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增篇第二五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王充在本篇批判了漢儒對一些曆史人物和事件解說的誇張不實之辭,故篇名稱為“語增”。
在篇中,他分别對七種當時社會上廣為流傳的“虛增之語”進行駁斥。
他指出,周武王不如漢高祖,秦二世比商纣王罪惡更大,漢高祖“得天下”,尚且“戰場流血,暴屍萬數,失軍亡衆,幾死一再”,而有人為了“美武王之德”,卻故意誇大說武伐纣“兵不血刃”。
他還指出,傳說科荊轲刺秦王未遂被殺後,秦王政(秦始皇)還把荊轲住過的街巷夷為平地,人也殺得一幹二淨,是不真實的。
秦王雖無道,也不緻于無緣無故屠殺如此多的人,所以史書無記載。
王充主張“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損,考察前後,效驗自列”,“是非之實有所定”,決不能為了自身的某種目的吹捧一些人,攻擊一些人,不惜誇大事實,而“聞一增以為十,見百益以為千”。
【原文】 25·1傳語曰:“聖人憂世,深思事勤(1),愁擾精神(2),感動形體(3),故稱堯若臘,舜若腒,桀、纣之君垂腴尺餘(4)。
”夫言聖人憂世念人(5),身體羸惡(6),不能身體肥澤(7),可也。
言堯、舜若臘與腒,桀、纣垂腴尺餘,增之也(8)。
【注釋】 (1)事勤:疑“勤事”之誤倒。
本書《道虛篇》有“憂職勤事”語句相類,可證。
(2)愁:憂慮。
擾:擾亂。
(3)感(h4n撼):通“撼”,搖。
感動:搖動。
這裡有不停地活動的意思,故可理解為損害。
(4)腴(y*餘):腹下的肥肉。
(5)念:惦念。
人:疑作“民”,唐時人避諱李世民改。
(6)羸(l6i雷):瘦,弱。
惡:指生病。
(7)肥:肌肉豐滿。
澤:光澤,潤澤。
(8)增:增加。
這裡作誇大講。
【譯文】 社會上流傳的話說:“聖人憂慮社會上的事,總是深入思考努力工作,勞精傷神,損害了身體,所以說堯長得像塊幹肉,舜長得像隻幹腌的鳥,而桀、纣這樣的君主卻腹部胖得垂下一尺多。
”說聖人憂慮社會關心百姓,身體瘦弱不健康,身上肌肉不豐滿光潤,是可能的。
但要說堯、舜瘦得像幹肉、幹鳥,而桀、纣肚皮上的肥肉卻垂下一尺多,這就過份誇大了。
【原文】 25·2齊桓公雲:“寡人未得仲父極難(1),既得仲父甚易(2)。
”桓公不及堯、舜,仲父不及禹、契,桓公猶易,堯、舜反難乎?以桓公得管仲易,知堯、舜得禹、契不難(3)。
夫易則少憂,少憂則不愁,不愁則身體不臞(4)。
舜承堯太平,堯、舜襲德,功假荒服(5),堯尚有優,舜安能無事(6)。
故經曰:“上帝引逸(7)”,謂虞舜也。
舜承安繼治(8),任賢使能,恭己無為而天下治。
故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焉(9)。
”夫不與,尚謂之臞若腒,如德劣承衰,若孔子栖栖(10),周流應聘,身不得容,道不得行,可骨立跛附(11),僵仆道路乎? 【注釋】 (1)仲父:齊桓公對管仲的尊稱。
參見3·2注(12) (2)引文參見《韓非子·難二》、《呂氏春秋·任數》。
(3)堯、舜得禹契:《史記·舜紀》:“禹、契,自堯時,皆舉用。
”《淮南子·修務訓》:“堯治天下,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
”《尚書·舜典》上說,舜任命禹作司空,契作司徒。
(4)臞(q*渠):少肉。
