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孔篇第二八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這是一篇非難孔子的論文,故篇名定為《問孔》。
東漢時,儒家思想進一步被神化,孔子被捧為聖人、神人。
社會上“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聖所言皆無非”,王充雖認為孔子博學多識,道德高尚,卻又認為“賢聖之言,上下多相違,其文,前後多相伐”,并不是無可非議之處,于是不顧朝野上下盲目崇孔的風氣,對孔子進行問難。
“追難孔子,何傷于義?”“伐孔子之說,何逆于理?”他提出在學習中要善于追根問底的主張。
認為為弄清問題要敢于不同意老師的意見,敢于“距(拒)師”,敢于說出聖人沒有說過的話,“非必須聖人教告乃敢言也。
” 文中王充所舉事例和非議,雖有不盡妥之處,其精神是很寶貴的。
聖人是人,不是神,這種态度至今仍有積極意義,值得繼承和發揚。
【原文】 28·1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1),以為賢聖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不知難問。
夫賢聖下筆造文,用意詳審,尚未可謂盡得實,況倉卒吐言(2),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時人不知難;或是,而意沉難見(3),時人不知問。
案賢聖之言,上下多相違;其文,前後多相伐者(4),世之學者,不能知也。
【注釋】 (1)是:肯定。
這裡是推崇的意思。
(2)卒(c)猝):同“猝”。
倉卒吐言:這裡指《論語》,因為《論語》主要記錄了孔子平常跟學生的談話,所以王充說是“倉卒吐言”。
(3)沉:深沉,隐晦。
見:同“現”。
(4)伐:攻擊。
這裡是抵觸。
矛盾的意思。
【譯文】 社會上的儒生學者,喜歡迷信老師,崇拜古人,認為聖賢說的都沒有錯,專心緻志地講述和學習,不知道進行反駁和質問。
聖賢下筆寫文章,盡管構思周密,還不能說完全正确,何況是匆忙中說的話,怎麼能都對呢?不能全對,當時的人卻不懂得反駁;有的雖正确,但意思隐晦,難得明白,當時的人也不曉得去追問。
考察起來,聖賢的說法,前後有很多自相違背:他們的文章,上下有很多互相矛盾,當今的學者,卻不知道這一點。
【原文】 28·2論者皆雲:“孔門之徒,七十子之才(1),勝今之儒。
”此言妄也。
彼見孔子為師,聖人傳道,必授異才,故謂之殊。
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今謂之英傑,古以為聖神,故謂七十子曆世希有(2)。
使當今有孔子之師,則斯世學者皆顔、闵之徒也(3);使無孔子,則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
何以驗之?以學于孔子,不能極問也(4)。
聖人之言,不能盡解;說道陳義,不能辄形(5)。
不能辄形,宜問以發之(6);不能盡解,宜難以極之(7)。
臯陶陳道帝舜之前,淺略未極。
禹問難之,淺言複深,略指複分(8)。
蓋起問難,此說激而深切,觸而著明也。
【注釋】 (1)七十子:據說孔子有學生三千,其中“身通六藝”有才學的賢者共七十二人。
(2)希:同“稀”。
(3)顔:指顔回。
闵:指閡子骞(公元前536~前487年),名損。
春秋時魯國人。
孔子的學生。
在孔門中以德行和顔淵并稱。
(4)極:窮盡。
極問:追根問底。
(5)辄(h6折):就,立即。
形:疑作“勑(ch0斥)”。
下文“周公告小材形,大材略”,遞修本作“小材勑”,可一證。
“勑”、“略”對文,可二證。
“勑”正寫作“敕”。
敕:告誡,詳盡。
下文“形武伯而略懿子”又“孔子相示未形悉也”中之“形”,同理疑應作“敕”。
(6)發:揭露。
這裡是弄明白,搞清楚的意思。
(7)極:極點,這裡是徹底的意思。
(8)指:通“旨”,意思,含意。
分:辨别,分明。
這裡是清楚,明白的意思。
【譯文】 一般評論者都說:“孔子門下的學生,七十個弟子的才能,都勝過今天的儒生。
”這個說法很荒謬。
