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孔篇第二八

關燈
語·八佾》。

     (3)容:容納。

    這裡是安身的意思。

     (4)苟:馬虎。

     (5)據《呂氏春秋·貴因》記載,禹到“裸國”因為要随俗,于是脫衣進去,出來後再穿衣。

     (6)遂:順。

    這裡是堅持的意思。

     (7)距:通“拒”,拒絕。

     【譯文】 請問:孔子想去九夷地方,是怎樣引起來的?是他的政治主張在中原各國行不通引起的,所以他想去九夷地方。

    試想在中原各國尚且行不通,怎麼能在少數民族地區行得通呢?”少數民族有君主,還不如中原地區還沒有君主。

    ”這是說少數民族難得治理,中原地區容易治理。

    在容易治理的地方尚且行不通,在難得治理的地方能行得通嗎?況且孔子說“作為君子住在那兒,怎麼會落後呢?”這話,是在說以“君子之道”進行修養使自己能安身呢?還是在說用“君子之道”去教化他們呢?如果是以“君子之道”進行修養随便使自己能安下身來,那麼在中原各國也可以,何必要去少數民族地區呢?如果用“君子之道”去教化他們,而少數民族怎麼能教化得了呢?禹到裸國去,要脫掉衣服進去,出來後再穿衣服,這是因為要穿衣服的規定在少數民族地區行不通。

    禹尚且不能教化裸國人穿衣服,孔子又怎麼能讓東部少數民族成為君子呢?或許孔子本來不想去,是恨他的政治主張行不通,一時激動說出這樣的話。

    或許是有人責難孔子,孔子也知道那兒落後,然而還要說“怎麼會落後”,是想堅持已經說過的話,拒絕别人的勸告。

     【原文】 28·36實不欲往,志動發言(1),是僞言也。

    “君子于言無所苟矣(2)。

    ”如知其陋,苟欲自遂,此子路對孔子以子羔也。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3),子曰:‘賊夫子之子(4)。

    ’子路曰:‘有社稷焉(5),有民人焉(6),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7)!’”子路知其不可,苟對自遂,孔子惡之,比夫佞者。

    孔子亦知其不可,苟應或人。

    孔子、子路,皆以佞也(8)。

     【注釋】 (1)志:這裡是心意的意思。

     (2)原文《論語·子路》作:“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 (3)費:本書《氣增篇》作“郈”,可從。

     (4)夫人:這裡是别人的意思。

     (5)社稷:古代祀祭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

    後來作為國家或政權的代稱。

     (6)有社稷焉,有民人焉:今傳本《論語》作“有民人焉,有社稷焉”。

     (7)佞(n@ng甯):巧言善辯。

    這裡是強詞奪理的意思。

    引文參見《論語·先進》。

     (8)以:這裡是成了的意思。

     【譯文】 孔子實際不想去,一時心情激動說出來的,是句假話。

    “君子說話不該這樣随便。

    ”如果明知那兒落後,還要勉強想自己堅持已說過的話,這就正和子路回答孔子關于子羔的事一樣。

    “子路讓子羔做郈的地方長官,孔子說:‘簡直是在害别人的子弟。

    ’子路說:‘那裡有政權機構,有老百姓,(可以練習政事)為什麼一定要讀書,然後才算學習呢?’孔子說:‘所以我讨厭那些強詞奪理的人!’”這是子路知道自己不對,勉強回答以自圓其說,所以孔子讨厭他,把他比做那些強詞奪理的人。

    孔子也明知自己不對,還勉強回答别人的責難。

    這樣孔子和子路都成了強詞奪理的人了。

     【原文】 28·37孔子曰:“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1)。

    ”何謂“不受命”乎?說曰:“受當富之命(2),自以術知(3),數億中時也。

    ” 【注釋】 (1)億:通“臆”,揣測。

    引文參見《論語·先進》。

     (2)疑“受”字前奪一“不”字,否則與“賜不受命”義相背。

     (3)術:方法。

    這裡是本領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端木賜沒有禀受天命而做買賣,猜測行情卻往往猜中。

