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增篇第二五
關燈
小
中
大
厭惡處幹下流地位的人,天下的壞事都會歸在他頭上。
”孟子說:“我對于《武成》,隻取二、三簡罷了。
以最仁義的武王去讨伐不仁義的纣王,怎麼會血流得把杵都漂起來呢?”照孔子的話,流血差不多會把杵漂起來;按孟子的話,“不血刃”就近似事實。
說流血能把杵漂起來超過了事實,說“不血刃”也欠公證。
一個聖人一個賢人,都在共同評論同一個纣王,而對纣王罪惡的輕重有不同的說法,對被殺人數多少的情況有不同的估計。
纣王的罪惡不如王莽。
纣王殺死比幹,王莽用毒酒毒死漢平帝;纣王是繼承父位,而王莽則是竊取漢朝帝位。
殺君主比殺臣子的罪嚴重,繼承父位比竊取帝位名正言順,在士大夫與士兵中背叛的人,王莽的應該比纣王的更多。
漢軍讨代王莽,進軍昆陽,死者以萬數,軍隊到漸台,地上淌的血已經淹沒了腳趾。
可是社會上卻偏偏要說周武王奪取天下,連兵器的鋒刃上血都沒有沾,這并不是事實。
【原文】 25·9傳語曰:“文王飲酒千鐘(1),孔子百觚(2)。
”欲言聖人德盛,能以德将酒也(3)。
如一坐千鐘百觚,此酒徒,非聖人也。
飲酒有法(4),胸腹小大(5),與人均等,飲酒用千鐘(6),用肴宜盡百牛,百觚則宜用十羊。
夫以千鐘百牛、百觚十羊言之,文王之身如防風之君(7),孔子之體如長狄之人(8),乃能堪之(9)。
案文王、孔子之體,不能及防風、長狄。
以短小之身,飲食衆多,是缺文王之廣,貶孔子之崇也。
【注釋】 (1)鐘:古代裝酒用的圓形壺。
(2)觚(g&孤):古代一種口大腰細高圈足的盛酒器,盛行于商代和周初。
(3)将:這裡是駕駛、控制的意思。
(4)法:規矩。
飲酒有法:是指喝多少酒,用多少下酒菜,是有一定規矩的。
(5)《太平禦覽》八四五引《論衡》文“胸”前有“聖人”二字,可從。
(6)用:吃,喝。
(7)防風:即防風氏。
傳說是夏禹時的諸侯國,其君主身材高大,一節骨頭能裝滿一車。
參見《國語·魯語下》。
(8)長狄:傳說是古代的一個少數民族,一般人身高五丈多。
(9)堪:經得起,受得住。
【譯文】 社會上流傳的話說:“周文王能喝千鐘酒,孔子能喝百觚酒。
”這是想說聖人道德崇高,能夠以道德來控制酒。
如果一坐下就要喝一千鐘一百觚,這是酒徒,不是聖人。
喝酒有一定的規矩,聖人胸腹的大小,跟常人一樣,如果喝酒要吃千鐘,吃的下酒菜就應該吃完一百頭牛,如果是吃一百觚酒那麼就應該吃完十隻羊。
拿吃千鐘酒百頭牛、吃百觚酒十隻羊來說,周文王的身體要像防風氏的君主,孔子的身體要像長狄人一樣,才能受得住。
考察周文王和孔子的身體,不可能達到防風君和長狄人那樣高大。
以矮小的身體,吃許許多多的東西,這就損害了周文王道德的廣大,貶低了孔子道德的崇高。
【原文】 25·10案《酒诰》之篇(1):“朝夕曰:‘祀,茲酒(2)。
’”此言文王戒慎酒也。
朝夕戒慎,則民化之。