他們看見孔子當這些人的老師,就認為聖人傳授學說一定要授給有特殊才能的人,所以說這些人與衆不同。
其實,古人的才能,跟今人的才能一樣,今天稱為“英傑”的,古人認為是“聖神”,所以說七十弟子是曆代少有的。
假使現在有孔子這樣的老師,那麼當代的學者都是顔回、闵損之類人物;假使當時沒有孔子,那麼七十弟子這些人,也跟今天的儒生一樣。
拿什麼來證明呢?用他們向孔子學習,不能追根問底這一點就可以證明。
聖人的話,不能完全理解;陳述的道理,不能立即領會透徹。
不能立即領會透徹。
就應該追問下去搞清楚;不能完全理解,就應該提出疑問來徹底弄通它。
當年臯陶在舜的面前陳述治國的道理,說得膚淺粗略而不透徹。
經過禹的追問和責難,原來膚淺的話又深入了一步,粗略的意思才又更清楚了。
大概由于這樣追問和責難,才使臯陶的話因受激發而說得更深刻,被觸動而講得更明白了。
【原文】 28·3孔子笑子遊之弦歌(1),子遊引前言以距孔子(2)。
自今案《論語》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辭,弟子寡若子遊之難,故孔子之言,遂結不解。
以七十子不能難,世之儒生,不能實道是非也。
【注釋】 (1)子遊(公元前506年~?):姓言,名偃。
春秋時吳國人。
孔子學生。
擅長文學。
曾做過武城的地方長官。
提倡以禮樂教化百姓,境内有“弦歌之聲”。
孔子笑子遊之弦歌:《論語·陽貨》記載,子遊在武城做地方長官,孔子到武城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就譏笑他說:“殺雞何必用牛刀呢?”意思是,治理個小地方,用不着禮樂教化。
子遊馬上反駁說:“以前我聽老師說過:‘君子學禮樂,就能愛人;小人學習禮樂,就容易使喚。
”孔子隻好說:“你說的話是對的,我剛才的話,不過是開個玩笑罷了。
” (2)距:通“拒”,抗拒。
這裡是不接受,反駁的意思。
【譯文】 孔子譏笑子遊彈琴唱歌,子遊引用孔子以前說過的話來反駁他。
直到現在考察《論語》的原文,孔子的言論中還有很多類似譏笑彈琴唱歌的文句,但他的弟子中卻很少有像子遊那樣敢辯駁的,所以孔子的話,始終有些像死結一樣無法解開。
由于七十弟子不敢辯駁,現在的儒生,就不能切實講清孔子言論的是非了。
【原文】 28·4凡學問之法,不為無才,難于距師,核道實義,證定是非也。
問難之道,非必對聖人及生時也。
世之解說說人者(1),非必須聖人教告乃敢言也。
苟有不曉解之問,迢難孔子(2),何傷于義?誠有傳聖業之知(3),伐孔子之說(4),何逆于理?謂問孔子之言(5),難其不解之文,世間弘才大知生,能答問解難之人,必将賢吾世間難問之言是非(6)。
【注釋】 (1)說(shu@稅)人:說服人,教導人。
(2)迢:遞修本作“追”,形近而誤,可從。
(3)知:通“智”。
下文“弘才大知”亦同。
(4)伐:這裡作批駁,反駁講。
(5)謂:疑是衍文。
“問”與下文“難”對文,可證。
(6)賢:勝過。
這裡是肯定,稱贊的意思。
世間:根據文意,疑涉上文衍。
【譯文】 凡做學問的方法,不在于有無才能,難就難在敢于反問老師核實道理,确定是非。
問難的方法,不一定對面對聖人,趕在他活着的時候。
現在解說聖人的道理來教人的人,不一定要聖人教過的話才敢說。
如果有不理解的問題,追問責難孔子,對道理有什麼損害呢?果真有傳授聖人學業的才智,反駁孔子的說法,又有什麼不合理呢?追問孔子的言論,反問不理解的詞句,世上如果有才高智深的人出現,而他們又是能回答問題解釋疑難的人,一定會肯定我通過責難追問講清是非的做法。
【原文】 28·5孟懿子問孝(1),子曰:“毋違。
”樊遲禦(2),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毋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3);死,葬之以禮。
”(4) 【注釋】 (1)孟懿子:姓孟孫,名何忌,字子嗣,也叫仲孫何忌。
“懿”是谥号。
春秋時魯國大夫。
(2)樊遲:名須,字子遲。
春秋時魯國人。
孔子的學生。
(3)事:侍奉。
(4)下文孔子複述此話時有“祭之以禮”句,《論語·為政》中亦有,疑應補。
章錄楊校宋本有“祭之以禮”,可證。
【譯文】 孟懿子向孔子問孝,孔子說:“不要違背。
