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增篇第二七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作者在本篇中,舉出儒家經典六藝中歪曲曆史,誇大事實的例子,進行駁斥,故稱之為“藝增”。
王充從《詩經》、《尚書》、《周易》、《論語》中舉出八個事例,指出社會上一般人“增過其實”、“失實離本”的毛病,在儒家經典中同樣是存在的。
但作者有時又把文學上的誇張與有意的“失實離本”混為一談。
不過在五經定為官學,奉為聖典的年代裡,王充敢于非議經藝,其精神是可貴的。
【原文】 27·1世俗所患(1),患言事增其實,著文垂辭(2),辭出溢其真,稱美過其善,進惡沒其罪(3)。
何則?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4)。
故譽人不增其美,則聞者不快其意;毀人不益其惡,則聽者不惬于心。
聞一增以為十,見百益以為千,使夫純仆之事(5),十剖百判(6);審然之語,千反萬畔(7)。
墨子哭于練絲(8),楊子哭于歧道(9),蓋傷失本,悲離其實也。
蜚流之言,百傳之語,出小人之口,馳闾巷之間,其猶是也。
諸子之文,筆墨之疏(10),人賢所著(11),妙思所集,宜如其實,猶或增之。
傥經藝之言如其實乎(12)?言審莫過聖人,經藝萬世不易,猶或出溢,增過其實,增過其實皆有事為,不妄亂誤以少為多也。
然而必論之者,方言經藝之增與傳語異也。
經增非一,略舉較著,令恍惑之人,觀覽采擇,得以開心通意,曉解覺悟。
【注釋】 (1)患:犯病。
(2)垂辭:指著書。
(3)進:進谏。
這裡是批評的意思。
沒:這裡是漫過,超過的意思。
(4)用:采用。
(5)純樸:純正而樸實。
這裡是簡單的意思。
(6)剖:分開。
判:分。
(7)畔:通“叛”,背離。
(8)墨子哭于練絲:參見8·2注(14)。
(9)楊子哭于歧道:參見8·2注(13)。
(10)疏:疏通,解釋。
筆墨之疏:指對經書的解釋。
(11)人賢:疑“賢人”之誤倒。
上言“小人”,下言“聖人”,可證。
(12)傥(t3ng倘):同“倘”。
經藝:指儒家經書。
【譯文】 一般人犯毛病,毛病在于說事情誇大事實,寫文章著書,文辭超過真實情況,贊揚美的超過好處,批評壞的超過過失。
為什麼呢?因為一般人好奇,不奇,話沒人聽。
所以稱贊人不誇大他好的地方,那麼聽的人心裡不痛快;诽謗人不增加他的過錯,那麼聽的人心裡不滿足。
聽說一要誇大成十,看見百要增加成千,這使那些很簡單的事,分成十種、百種複雜的事;很明白的話,變成千種、萬種相互背離的說法。
墨子哭練絲,楊子哭歧道,大概傷心失去根本,悲痛得離開了事實。
流言蜚語,衆人傳說的話,出至小人的口,流傳在街頭巷尾之間,都是這樣的。
各家學說的文章,各種各樣的解釋,都是賢人寫的,精妙思想集粹,應該符合事實了,然而有的地方還是誇大。
也許儒家經書上的話符合實際吧?說話慎重莫過于聖人,儒家經書萬代不變,然而有的還說過了頭,誇大了事實。
誇大事實都有目的,不會胡亂地、錯誤地把少的說成多的。
然而一定要評論,正是為了說明經書上的誇大跟傳說的誇張是不一樣的。
經書上的誇大不是少數,略舉比較明顯的,讓模糊迷惑的人,觀讀采納,能夠開通思想,理解覺悟。
【原文】 27·2《尚書》“協和萬國”(1),是美堯德緻太平之化,化諸夏并及夷狄也。
言協和方外(2),可也;言萬國,增之也。
【注釋】 (1)依本書文例,《尚書》後奪一“曰”字。
國:古文《尚書》作“邦”,今文《尚書》作“國”。
引文參見《尚書·堯典》。
(2)方外:指中原地方以外較邊遠的地區。
【譯文】 《尚書·堯典》上說:“堯能使萬國和睦相處”,這是贊美堯道德崇高能導緻天下太平的教化,教化施及中原各族和邊遠民族。
說能與邊遠地區和睦相處,是可能的;說有萬國,是誇大。
