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增篇第二六
關燈
小
中
大
;或時傳則言其不見齒三年矣(2)。
高宗諒陰(3),三年不言。
尊為天子不言(4),而其文言“不言”(5),猶疑于增,況高子位賤,而曰“未嘗見齒”,是必增益之也。
【注釋】 (1)文:文華,辭采。
引文參見《孝經·喪親》。
(2)上雲“言其不言、不笑”,又雲“或時不言”,故疑本句“時”後奪“不笑”二字。
(3)諒:固執。
陰:暗,啞,緘默。
高宗諒陰:殷高宗從一個普通人忽然當了君主,怕出差錯,有意沉默,長期不說話。
(4)尊為天子不言:這句話的意思是,殷高宗作為君主,守喪期間可以不說話,因為國事有宰相處理。
(5)其文:指《尚書·無逸》。
【譯文】 說沒有露過牙齒,是想說他不說話、不歡笑。
孝子死了親人不歡笑,是應該的,怎麼能不說話呢?要說話,怎麼能不露牙齒呢?孔子說:“守喪時說話不要太華麗。
”或許他曾短期不說話,傳書就說他不露牙齒;或許不歡笑,傳書則說他三年不露牙齒。
殷高宗有意沉默,三年不說話。
尊貴為天子不說國事,而《尚書·無逸》就說他“不說話”,子張就曾懷疑有誇大,何況高子地位卑賤,卻說“沒有露過牙齒”,這肯定是過分誇張了。
【原文】 26·21儒書言:“禽息薦百裡奚(1),缪公未聽,禽息出(2),當門仆頭碎首而死(3)。
缪公痛之,乃用百裡奚。
”此言賢者薦善,不愛其死,仆頭碎首而死,以達其友也。
世士相激,文書傳稱之(4),莫謂不然。
夫仆頭以薦善,古今有之。
禽息仆頭,蓋其實也;言碎首而死,是增之也。
【注釋】 (1)禽息:參見1·8注(9)。
(2)出:《昭明文選》卷五十五李善注引《論衡》文,“出”在“禽”之前,可從。
(3)仆頭:頓,用頭撞地。
(4)文書:文字記載。
這裡是書籍的意思。
【譯文】 儒者的書上說:“禽息推薦百裡奚,秦缪公不接受,缪公離開。
禽息就對着門撞頭終于打碎了腦袋而死。
缪公感到悲痛,就任用了百裡奚。
這是說賢者推薦道德高尚、有才能的人,不惜自己生命,用撞頭打碎腦袋而死來舉薦他的朋友。
世上的讀書人都以此相互激勵,許多書上傳頌這件事,沒有說它不是這樣的。
其實,用頭叩地來舉薦賢人、能人的,古今都有。
禽息用頭撞地,大概是事實;但說打碎了腦袋而死,這是誇大。
【原文】 26·22夫人之扣頭(1),痛者血流,雖忿恨惶恐,無碎首者。
非首不可碎,人力不能自碎也。
執刃刎頸,樹鋒刺胸、鋒刃之助,故手足得成勢也。
言禽息舉椎自擊首碎(2),不足怪也;仆頭碎首,力不能自将也(3)。
有扣頭而死者,未有使頭破首碎者也。
此時或扣頭薦百裡奚(4),世空言其死:若或扣頭而死(5),世空言其首碎也。
【注釋】 (1)扣頭:叩頭。
(2)椎:同“槌”。
(3)将:做。
(4)此時或:疑是“此或時”之誤倒。
“此或時”本書常用語。
(5)若或:或者。
【譯文】 人叩頭,心裡悲痛的人會叩得流血,即使是憤恨惶恐,也沒有打碎腦袋的。
不是頭不能打碎,而是人的力量不能自己打碎。
拿刀刃抹脖子,自殺,樹起刀鋒刺進胸膛,由于有鋒刃的幫助,所以手完全能夠形成這樣的威力。
要說禽息舉起槌子自己打碎腦袋,不足奇怪;叩頭打碎腦袋,是人力不能自己做到的。
有叩頭死的人,沒有把腦袋破碎的人。
這也許是禽息叩頭舉薦百裡奚,社會上的人憑空捏造說他因此死了;或者是叩頭死的,社會上的人卻憑空捏造說他打碎了腦袋。
【原文】 26·23儒書言:“荊轲為燕太子刺秦王,操匕首之劍,刺之不得。
秦王拔劍擊之。
轲以匕首擿秦王不中(1),中銅柱,入尺(2)。
”欲言匕首之利,荊轲勢盛,投銳利之刃,陷堅強之柱,稱荊轲之勇,故增益其事也。