”樊遲駕着車,孔子告訴他說:“孟懿子向我問孝,我對他說:‘不要違背’。
”樊遲問:“這話怎麼說呢?”孔子說:“父母活着的時候,要按照周禮的規定侍奉他們;死了,要按周禮的規定埋葬他們,要按周禮的規定祭祀他們。
” 【原文】 28·6問曰(1):孔子之言“毋違”,毋違者(2),禮也。
孝子亦當先意承志(3),不當違親之欲。
孔子言“毋違”,不言“違禮”,懿子聽孔子之言,獨不為嫌于無違志乎(4)?樊遲問何謂,孔于乃言“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使樊遲不問,“毋違”之說,遂不可知也。
懿子之才,不過樊遲,故《論語》篇中不見言行,樊遲不曉,懿子必能曉哉? 【注釋】 (1)問曰:本篇凡以“問曰”開始的段落,均為王充質問。
(2)者:某某者,某某也,是本書貫用解釋性語句,故疑“者”應在“孔子之言毋違”下,否則,此句意思與原意不合。
(3)志:心意,願望。
(4)嫌:疑惑。
這裡是誤解的意思。
【譯文】 請問:孔子說“不要違背”,是指不要違背周禮。
那麼孝子應當事先體會父母的心意,順從他們的願望,而不該違背他們的願望。
孔子說“不要違背”,而不說“不要違背周禮”,孟懿子聽孔子的話,難道不會誤解為不要違背父母的願望嗎?樊遲問這話怎麼說,孔子才說“父母活着的時候,要按照周禮的規定侍奉他們;死了,要按照周禮的規定埋葬他們,要按照周禮的規定祭祀他們”。
如果樊遲不追問,“不要違背”說法的含義,始終不可能知道。
孟懿子的才幹,不會超過樊遲,所以《論語》中看不到有關他的言行記錄,樊遲都不理解,孟懿子就一定能理解嗎? 【原文】 28·7孟武伯問孝(1),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
”武伯善憂父母,故曰“唯其疾之憂”。
武伯憂親,懿子違禮。
攻其短(3),答武伯雲“父母,唯其疾之憂”,對懿子亦宜言“唯水火之變乃違禮”。
周公告小才敕,大材略。
子遊之大材也(4),孔子告之敕;懿子小才也,告之反略,違周公之志。
攻懿子之短,失道理之宜,弟子不難,何哉?如以懿子權尊,不敢極言,則其對武伯,亦宜但言“毋憂”而已(5)。
但孟氏子也(6),權尊鈞同,形武伯而略懿子,未曉其故也。
使孔子對懿子極言“毋違禮”,何害之有?專魯莫過季氏(7),譏八佾之舞庭(8),刺太山之旅祭(9),不懼季氏增邑不隐諱之害(10),獨畏答懿子極言之罪,何哉?且問孝者非一,皆有禦者,對懿子言,不但心服臆肯(11),故告樊遲。
【注釋】 (1)孟武伯:姓孟孫,名彘(h@志),孟懿子的兒子。
“武”是谥号。
(2)之:這裡作則、才講。
以上事參見《論語·為政》。
(3)攻:攻擊。
這裡是針對的意思。
(4)子遊:上言“懿子之才,不過樊遲”,下言“懿子小才也”,故疑“子遊”系“樊遲”之誤。
之:疑是衍文。
“樊遲大材也”與“懿子小才也”正好對文,可一證。
遞修本無“之”字,可二證。
樊遲大材:孔子把樊遲列為擅長“文學”的學生,所以王充稱他為“大才”。
(5)但:僅,隻。
(6)但:章錄楊校宋本作“俱”,形近而誤,可從。
(7)專:單獨占有。
專魯:壟斷魯國大權。
季氏:即季孫氏。
春秋時與叔孫氏、孟孫氏為魯國三大貴族。
自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後,季孫氏壯大,魯國由季氏專權。
(8)佾(y@意):古代樂舞的行列。
天子八行,諸侯六行,大夫四行,士兩行,行數與各行人數縱橫相同。
一說每行固定為八人。
八佾:縱橫都是八人的樂舞行列。
周禮規定,為天子享用。
譏八佾之舞庭:據《論語·八佾》記載:季平子在家廟的庭院中以“八佾表演舞蹈,孔子認為有背周禮,是犯上行為,大為惱火地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9)太山:即泰山。
旅:古代祭祀山川叫旅。
刺太山之旅祭:據《論語·八佾》記載:季康子去祭祀泰山,孔子認為有背周禮隻有天子與諸侯才能祭泰山的規定,就叫學生冉有去阻止。
冉有不去,孔子便譏刺說:“難道泰山之神還不如老百姓知禮嗎?意思是季氏這樣做會遭惡報。
(10)增:疑是“憎”,形近而誤。
邑:通“悒”,惡。
(11)服:信服,滿意。
臆:胸。
肯:這裡是滿足的意思。
