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增篇第二五
關燈
小
中
大
的結果,而是蜚廉、惡來幫助纣王的證明。
【原文】 25·5案武王之符瑞不過高祖。
武王有白魚、赤烏之祐,高祖有斷大蛇、老妪哭于道之瑞。
武王有八百諸侯之助(1),高祖有天下義兵之佐(2)。
武王之相,望羊而已(3);高祖之相,龍顔、隆準、項紫、美須髯,身有七十二黑子(4)。
高祖又逃呂後于澤中,呂後辄見上有雲氣之驗,武王不聞有此。
夫相多于望羊,瑞明于魚、烏,天下義兵并來會漢,助強于諸侯。
武王承纣(5),高祖襲秦。
二世之惡,隆盛于纣(6),天下畔秦(7),宜多于殷。
案高祖伐秦,還破項羽,戰場流血,暴屍萬數(8),失軍亡衆,幾死一再(9),然後得天下,用兵苦,誅亂劇(10)。
獨雲周兵不血刃,非其實也。
言其易,可也;言不血刃,增之也。
【注釋】 (1)《史記·周本紀》記載,在盟津有八百個諸侯不約而同地想來幫助周武王伐商纣。
(2)義兵:為正義而戰的軍隊。
天下義兵。
這裡指支持劉邦的武裝力量。
事參見《史記·高祖本紀》。
(3)望羊:即“望陽”,形容眼睛位置高,不擡頭就可以看見天。
(4)龍顔:主要指眉骨突出。
準:鼻子。
黑子:黑痣。
(5)承:通“懲”。
(6)隆盛:興盛。
這裡是厲害得多的意思。
(7)畔:通“叛”。
(8)暴(p)鋪):露在野外。
(9)一再:多次。
(10)誅:讨伐。
【譯文】 考察周武王吉祥的征兆超不過漢高祖。
武王有白魚、赤烏鴉的吉兆,高祖有斬斷大蛇,老婦人在路上哭訴(赤帝兒子殺白帝兒子)的吉兆。
武王有八百諸侯的幫助,高祖有天下義兵的支持。
武王的骨相,僅僅是眼睛的位置高而已;高祖的骨相,眉骨突出,高高的鼻梁,紫色的頸子,漂亮的胡子和髯須,身上還有七十二顆黑痣。
高祖幾次躲着呂後到沼澤裡去,呂後總是看見天上有彩雲,瑞氣的出現,就沒有聽說武王有這樣的情況。
高祖骨相比“望陽”多,吉兆比白魚、赤烏明顯,天下義兵一起來會集輔助漢軍,這種輔助比八百諸侯強得多。
武王懲罰商纣,高祖襲擊秦朝。
秦二世的罪惡,比纣王厲害,天下背叛秦的,應該比背叛殷的多。
考察高祖讨伐秦朝,又回頭來打敗項羽,戰場上流滿鮮血,橫屍以萬計,軍隊散失士兵傷亡慘重,自己多次幾乎死掉,然後才得到天下,可見作戰艱苦,讨伐叛亂激烈。
可是卻偏偏要說周武王連兵器上都沒有沾血就取得勝利,這不是事實。
說他很輕易地打敗纣,是可能的;要說是“兵不血刃”,就過份誇大了。
【原文】 25·6案周取殷之時,太公《陰謀》之書(1),食小兒丹(2),教雲“亡殷”(3)。
兵到牧野,晨舉脂燭(4)。
察《武成》之篇(5),牧野之戰,血流浮杵(6),赤地千裡(7)。
由此言之,周之取殷,與漢秦一實也。
而雲取殷易,兵不血刃,美武王之德,增益其實也。
【注釋】 (1)《陰謀》:書名,呂尚著,今已散失。
據《漢書·道家》:“《太公》二百三十七篇。
《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其中《謀》即《陰謀》。
(2)食(s@飼):通“飼”。
(3)亡殷:疑“殷亡”之誤倒。
本書《恢國篇》有“教言殷亡”,“及言殷亡”句,可證。
(4)晨:指天快亮還未亮時。
(5)《武成》:古文《尚書》中的一篇,王充時尚存,今已佚失。
(6)杵(ch(楚):古代舂(ch#ng充)米用的粗木棒。
(7)赤:紅。
這裡是染紅的意思。
以上三句,可參見古文《尚書·武成》。
【譯文】 考察周攻取殷的時候,姜太公《陰謀》上記載,給小孩朱砂吃,教他們去說“殷朝要滅亡了”。
武王的軍隊開到牧野,天還沒有亮就舉着有油脂的火把開始進攻。
察看《尚書·武成》,牧野之戰,血流成河能把杵漂起來,染紅了千裡大地。
由此說來,周攻取殷,跟漢滅秦是同樣的情況。
卻說周攻取殷很容易,連兵器的鋒刃上都沒沾血,這是在美化周武王的道德,故意過分誇大事實。
【原文】 25·7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損,考察前後,效驗自列(1),自列,則是非之實有所定矣。
