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孔篇第二八

關燈
去掉一個,在這二者中該先去掉誰呢?”孔子說:“去掉糧食。

    自古以來人都要死,而沒有老百姓的信任,國家就站不住腳。

    ”可見,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是最重要的。

     【原文】 28·49問(1):使治國無食,民餓,棄禮義。

    禮義棄,信安所立?傳曰:“倉廪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2)。

    ”讓生于有餘,争生于不足。

    今言“去食”,信安得成?春秋之時,戰國饑餓,易子而食,析骸而炊,口饑不食,不暇顧恩義也。

    夫父子之恩,信矣,饑餓棄信,以子為食。

    孔子教子貢去食存信,如何?夫去信存食,雖不欲信,信自生矣;去食存信,雖欲為信,信不立矣。

     【注釋】 (1)根據文意,疑“問”下奪一“曰”字。

    本篇文例可證。

     (2)引文參見《管子·牧民篇》。

     【譯文】 請問:假使治理國家沒有糧食,老百姓饑餓,就會抛棄禮義。

    禮義被抛棄,信任怎麼建立呢?傳書上說:“糧倉充實了,老百姓才知道禮節;衣食豐足了,老百姓才懂得榮辱。

    ”禮讓從富裕産生,争奪從貧因而來。

    如今說“去掉糧食”,那麼信任怎麼建立呢?春秋的時候,交戰各國發生饑荒,人們相互交換孩子來吃,劈開死人骨頭來燒火,這是由于肚子饑餓沒有吃的,無空來顧及什麼恩義。

    父子的恩情,是最可靠的,由于饑餓這種信任被迫抛棄,用孩子來作為糧食。

    孔子教子貢放棄糧食保存信任,怎麼行呢?放棄信任保存糧食,雖然不想得到信任,但信任會自然建立;放棄糧食保全信任,雖然想取得信任,但信任卻無法建立。

     【原文】 28·50子适衛,冉子仆(1)。

    子曰:“庶矣哉(2)!”曰:“既庶矣,又何加焉(3)?”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4)。

    ”語冉子先富而後教之,教子貢去食而存信。

    食與富何别?信與教可異?二子殊教,所尚不同(5),孔子為國,意何定哉? 【注釋】 (1)冉子:冉求(公元前522~前489年),字子有。

    春秋時魯國人。

    孔子學生。

    曾為魯國貴族季孫氏的家臣宰。

    仆:駕車。

     (2)庶:衆多。

    這裡指人口衆多。

     (3)加:施予。

     (4)以上參見《論語·子路》。

     (5)尚:這裡是倡導的意思。

     【譯文】 孔子去衛國,冉求給他趕車。

    孔子說:“衛國人真多啊!”冉求問:“人已經很多了,還該做些什麼呢?”孔子回答:“讓他們富裕起來。

    ”冉求又問:“他們已經富裕了,還該做些什麼呢?”孔子回答:“教育他們”。

    孔子告訴冉求先富裕起來而後教育老百姓,教導子貢是先抛棄糧食來保全信任。

    糧食和富裕有什麼分别?信任與教育有什麼不同?對兩個學生的教導不一樣,所倡導的内容也不同,孔子治理國家,其政治主張是根據什麼來定的呢? 【原文】 28·51蘧伯玉使人于孔子(1)。