外出戒慎之教(3),内飲酒盡千鐘(4),導民率下,何以緻化!承纣疾惡(5),何以自别!且千鐘之效,百觚之驗,何所用哉?使文王、孔子因祭用酒乎,則受福胙不能厭飽(6);因飨射之用酒乎(7)?飨射飲酒自有禮法(8);如私燕賞賜飲酒乎(9),則賞賜飲酒宜與下齊。
賜尊者之前,三觞而退(10),過于三觞,醉酗生亂(11)。
文王、孔子,率禮之人也,賞赉左右(12),至于醉酗亂身,自用酒千鐘百觚,大之則為桀、纣(13),小之則為酒徒,用何以立德成化、表名垂譽乎(14)?世聞“德将毋醉”之言(15),見聖人有多德之效(16),則虛增文王以為千鐘(17),空益孔子以百觚矣。
【注釋】 (1)《酒诰(g4o告)》:《尚書》中的一篇。
(2)茲:斯,則。
(3)外:這裡是表面的意思。
(4)内:這裡是實際上的意思。
(5)疾:患。
(6)福胙(u^坐):祭祀用的酒肉。
厭:通“餍”,滿足。
(7)飨(xi3ng想)射:古禮儀名。
古代縣的地方官,每年春秋時節設宴招待本地有名望的人,然後舉行射箭表演的一種禮儀。
(8)本句應與上、下分句句式一緻,故疑“飨”之前奪一“則”字。
禮法:禮儀制度。
這裡指應喝多少酒有一定的規定。
(9)燕:通“宴”。
(10)觞(sh1ng傷):古代一種酒杯。
(11)醉酗(x)叙):酒醉逞兇。
(12)赉(l4i賴):賜。
(13)大:形容程度嚴重。
(14)表:表彰。
垂:留給後世。
(15)引文參見《尚書·酒浩》。
(16)見:顯露。
(17)為:疑是衍文。
“虛增文王以千鐘”與“空益孔子以百觚”,文例正同,可證。
【譯文】 考察《尚書·酒诰》上說:“早晚都說:‘隻有祭祀時才能用酒。
’” 這是周文王告誡謹慎吃酒的話。
早晚都告戒慎用,那麼人民就會受感化。
如果隻是表面上發出告戒謹慎用酒的教令,實際上卻喝酒盡千鐘,這樣來教育人民,做下屬的表率,以什麼來使得他們受感化呢!這是承襲纣王患的惡習,拿什麼來使自己跟纣王區别呢!況且喝酒千鐘的驗證,喝酒百觚的證明,是根據什麼得出來的呢?假使周文王和孔子由于祭祀用酒,那麼受用的祭祀酒肉是不能滿足需要的;要是因為飨射而用酒,那麼飨射喝酒是自有禮儀規矩的;如果是私人宴飲與賞賜喝酒,那麼賞賜喝酒應該跟下屬一樣多。
在尊者面前接受賞賜,酒過三觞就該退席,超過三觞,就要發酒瘋造成禍亂。
周文王和孔子是遵循禮義的人,如果賞賜周圍的人,到了酒瘋禍害身體的地步,自己又飲酒千鐘喝酒百觚,說重些就是桀、纣,說輕些就是酒鬼,那又憑什麼來樹立功德,成就教化,顯揚名聲,得到後人的稱贊呢?世人都聽說過“用道德加以控制,不要喝醉”的話,如此才顯出聖人有德高的效驗,那麼可見是無根據地誇大周文王喝酒千鐘,憑空地誇大孔子吃酒百觚了。
【原文】 25·11傳語曰:“纣沉湎于酒,以糟為丘,以酒為池,牛飲者三千人(1),為長夜之飲,亡其甲子(2)。
”夫纣雖嗜酒,亦欲以為樂。
令酒池在中庭乎,則不當言“為長夜之飲”。
坐在深室之中,閉窗舉燭,故曰長夜。
令坐于室乎,每當飲者起之中庭,乃複還坐,則是煩苦相踖藉(3),不能甚樂。
