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增篇第二七

關燈
王的。

    王充說是贊美周宣王的。

    疑是《毛詩》與《魯詩》的不同。

     (5)後稷(j@記):參見1·3注(7)。

    邰(t2i台):古地名。

    在今陝兩省武功縣西南,傳說舜封後稷于邰。

     (6)訖(q@氣):通“迄”,至。

     【譯文】 堯與西周,都治理着五千裡内的土地。

    西周時有一千七百九十三個諸侯國,加上要服、荒服地區和所有海外不吃五谷的人,像穿胸、儋耳、焦僥、跂踵之類,合攏這些數目,不到三千。

    天覆蓋到的地方,地上擁有的地方,全在三千之内。

    而《尚書·堯典》說“萬國”,誇耀超過事實,是用它來贊美堯。

    想說堯的道德崇高,教化的人很多,中原和邊遠的民族,沒有不和睦的,所以稱“萬國”。

    像《詩經·大雅·假樂》上說周宣王時“子孫千億”一樣,是贊美周宣王德高能敬重天地,天地保佑他,子孫衆多,直到千億。

    說子孫衆多,是可能的;說有千億,是誇大。

    子孫即使衆多,不可能到千億,這是作詩的人頌美宣王,過分誇大實際情況。

    考察一下,從後稷開始受封于邰起,到宣王,以至宣王的外族内屬,凡有血緣關系的,也不到千億。

    千與萬,是數目的大數。

    “萬”是說很多很多,所以《尚書·堯典》說“萬國”,《詩經·大雅·假樂》說“千億”。

     【原文】 27·4《詩》雲(1):“鶴鳴九臯(2),聲聞于天。

    ”言鶴鳴九折之澤(3),聲猶聞于天,以喻君子修德窮僻,名猶達朝廷也。

    其聞高無(4),可矣;言其聞于天,增之也。

     【注釋】 (1)《詩》:指《詩經·小雅·鶴鳴》。

     (2)九:多,極。

    臯(g1o高):沼澤。

    九臯:指沼澤深處。

     (3)折:曲折。

    九折:曲折深奧。

     (4)疑“其”上奪一“言”字。

    上文言“言協和方外,可也;言萬國,增之也。

    ”又“言子孫衆多,可也;言千億,增之也。

    ”文法皆相同,可證。

     【譯文】 (5)《詩經·小雅·鶴鳴》上說:“白鶴在沼澤深處長聲鳴叫,聲音在天上都能聽到。

    ”是說白鶴在曲折深奧的沼澤長聲鳴叫,聲音就像在天上聽到一樣,用它來比喻君子在窮鄉僻壤修養德行,名聲就像上達了朝廷一樣。

    說聽見聲音高遠,可以;說在天上聽到,是誇張。

     【原文】 27·5彼言聲聞于天,見鶴鳴于雲中,從地聽之,度其聲鳴于地(1),當複聞于天也。

    夫鶴鳴雲中,人聞聲仰而視之,目見其形。

    耳目同力,耳聞其聲,則目見其形矣。

    然則耳目所聞見,不過十裡,使參天之鳴(2),人不能聞也。

    何則?天之去人以萬數遠(3),則目不能見,耳不能聞。

    今鶴鳴從下聞之,鶴鳴近也。

    以從下聞其聲,則謂其鳴于地,當複聞于天,失其實矣。

    其鶴鳴于雲中,人從下聞之;如鳴于九臯,人無在天上者,何以知其聞于天上也?無以知,意從準況之也(4)。

    詩人或時不知,至誠以為然(5);或時知而欲以喻事,故增而甚之。

     【注釋】 (1)度(du¥奪):推測,估計。

     (2)參天:指高達于天。

     (3)以萬數:以萬為單位來計算。

    指有數萬裡。

    王充在本書《談天篇》中認為“天”是一種物質實體,距離地面有六萬裡。

     (4)意:意圖,想法。

    準況:類比。

     (5)至誠:誠心到極點,誠心誠意。

     【譯文】 詩人說聲音在天上能聽到,這是因為看見白鶴在雲中叫,從地面能聽到它的聲音。

    因此推測它在地上鳴叫,應當也在天上聽得到。

    白鶴在雲中鳴叫,人聽到聲音擡頭看它,眼睛看見了它的形狀。

    耳朵和眼睛能力相同,耳朵能聽到它的聲音,那麼眼睛就能看見它的形狀。

    然而耳朵能聽到的,眼睛能看見的,不超過十裡,即使它在天上鳴叫,人不可能聽見。

    為什麼呢?天離人有幾萬裡遠,那眼睛不能看見,耳朵不能聽到。

    如今白鶴鳴叫從下面聽得見,它叫聲很近。

    因為從下面聽到它的叫聲,于是就說它在地上鳴叫,應當也在天上聽得到,這不符合實際情況。

    那白鶴在雲中鳴叫,人是從下面聽見的;如果在沼澤深處鳴叫,人沒有在天上,怎麼知道在天上能聽到呢?無法知道,那麼這種想法隻是從類比中得出的。

    作詩的人或許不知道。

    還誠心誠意認為如此;或許知道是想拿它來比喻其他事情,所以誇張得很厲害。

     【原文】 27·6《詩》曰(1):“維周黎民(2),靡有孑遺(3)。

    ”是謂周宣王之時,遭大旱之災也。

    詩人傷旱之甚,民被其害,言無有孑遺一人不愁痛者。

    夫旱甚,則有之矣;言無孑遺一人,增之也。

     【注釋】 (1)《詩》:指《詩經·大雅·雲漢》。

     (2)維周:毛詩原文作“周餘”。

     (3)靡(m!米):無。

    孑(ji6傑):單獨。

    遺:遺留的,剩餘的。

     【譯文】 《詩經·大雅·雲漢》說:“周的百姓,沒有一個人留下。

    ”這是說周宣王的時候,遇到嚴重的旱災。

    詩人悲傷旱災太嚴重,人民深受其害,說剩下來的百姓,沒有一個人不感到憂愁痛苦的。

    旱災很嚴重,那是有的;說沒有一個人留下,則是誇大。

     【原文】 27·7夫周之民,猶今之民也。

    使今之民也,遭大旱之災,貧羸無蓄積(1),扣心思雨(2)。

    若其富人谷食饒足者,廪囷不空(3),口腹不饑,何愁之有?天之旱也,山林之間不枯,猶地之水,丘陵之上不湛也(4)。

    山林之間,富貴之人,必有遺脫者矣,而言靡有孑遺,增益其文,欲言旱甚也。

     【注釋】 (1)羸(l6i雷):瘦,弱。

     (2)扣:通“叩”,敲,擊。

    扣心:捶胸。

     (3)廪(l!n凜):糧倉。

    囷(q&n群陰):圓形的糧倉。

     (4)湛(ch6n沉):通“沉”,淹沒。

     【譯文】 周的百姓,跟今天的百姓一樣。

    如果今天的百姓,遇上嚴重的旱災,由于貧窮瘦弱沒有積蓄,肯定急得捶胸盼雨。

    但像那些富人糧食富足,糧倉滿滿的,肚子不餓,還會有什麼憂愁呢?天大旱,山林裡草木不會全枯萎,就像地上發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