【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問孝,孔子說:“對父母,隻在他們病的時候才憂慮。
” 因為孟武伯總愛為他父母擔憂,所以孔子說“隻在父母生病時才擔憂”。
孟武伯處處為雙親擔憂,而孟懿子侍奉父母卻違背周禮。
如果是針對他們的短處,那麼應該回答武伯說:“對父母,隻在他們生病時才擔憂”,對懿子也應該說“隻有遇到水災火災時才能違背周禮”。
周公告誡才能小的人說得詳盡,對才能大的人說得簡略。
樊遲是大才,孔子告訴得詳盡;孟懿子是小才,告誡得反而簡略,這違背了周公的用意。
想針對懿子的短處,卻不符合道理,而弟子又不責難,這是為什麼呢?如果因為孟懿子有權勢地位尊貴,不敢說透徹,那麼孔子對孟武伯也隻能說“不要擔憂”就行了。
他們都是孟孫氏家的後代,權力和地位都一樣,對武伯說得詳盡而對懿子說得簡略,不知道其中是什麼緣故。
即使孔子對懿子說穿“不要違背周禮”,又有什麼危害呢?壟斷魯國大權莫過于季孫氏,孔子譏刺他在家中庭院裡以“八佾”表演舞蹈,譏刺他在泰山舉行旅祭,而不懼怕季孫氏憎惡不為他隐瞞過錯帶來的禍害,卻偏偏害怕回答孟懿子時把話說穿的罪過,這是為什麼呢?況且向孔子問孝的不止一個人,每次都有趕車的人在場,不把回答的話都對他們講一篇,而對懿子的回答,不但心滿意足,而且還要故意告訴樊遲。
【原文】 28·8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1);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2)。
”此言人當由道義得(3),不當苟取也;當守節安貧(4),不當妄去也(5)。
【注釋】 (1)居:今傳本《論語》作“處”,可能《論語》古本作“居”。
居,處。
這裡是接受的意思。
(2)去:離開。
引文參見《論語·裡仁》。
(3)根據文意,疑“得”後脫“富貴”二字。
下文言“不以其道得富貴”,正反為文,可證。
(4)疑“貧”後脫一“賤”字。
“富貴”、“貧賤”,當對文。
(5)妄:胡亂。
這裡是不擇手段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發财與做官,是人人想往的,不以正當途徑得到它,君子是不接受的;貧窮與卑賤,是人人厭惡的,但是富貴不從正當途徑得到它,君子甯可不擺脫它。
”這是說人們應當通過正道取得富貴,不應該用不正當手段得到它;應當保持節操,安于貧賤,不應該不擇手段地擺脫它。
【原文】 28·9夫言“不以其道得富貴,不居”,可也;不以其道得貧賤,如何?富貴顧可去(1),去貧賤何之(2)?去貧賤,得富貴也,不得富貴,不去貧賤。
如謂得富貴不以其道,則不去貧賤邪?則所得富貴,不得貧賤也。
貧賤何故當言“得之”?顧當言“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去之,則不去也。
”當言“去”,不當言“得”。
“得”者,施于得之也(3)。
今去之,安得言得乎?獨富貴當言得耳。
何者?得富貴,乃去貧賤也。
是則以道去貧賤如何?修身行道,仕得爵祿富貴。
得爵祿富貴,則去貧賤矣。
不以其道去貧賤如何?毒苦貧賤(4),起為奸盜,積聚貨财,擅相官秩(5),是為不以其道。
七十子既不問,世之學者亦不知難。
使此言意不解而文不分,是謂孔子不能吐辭也;使此言意結文又不解(6),是孔子相示未形悉也(7)。
弟子不問,世俗不難,何哉? 【注釋】 (1)顧:通“固”。
(2)之:去,往。
(3)施:安,放。
(4)毒苦:怨恨,痛恨。
(5)官秩:官職和俸祿的等級。
(6)結:打結。
這裡是糾纏不清的意思。
(7)相:這裡沒有意思。
形:疑作“勑”,校見28·2注(5)。
悉:周密,詳盡。
【譯文】 說“不以正道取得富貴就不接受”,可以;富貴不以正道取得甯可不擺脫貧困和卑賤,這是什麼意思?富貴固然可以擺脫,擺脫貧困和卑賤又到哪裡去呢?擺脫了貧賤,就得到了富貴,沒有得到富貴,就沒有擺脫貧賤。
如果說取得富貴不用正道,就甯可不擺脫貧賤?那麼所謂“得”是指得到富貴,不是指得到貧賤了。
這樣,貧賤為什麼能說“得到”呢?本來該說“貧困和卑賤,是人人厭惡的,不以正道擺脫它,就甯可不擺脫它”。
應當說“擺脫”,不應該說“得到”。
“得”字是用在得到什麼東西上的。
現在說擺脫貧賤,怎麼能說得到呢?隻有富貴才該說得到。