    孔子曰:“夫子何為乎(2)?”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

    ”使者出,孔子曰:“使乎!使乎(3)!”非之也。

    說《論語》者曰:“非之者,非其代人謙也。

    ” 【注釋】 (1)蘧(q*渠)伯玉:名瑗。

    衛國大夫。

    孔子到衛國時曾在他家住過。

     (2)夫子:這裡指蘧伯玉。

     (3)以上事參見《論語·憲問》。

     【譯文】 蘧伯玉派人去問候孔子。

    孔子說:“他老先生在幹什麼?”使者回答說:“他老先生想減少自己的過錯但還沒有做到。

    ”使者告辭出去,孔子說:“有這樣的使者!有這樣的使者!”這是在責備使者。

    解釋《論語》的人說:“孔子責備他,是責備使者代替主人表示謙虛。

    ” 【原文】 28·52夫孔子之問使者曰“夫人何為”,問所治為,非問操行也。

    如孔子之問也,使者宜對曰“夫子為某事,治某政”,今反言“欲寡其過而未能也”。

    何以知其對不失指(1),孔子非之也?且實孔子何以非使者(2)?非其代人謙之乎(3),其非乎對失指也(4)?所非猶有一實(5),不明其守,而徒雲“使乎,使乎”,後世疑惑,不知使者所以為過。

    韓子曰(6):“書約則弟子辨(7)。

    ”孔子之言“使乎”,何其約也! 【注釋】 (1)根據文意,疑“其”下奪一“非”字。

    下文“其非乎對失指也”,可證。

    不:疑是衍文。

    下文“其非乎對失指也”,可證。

    指:意思,意圖。

    這裡是原意的意思。

     (2)實:實在,究竟。

     (3)之: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4)根據文意,疑“其”上奪一“非”字。

    非乎: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5)實:事實。

     (6)韓子:即韓非。

     (7)辨:通“辯”,争辯。

    引文參見《韓非子·八說》。

     【譯文】 孔子問使者說“他老先生在幹什麼”,問的是在政治上的所作所為,不是問他的操行。

    按照孔子的問話,使者應該回答說“他老先生在幹某件事,治理某項政務”,如今使者反而說“他想減少自己過錯還沒有做到”。

    那麼,人們是憑什麼知道使者回答得不符合孔子問話的原意,而孔子在責備他呢?再說,究竟孔子憑什麼要責備使者呢?是責備他代替主人表示謙虛呢,還是責備他的回答不符合問話的原意呢?孔子所責備的總還要有一個具體的東西,不說清楚他的過錯,而隻說“有這樣的的使者,有這樣的的使者”,這就使後人疑惑不解,不知道使者犯錯誤的原因。