令池在深室之中,則三千人宜臨池坐,前俯飲池酒,飲食肴膳(4),倡樂在前(5),乃為樂耳。
如審臨池而坐,則前飲害于肴膳(6),倡樂之作不得在前。
夫飲食既不以禮(7),臨池牛飲,則其啖肴不複用杯(8),亦宜就魚肉而虎食(9)。
則知夫酒池牛飲,非其實也。
【注釋】 (1)牛飲:像牛飲水似地喝酒。
(2)亡:通“忘”。
甲子:古代用天幹地支記日。
這裡指時間,天日。
(3)煩:勞。
踖(j0集):踐。
藉(ji8借):踏。
(4)肴(y2o搖):經烹饪過的魚肉。
膳(sh4n善):飯食。
(5)倡:古代指表演歌舞的人。
(6)害于肴膳:妨礙了菜飯。
意思是面前無法擺飯菜。
(7)即:完全。
(8)啖(d4n但):吃。
杯:這裡指餐具。
(9)就:靠近。
【譯文】 社會上流傳的話說:“纣王沉湎在酒裡,酒糟堆成山丘,酒液流滿池子,狂飲者三千人;通宵達旦地喝,簡直忘記了天日。
纣王雖然喜歡喝酒也想以酒作樂。
假令酒池在庭院當中,就不該說“通宵達旦地喝酒”。
要坐在深宮中,關上門窗點上蠟燭,才能叫通宵達旦。
假令他們是坐在宮室裡,每次要喝酒的人得站起來到庭院中去,然後又得回來坐下,這樣一來,既勞苦,又會互相踩着碰着,不能很快樂。
假令酒池在深宮中,那麼三千人該靠池邊坐着,朝前低頭喝池中的酒,擡頭便吃飯菜,面前有歌舞音樂,這樣才有樂趣。
但是如果真要靠池而坐,那麼面前就會沒有酒菜吃,歌舞音樂的表演也不會在面前。
那吃喝完全不按禮法,在池邊像牛飲水似的狂飲,而吃酒菜不再用餐具,适宜圍着魚肉像老虎一樣地吞食。
這樣一來,就會明白那“酒
”孟子說:“我對于《武成》,隻取二、三簡罷了。
以最仁義的武王去讨伐不仁義的纣王,怎麼會血流得把杵都漂起來呢?”照孔子的話,流血差不多會把杵漂起來;按孟子的話,“不血刃”就近似事實。
說流血能把杵漂起來超過了事實,說“不血刃”也欠公證。
一個聖人一個賢人,都在共同評論同一個纣王,而對纣王罪惡的輕重有不同的說法,對被殺人數多少的情況有不同的估計。
纣王的罪惡不如王莽。
纣王殺死比幹,王莽用毒酒毒死漢平帝;纣王是繼承父位,而王莽則是竊取漢朝帝位。
殺君主比殺臣子的罪嚴重,繼承父位比竊取帝位名正言順,在士大夫與士兵中背叛的人,王莽的應該比纣王的更多。
漢軍讨代王莽,進軍昆陽,死者以萬數,軍隊到漸台,地上淌的血已經淹沒了腳趾。
可是社會上卻偏偏要說周武王奪取天下,連兵器的鋒刃上血都沒有沾,這并不是事實。
【原文】 25·9傳語曰:“文王飲酒千鐘(1),孔子百觚(2)。
”欲言聖人德盛,能以德将酒也(3)。
如一坐千鐘百觚,此酒徒,非聖人也。
飲酒有法(4),胸腹小大(5),與人均等,飲酒用千鐘(6),用肴宜盡百牛,百觚則宜用十羊。
夫以千鐘百牛、百觚十羊言之,文王之身如防風之君(7),孔子之體如長狄之人(8),乃能堪之(9)。
案文王、孔子之體,不能及防風、長狄。
以短小之身,飲食衆多,是缺文王之廣,貶孔子之崇也。
【注釋】 (1)鐘:古代裝酒用的圓形壺。
(2)觚(g&孤):古代一種口大腰細高圈足的盛酒器,盛行于商代和周初。