(5)假(g6革):通“格”,達到。
荒服:《尚書·禹貢》記載,古代在天子領地外圍,每五百裡為一區劃,按距離遠近分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謂之“五服”。
荒服是離王都最邊遠的地方。
服:胡渭《禹貢錐指》:“五千裡内皆供■,故通謂之服。
”意即服事天子,對天子承擔義務。
(6)能:通“而”。
(7)經:這裡指《尚書·多士》。
(8)治:太平。
(9)與:參與。
這裡是參與具體事務的意思。
引文參見《論語·泰伯》。
(10)栖栖:形容忙碌,不安定。
(11)跛:疑“皮”之誤。
“皮附”與“骨立”對文,可證。
【譯文】 齊桓公說:“我沒有得到仲父輔佐以前,治理國家感到很困難,得到仲父之後,就感到很容易了。
”桓公趕不上堯、舜,仲父也趕不上禹、契,桓公尚且感到容易,堯、舜反而會感到困難嗎?從桓公得到管仲感到治理國家容易,就知道堯、舜得到禹、契治理國家不困難。
治理國家容易就少憂慮,少憂慮就沒有憂愁,沒有憂愁那麼身體就不會瘦。
舜繼承了堯的太平盛世,堯、舜承襲了聖人的美德,其功德達到了極邊遠的地區,堯的時候還有憂慮的事,舜的時候卻安定而無事。
所以《尚書·多士》上說:“上帝是長久安逸的”,指的就是舜。
舜繼承了安定太平的局面,任用賢人能人,使自己尊嚴、莊重,不親自管理國家具體事務卻天下太平。
所以孔子說“崇高啊!舜和禹統治天下而不參與國家具體事務。
”舜和禹不參與國家具體事務,還說他們瘦得像隻幹腌的鳥,如果道德比他差的人繼承了衰亂的局面,像孔子東奔西跑,周遊列國,到處求官,沒有容身之地,沒有可走的路,能說他瘦得皮包骨頭,直挺挺地倒在路上嗎? 【原文】 25·3纣為長夜之飲,糟丘酒地、沉湎于酒,不舍晝夜,是必以病。
病則不甘飲食(1),不甘飲食則肥腴不得至尺。
經曰(2):“惟湛樂是從(3),時亦罔有克壽(4)。
”魏公子無忌為長夜之飲(5),困毒而死(6)。
纣雖未死,宜羸臞矣。
然桀、纣同行則宜同病,言其腴垂過尺餘,非徒增之,又失其實矣。
【注釋】 (1)甘:嗜,喜歡。
(2)經:這裡指《尚書·無逸》。
(3)湛(d1n單):過分享樂。
從(^ng縱):通“縱”,放縱。
(4)時:此。
這裡是從此以後的意思,具體指商王祖甲以後。
罔:無,沒有。
克:能夠。
這是《尚書·無逸》上,周公以商祖甲以後幾代君主縱情享樂,短命而死的教訓來告誡周成王的兩句話。
(5)魏公子無忌:即信陵君。
參見16·17注(1)。
(6)困毒:這裡作中毒講。
【譯文】 商纣是通宵達旦地飲酒,酒糟堆成山丘酒液流滿池,沉醉在酒裡面,晝夜不休息,這肯定要得病。
病了就會不想吃東西,不想吃東西那麼腹部的肥肉就不會垂得一尺長。
《尚書·無逸》上說:“隻知道縱情過分享樂,從此以後就沒有能長壽的君主了。
”魏公子無忌也是通宵達旦地飲酒,結果中毒而死。
商纣雖然沒有死,應該瘦弱。
這樣桀、纣同樣的操行,就應該得同樣的病,說他們腹部的肥肉下垂超過一尺,這不僅是誇大之詞,而且又失去了它的真實性。
【原文】 25·4傳語又稱纣力能索鐵伸鈎(1),撫梁易柱(2),言其多力也。
蜚廉、惡來之徒(3),并幸受寵,言好伎力之主緻伎力之士也(4)。
或言武王伐纣,兵不血刃(5)。
夫以索鐵伸鈎之力,輔以蜚廉、惡來之徒,與周軍相當(6),武王德雖盛,不能奪纣素所厚之心,纣雖惡,亦不失所與同行之意,雖為武王所擒(7),時亦宜殺傷十百人。
今言不血刃,非纣多力之效,蜚廉、惡來助纣之驗也。
【注釋】 (1)索:絞合。
伸:伸直,拉直。
(2)撫:握持。
這裡是托住的意思。