    ”什麼叫:“沒有禀受天命”呢?有人解釋說:“就是沒有禀受應該發财緻富的命,而自己靠本領和智慧,多次猜中了物價漲落的時機。

    ” 【原文】 28·38夫人富貴在天命乎?在人知也?如在天命,知術求之不能得(1);如在人(2),孔子何為言“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夫謂富不受貴命而自知術得之(3),貴亦可不受命而自以努力求之。

    世無不受貴命而自得貴,亦知無不受富命而自得富者。

    成事:孔子不得富貴矣(4),周流應聘,行說諸侯,智窮策困,還定《詩》、《書》,望絕無異(5),稱“已矣夫”。

    自知無貴命,周流無補益也。

    孔子知己不受貴命,周流求之不能得,而謂賜不受富命而以術知得富,言行相違,未曉其故。

     【注釋】 (1)知術:疑為“術知”之誤倒。

    上文言“不受當富之命自以術知,數億中時”,下文言“不受富命而以術知得富”,可證。

    下“夫謂富不受命而自知術得之”,亦同。

    (2)上言“在人知”,故疑“在人”之後奪一“知”字。

     (3)本句與下句“貴亦可不受命而自以努力求之”對文,故疑“自”後奪一“以”字。

    (4)富:疑是衍文。

    下文言孔子“自知無貴命”,“孔子知己不受貴命”可一證。

    再,這裡是想以孔子不受貴命則不得貴,來證明子貢不受富命則不得富,所以“富貴”不當連言,可二證。

    (5)異:疑是“冀”的壞字。

    “望絕無冀”與“稱‘已矣夫’”正好相應,可證。

    冀:希望。

     【譯文】 人富貴在于天命呢?還是在于人的智慧呢?如果在于天命,那麼靠本領和智慧尋求它是得不到的;如果在人的智慧,那麼孔子為什麼要說“生死有命安排,富貴由天決定”呢?說發财緻富不禀受天命而是憑自己用本領和智慧得到它,那麼做官發達也可以不禀受天命而憑自己努力奮鬥得到了。

    世上沒有不禀受貴命而靠自己努力能當官發達的,因而也可以知道世上沒有不禀受富命而靠自己本領和智慧能發财緻富的。

    已有的事例是:孔子沒有做官發達,就周遊列國接受聘請,到處遊說諸侯,智慧用盡,計謀不行,隻得返回魯國删定《詩經》、《尚書》,由于感到絕望,所以說“一輩子已經完了”。

    孔子自己知道沒有貴命,而去周遊列國也沒有得到什麼好處。

    孔子知道自己沒有禀受貴命,于是周遊列國尋求當官卻得不到,但是說瑞木賜沒有禀受富命卻憑自己本領和智慧能發财緻富,孔子說的和做的互相違背,不曉得是什麼緣故。

     【原文】 28·39或曰:“欲攻子貢之短也,子貢不好道德而徒好貨殖,故攻其短,欲令窮服而更其行節。

    ”夫攻子貢之短,可言“賜不好道德而貨殖焉”,何必立“不受命”(1),與前言“富貴在天”相違反也? 【注釋】 (1)立:建立。

    這裡是提出的意思。

     【譯文】 “有人說:“孔子是想指責子貢的短處,因為子貢不喜歡道德修養,而隻喜歡做買賣,所以指責他的短處,想叫他辭窮信服而改變他的行為。

    ”其實,孔子每日指責子貢的短處,可以直說“端木賜不喜歡道德修養而喜歡做買賣”,為什麼一定要提出“不禀受天命”的話,來跟他以前說過的“富貴由天來決定”的話相矛盾呢? 【原文】 28·40顔淵死,子曰:“噫!天喪予(1)!”此言人将起,天與之輔;人将廢,天奪其佑(2)。