夫言入銅柱,實也;言其入尺,增之也。
【注釋】 (1)擿(h@治):同“擲”,投。
(2)以上事參見《戰國策·燕策三》。
【譯文】 儒者的書上說:“荊轲為燕太子丹刺殺秦王政,拿着短劍,刺殺沒有成功。
秦王拔劍刺他。
荊轲用短劍擲秦王不中,擊中銅柱,刺進去一尺深。
”這是想說短劍銳利,荊轲力大,投銳利的鋒刃,穿入堅硬的銅柱。
由于想稱贊荊轲的勇敢,因此過分誇大了這事。
說刺進銅柱,是事實;說他刺進去一尺深,則是誇張。
【原文】 26·24夫銅雖不若匕首堅剛,入之不過數寸,殆不能入尺。
以入尺言之,設中秦王,匕首洞過乎?車張十石之彎,射垣木之表(1),尚不能入尺。
以荊轲之手力,投輕小之匕首,身被龍淵之劍刃(2),入堅剛之銅柱,是荊轲之力勁于十石之弩(3),銅柱之堅不若木表之剛也。
世稱荊轲之勇,不言其多力。
多力之人,莫若孟贲。
使孟贲擿銅柱,能淵出一尺乎(4)?此亦或時匕首利若幹将、莫邪(5),所刺無前,所擊無下,故有入尺之效(6)。
夫稱幹将、莫邪,亦過其實。
刺擊無前、下,亦入銅柱尺之類也。
【注釋】 (1)垣(yu2n元):牆。
表:标志。
垣木之表:指立在牆上的木靶。
(2)被:遭受。
龍淵:寶劍名。
這裡指秦王政佩帶的寶劍。
刃:殺,砍。
(3)勁:堅強有力。
這裡作強、大講。
(4)淵:章錄楊校宋本作“洞”,可從。
(5)幹将、莫邪:春秋時吳國人幹将,是個鑄劍能手,鑄成鋒利的雌雄寶劍一對,雄劍稱作幹将,雌劍稱作莫邪(幹将的妻名)。
後來人們就用幹将和莫邪來泛指寶劍。
(6)故:實。
【譯文】 銅雖然不如短劍堅硬,擲進去不過幾寸,大概不會進去一尺深。
拿進去一尺深來說,假設刺中秦王,短劍能穿透他嗎?用車拉開具有十石之力的弩,射立在牆上的木靶,尚且箭不能進去一尺深。
用荊轲手的力量,投一把又輕又小的短劍,加之身上又被秦王的龍淵寶劍砍傷,還能擲進堅硬的銅柱,這是說荊轲的力量比具有十石之力的弩還大,銅柱的堅硬不如木靶的強。
世人稱贊荊轲的勇敢,沒有說他力大。
力大的人,都不如孟贲。
即使孟贲擲短劍擊銅柱,能穿透一尺深嗎?這也許短劍要鋒利得像幹将、莫邪那樣,沒有東西刺不穿,沒有東西砍不下,才确實有擲進一尺深的效驗。
其實,稱贊幹将、莫邪,也超過了事實。
誇它們沒有東西刺不穿,沒有東西砍不下,也和說短劍能擲進銅柱一尺深是一類。
【原文】 26·25儒書言:“董仲舒讀《春秋》(1),專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窺園菜(2)。
”夫言不窺園菜,實也;言三年,增之也。
【注釋】 (1)《春秋》:參見16·20注(8)。
(2)窺(ku9虧):偷看。
這裡是看一眼的意思。
以上事參見《史記·儒林列傳》。
【譯文】 儒者的書上說:“董仲舒讀《春夥》,專一精思,志向不在别的上面,三年不看一眼菜園。
”說不看一眼菜園,是事實;說三年之久,是誇張。
【原文】 26·26仲舒雖精,亦時解休(1),解休之間,猶宜遊于門庭之側;則能至門庭(2),何嫌不窺園菜(3)?聞用精者察物不見,存道以亡身(4),不聞不至門庭,坐思三年,不及窺園也。
《尚書·毋佚》曰(5):“君子所其毋逸(6),先知稼穑之艱難(7),乃佚”者也(8)。
人之筋骨非木非石,不能不解。
故張而不弛,文王不為;弛而不張,文王不行;一弛一張,文王以為常。
聖人材優(9),尚有弛張之時,仲舒材力劣于聖,安能用精三年不休! 【注釋】 (1)解(xi8懈):通“懈”,松懈。
(2)則:根據文氣,疑是衍文。
(3)嫌:得,能。
(4)存:思考。
亡:通“忘”。