(3)蜚廉、惡來:《太平禦覽》卷三八六引《屍子》文:“飛廉、惡來力角虎兕,手搏熊犀。
” (4)伎:通“技”,技能,本領。
(5)參見《荀子·議兵》。
(6)當:抵禦,抵擋。
(7)為武王所擒:參見《淮南子·主術訓》。
【譯文】 社會上流傳的話又說,纣王力能把鐵條擰成繩,把鐵鈎拉直,托梁換柱,這是說他力大。
蜚廉、惡來一類人,都受到寵幸,是說有好本領好力氣的君主才能招來有本領有力氣的人。
有的人說周武王伐纣,兵器的鋒刃上沒有沾血就取得了勝利。
以纣能把鐵條擰成繩把鐵鈎拉直的力氣,再有蜚廉、惡來之類人來輔佑,跟周軍對敵,周武王道德雖受稱贊,也不能征服一向受纣王厚愛的人的心,纣王即使被咒罵,也不會失去跟他操行相同的人的心,因而雖然他被周武王捉住,當時也應當殺傷幾十百把個人。
如今說武王“兵不血刃”,這不是纣王力大
在篇中,他分别對七種當時社會上廣為流傳的“虛增之語”進行駁斥。
他指出,周武王不如漢高祖,秦二世比商纣王罪惡更大,漢高祖“得天下”,尚且“戰場流血,暴屍萬數,失軍亡衆,幾死一再”,而有人為了“美武王之德”,卻故意誇大說武伐纣“兵不血刃”。
他還指出,傳說科荊轲刺秦王未遂被殺後,秦王政(秦始皇)還把荊轲住過的街巷夷為平地,人也殺得一幹二淨,是不真實的。
秦王雖無道,也不緻于無緣無故屠殺如此多的人,所以史書無記載。
王充主張“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損,考察前後,效驗自列”,“是非之實有所定”,決不能為了自身的某種目的吹捧一些人,攻擊一些人,不惜誇大事實,而“聞一增以為十,見百益以為千”。
【原文】 25·1傳語曰:“聖人憂世,深思事勤(1),愁擾精神(2),感動形體(3),故稱堯若臘,舜若腒,桀、纣之君垂腴尺餘(4)。
”夫言聖人憂世念人(5),身體羸惡(6),不能身體肥澤(7),可也。
言堯、舜若臘與腒,桀、纣垂腴尺餘,增之也(8)。
【注釋】 (1)事勤:疑“勤事”之誤倒。
本書《道虛篇》有“憂職勤事”語句相類,可證。
(2)愁:憂慮。
擾:擾亂。
(3)感(h4n撼):通“撼”,搖。
感動:搖動。
這裡有不停地活動的意思,故可理解為損害。
(4)腴(y*餘):腹下的肥肉。
(5)念:惦念。
人:疑作“民”,唐時人避諱李世民改。
(6)羸(l6i雷):瘦,弱。
惡:指生病。
(7)肥:肌肉豐滿。
澤:光澤,潤澤。
(8)增:增加。
這裡作誇大講。
【譯文】 社會上流傳的話說:“聖人憂慮社會上的事,總是深入思考努力工作,勞精傷神,損害了身體,所以說堯長得像塊幹肉,舜長得像隻幹腌的鳥,而桀、纣這樣的君主卻腹部胖得垂下一尺多。
”說聖人憂慮社會關心百姓,身體瘦弱不健康,身上肌肉不豐滿光潤,是可能的。
但要說堯、舜瘦得像幹肉、幹鳥,而桀、纣肚皮上的肥肉卻垂下一尺多,這就過份誇大了。
【原文】 25·2齊桓公雲:“寡人未得仲父極難(1),既得仲父甚易(2)。
”桓公不及堯、舜,仲父不及禹、契,桓公猶易,堯、舜反難乎?以桓公得管仲易,知堯、舜得禹、契不難(3)。
夫易則少憂,少憂則不愁,不愁則身體不臞(4)。
舜承堯太平,堯、舜襲德,功假荒服(5),堯尚有優,舜安能無事(6)。
故經曰:“上帝引逸(7)”,謂虞舜也。
舜承安繼治(8),任賢使能,恭己無為而天下治。
故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焉(9)。
”夫不與,尚謂之臞若腒,如德劣承衰,若孔子栖栖(10),周流應聘,身不得容,道不得行,可骨立跛附(11),僵仆道路乎? 【注釋】 (1)仲父:齊桓公對管仲的尊稱。