為什麼呢?因為得到富貴,才能擺脫貧賤。
那麼怎麼才能以正道擺脫貧賤
東漢時,儒家思想進一步被神化,孔子被捧為聖人、神人。
社會上“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聖所言皆無非”,王充雖認為孔子博學多識,道德高尚,卻又認為“賢聖之言,上下多相違,其文,前後多相伐”,并不是無可非議之處,于是不顧朝野上下盲目崇孔的風氣,對孔子進行問難。
“追難孔子,何傷于義?”“伐孔子之說,何逆于理?”他提出在學習中要善于追根問底的主張。
認為為弄清問題要敢于不同意老師的意見,敢于“距(拒)師”,敢于說出聖人沒有說過的話,“非必須聖人教告乃敢言也。
” 文中王充所舉事例和非議,雖有不盡妥之處,其精神是很寶貴的。
聖人是人,不是神,這種态度至今仍有積極意義,值得繼承和發揚。
【原文】 28·1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1),以為賢聖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不知難問。
夫賢聖下筆造文,用意詳審,尚未可謂盡得實,況倉卒吐言(2),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時人不知難;或是,而意沉難見(3),時人不知問。
案賢聖之言,上下多相違;其文,前後多相伐者(4),世之學者,不能知也。
【注釋】 (1)是:肯定。
這裡是推崇的意思。
(2)卒(c)猝):同“猝”。
倉卒吐言:這裡指《論語》,因為《論語》主要記錄了孔子平常跟學生的談話,所以王充說是“倉卒吐言”。
(3)沉:深沉,隐晦。
見:同“現”。
(4)伐:攻擊。
這裡是抵觸。
矛盾的意思。
【譯文】 社會上的儒生學者,喜歡迷信老師,崇拜古人,認為聖賢說的都沒有錯,專心緻志地講述和學習,不知道進行反駁和質問。
聖賢下筆寫文章,盡管構思周密,還不能說完全正确,何況是匆忙中說的話,怎麼能都對呢?不能全對,當時的人卻不懂得反駁;有的雖正确,但意思隐晦,難得明白,當時的人也不曉得去追問。
考察起來,聖賢的說法,前後有很多自相違背:他們的文章,上下有很多互相矛盾,當今的學者,卻不知道這一點。
【原文】 28·2論者皆雲:“孔門之徒,七十子之才(1),勝今之儒。
”此言妄也。
彼見孔子為師,聖人傳道,必授異才,故謂之殊。
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今謂之英傑,古以為聖神,故謂七十子曆世希有(2)。
使當今有孔子之師,則斯世學者皆顔、闵之徒也(3);使無孔子,則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
何以驗之?以學于孔子,不能極問也(4)。
聖人之言,不能盡解;說道陳義,不能辄形(5)。
不能辄形,宜問以發之(6);不能盡解,宜難以極之(7)。
臯陶陳道帝舜之前,淺略未極。
禹問難之,淺言複深,略指複分(8)。
蓋起問難,此說激而深切,觸而著明也。
【注釋】 (1)七十子:據說孔子有學生三千,其中“身通六藝”有才學的賢者共七十二人。
(2)希:同“稀”。
(3)顔:指顔回。
闵:指閡子骞(公元前536~前487年),名損。
春秋時魯國人。
孔子的學生。
在孔門中以德行和顔淵并稱。
(4)極:窮盡。
極問:追根問底。
(5)辄(h6折):就,立即。
形:疑作“勑(ch0斥)”。
下文“周公告小材形,大材略”,遞修本作“小材勑”,可一證。
“勑”、“略”對文,可二證。
“勑”正寫作“敕”。
敕:告誡,詳盡。
下文“形武伯而略懿子”又“孔子相示未形悉也”中之“形”,同理疑應作“敕”。
(6)發:揭露。
這裡是弄明白,搞清楚的意思。
(7)極:極點,這裡是徹底的意思。
(8)指:通“旨”,意思,含意。
分:辨别,分明。
這裡是清楚,明白的意思。
【譯文】 一般評論者都說:“孔子門下的學生,七十個弟子的才能,都勝過今天的儒生。
”這個說法很荒謬。
他們看見孔子當這些人的老師,就認為聖人傳授學說一定要授給有特殊才能的人,所以說這些人與衆不同。
其實,古人的才能,跟今人的才能一樣,今天稱為“英傑”的,古人認為是“聖神”,所以說七十弟子是曆代少有的。