(5)毋佚:古文《尚書》作“無逸”,今文《尚書》作“毋佚”。
(6)所:所居官。
逸:今文《尚書》當作“佚”。
(7)稼:播種五谷。
穑(s8色):收獲谷物。
(8)者也:這是王充解釋經傳的語氣,故疑應作“佚者解也”。
本書多有“弼成五服。
五服,五采服也。
”“毋曠庶官。
曠,空也。
庶,衆也。
”之類句式;又下文有“人之筋骨非木非石,不能不解。
”可證。
(9)材:通“才”。
【譯文】 董仲舒即使專心一意,也有松懈和休息的時候,在松懈和休息的時間,也應當到門和廳堂邊走走,能到門和廳堂邊,怎麼會不看一眼菜園呢?聽說用心專一的人察看東兩看不見,專心思考“道”會忘掉自身,但沒有聽說不到門和廳堂去,要坐着思考三年,來不及看一眼菜園的。
《尚書·毋佚》說:“君子做官不能貪圖安逸,首先要了解耕種收獲的艱難,然後才能安逸。
”安逸,就是松懈。
人的筋骨不是木頭和石頭,不能不松懈。
所以把弦繃得很緊而不松馳,周文王不幹;光放松而不緊張,周文王不做;有松弛有緊張,周文王把它當作常規。
聖人能力極強,尚且有松弛與緊張的時候,董仲舒比聖人的能力差,怎麼能夠用心專一三年不休息呢! 【原文】 26.27儒書言:“夏之方盛也,遠方圖物(1),貢金九牧(2),鑄鼎象物而為之備,故入山澤不逢惡物(3),用辟神奸(4),故能葉于上下(5),以承天休(6)。
” 【注釋】 (1)圖:描繪。
圖物:把東西畫成圖象。
(2)金:銅。
牧:傳說夏時把全國分成九州,各州的長官叫牧。
(3)惡物:與下文的“神奸”都指兇惡害人的“神怪之物”,如魑魅魍魉之類。
(4)用:以。
辟:同“避”。
(5)葉(xi6協):通“協”,和協。
(6)休:福祿。
以上事參見《左傳·宣公三年·傳》。
【譯文】 儒者的書上說:“夏朝正有德興盛的時候,把遠方的東西畫成圖像,讓九州的長官進貢青銅,鑄成鼎,并把圖像鑄在鼎上,使之齊
高宗諒陰(3),三年不言。
尊為天子不言(4),而其文言“不言”(5),猶疑于增,況高子位賤,而曰“未嘗見齒”,是必增益之也。
【注釋】 (1)文:文華,辭采。
引文參見《孝經·喪親》。
(2)上雲“言其不言、不笑”,又雲“或時不言”,故疑本句“時”後奪“不笑”二字。
(3)諒:固執。
陰:暗,啞,緘默。
高宗諒陰:殷高宗從一個普通人忽然當了君主,怕出差錯,有意沉默,長期不說話。
(4)尊為天子不言:這句話的意思是,殷高宗作為君主,守喪期間可以不說話,因為國事有宰相處理。
(5)其文:指《尚書·無逸》。
【譯文】 說沒有露過牙齒,是想說他不說話、不歡笑。
孝子死了親人不歡笑,是應該的,怎麼能不說話呢?要說話,怎麼能不露牙齒呢?孔子說:“守喪時說話不要太華麗。
”或許他曾短期不說話,傳書就說他不露牙齒;或許不歡笑,傳書則說他三年不露牙齒。
殷高宗有意沉默,三年不說話。
尊貴為天子不說國事,而《尚書·無逸》就說他“不說話”,子張就曾懷疑有誇大,何況高子地位卑賤,卻說“沒有露過牙齒”,這肯定是過分誇張了。
【原文】 26·21儒書言:“禽息薦百裡奚(1),缪公未聽,禽息出(2),當門仆頭碎首而死(3)。
缪公痛之,乃用百裡奚。
”此言賢者薦善,不愛其死,仆頭碎首而死,以達其友也。
世士相激,文書傳稱之(4),莫謂不然。
夫仆頭以薦善,古今有之。
禽息仆頭,蓋其實也;言碎首而死,是增之也。
【注釋】 (1)禽息:參見1·8注(9)。
(2)出:《昭明文選》卷五十五李善注引《論衡》文,“出”在“禽”之前,可從。
(3)仆頭:頓,用頭撞地。
(4)文書:文字記載。
這裡是書籍的意思。
【譯文】 儒者的書上說:“禽息推薦百裡奚,秦缪公不接受,缪公離開。
禽息就對着門撞頭終于打碎了腦袋而死。