(3)将:這裡是駕駛、控制的意思。
(4)法:規矩。
飲酒有法:是指喝多少酒,用多少下酒菜,是有一定規矩的。
(5)《太平禦覽》八四五引《論衡》文“胸”前有“聖人”二字,可從。
(6)用:吃,喝。
(7)防風:即防風氏。
傳說是夏禹時的諸侯國,其君主身材高大,一節骨頭能裝滿一車。
參見《國語·魯語下》。
(8)長狄:傳說是古代的一個少數民族,一般人身高五丈多。
(9)堪:經得起,受得住。
【譯文】 社會上流傳的話說:“周文王能喝千鐘酒,孔子能喝百觚酒。
”這是想說聖人道德崇高,能夠以道德來控制酒。
如果一坐下就要喝一千鐘一百觚,這是酒徒,不是聖人。
喝酒有一定的規矩,聖人胸腹的大小,跟常人一樣,如果喝酒要吃千鐘,吃的下酒菜就應該吃完一百頭牛,如果是吃一百觚酒那麼就應該吃完十隻羊。
拿吃千鐘酒百頭牛、吃百觚酒十隻羊來說,周文王的身體要像防風氏的君主,孔子的身體要像長狄人一樣,才能受得住。
考察周文王和孔子的身體,不可能達到防風君和長狄人那樣高大。
以矮小的身體,吃許許多多的東西,這就損害了周文王道德的廣大,貶低了孔子道德的崇高。
【原文】 25·10案《酒诰》之篇(1):“朝夕曰:‘祀,茲酒(2)。
’”此言文王戒慎酒也。
朝夕戒慎,則民化之。
外出戒慎之教(3),内飲酒盡千鐘(4),導民率下,何以緻化!承纣疾惡(5),何以自别!且千鐘之效,百觚之驗,何所用哉?使文王、孔子因祭用酒乎,則受福胙不能厭飽(6);因飨射之用酒乎(7)?飨射飲酒自有禮法(8);如私燕賞賜飲酒乎(9),則賞賜飲酒宜與下齊。
賜尊者之前,三觞而退(10),過于三觞,醉酗生亂(11)。
文王、孔子,率禮之人也,賞赉左右(12),至于醉酗亂身,自用酒千鐘百觚,大之則為桀、纣(13),小之則為酒徒,用何以立德成化、表名垂譽乎(14)?世聞“德将毋醉”之言(15),見聖人有多德之效(16),則虛增文王以為千鐘(17),空益孔子以百觚矣。
【注釋】 (1)《酒诰(g4o告)》:《尚書》中的一篇。
(2)茲:斯,則。
(3)外:這裡是表面的意思。
(4)内:這裡是實際上的意思。
(5)疾:患。
(6)福胙(u^坐):祭祀用的酒肉。
厭:通“餍”,滿足。
(7)飨(xi3ng想)射:古禮儀名。
古代縣的地方官,每年春秋時節設宴招待本地有名望的人,然後舉行射箭表演的一種禮儀。
(8)本句應與上、下分句句式一緻,故疑“飨”之前奪一“則”字。
禮法:禮儀制度。
這裡指應喝多少酒有一定的規定。
(9)燕:通“宴”。
(10)觞(sh1ng傷):古代一種酒杯。
(11)醉酗(x)叙):酒醉逞兇。
(12)赉(l4i賴):賜。
(13)大:形容程度嚴重。
(14)表:表彰。
垂:留給後世。
(15)引文參見《尚書·酒浩》。
(16)見:顯露。
(17)為:疑是衍文。
“虛增文王以千鐘”與“空益孔子以百觚”,文例正同,可證。
【譯文】 考察《尚書·酒诰》上說:“早晚都說:‘隻有祭祀時才能用酒。
’” 這是周文王告誡謹慎吃酒的話。
早晚都告戒慎用,那麼人民就會受感化。