    韓非子說:“書寫得太簡略就會使學生們發生争辯。

    ”孔子說“使乎”,是何等的簡略啊! 【原文】 28·53或曰:“《春秋》之義也(1),為賢者諱。

    蘧伯玉賢。

    故諱其使者。

    ”夫欲知其子,視其友(2);欲知其君,視其所使(3)。

    伯玉不賢,故所使過也。

    《春秋》之義,為賢者諱,亦貶纖介之惡。

    今不非而諱,“貶纖介”安所施哉?使孔子為伯玉諱,宜默而已,揚言曰“使乎,使乎”,時人皆知孔子之非也(4)。

    出言如此,何益于諱? 【注釋】 (1)義:意思。

    這裡是原則的意思。

     (2)本句與下句“視其所使”對,故疑“友”上奪一“所”字。

    《說苑·雜言》引:“孔子曰:‘不知其子,視其所友。

    不知其君,視其所使。

    ’”可證。

     (3)參見《說苑·奉使》。

     (4)之非:疑“非之”之誤倒。

    上文“使者出,孔子曰:‘使乎!使乎!’非之也。

    ”又“何以知其非對失指,孔子非之也?”可證。

     【譯文】 有人說:“按照《春秋》的原則,要替賢者隐瞞缺點。

    蘧伯玉是個賢者,所以孔子要替他的使者隐瞞缺點。

    ”要想了解那個人的兒子,就看他所交的朋友;要想了解那個君主,就看他所派的使者。

    蘧伯玉不賢,所以派的使者會有過錯。

    《春秋》的原則,要替賢者隐瞞缺點,也批評其極細微的過失。

    現在不責備而采取隐瞞的态度,那麼“要批評極細微的過失”的原則應用在哪裡呢?假使孔子要替伯玉隐瞞缺點,應該沉默,但卻高聲說“有這樣的使者,有這樣的使者”。

    這樣當時的人就都知道孔子在責備他了。

    像這樣說話,對替别人隐瞞缺點有什麼好處呢? 【原文】 28·54佛肸召(1),子欲往。

    子路不說,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以中牟畔(2),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有是也(3)!不曰堅乎磨而不磷(4)?不曰白乎涅而不淄(5)?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也(6)?” 【注釋】 (1)佛肸(b@x9必希):春秋時晉國大夫範中行的家臣,任中牟縣(在今河南省鶴壁市西)縣宰,公元前490年,趙簡子攻打範氏,圍中牟城,佛肸守城抗拒,曾招請孔子前往幫助。

     (2)畔:通“叛”。

     (3)根據文意,疑“是”後奪一“言”字。

    《論語·陽貨》:“子曰:‘然,有是言也。

    ’”又下文有“而曰有是言者”,可證。

     (4)磷(l@n吝):薄。

     (5)涅:一種黑色染料。

    這裡是染黑的意思。

    淄:通“缁(9資)”,黑色。

     (6)以上參見《論語·陽貨》。

     【譯文】 佛肸招聘孔子,孔子想去。

    子路不高興,說:“過去我聽老師說:‘親身做過壞事的人,君子是不去他那裡的。

    ’佛肸占據中牟反叛趙簡子,你還要去,這是為什麼呢?”孔子說:“不錯,我說過這話!但不是也說過堅硬的東西磨也磨不薄,潔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嗎?我難道是個匏瓜嗎?怎麼能挂着不吃東西呢?” 【原文】 28·55子路引孔子往時所言以非孔子也,往前孔子出此言,欲令弟子法而行之。

    子路引之以谏,孔子曉之,不曰前言戲,若非而不可行(1),而曰“有是言”者,審有,當行之也。

    “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孔子言此言者,能解子路難乎?“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解之,宜“佛肸未為不善(2),尚猶可入”,而曰“堅,磨而不磷;白,涅而不淄”。

    如孔子之言,有堅白之行者可以入之,“君子”之行軟而易污邪?何以獨不入也! 【注釋】 (1)若:或者。

     (2)本句語意不明,疑“宜”下脫一“曰”字。

    “宜曰”與下文“而曰”正反相承,可證。

     【譯文】 子路引用孔子過去說過的話來責怪孔子。

    從前孔子說這話,是想讓學生效法實行。

    子路引用它來規勸,孔子是懂得的,但不說以前的話是開玩笑,或者說它不對不能實行,而是說“有這話”,确實有,應當實行。

    “不是說過堅硬的東西磨也磨不薄,潔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嗎?”孔子說這話,能解答子路的責難嗎?要為“親身做壞事的人,君子不去他那裡”這句話辯解,就應該說“佛肸沒有做壞事,還是能去的”,而卻說“堅硬的東西,磨也磨不薄;潔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

    按照孔子的說法,有“堅硬”、“潔白”操行的人是可以去的,那麼“君子”的操行是軟弱而容易受污染的嗎?不然,憑什麼唯獨“君子”不能去呢! 【原文】 28·56孔子不飲盜泉之水(1),曾子不入勝母之闾(2),避惡去污,不以義恥辱名也(3)。

