拜而用,肯為之乎?夫拜谒,禮義之效(5),非益身之實也,然而韓子終不失者,不廢禮以苟益也(6)。
夫儒生,禮義也;耕戰,飲食也。
貴耕戰而賤儒生,是棄禮義求飲食也。
使禮義廢,綱紀敗(7),上下亂而陰陽缪(8),水旱失時,五谷不登(9),萬民饑死,農不得耕,士不得戰也。
【注釋】 (1)服:服飾。
這裡指帽子。
(2)仕:通“事”。
這裡指把帽子戴在頭上。
(3)谒:疑是“跪”之誤。
上文“莫過跪拜”可證。
下同。
(4)以:如。
(5)效:證明。
這裡是表現的意思。
(6)苟:不正當。
(7)綱紀:法度,法紀。
這裡指維持統治秩序的禮法。
(8)缪(mi)謬):通“謬”,錯亂。
(9)登:成,熟。
【譯文】 韓非知道用鹿、馬作比喻,卻不知道用帽子和鞋子來作比喻。
假使韓非不戴帽子,隻穿着鞋子來拜訪,我會聽從他責難儒家的話。
要是把帽子戴在頭上而站在大堂中,忍受沒有好處的裝飾,多做了件無用的事情,說的與穿戴相違背,行動與主張相反,我因此要指責他的說法而不采用他的政治主張。
煩勞人體,對人體沒有好處的,莫過于跪拜。
假使韓非碰到人不拜,見到君父不下跪,未必對身體有害。
然而對尊者和雙親一定要跪拜,這是很重要的禮義,不能違反。
所以禮義在自身,身體不一定就肥;禮義不在自身,身體不一定就瘦而變得衰弱。
如果說對身體有好處,禮義不如飲食。
假使韓非子在君父面前接受賜給的飲食,不拜就吃,能這樣做嗎?跪拜,是禮義的表現,并非對身體實際上有好處,然而韓非始終不違反它,這是因為人不能廢掉禮義來貪圖對身體的好處。
儒生講的是禮義,耕戰講的是飲食。
重視耕戰而輕視儒生,是抛棄禮義找飯吃。
假使禮義被廢掉,維持統治秩序的禮法就會被破壞,上下關系一片混亂,陰陽二氣也會錯亂,天晴下雨違背時節,五谷沒有收成,于是老百姓餓死,農民無法耕種,士兵也無法打仗。
【原文】 29·3子貢去告朔之饩羊(1),孔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2)。
”子貢惡費羊,孔子重廢禮也(3)。
故以舊防為無益而去之,必有水災;以舊禮為無補而去之。
必有亂患(4)。
儒者之在世,禮義之舊防也,有之無益,無之有損。
庠序之設(5),自古有之(6)。
重本尊始(7),故立官置吏(8)。
官不可廢,道不可棄。
儒生,道官之吏也,以為無益而廢之,是棄道也。
夫道無成效于人,成效者須道而成(9)。
然足蹈路而行,所蹈之路,須不蹈者;身須手足而動,待不動者(10)。
故事或無益而益者須之,無效而效者待之。
儒生,耕戰所須待也,棄而不存,如何也(11)? 【注釋】 (1)去:除掉,去掉。
朔:陰曆的每月初一。
告朔:周代每年秋冬交替的時候,天子把來年曆書發給諸侯,諸侯把它放在祖廟裡,每月初一要殺隻羊親自祭廟,表示每月開始聽政,叫做“告朔”。
魯國自文公起,君主已不親自參加“告朔”,而有司仍然每月按時殺活羊供祭廟,子貢主張廢掉這個禮,連羊也不必殺,孔子則不以為然。
饩(x@戲):祭廟用的活牲畜。
(2)以上事參見《論語·八佾》。
(3)重:難。
這裡是不願意的意思。
(4)參見《大戴禮記·禮察》。
(5)庠(xi2ng祥)序:商代稱地方學校為庠,周代稱地方學校為序。
以後用庠序來泛指學校。
(6)參見《孟子·滕文公》。
(7)本:根本。
這裡指立國的根本,即禮教。
始:開始,這裡指自古以來的做法。
(8)參見《白虎通德論·辟雍》。
(9)須:等待。
這裡是依靠的意思。
(10)根據文意,疑“待”上脫“然動者”三字。
待:等待,等候。
這裡是依靠的意思。
(11)也:根據語氣疑“也”是衍文。
後文“謂之非法度之功,如何?”文同,可證。
【譯文】 子貢要取消告朔的活羊,孔子說:“端木賜,你愛那羊,我愛這禮。
” 這是說子貢痛恨浪費羊,孔子不願意廢掉禮。
原以為舊堤防是沒用的而把它拆掉,肯定要遭水災;認為原有的禮義沒幫助而把它取消,肯定要有災禍。
儒者活在世上,就是維護禮義的原有堤防,有他們看來沒有好處,但要沒有他們就會帶來損害。
學校的設立,自古就有,由于尊重禮教,所以設置官吏專管教育。
官吏不能廢掉,禮義也不能抛棄。
儒生是掌管禮義的官吏,認為沒有用處就廢掉他們,這是抛棄了禮義。
禮義對于人不産生直接的具體效果,但有具體效果的事情都要依靠禮義來完成。
就像腳踩着路行走,踩着的路,要靠沒有被腳踩的地方才能存在;人的身體要靠手腳才能行動,然而行動要靠不動的身軀才能活動。
所以一件事或許看來沒有好處而好事卻要靠它,一件事或許看來沒有直接效果而有直接具體效果的事卻要依靠它。
儒生,耕戰必須依靠他們,要是抛棄而使他們不存在,那怎麼行呢? 【原文】 29·4韓子非儒,謂之無益有損。
蓋謂俗儒無行操,舉措不重禮,以儒名而俗行,以實學而僞說(1),貪官尊榮,故不足貴。
失志潔行顯,不徇爵祿(2),去卿相之位若脫躧者(3),居位治職,功雖不立,此禮義為業者也。
國之所以存者,禮義也。
民無禮義,傾國危主。
今儒者之操,重禮愛義,率無禮之士,激無義之人,人民為善,愛其主上,此亦有益也。
“聞伯夷風者,貪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風者,薄夫敦,鄙夫寬(4)”。
此上化也,非人所見。
叚于木阖門不出(5),魏文敬之(6),表式其闾(7),秦軍聞之,率不攻魏(8)。
使魏無幹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
秦,強國也,兵無不勝。
兵加于魏,魏國必破,三軍兵頓(9),流血千裡。
今魏文式阖門之士,卻強秦之兵,全魏國之境,濟三軍之衆,功莫大焉,賞莫先焉。
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