    孔子有四友(3),欲因而起。

    顔淵早夭,故曰:“天喪予!” 【注釋】 (1)喪:喪失,失掉。

    引文參見《論語·先進》。

     (2)佑:親近。

     (3)四友:指孔子四個得意的學生:顔回、子貢、子張、子路。

     【譯文】 顔淵死了,孔子說:“唉!老天要我的命啊!”這是說人要興起,天會給他得力的輔佐;人要衰敗,天會奪去他親近的人。

    孔子有四個得力的學生,想靠他們興起作一番事業。

    顔淵早死,所以孔子說“天要我的命啊!” 【原文】 28·41問曰:顔淵之死,孔子不王,天奪之邪,不幸短命自為死也?如短命不幸,不得不死,孔子雖王,猶不得生。

    輔之于人(1),猶杖之扶疾。

    人有病,須杖而行;如斬杖本得短,可謂天使病人不得行乎?如能起行,杖短能使之長乎?夫顔淵之短命,猶杖之短度也(2)。

     【注釋】 (1)人:這裡指君主。

     (2)度:尺度,尺寸。

     【譯文】 請問:顔淵的死,是孔子命定不能當帝王,天奪去了他的命呢,還是他不幸短命自己死去的呢?如果是不幸短命,那不得不死,孔子即是當了帝王,還是不得活。

    輔佐對于君主,就像拐杖扶持病人一樣。

    人有了疾病,必須扶拐杖才能走路;如果砍的拐杖本來就短,能說是天讓病人不能走路嗎?要是病人能起來走路,本來短的拐杖能使它變長嗎?看來,顔淵的短命,就像拐杖短了尺寸一樣。

     【原文】 28·42且孔子言“天喪予”者,以顔淵賢也。

    案賢者在世,未必為輔也。

    夫賢者未必為輔,猶聖人未必受命也。

    為帝有不聖,為輔有不賢。

    何則?祿命、骨法,與才異也。

    由此言之,顔淵生未必為輔,其死未必有喪,孔子雲“天喪予”,何據見哉? 【譯文】 孔子說:“天要我的命”,是因為顔淵特别賢能。

    考查一下,賢能的人在世上,不一定是帝王的輔佐。

    賢能的人不一定成為帝王的輔佐,就像聖人不一定禀受天命成為帝王一樣。

    當帝王有不是賢聖的,作輔佐有不是賢能的。

    為什麼呢?因為人的祿命、骨相,跟人的才能不是一回事。

    由此說來,顔淵活着未必是孔子很得力的助手,他死了也未必對孔子有損失,孔子卻說:“天要我的命”,這話的根據又是什麼呢? 【原文】 28·43且天不使孔子王者,本意如何?本禀性命之時不使之王邪,将使之王複中悔之也(1)?如本不使之王,顔淵死,何喪?如使之王,複中悔之,此王無骨法,便宜自在天也。

    且本何善所見而使之王?後何惡所聞中悔不命?天神論議,誤不谛也(2)。

     【注釋】 (1)将:還是。

     (2)谛(d@帝):弄清楚。

     【譯文】 況且,上天不讓孔子作帝王,它原來的意思是什麼呢?是在最初禀受生命和祿命的時候就不讓他當帝王呢,還是決定讓他當帝王而又中途翻悔了呢?如果原來就不讓他當帝王,顔淵死了,有什麼損失呢?如果原來讓他當帝王,又中途翻悔,這是說當帝王沒有骨相,本來可以由天來随便更改的。