    盜泉、勝母有空名,而孔、曾恥之;佛肸有惡實,而子欲往。

    不飲盜泉是,則欲對佛肸非矣(4),“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5)。

    ”枉道食篡畔之祿(6),所謂“浮雲”者非也?或權時欲行道也(7)?即權時行道,子路難之,當雲“行道”,不言“食”(8)。

    有權時以行道,無權時以求食。

    “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自比以匏瓜者,言人當仕而食祿。

    “我非匏瓜系而不食”,非子路也。

    孔子之言,不解子路之難。

    子路難孔子,豈孔子不當仕也哉?當擇善國而入之也。

    孔子自比匏瓜,孔子欲安食也?且孔子之言,何其鄙也!何彼士為食哉?君子不宜言也。

    匏瓜系而不食,亦系而不仕等也(9)。

    距子路可雲(10):“吾豈匏瓜也哉,系而不仕也?”今吾“系而不食(11)”,孔子之仕,不為行道,徒求食也。

    人之仕也,主貪祿也,禮義之言,為行道也。

    猶人之娶也,主為欲也,禮義之言,為供親也。

    仕而直言食,娶可直言欲乎?孔子之言,解情而無依違之意(12),不假義理之名,是則俗人,非君子也。

    儒者說孔子周流應聘不濟,闵道不行,失孔子情矣。

     【注釋】 (1)盜泉:古泉名。

    故址在今山東省泗水縣東北。

    據說孔子因為讨厭這個名字,經過此泉時甯可忍着口渴也不喝它的水。

     (2)勝母:巷名。

    闾(l+呂):裡巷的大門。

    這裡指裡巷。

    曾子不入勝母之闾:按儒家思想,子女勝過父母是不孝,所以曾子不肯走進勝母巷。

    參見《淮南子·說山訓》。

     (3)不以:根據文意,疑“以不”之誤倒。

     (4)對:對着。

    這裡是會面的意思。

     (5)引文參見《論語·述而》。

     (6)枉:歪曲。

    這裡是背離的意思。

     (7)權時:權衡時宜,即随機應變的意思。

     (8)根據文意,“不”下奪一“當”字。

    上句說“當雲”,此說“不當雲”,反對,可證。

     (9)系:懸,挂。

    這裡是閑着的意思。

     (10)距:通“拒”。

    這裡是反駁的意思。

     (11)吾:疑是隸書“言”字形近而誤。

    上文言:“可雲:。

    。

    系而不仕”與“今言系而不食”,正反相承,可證。

     (12)依違:或依從或違背。

    指态度模棱兩可,說話意思含混。

     【譯文】 孔子不喝盜泉水,曾子不進勝母巷,是為了避開邪惡,遠離污穢,由于這兩個名字取得不合禮義,怕因此玷污了自己的名聲。

    盜泉、勝母隻有空名,孔子、曾子就以它為恥;佛肸有罪惡事實,而孔子卻想去他那裡。

    不喝盜泉水是對的,那麼想見佛肸就不對了。

    孔子說過“不合道義得來的富貴,對于我像浮雲一樣。

    ”現在卻要違背道義去享受篡權叛亂者的俸祿,難道是所謂:“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這句話說錯了嗎?或許是孔子随機應變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呢?即使是随機應變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子路責難他,就應該說“為了推行政治主張”,而不該說“為了食俸祿”。

    隻有随機應變來推行政治主張,而沒有随機應變來找飯吃的。

    “我難道是匏瓜!怎麼能挂着不吃飯呢?”孔子用匏瓜自比,是說人應當做官食俸祿。

    說“我不是匏瓜,不能挂着不吃飯”,這是反駁子路的。

    其實,孔子這話,并不能解答子路的責難。

    子路責難孔子,哪裡是說孔子不該做官呢?是說應該選擇好的國家去做官。

    孔子自比匏瓜,是想到哪裡找飯吃呢?再說,孔子這話,是何等卑鄙!怎麼能說他自己做官是為了找飯吃呢?君子是不該說這種話的。

    匏瓜挂着不吃飯,也跟人閑着不做官一樣。

    反駁子路可以說:“我難道是匏瓜,要挂着不做官?”現在卻說“挂着不吃飯”,那麼孔子做官,不是為了推行政治主張,而隻是為了找飯吃。

    人做官,主要是貪圖俸祿,按禮義的話來說,是為了推行政治主張。

    就像人娶妻,主要是為了情欲,照禮義的說法,是為了供養雙親。

    做官直說是為了吃飯,娶妻能直說是為了情欲嗎?孔子的話,說出了實情,沒有模棱兩可的意思,不借用禮義的名義來掩飾,這是個庸俗的人,而不個君子。

    儒者說孔子周遊列國想接受聘請沒有成功,擔心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能推行,這違背了孔子的真情實意。