假使現在有孔子這樣的老師,那麼當代的學者都是顔回、闵損之類人物;假使當時沒有孔子,那麼七十弟子這些人,也跟今天的儒生一樣。
拿什麼來證明呢?用他們向孔子學習,不能追根問底這一點就可以證明。
聖人的話,不能完全理解;陳述的道理,不能立即領會透徹。
不能立即領會透徹。
就應該追問下去搞清楚;不能完全理解,就應該提出疑問來徹底弄通它。
當年臯陶在舜的面前陳述治國的道理,說得膚淺粗略而不透徹。
經過禹的追問和責難,原來膚淺的話又深入了一步,粗略的意思才又更清楚了。
大概由于這樣追問和責難,才使臯陶的話因受激發而說得更深刻,被觸動而講得更明白了。
【原文】 28·3孔子笑子遊之弦歌(1),子遊引前言以距孔子(2)。
自今案《論語》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辭,弟子寡若子遊之難,故孔子之言,遂結不解。
以七十子不能難,世之儒生,不能實道是非也。
【注釋】 (1)子遊(公元前506年~?):姓言,名偃。
春秋時吳國人。
孔子學生。
擅長文學。
曾做過武城的地方長官。
提倡以禮樂教化百姓,境内有“弦歌之聲”。
孔子笑子遊之弦歌:《論語·陽貨》記載,子遊在武城做地方長官,孔子到武城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就譏笑他說:“殺雞何必用牛刀呢?”意思是,治理個小地方,用不着禮樂教化。
子遊馬上反駁說:“以前我聽老師說過:‘君子學禮樂,就能愛人;小人學習禮樂,就容易使喚。
”孔子隻好說:“你說的話是對的,我剛才的話,不過是開個玩笑罷了。
” (2)距:通“拒”,抗拒。
這裡是不接受,反駁的意思。
【譯文】 孔子譏笑子遊彈琴唱歌,子遊引用孔子以前說過的話來反駁他。
直到現在考察《論語》的原文,孔子的言論中還有很多類似譏笑彈琴唱歌的文句,但他的弟子中卻很少有像子遊那樣敢辯駁的,所以孔子的話,始終有些像死結一樣無法解開。
由于七十弟子不敢辯駁,現在的儒生,就不能切實講清孔子言論的是非了。
【原文】 28·4凡學問之法,不為無才,難于距師,核道實義,證定是非也。
問難之道,非必對聖人及生時也。
世之解說說人者(1),非必須聖人教告乃敢言也。
苟有不曉解之問,迢難孔子(2),何傷于義?誠有傳聖業之知(3),伐孔子之說(4),何逆于理?謂問孔子之言(5),難其不解之文,世間弘才大知生,能答問解難之人,必将賢吾世間難問之言是非(6)。
【注釋】 (1)說(shu@稅)人:說服人,教導人。
(2)迢:遞修本作“追”,形近而誤,可從。
(3)知:通“智”。
下文“弘才大知”亦同。
(4)伐:這裡作批駁,反駁講。
(5)謂:疑是衍文。
“問”與下文“難”對文,可證。
(6)賢:勝過。
這裡是肯定,稱贊的意思。
世間:根據文意,疑涉上文衍。
【譯文】 凡做學問的方法,不在于有無才能,難就難在敢于反問老師核實道理,确定是非。
問難的方法,不一定對面對聖人,趕在他活着的時候。
現在解說聖人的道理來教人的人,不一定要聖人教過的話才敢說。
如果有不理解的問題,追問責難孔子,對道理有什麼損害呢?果真有傳授聖人學業的才智,反駁孔子的說法,又有什麼不合理呢?追問孔子的言論,反問不理解的詞句,世上如果有才高智深的人出現,而他們又是能回答問題解釋疑難的人,一定會肯定我通過責難追問講清是非的做法。
【原文】 28·5孟懿子問孝(1),子曰:“毋違。
”樊遲禦(2),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毋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3);死,葬之以禮。
”(4) 【注釋】 (1)孟懿子:姓孟孫,名何忌,字子嗣,也叫仲孫何忌。
“懿”是谥号。
春秋時魯國大夫。
(2)樊遲:名須,字子遲。
春秋時魯國人。
孔子的學生。
(3)事:侍奉。
(4)下文孔子複述此話時有“祭之以禮”句,《論語·為政》中亦有,疑應補。
章錄楊校宋本有“祭之以禮”,可證。
【譯文】 孟懿子向孔子問孝,孔子說:“不要違背。
”樊遲駕着車,孔子告訴他說:“孟懿子向我問孝,我對他說:‘不要違背’。
”樊遲問:“這話怎麼說呢?”孔子說:“父母活着的時候,要按照周禮的規定侍奉他們;死了,要按周禮的規定埋葬他們,要按周禮的規定祭祀他們。