【原文】 27·3夫唐之與周,俱治五千裡内。
周時諸侯千七百九十三國(1),荒服、戎服、要服及四海之外不粒食之民(2),若穿胸、儋耳、焦僥、跋踵之輩(3),并合其數,不能三千。
天之所覆,地之所載,盡于三千之中矣。
而《尚書》雲“萬國”,褒增過實,以美堯也。
欲言堯之德大,所化者衆,諸夏夷狄,莫不雍和,故曰“萬國”。
猶《詩》言“子孫千億”矣(4),美周宣王之德能慎天地,天地祚之,子孫衆多,至于千億。
言子孫衆多,可也;言千億,增之也。
夫子孫雖衆,不能千億,詩人頌美,增益其實。
案後稷始受邰封(5),訖于宣王(6),宣王以至外族内屬,血脈所連,不能千億。
夫千與萬,數之大名也。
“萬”言衆多,故《尚書》言“萬國”,《詩》言“千億”。
【注釋】 (1)千七百九十三國:《禮記·王制》作“千七百七十三國”。
(2)戎服:《尚書·禹貢》記載五服是: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不見戎服,其它古文獻中亦無記載,疑王充誤記。
不粒食之民:指不吃五谷的人。
(3)跋:《山海經·海外北經》作“跂”,可從。
穿胸、儋(d1n丹)耳、焦僥、跂踵(q!h%ng起腫):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四個遠方國名。
《山海經·海外南經》:“貫匈國在其東,其為人匈有竅。
一曰在臷國東。
”貫匈國,即穿胸國。
《山海經·海外北經》:“聶耳之國在無腸國東,使兩文虎,為人兩手聶其耳。
縣居海中,及水所出入奇物。
”聶耳國,即儋耳國。
又《山海經·大荒北經》:“有儋耳之國、任姓、禺号子、食谷。
”《山海經·海外南經》:“周饒國在其東,其為人短小、冠帶,一曰焦僥國在三首東。
”又《山海經·大荒南經》:“有小人,名曰焦僥之國,幾姓,嘉谷是食。
”《山海經·海外北經》:“跂踵國在拘纓東,其為人大,兩足亦大。
一曰大踵。
” (4)子孫千億:這是《詩經·大雅·假樂》中的一句話。
今本《詩》序說,這首詩是贊美周成
王充從《詩經》、《尚書》、《周易》、《論語》中舉出八個事例,指出社會上一般人“增過其實”、“失實離本”的毛病,在儒家經典中同樣是存在的。
但作者有時又把文學上的誇張與有意的“失實離本”混為一談。
不過在五經定為官學,奉為聖典的年代裡,王充敢于非議經藝,其精神是可貴的。
【原文】 27·1世俗所患(1),患言事增其實,著文垂辭(2),辭出溢其真,稱美過其善,進惡沒其罪(3)。
何則?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4)。
故譽人不增其美,則聞者不快其意;毀人不益其惡,則聽者不惬于心。
聞一增以為十,見百益以為千,使夫純仆之事(5),十剖百判(6);審然之語,千反萬畔(7)。
墨子哭于練絲(8),楊子哭于歧道(9),蓋傷失本,悲離其實也。
蜚流之言,百傳之語,出小人之口,馳闾巷之間,其猶是也。
諸子之文,筆墨之疏(10),人賢所著(11),妙思所集,宜如其實,猶或增之。
傥經藝之言如其實乎(12)?言審莫過聖人,經藝萬世不易,猶或出溢,增過其實,增過其實皆有事為,不妄亂誤以少為多也。
然而必論之者,方言經藝之增與傳語異也。
經增非一,略舉較著,令恍惑之人,觀覽采擇,得以開心通意,曉解覺悟。
【注釋】 (1)患:犯病。
(2)垂辭:指著書。
(3)進:進谏。
這裡是批評的意思。
沒:這裡是漫過,超過的意思。
(4)用:采用。
(5)純樸:純正而樸實。
這裡是簡單的意思。
(6)剖:分開。
判:分。
(7)畔:通“叛”,背離。
(8)墨子哭于練絲:參見8·2注(14)。
(9)楊子哭于歧道:參見8·2注(13)。
(10)疏:疏通,解釋。
筆墨之疏:指對經書的解釋。
(11)人賢:疑“賢人”之誤倒。
上言“小人”,下言“聖人”,可證。