如果隻是表面上發出告戒謹慎用酒的教令,實際上卻喝酒盡千鐘,這樣來教育人民,做下屬的表率,以什麼來使得他們受感化呢!這是承襲纣王患的惡習,拿什麼來使自己跟纣王區别呢!況且喝酒千鐘的驗證,喝酒百觚的證明,是根據什麼得出來的呢?假使周文王和孔子由于祭祀用酒,那麼受用的祭祀酒肉是不能滿足需要的;要是因為飨射而用酒,那麼飨射喝酒是自有禮儀規矩的;如果是私人宴飲與賞賜喝酒,那麼賞賜喝酒應該跟下屬一樣多。
在尊者面前接受賞賜,酒過三觞就該退席,超過三觞,就要發酒瘋造成禍亂。
周文王和孔子是遵循禮義的人,如果賞賜周圍的人,到了酒瘋禍害身體的地步,自己又飲酒千鐘喝酒百觚,說重些就是桀、纣,說輕些就是酒鬼,那又憑什麼來樹立功德,成就教化,顯揚名聲,得到後人的稱贊呢?世人都聽說過“用道德加以控制,不要喝醉”的話,如此才顯出聖人有德高的效驗,那麼可見是無根據地誇大周文王喝酒千鐘,憑空地誇大孔子吃酒百觚了。
【原文】 25·11傳語曰:“纣沉湎于酒,以糟為丘,以酒為池,牛飲者三千人(1),為長夜之飲,亡其甲子(2)。
”夫纣雖嗜酒,亦欲以為樂。
令酒池在中庭乎,則不當言“為長夜之飲”。
坐在深室之中,閉窗舉燭,故曰長夜。
令坐于室乎,每當飲者起之中庭,乃複還坐,則是煩苦相踖藉(3),不能甚樂。
令池在深室之中,則三千人宜臨池坐,前俯飲池酒,飲食肴膳(4),倡樂在前(5),乃為樂耳。
如審臨池而坐,則前飲害于肴膳(6),倡樂之作不得在前。
夫飲食既不以禮(7),臨池牛飲,則其啖肴不複用杯(8),亦宜就魚肉而虎食(9)。
則知夫酒池牛飲,非其實也。
【注釋】 (1)牛飲:像牛飲水似地喝酒。
(2)亡:通“忘”。
甲子:古代用天幹地支記日。
這裡指時間,天日。
(3)煩:勞。
踖(j0集):踐。
藉(ji8借):踏。
(4)肴(y2o搖):經烹饪過的魚肉。
膳(sh4n善):飯食。
(5)倡:古代指表演歌舞的人。
(6)害于肴膳:妨礙了菜飯。
意思是面前無法擺飯菜。
(7)即:完全。
(8)啖(d4n但):吃。
杯:這裡指餐具。
(9)就:靠近。
【譯文】 社會上流傳的話說:“纣王沉湎在酒裡,酒糟堆成山丘,酒液流滿池子,狂飲者三千人;通宵達旦地喝,簡直忘記了天日。
纣王雖然喜歡喝酒也想以酒作樂。
假令酒池在庭院當中,就不該說“通宵達旦地喝酒”。
要坐在深宮中,關上門窗點上蠟燭,才能叫通宵達旦。
假令他們是坐在宮室裡,每次要喝酒的人得站起來到庭院中去,然後又得回來坐下,這樣一來,既勞苦,又會互相踩着碰着,不能很快樂。
假令酒池在深宮中,那麼三千人該靠池邊坐着,朝前低頭喝池中的酒,擡頭便吃飯菜,面前有歌舞音樂,這樣才有樂趣。
但是如果真要靠池而坐,那麼面前就會沒有酒菜吃,歌舞音樂的表演也不會在面前。
那吃喝完全不按禮法,在池邊像牛飲水似的狂飲,而吃酒菜不再用餐具,适宜圍着魚肉像老虎一樣地吞食。
這樣一來,就會明白那“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