” 【原文】 28·6問曰(1):孔子之言“毋違”,毋違者(2),禮也。
孝子亦當先意承志(3),不當違親之欲。
孔子言“毋違”,不言“違禮”,懿子聽孔子之言,獨不為嫌于無違志乎(4)?樊遲問何謂,孔于乃言“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使樊遲不問,“毋違”之說,遂不可知也。
懿子之才,不過樊遲,故《論語》篇中不見言行,樊遲不曉,懿子必能曉哉? 【注釋】 (1)問曰:本篇凡以“問曰”開始的段落,均為王充質問。
(2)者:某某者,某某也,是本書貫用解釋性語句,故疑“者”應在“孔子之言毋違”下,否則,此句意思與原意不合。
(3)志:心意,願望。
(4)嫌:疑惑。
這裡是誤解的意思。
【譯文】 請問:孔子說“不要違背”,是指不要違背周禮。
那麼孝子應當事先體會父母的心意,順從他們的願望,而不該違背他們的願望。
孔子說“不要違背”,而不說“不要違背周禮”,孟懿子聽孔子的話,難道不會誤解為不要違背父母的願望嗎?樊遲問這話怎麼說,孔子才說“父母活着的時候,要按照周禮的規定侍奉他們;死了,要按照周禮的規定埋葬他們,要按照周禮的規定祭祀他們”。
如果樊遲不追問,“不要違背”說法的含義,始終不可能知道。
孟懿子的才幹,不會超過樊遲,所以《論語》中看不到有關他的言行記錄,樊遲都不理解,孟懿子就一定能理解嗎? 【原文】 28·7孟武伯問孝(1),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
”武伯善憂父母,故曰“唯其疾之憂”。
武伯憂親,懿子違禮。
攻其短(3),答武伯雲“父母,唯其疾之憂”,對懿子亦宜言“唯水火之變乃違禮”。
周公告小才敕,大材略。
子遊之大材也(4),孔子告之敕;懿子小才也,告之反略,違周公之志。
攻懿子之短,失道理之宜,弟子不難,何哉?如以懿子權尊,不敢極言,則其對武伯,亦宜但言“毋憂”而已(5)。
但孟氏子也(6),權尊鈞同,形武伯而略懿子,未曉其故也。
使孔子對懿子極言“毋違禮”,何害之有?專魯莫過季氏(7),譏八佾之舞庭(8),刺太山之旅祭(9),不懼季氏增邑不隐諱之害(10),獨畏答懿子極言之罪,何哉?且問孝者非一,皆有禦者,對懿子言,不但心服臆肯(11),故告樊遲。
【注釋】 (1)孟武伯:姓孟孫,名彘(h@志),孟懿子的兒子。
“武”是谥号。
(2)之:這裡作則、才講。
以上事參見《論語·為政》。
(3)攻:攻擊。
這裡是針對的意思。
(4)子遊:上言“懿子之才,不過樊遲”,下言“懿子小才也”,故疑“子遊”系“樊遲”之誤。
之:疑是衍文。
“樊遲大材也”與“懿子小才也”正好對文,可一證。
遞修本無“之”字,可二證。
樊遲大材:孔子把樊遲列為擅長“文學”的學生,所以王充稱他為“大才”。
(5)但:僅,隻。
(6)但:章錄楊校宋本作“俱”,形近而誤,可從。
(7)專:單獨占有。
專魯:壟斷魯國大權。
季氏:即季孫氏。
春秋時與叔孫氏、孟孫氏為魯國三大貴族。
自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後,季孫氏壯大,魯國由季氏專權。
(8)佾(y@意):古代樂舞的行列。
天子八行,諸侯六行,大夫四行,士兩行,行數與各行人數縱橫相同。
一說每行固定為八人。
八佾:縱橫都是八人的樂舞行列。
周禮規定,為天子享用。
譏八佾之舞庭:據《論語·八佾》記載:季平子在家廟的庭院中以“八佾表演舞蹈,孔子認為有背周禮,是犯上行為,大為惱火地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9)太山:即泰山。
旅:古代祭祀山川叫旅。
刺太山之旅祭:據《論語·八佾》記載:季康子去祭祀泰山,孔子認為有背周禮隻有天子與諸侯才能祭泰山的規定,就叫學生冉有去阻止。
冉有不去,孔子便譏刺說:“難道泰山之神還不如老百姓知禮嗎?意思是季氏這樣做會遭惡報。
(10)增:疑是“憎”,形近而誤。
邑:通“悒”,惡。
(11)服:信服,滿意。
臆:胸。
肯:這裡是滿足的意思。
【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問孝,孔子說:“對父母,隻在他們病的時候才憂慮。
” 因為孟武伯總愛為他父母擔憂,所以孔子說“隻在父母生病時才擔憂”。