世稱纣力能索鐵伸鈎,又稱武王伐之,兵不血刃。
夫以索鐵伸鈎之力當人,則是孟贲、夏育之匹也(2);以不血刃之德取人,是則三皇、五帝之屬也(3)。
以索鐵之力,不宜受服:以不血刃之德,不宜頓兵(4)。
今稱纣力,則武王德貶;譽武王,則纣力少。
索鐵,不血刃,不得兩立;殷周之稱,不得二全。
不得二全,則必一非。
【注釋】 (1)列:陳列。
這裡是表現的意思。
(2)孟贲(b5n奔):參見2·4注(15)。
夏育:周代衛國的勇士。
傳說能力舉千鈎,生拔牛尾。
(3)是則:疑“則是”之誤倒。
與上文“則是孟贲、夏育之匹也”,句法相同,可一證。
遞修本作“則是”,可二證。
儒家認為三皇、五帝是以仁而不是以力取天下的聖人。
(4)頓:通“鈍”。
頓兵:兵器被用鈍了。
這裡是使用武力的意思。
【譯文】 大凡天下的事情,不能誇大與縮小,要考察它的前前後後,其真相就會自然表現出來。
自然表現出來,那麼是非的真實情況就能判定。
社會上稱說纣的力氣能絞鐵條成繩把鐵鈎拉直,又講武王伐纣,兵不血刃。
以絞鐵條成繩把鐵鈎拉直的力量去抵擋敵人,那是孟贲、夏育同等的人;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戰勝敵人,那是三皇、五帝一類的人。
以絞鐵條成繩的力量,是不應該被制服的;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是不應該使用武力的。
如今稱贊纣的力氣大,那麼武王的道德就被貶低了;稱譽武王的道德,那麼纣王的力氣就不大。
纣王力大能把鐵條擰成繩與武王兵不血刃,這兩種說法不能同時成立;贊美纣王力大與贊美武王德高,這兩種說法不可能都對。
兩種說法不能都對,那麼肯定有一個不對。
【原文】 25·8孔子曰:“纣之不善,不若是之甚也(1),是以君子惡居下流(2),天下之惡皆歸焉(3)。
”孟子曰:“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耳(4)。
以至仁伐不仁(5),如何其血之浮杵也(6)?”若孔子言,殆沮浮杵(7);若孟子之言,近不血刃。
浮杵過其實,不血刃亦失其正。
一聖一賢,共論一纣,輕重殊稱,多少異實。
纣之惡不若王莽。
纣殺比幹,莽鸩平帝(8);纣以嗣立,莽盜漢位。
殺主隆于誅臣(9),嗣立順于盜位,士衆所畔,宜甚于纣。
漢誅王莽(10),兵頓昆陽(11),死者萬數,軍至漸台(12),血流沒趾(13)。
而獨謂周取天下,兵不血刃,非其實也。
【注釋】 (1)是:這,此。
這裡指社會上流傳關于纣的壞話。
(2)下遊:河流的下遊。
這裡指由于幹了壞事而處在衆人所指的低下地位。
(3)引文參見《論語·子張》。
(4)策:編成的竹簡。
二、三策:指竹簡中的一小部份。
(5)至:極,最。
(6)引文參見《孟子·盡心下》” (7)沮:根據文意,疑“且”字抄誤。
本書多“殆且”連文,如《指瑞篇》“有”殆且有解編發、削左衽、襲冠帶而蒙化焉。
”《感類篇》有“然則雷雨之至也,殆且自天氣。
成王畏懼,殆且感物類也。
”可證。
殆且:幾乎,差點。
(8)鸩(h8n鎮):毒酒。
這裡是用毒酒殺人的意思。
平帝:即漢平帝劉衎(k4n看)(公元前9~公元5年)。
公元前1年~公元5年在位。
王莽為篡權,元始五年(公元5年)冬臘日,上椒酒,置毒酒中,平帝飲後發病死。
西漢王朝滅亡。
事參見《漢書·翟方進傳·義》。
(9)隆:作“重”講。
(10)漢:這裡是指東漢光武帝劉秀的軍隊。
(11)頓:駐。
這裡有進軍、交戰的意思。
昆陽:古縣名。
在今河南省葉縣。
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劉秀殲滅王莽主力軍于此。
(12)漸(ji1n間)台:台高二十餘丈,在西漢都城長安城内建章宮北,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
王莽兵敗,逃至此被殺。
(13)以上事參見《後漢書·光武紀》、《後漢書·劉玄傳》。