缪公感到悲痛,就任用了百裡奚。
這是說賢者推薦道德高尚、有才能的人,不惜自己生命,用撞頭打碎腦袋而死來舉薦他的朋友。
世上的讀書人都以此相互激勵,許多書上傳頌這件事,沒有說它不是這樣的。
其實,用頭叩地來舉薦賢人、能人的,古今都有。
禽息用頭撞地,大概是事實;但說打碎了腦袋而死,這是誇大。
【原文】 26·22夫人之扣頭(1),痛者血流,雖忿恨惶恐,無碎首者。
非首不可碎,人力不能自碎也。
執刃刎頸,樹鋒刺胸、鋒刃之助,故手足得成勢也。
言禽息舉椎自擊首碎(2),不足怪也;仆頭碎首,力不能自将也(3)。
有扣頭而死者,未有使頭破首碎者也。
此時或扣頭薦百裡奚(4),世空言其死:若或扣頭而死(5),世空言其首碎也。
【注釋】 (1)扣頭:叩頭。
(2)椎:同“槌”。
(3)将:做。
(4)此時或:疑是“此或時”之誤倒。
“此或時”本書常用語。
(5)若或:或者。
【譯文】 人叩頭,心裡悲痛的人會叩得流血,即使是憤恨惶恐,也沒有打碎腦袋的。
不是頭不能打碎,而是人的力量不能自己打碎。
拿刀刃抹脖子,自殺,樹起刀鋒刺進胸膛,由于有鋒刃的幫助,所以手完全能夠形成這樣的威力。
要說禽息舉起槌子自己打碎腦袋,不足奇怪;叩頭打碎腦袋,是人力不能自己做到的。
有叩頭死的人,沒有把腦袋破碎的人。
這也許是禽息叩頭舉薦百裡奚,社會上的人憑空捏造說他因此死了;或者是叩頭死的,社會上的人卻憑空捏造說他打碎了腦袋。
【原文】 26·23儒書言:“荊轲為燕太子刺秦王,操匕首之劍,刺之不得。
秦王拔劍擊之。
轲以匕首擿秦王不中(1),中銅柱,入尺(2)。
”欲言匕首之利,荊轲勢盛,投銳利之刃,陷堅強之柱,稱荊轲之勇,故增益其事也。
夫言入銅柱,實也;言其入尺,增之也。
【注釋】 (1)擿(h@治):同“擲”,投。
(2)以上事參見《戰國策·燕策三》。
【譯文】 儒者的書上說:“荊轲為燕太子丹刺殺秦王政,拿着短劍,刺殺沒有成功。
秦王拔劍刺他。
荊轲用短劍擲秦王不中,擊中銅柱,刺進去一尺深。
”這是想說短劍銳利,荊轲力大,投銳利的鋒刃,穿入堅硬的銅柱。
由于想稱贊荊轲的勇敢,因此過分誇大了這事。
說刺進銅柱,是事實;說他刺進去一尺深,則是誇張。
【原文】 26·24夫銅雖不若匕首堅剛,入之不過數寸,殆不能入尺。
以入尺言之,設中秦王,匕首洞過乎?車張十石之彎,射垣木之表(1),尚不能入尺。
以荊轲之手力,投輕小之匕首,身被龍淵之劍刃(2),入堅剛之銅柱,是荊轲之力勁于十石之弩(3),銅柱之堅不若木表之剛也。
世稱荊轲之勇,不言其多力。
多力之人,莫若孟贲。
使孟贲擿銅柱,能淵出一尺乎(4)?此亦或時匕首利若幹将、莫邪(5),所刺無前,所擊無下,故有入尺之效(6)。
夫稱幹将、莫邪,亦過其實。
刺擊無前、下,亦入銅柱尺之類也。
【注釋】 (1)垣(yu2n元):牆。
表:标志。
垣木之表:指立在牆上的木靶。
(2)被:遭受。
龍淵:寶劍名。
這裡指秦王政佩帶的寶劍。
刃:殺,砍。
(3)勁:堅強有力。
這裡作強、大講。
(4)淵:章錄楊校宋本作“洞”,可從。
(5)幹将、莫邪:春秋時吳國人幹将,是個鑄劍能手,鑄成鋒利的雌雄寶劍一對,雄劍稱作幹将,雌劍稱作莫邪(幹将的妻名)。
後來人們就用幹将和莫邪來泛指寶劍。
(6)故:實。
【譯文】 銅雖然不如短劍堅硬,擲進去不過幾寸,大概不會進去一尺深。
拿進去一尺深來說,假設刺中秦王,短劍能穿透他嗎?用車拉開具有十石之力的弩,射立在牆上的木靶,尚且箭不能進去一尺深。
用荊轲手的力量,投一把又輕又小的短劍,加之身上又被秦王的龍淵寶劍砍傷,還能擲進堅硬的銅柱,這是說荊轲的力量比具有十石之力的弩還大,銅柱的堅硬不如木靶的強。