     【原文】 28·57公山弗擾以費畔(1),召,子欲往。

    子路曰:“末如也已(2),何必公山氏之之也(3)。

    ”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4)?如用我,吾其為東周乎(5)!”為東周,欲行道也。

    公山、佛肸俱畔者,行道于公山,求食于佛肸,孔子之言無定趨也(6)。

    言無定趨,則行無常務矣(7)。

    周流不用,豈獨有以乎(8)? 【注釋】 (1)公山弗擾:字子洩,又叫公山不狃(ni(扭)。

    春秋時魯國大夫季孫氏家臣,費邑宰。

    公元前502年,他與陽貨共謀反叛季氏,失敗後逃往齊國。

     (2)末:無,沒有。

    如:往,到。

     (3)之:前一個“之”是語助詞,後一個“之”作“往”講。

     (4)徒:徒然。

     (5)以上事參見《論語·陽貨》。

     (6)趨:趨向,方向。

    這裡作準則講。

     (7)務:追求,目标。

     (8)以:緣故,原因。

     【譯文】 公山弗擾在費邑反叛季氏,招聘孔子,孔子想去。

    子路說:“沒有去的地方算了,何必去公山氏那裡。

    ”孔子說:“招聘我去,難道是平白無故的嗎?如果用我,我要在東方推行周朝的政治!”在東方推行周朝的政治,就是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

    公山、佛肸都是叛亂的人,在公山那裡想推行政治主張,在佛肸那裡隻想找飯吃,孔子的話沒有一定準則。

    說話沒有一定準則,那麼行為就會沒有固定的目标。

    孔子周遊列國不被重用,難道不是有原因的嗎? 【原文】 28·58陽貨欲見之(1),不見;呼之仕,不仕,何其清也!公山、佛肸召之,欲往,何其濁也!公山不擾與陽虎俱畔,執季桓子(2),二人同惡(3),呼召禮等,獨對公山,不見陽虎,豈公山尚可,陽虎不可乎?子路難公山之名(4),孔子宜解以尚及佛肸未甚惡之狀也。

     【注釋】 (1)陽貨:名虎,字貨。

    春秋時魯國季孫氏家臣,掌握着季孫氏的家政。

    後來與公山弗擾共謀殺害季桓子,失敗後逃往齊國。

    據《論語·陽貨》記載:陽貨想見孔子,孔子不肯去,就送給他一頭小豬,迫使孔子回拜他。

    孔子故意選擇陽貨不在家時去回拜,在路上碰見了陽貨。

    陽貨招呼他,勸他出來做官,孔子當時表示願意(但後來沒有去)。

     (2)公山不擾:即公山弗擾。

    執:捉拿,逮捕。

    這裡是拘禁,扣押的意思。

    季桓子:季孫斯,春秋時魯國大夫,掌握着魯國大權。

    以上兩事分别參見《左傳·定公五年》、《左傳·定公八年》。

     (3)同惡:疑“惡同”之誤倒。

    下文“禮等”與之對文,可證。

     (4)名:章錄楊校宋本作“召”,可從。

     【譯文】 陽貨想見孔子,孔子不見;想喊孔子做官,孔子不做,何等清高啊!公山、佛肸招聘孔子,孔子卻想去,又何等污濁啊!公山弗擾和陽虎一起背叛季孫氏,囚禁了季桓子,兩人罪惡一樣,召請孔子的禮節相同,孔子隻見公山,不見陽虎,難道公山還能合作,陽虎不能嗎?那麼子路反對公山的招聘,孔子就應該用公山比佛肸強,不太壞,來作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