【譯文】 孔子說:“纣的壞,不像傳說的那樣嚴重,這是因為君子
【原文】 25·5案武王之符瑞不過高祖。
武王有白魚、赤烏之祐,高祖有斷大蛇、老妪哭于道之瑞。
武王有八百諸侯之助(1),高祖有天下義兵之佐(2)。
武王之相,望羊而已(3);高祖之相,龍顔、隆準、項紫、美須髯,身有七十二黑子(4)。
高祖又逃呂後于澤中,呂後辄見上有雲氣之驗,武王不聞有此。
夫相多于望羊,瑞明于魚、烏,天下義兵并來會漢,助強于諸侯。
武王承纣(5),高祖襲秦。
二世之惡,隆盛于纣(6),天下畔秦(7),宜多于殷。
案高祖伐秦,還破項羽,戰場流血,暴屍萬數(8),失軍亡衆,幾死一再(9),然後得天下,用兵苦,誅亂劇(10)。
獨雲周兵不血刃,非其實也。
言其易,可也;言不血刃,增之也。
【注釋】 (1)《史記·周本紀》記載,在盟津有八百個諸侯不約而同地想來幫助周武王伐商纣。
(2)義兵:為正義而戰的軍隊。
天下義兵。
這裡指支持劉邦的武裝力量。
事參見《史記·高祖本紀》。
(3)望羊:即“望陽”,形容眼睛位置高,不擡頭就可以看見天。
(4)龍顔:主要指眉骨突出。
準:鼻子。
黑子:黑痣。
(5)承:通“懲”。
(6)隆盛:興盛。
這裡是厲害得多的意思。
(7)畔:通“叛”。
(8)暴(p)鋪):露在野外。
(9)一再:多次。
(10)誅:讨伐。
【譯文】 考察周武王吉祥的征兆超不過漢高祖。
武王有白魚、赤烏鴉的吉兆,高祖有斬斷大蛇,老婦人在路上哭訴(赤帝兒子殺白帝兒子)的吉兆。
武王有八百諸侯的幫助,高祖有天下義兵的支持。
武王的骨相,僅僅是眼睛的位置高而已;高祖的骨相,眉骨突出,高高的鼻梁,紫色的頸子,漂亮的胡子和髯須,身上還有七十二顆黑痣。
高祖幾次躲着呂後到沼澤裡去,呂後總是看見天上有彩雲,瑞氣的出現,就沒有聽說武王有這樣的情況。
高祖骨相比“望陽”多,吉兆比白魚、赤烏明顯,天下義兵一起來會集輔助漢軍,這種輔助比八百諸侯強得多。
武王懲罰商纣,高祖襲擊秦朝。
秦二世的罪惡,比纣王厲害,天下背叛秦的,應該比背叛殷的多。
考察高祖讨伐秦朝,又回頭來打敗項羽,戰場上流滿鮮血,橫屍以萬計,軍隊散失士兵傷亡慘重,自己多次幾乎死掉,然後才得到天下,可見作戰艱苦,讨伐叛亂激烈。
可是卻偏偏要說周武王連兵器上都沒有沾血就取得勝利,這不是事實。
說他很輕易地打敗纣,是可能的;要說是“兵不血刃”,就過份誇大了。
【原文】 25·6案周取殷之時,太公《陰謀》之書(1),食小兒丹(2),教雲“亡殷”(3)。
兵到牧野,晨舉脂燭(4)。
察《武成》之篇(5),牧野之戰,血流浮杵(6),赤地千裡(7)。
由此言之,周之取殷,與漢秦一實也。
而雲取殷易,兵不血刃,美武王之德,增益其實也。
【注釋】 (1)《陰謀》:書名,呂尚著,今已散失。
據《漢書·道家》:“《太公》二百三十七篇。
《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其中《謀》即《陰謀》。
(2)食(s@飼):通“飼”。
(3)亡殷:疑“殷亡”之誤倒。
本書《恢國篇》有“教言殷亡”,“及言殷亡”句,可證。
(4)晨:指天快亮還未亮時。
(5)《武成》:古文《尚書》中的一篇,王充時尚存,今已佚失。
(6)杵(ch(楚):古代舂(ch#ng充)米用的粗木棒。
(7)赤:紅。
這裡是染紅的意思。
以上三句,可參見古文《尚書·武成》。
【譯文】 考察周攻取殷的時候,姜太公《陰謀》上記載,給小孩朱砂吃,教他們去說“殷朝要滅亡了”。
武王的軍隊開到牧野,天還沒有亮就舉着有油脂的火把開始進攻。
察看《尚書·武成》,牧野之戰,血流成河能把杵漂起來,染紅了千裡大地。
由此說來,周攻取殷,跟漢滅秦是同樣的情況。
卻說周攻取殷很容易,連兵器的鋒刃上都沒沾血,這是在美化周武王的道德,故意過分誇大事實。
【原文】 25·7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損,考察前後,效驗自列(1),自列,則是非之實有所定矣。
世稱纣力能索鐵伸鈎,又稱武王伐之,兵不血刃。
夫以索鐵伸鈎之力當人,則是孟贲、夏育之匹也(2);以不血刃之德取人,是則三皇、五帝之屬也(3)。