世人稱贊荊轲的勇敢,沒有說他力大。
力大的人,都不如孟贲。
即使孟贲擲短劍擊銅柱,能穿透一尺深嗎?這也許短劍要鋒利得像幹将、莫邪那樣,沒有東西刺不穿,沒有東西砍不下,才确實有擲進一尺深的效驗。
其實,稱贊幹将、莫邪,也超過了事實。
誇它們沒有東西刺不穿,沒有東西砍不下,也和說短劍能擲進銅柱一尺深是一類。
【原文】 26·25儒書言:“董仲舒讀《春秋》(1),專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窺園菜(2)。
”夫言不窺園菜,實也;言三年,增之也。
【注釋】 (1)《春秋》:參見16·20注(8)。
(2)窺(ku9虧):偷看。
這裡是看一眼的意思。
以上事參見《史記·儒林列傳》。
【譯文】 儒者的書上說:“董仲舒讀《春夥》,專一精思,志向不在别的上面,三年不看一眼菜園。
”說不看一眼菜園,是事實;說三年之久,是誇張。
【原文】 26·26仲舒雖精,亦時解休(1),解休之間,猶宜遊于門庭之側;則能至門庭(2),何嫌不窺園菜(3)?聞用精者察物不見,存道以亡身(4),不聞不至門庭,坐思三年,不及窺園也。
《尚書·毋佚》曰(5):“君子所其毋逸(6),先知稼穑之艱難(7),乃佚”者也(8)。
人之筋骨非木非石,不能不解。
故張而不弛,文王不為;弛而不張,文王不行;一弛一張,文王以為常。
聖人材優(9),尚有弛張之時,仲舒材力劣于聖,安能用精三年不休! 【注釋】 (1)解(xi8懈):通“懈”,松懈。
(2)則:根據文氣,疑是衍文。
(3)嫌:得,能。
(4)存:思考。
亡:通“忘”。
(5)毋佚:古文《尚書》作“無逸”,今文《尚書》作“毋佚”。
(6)所:所居官。
逸:今文《尚書》當作“佚”。
(7)稼:播種五谷。
穑(s8色):收獲谷物。
(8)者也:這是王充解釋經傳的語氣,故疑應作“佚者解也”。
本書多有“弼成五服。
五服,五采服也。
”“毋曠庶官。
曠,空也。
庶,衆也。
”之類句式;又下文有“人之筋骨非木非石,不能不解。
”可證。
(9)材:通“才”。
【譯文】 董仲舒即使專心一意,也有松懈和休息的時候,在松懈和休息的時間,也應當到門和廳堂邊走走,能到門和廳堂邊,怎麼會不看一眼菜園呢?聽說用心專一的人察看東兩看不見,專心思考“道”會忘掉自身,但沒有聽說不到門和廳堂去,要坐着思考三年,來不及看一眼菜園的。
《尚書·毋佚》說:“君子做官不能貪圖安逸,首先要了解耕種收獲的艱難,然後才能安逸。
”安逸,就是松懈。
人的筋骨不是木頭和石頭,不能不松懈。
所以把弦繃得很緊而不松馳,周文王不幹;光放松而不緊張,周文王不做;有松弛有緊張,周文王把它當作常規。
聖人能力極強,尚且有松弛與緊張的時候,董仲舒比聖人的能力差,怎麼能夠用心專一三年不休息呢! 【原文】 26.27儒書言:“夏之方盛也,遠方圖物(1),貢金九牧(2),鑄鼎象物而為之備,故入山澤不逢惡物(3),用辟神奸(4),故能葉于上下(5),以承天休(6)。
” 【注釋】 (1)圖:描繪。
圖物:把東西畫成圖象。
(2)金:銅。
牧:傳說夏時把全國分成九州,各州的長官叫牧。
(3)惡物:與下文的“神奸”都指兇惡害人的“神怪之物”,如魑魅魍魉之類。
(4)用:以。
辟:同“避”。
(5)葉(xi6協):通“協”,和協。
(6)休:福祿。
以上事參見《左傳·宣公三年·傳》。
【譯文】 儒者的書上說:“夏朝正有德興盛的時候,把遠方的東西畫成圖像,讓九州的長官進貢青銅,鑄成鼎,并把圖像鑄在鼎上,使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