    再說,天原來見到他什麼長處而決定讓他當帝王呢?以後又聽到了他什麼短處而中途翻悔不授命于他了呢?看來,孔子關于天很神靈的議論,是荒謬而無法弄清楚的。

     【原文】 28·44孔子之衛,遇舊館人之喪,入而哭之。

    出,使子貢脫骖而赙之(1)。

    子貢曰:“于門人之喪,未有所脫骖,脫骖于舊館,毋乃已重乎(2)?”孔子曰:予鄉者入而哭之(3),遇于一哀而出涕。

    予惡夫涕之無從也(4),小子行之(5)。

    ”孔子脫骖以赙舊館者,惡情不副禮也(6)。

    副情而行禮,情起而恩動(7),禮情相應,君子行之。

     【注釋】 (1)脫:這裡是解開的意思。

    骖(c1n參):古代駕車的幾匹馬中靠邊的馬叫“骖”。

    赙(f)付):送禮物給人辦喪事。

     (2)已:太,過分。

     (3)鄉(xi4ng向):通“向”。

    鄉者:剛才。

     (4)惡:怨恨。

    從:跟随。

    這裡是有相應表示的意思。

     (5)小子:這裡是孔子對學生的稱呼。

    以上事參見《禮記·檀弓上》。

     (6)副:相稱。

    這裡是相配合的意思。

     (7)恩:恩惠。

    這裡指禮物。

     【譯文】 孔子去衛國,遇見從前住過的旅館為辦事的人辦喪事,就進去哭他。

    出來後,讓子貢解下一匹骖馬來給他作喪禮。

    子貢說:“在弟子的喪事中,你從沒有解下骖馬作喪禮的,而在為從前住過的旅館中的辦事人舉喪中卻解下骖馬來作喪禮,不是太重了嗎?”孔子說:“我剛才進去哭他,剛好心理難過就流出了眼淚。