以索鐵之力,不宜受服:以不血刃之德,不宜頓兵(4)。
今稱纣力,則武王德貶;譽武王,則纣力少。
索鐵,不血刃,不得兩立;殷周之稱,不得二全。
不得二全,則必一非。
【注釋】 (1)列:陳列。
這裡是表現的意思。
(2)孟贲(b5n奔):參見2·4注(15)。
夏育:周代衛國的勇士。
傳說能力舉千鈎,生拔牛尾。
(3)是則:疑“則是”之誤倒。
與上文“則是孟贲、夏育之匹也”,句法相同,可一證。
遞修本作“則是”,可二證。
儒家認為三皇、五帝是以仁而不是以力取天下的聖人。
(4)頓:通“鈍”。
頓兵:兵器被用鈍了。
這裡是使用武力的意思。
【譯文】 大凡天下的事情,不能誇大與縮小,要考察它的前前後後,其真相就會自然表現出來。
自然表現出來,那麼是非的真實情況就能判定。
社會上稱說纣的力氣能絞鐵條成繩把鐵鈎拉直,又講武王伐纣,兵不血刃。
以絞鐵條成繩把鐵鈎拉直的力量去抵擋敵人,那是孟贲、夏育同等的人;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戰勝敵人,那是三皇、五帝一類的人。
以絞鐵條成繩的力量,是不應該被制服的;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是不應該使用武力的。
如今稱贊纣的力氣大,那麼武王的道德就被貶低了;稱譽武王的道德,那麼纣王的力氣就不大。
纣王力大能把鐵條擰成繩與武王兵不血刃,這兩種說法不能同時成立;贊美纣王力大與贊美武王德高,這兩種說法不可能都對。
兩種說法不能都對,那麼肯定有一個不對。
【原文】 25·8孔子曰:“纣之不善,不若是之甚也(1),是以君子惡居下流(2),天下之惡皆歸焉(3)。
”孟子曰:“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耳(4)。
以至仁伐不仁(5),如何其血之浮杵也(6)?”若孔子言,殆沮浮杵(7);若孟子之言,近不血刃。
浮杵過其實,不血刃亦失其正。
一聖一賢,共論一纣,輕重殊稱,多少異實。
纣之惡不若王莽。
纣殺比幹,莽鸩平帝(8);纣以嗣立,莽盜漢位。
殺主隆于誅臣(9),嗣立順于盜位,士衆所畔,宜甚于纣。
漢誅王莽(10),兵頓昆陽(11),死者萬數,軍至漸台(12),血流沒趾(13)。
而獨謂周取天下,兵不血刃,非其實也。
【注釋】 (1)是:這,此。
這裡指社會上流傳關于纣的壞話。
(2)下遊:河流的下遊。
這裡指由于幹了壞事而處在衆人所指的低下地位。
(3)引文參見《論語·子張》。
(4)策:編成的竹簡。
二、三策:指竹簡中的一小部份。
(5)至:極,最。
(6)引文參見《孟子·盡心下》” (7)沮:根據文意,疑“且”字抄誤。
本書多“殆且”連文,如《指瑞篇》“有”殆且有解編發、削左衽、襲冠帶而蒙化焉。
”《感類篇》有“然則雷雨之至也,殆且自天氣。
成王畏懼,殆且感物類也。
”可證。
殆且:幾乎,差點。
(8)鸩(h8n鎮):毒酒。
這裡是用毒酒殺人的意思。
平帝:即漢平帝劉衎(k4n看)(公元前9~公元5年)。
公元前1年~公元5年在位。
王莽為篡權,元始五年(公元5年)冬臘日,上椒酒,置毒酒中,平帝飲後發病死。
西漢王朝滅亡。
事參見《漢書·翟方進傳·義》。
(9)隆:作“重”講。
(10)漢:這裡是指東漢光武帝劉秀的軍隊。
(11)頓:駐。
這裡有進軍、交戰的意思。
昆陽:古縣名。
在今河南省葉縣。
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劉秀殲滅王莽主力軍于此。
(12)漸(ji1n間)台:台高二十餘丈,在西漢都城長安城内建章宮北,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
王莽兵敗,逃至此被殺。
(13)以上事參見《後漢書·光武紀》、《後漢書·劉玄傳》。
【譯文】 孔子說:“纣的壞,不像傳說的那樣嚴重,這是因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