(12)傥(t3ng倘):同“倘”。
經藝:指儒家經書。
【譯文】 一般人犯毛病,毛病在于說事情誇大事實,寫文章著書,文辭超過真實情況,贊揚美的超過好處,批評壞的超過過失。
為什麼呢?因為一般人好奇,不奇,話沒人聽。
所以稱贊人不誇大他好的地方,那麼聽的人心裡不痛快;诽謗人不增加他的過錯,那麼聽的人心裡不滿足。
聽說一要誇大成十,看見百要增加成千,這使那些很簡單的事,分成十種、百種複雜的事;很明白的話,變成千種、萬種相互背離的說法。
墨子哭練絲,楊子哭歧道,大概傷心失去根本,悲痛得離開了事實。
流言蜚語,衆人傳說的話,出至小人的口,流傳在街頭巷尾之間,都是這樣的。
各家學說的文章,各種各樣的解釋,都是賢人寫的,精妙思想集粹,應該符合事實了,然而有的地方還是誇大。
也許儒家經書上的話符合實際吧?說話慎重莫過于聖人,儒家經書萬代不變,然而有的還說過了頭,誇大了事實。
誇大事實都有目的,不會胡亂地、錯誤地把少的說成多的。
然而一定要評論,正是為了說明經書上的誇大跟傳說的誇張是不一樣的。
經書上的誇大不是少數,略舉比較明顯的,讓模糊迷惑的人,觀讀采納,能夠開通思想,理解覺悟。
【原文】 27·2《尚書》“協和萬國”(1),是美堯德緻太平之化,化諸夏并及夷狄也。
言協和方外(2),可也;言萬國,增之也。
【注釋】 (1)依本書文例,《尚書》後奪一“曰”字。
國:古文《尚書》作“邦”,今文《尚書》作“國”。
引文參見《尚書·堯典》。
(2)方外:指中原地方以外較邊遠的地區。
【譯文】 《尚書·堯典》上說:“堯能使萬國和睦相處”,這是贊美堯道德崇高能導緻天下太平的教化,教化施及中原各族和邊遠民族。
說能與邊遠地區和睦相處,是可能的;說有萬國,是誇大。
【原文】 27·3夫唐之與周,俱治五千裡内。
周時諸侯千七百九十三國(1),荒服、戎服、要服及四海之外不粒食之民(2),若穿胸、儋耳、焦僥、跋踵之輩(3),并合其數,不能三千。
天之所覆,地之所載,盡于三千之中矣。
而《尚書》雲“萬國”,褒增過實,以美堯也。
欲言堯之德大,所化者衆,諸夏夷狄,莫不雍和,故曰“萬國”。
猶《詩》言“子孫千億”矣(4),美周宣王之德能慎天地,天地祚之,子孫衆多,至于千億。
言子孫衆多,可也;言千億,增之也。
夫子孫雖衆,不能千億,詩人頌美,增益其實。
案後稷始受邰封(5),訖于宣王(6),宣王以至外族内屬,血脈所連,不能千億。
夫千與萬,數之大名也。
“萬”言衆多,故《尚書》言“萬國”,《詩》言“千億”。
【注釋】 (1)千七百九十三國:《禮記·王制》作“千七百七十三國”。
(2)戎服:《尚書·禹貢》記載五服是: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不見戎服,其它古文獻中亦無記載,疑王充誤記。
不粒食之民:指不吃五谷的人。
(3)跋:《山海經·海外北經》作“跂”,可從。
穿胸、儋(d1n丹)耳、焦僥、跂踵(q!h%ng起腫):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四個遠方國名。
《山海經·海外南經》:“貫匈國在其東,其為人匈有竅。
一曰在臷國東。
”貫匈國,即穿胸國。
《山海經·海外北經》:“聶耳之國在無腸國東,使兩文虎,為人兩手聶其耳。
縣居海中,及水所出入奇物。
”聶耳國,即儋耳國。
又《山海經·大荒北經》:“有儋耳之國、任姓、禺号子、食谷。
”《山海經·海外南經》:“周饒國在其東,其為人短小、冠帶,一曰焦僥國在三首東。
”又《山海經·大荒南經》:“有小人,名曰焦僥之國,幾姓,嘉谷是食。
”《山海經·海外北經》:“跂踵國在拘纓東,其為人大,兩足亦大。
一曰大踵。
” (4)子孫千億:這是《詩經·大雅·假樂》中的一句話。
今本《詩》序說,這首詩是贊美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