    我埋怨自己隻流眼淚而沒有相應的表示,小子你就這樣辦吧。

    ”孔子所以卸骖馬用來作過去旅館辦事人的喪禮,是因為埋怨自己隻流露感情而不配合送禮。

    配合感情要贈送禮物,動了感情,禮物就要随着送去。

    禮物與感情要相稱,君子都是這樣做的。

     【原文】 28·45顔淵死,子哭之恸(1)。

    門人曰:“子恸矣。

    ”“吾非斯人之恸而誰為(2)?”夫恸,哀之至也。

    哭顔淵恸者,殊之衆徒,哀痛之甚也。

    死有棺無椁(3),顔路請車以為之椁(4),孔子不予,為大夫不可以徒行也(5)。

    吊舊館,脫骖以赙,惡涕無從;哭顔淵恸,請車不與,使恸無副。

    豈涕與恸殊,馬與車異邪?于彼則禮情相副,于此則恩義不稱,未曉孔子為禮之意。

     【注釋】 (1)恸(t^ng痛):悲痛到極點。

     (2)根據文意,疑“吾”前奪一“曰”字,《論語·先進》:“曰‘有恸乎?非夫人之為恸而誰為?’”可證。

     (3)椁(gu%果):古人的棺材有内外層,内層叫棺,外層叫椁。

     (4)顔路:顔淵的父親。

    也是孔子的學生。

     (5)以上事參見《論語·先進》。

     【譯文】 顔淵死了,孔子哭得非常悲痛。

    弟子們說:“老師太悲傷了。

    ”孔子說:“我不為這樣的人悲痛還為誰悲痛呢?”恸,是悲痛到極點的意思。

    孔子哭顔淵非常悲痛,與一般弟子有區别,顯得哀痛極深。

    顔淵死了,有棺無椁,顔路請孔子賣掉車來為顔淵買椁,孔子不給,認為當大夫的出門不可步行。

    吊唁以前旅館的辦事人,要卸下骖馬作喪禮,不然會埋怨自己光流淚而沒有相應的表示;哭顔淵如此悲痛,請求賣掉車給顔淵買椁卻不給,這樣即使很悲痛也沒有喪禮相配合。

    難道流淚和悲痛有區别,用馬與車作喪禮有不同嗎?對于那從前旅館的辦事人就要喪禮與感情相稱,而對于這顔淵就可以喪禮與感情不符,真不知道孔子對喪禮的做法是什麼意思。

     【原文】 28·46孔子曰:“鯉也死(1),有棺無椁,吾不徒行以為之椁(2)。

    ”鯉之恩深于顔淵,鯉死無椁,大夫之儀不可徒行也。

    鯉,子也;顔淵,他姓也。

    子死且不禮,況且禮他姓之人乎? 【注釋】 (1)鯉:孔鯉,字伯魚,孔子的兒子。

     (2)引文參見《論語·先進》。

     【譯文】 孔子說:“鯉死了,也有棺無椁,我不能賣掉車步行出門來為他買椁。

    ”孔子對鯉的恩情比顔淵深厚,鯉死了沒有椁,是因為當大夫的禮儀不能步行出門。

    鯉,是孔子的兒子;顔淵,是異姓的人。

    兒子死了尚且不按喪禮行事,何況他姓的人能按喪禮行事嗎? 【原文】 28·47曰(1):“是蓋孔子實恩之效也。

    ”副情于舊館,不稱恩于子,豈以前為士,後為大夫哉?如前為士,士乘二馬;如為大夫,大夫乘三馬。

    大夫不可去車徒行,何不截賣兩馬以為椁(2),乘其一乎?為士時乘二馬,截一以赙舊館,今亦何不截其二以副恩,乘一以解不徒行乎?不脫馬以赙舊館,未必亂制;葬子有棺無椁,廢禮傷法。

    孔子重赙舊人之恩(3),輕廢葬子之禮,此禮得于他人,制失親子也(4)。

    然則孔子不粥車以為鯉椁(5),何以解于貪官好仕恐無車?而自雲“君子殺身以成仁(6)”,何難退位以成禮? 【注釋】 (1)根據文意,疑“曰”前奪一“或”字。

    本篇文例可證。

     (2)截:割斷。

    這裡有解下來,賣掉的意思。

     (3)赙:疑與“副”聲近而誤。

     (4)本句與上句對,故疑“失”字後奪“于”字。

     (5)粥(y)玉):同“鬻(y)玉)”,賣。

     (6)引文參見《論語·衛靈公》。

     【譯文】 有人說:“這大概是孔子按實際情況施恩的證明。

    ”孔子對從前旅館的辦事人喪禮與感情相稱,對自己的兒子喪葬與感情不相稱,這難道因為從前是士,後來做了大夫嗎?如果從前是士,士坐二匹馬的車;如果做了大夫,大夫坐三匹馬的車。

    大夫不能棄車步行,為什麼不賣掉兩匹馬來買椁,改坐那一匹馬的車呢?為士的時候坐二匹馬的車,可以解下一匹馬來作從前旅館辦事人的喪禮,如今也何不賣掉二匹馬買椁來以便跟感情相稱,而坐一匹馬的車解決步行問題呢?孔子不解下一匹馬來作從前旅館辦事人的喪禮,不一定違反禮制;埋葬自己兒子有棺無椁,卻破壞了禮制。

    孔子看重要與從前旅館辦事人的恩情相稱,但卻随便破壞埋葬自己兒子的禮制,這是對外人符合禮制,而對親生兒子違背禮制。

    那麼孔子不肯賣車來為鯉買椁,又怎麼能解釋自己貪戀官位害怕出門沒有車子呢?孔子自己說過:“君子甯可犧牲生命來成全仁義”,怎麼會難于放棄大夫地位來成全禮制呢? 【原文】 28·48子貢問政(1),“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2)。

    ”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3)。

    ”信最重也。

     【注釋】 (1)政:政治。

    這裡作治理國家的辦法講。

     (2)兵:武器。

    這裡是武備的意思。

     (3)以上事參見《論語·顔淵》。

     【譯文】 子貢問治理國家的辦法。

    孔子說:“使糧食充足,使軍備充足,取得老百姓的信任。

    ”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個,在這三者中該先去掉誰呢?”孔子說:“去掉軍備。

    ”子貢說:“要是迫不得已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