孟武伯處處為雙親擔憂,而孟懿子侍奉父母卻違背周禮。
如果是針對他們的短處,那麼應該回答武伯說:“對父母,隻在他們生病時才擔憂”,對懿子也應該說“隻有遇到水災火災時才能違背周禮”。
周公告誡才能小的人說得詳盡,對才能大的人說得簡略。
樊遲是大才,孔子告訴得詳盡;孟懿子是小才,告誡得反而簡略,這違背了周公的用意。
想針對懿子的短處,卻不符合道理,而弟子又不責難,這是為什麼呢?如果因為孟懿子有權勢地位尊貴,不敢說透徹,那麼孔子對孟武伯也隻能說“不要擔憂”就行了。
他們都是孟孫氏家的後代,權力和地位都一樣,對武伯說得詳盡而對懿子說得簡略,不知道其中是什麼緣故。
即使孔子對懿子說穿“不要違背周禮”,又有什麼危害呢?壟斷魯國大權莫過于季孫氏,孔子譏刺他在家中庭院裡以“八佾”表演舞蹈,譏刺他在泰山舉行旅祭,而不懼怕季孫氏憎惡不為他隐瞞過錯帶來的禍害,卻偏偏害怕回答孟懿子時把話說穿的罪過,這是為什麼呢?況且向孔子問孝的不止一個人,每次都有趕車的人在場,不把回答的話都對他們講一篇,而對懿子的回答,不但心滿意足,而且還要故意告訴樊遲。
【原文】 28·8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1);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2)。
”此言人當由道義得(3),不當苟取也;當守節安貧(4),不當妄去也(5)。
【注釋】 (1)居:今傳本《論語》作“處”,可能《論語》古本作“居”。
居,處。
這裡是接受的意思。
(2)去:離開。
引文參見《論語·裡仁》。
(3)根據文意,疑“得”後脫“富貴”二字。
下文言“不以其道得富貴”,正反為文,可證。
(4)疑“貧”後脫一“賤”字。
“富貴”、“貧賤”,當對文。
(5)妄:胡亂。
這裡是不擇手段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發财與做官,是人人想往的,不以正當途徑得到它,君子是不接受的;貧窮與卑賤,是人人厭惡的,但是富貴不從正當途徑得到它,君子甯可不擺脫它。
”這是說人們應當通過正道取得富貴,不應該用不正當手段得到它;應當保持節操,安于貧賤,不應該不擇手段地擺脫它。
【原文】 28·9夫言“不以其道得富貴,不居”,可也;不以其道得貧賤,如何?富貴顧可去(1),去貧賤何之(2)?去貧賤,得富貴也,不得富貴,不去貧賤。
如謂得富貴不以其道,則不去貧賤邪?則所得富貴,不得貧賤也。
貧賤何故當言“得之”?顧當言“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去之,則不去也。
”當言“去”,不當言“得”。
“得”者,施于得之也(3)。
今去之,安得言得乎?獨富貴當言得耳。
何者?得富貴,乃去貧賤也。
是則以道去貧賤如何?修身行道,仕得爵祿富貴。
得爵祿富貴,則去貧賤矣。
不以其道去貧賤如何?毒苦貧賤(4),起為奸盜,積聚貨财,擅相官秩(5),是為不以其道。
七十子既不問,世之學者亦不知難。
使此言意不解而文不分,是謂孔子不能吐辭也;使此言意結文又不解(6),是孔子相示未形悉也(7)。
弟子不問,世俗不難,何哉? 【注釋】 (1)顧:通“固”。
(2)之:去,往。
(3)施:安,放。
(4)毒苦:怨恨,痛恨。
(5)官秩:官職和俸祿的等級。
(6)結:打結。
這裡是糾纏不清的意思。
(7)相:這裡沒有意思。
形:疑作“勑”,校見28·2注(5)。
悉:周密,詳盡。
【譯文】 說“不以正道取得富貴就不接受”,可以;富貴不以正道取得甯可不擺脫貧困和卑賤,這是什麼意思?富貴固然可以擺脫,擺脫貧困和卑賤又到哪裡去呢?擺脫了貧賤,就得到了富貴,沒有得到富貴,就沒有擺脫貧賤。
如果說取得富貴不用正道,就甯可不擺脫貧賤?那麼所謂“得”是指得到富貴,不是指得到貧賤了。
這樣,貧賤為什麼能說“得到”呢?本來該說“貧困和卑賤,是人人厭惡的,不以正道擺脫它,就甯可不擺脫它”。
應當說“擺脫”,不應該說“得到”。
“得”字是用在得到什麼東西上的。
現在說擺脫貧賤,怎麼能說得到呢?隻有富貴才該說得到。
為什麼呢?因為得到富貴,才能擺脫貧賤。
那麼怎麼才能以正道擺脫貧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