參見3·2注(12) (2)引文參見《韓非子·難二》、《呂氏春秋·任數》。
(3)堯、舜得禹契:《史記·舜紀》:“禹、契,自堯時,皆舉用。
”《淮南子·修務訓》:“堯治天下,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
”《尚書·舜典》上說,舜任命禹作司空,契作司徒。
(4)臞(q*渠):少肉。
(5)假(g6革):通“格”,達到。
荒服:《尚書·禹貢》記載,古代在天子領地外圍,每五百裡為一區劃,按距離遠近分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謂之“五服”。
荒服是離王都最邊遠的地方。
服:胡渭《禹貢錐指》:“五千裡内皆供■,故通謂之服。
”意即服事天子,對天子承擔義務。
(6)能:通“而”。
(7)經:這裡指《尚書·多士》。
(8)治:太平。
(9)與:參與。
這裡是參與具體事務的意思。
引文參見《論語·泰伯》。
(10)栖栖:形容忙碌,不安定。
(11)跛:疑“皮”之誤。
“皮附”與“骨立”對文,可證。
【譯文】 齊桓公說:“我沒有得到仲父輔佐以前,治理國家感到很困難,得到仲父之後,就感到很容易了。
”桓公趕不上堯、舜,仲父也趕不上禹、契,桓公尚且感到容易,堯、舜反而會感到困難嗎?從桓公得到管仲感到治理國家容易,就知道堯、舜得到禹、契治理國家不困難。
治理國家容易就少憂慮,少憂慮就沒有憂愁,沒有憂愁那麼身體就不會瘦。
舜繼承了堯的太平盛世,堯、舜承襲了聖人的美德,其功德達到了極邊遠的地區,堯的時候還有憂慮的事,舜的時候卻安定而無事。
所以《尚書·多士》上說:“上帝是長久安逸的”,指的就是舜。
舜繼承了安定太平的局面,任用賢人能人,使自己尊嚴、莊重,不親自管理國家具體事務卻天下太平。
所以孔子說“崇高啊!舜和禹統治天下而不參與國家具體事務。
”舜和禹不參與國家具體事務,還說他們瘦得像隻幹腌的鳥,如果道德比他差的人繼承了衰亂的局面,像孔子東奔西跑,周遊列國,到處求官,沒有容身之地,沒有可走的路,能說他瘦得皮包骨頭,直挺挺地倒在路上嗎? 【原文】 25·3纣為長夜之飲,糟丘酒地、沉湎于酒,不舍晝夜,是必以病。
病則不甘飲食(1),不甘飲食則肥腴不得至尺。
經曰(2):“惟湛樂是從(3),時亦罔有克壽(4)。
”魏公子無忌為長夜之飲(5),困毒而死(6)。
纣雖未死,宜羸臞矣。
然桀、纣同行則宜同病,言其腴垂過尺餘,非徒增之,又失其實矣。
【注釋】 (1)甘:嗜,喜歡。
(2)經:這裡指《尚書·無逸》。
(3)湛(d1n單):過分享樂。
從(^ng縱):通“縱”,放縱。
(4)時:此。
這裡是從此以後的意思,具體指商王祖甲以後。
罔:無,沒有。
克:能夠。
這是《尚書·無逸》上,周公以商祖甲以後幾代君主縱情享樂,短命而死的教訓來告誡周成王的兩句話。
(5)魏公子無忌:即信陵君。
參見16·17注(1)。
(6)困毒:這裡作中毒講。
【譯文】 商纣是通宵達旦地飲酒,酒糟堆成山丘酒液流滿池,沉醉在酒裡面,晝夜不休息,這肯定要得病。
病了就會不想吃東西,不想吃東西那麼腹部的肥肉就不會垂得一尺長。
《尚書·無逸》上說:“隻知道縱情過分享樂,從此以後就沒有能長壽的君主了。
”魏公子無忌也是通宵達旦地飲酒,結果中毒而死。
商纣雖然沒有死,應該瘦弱。
這樣桀、纣同樣的操行,就應該得同樣的病,說他們腹部的肥肉下垂超過一尺,這不僅是誇大之詞,而且又失去了它的真實性。
【原文】 25·4傳語又稱纣力能索鐵伸鈎(1),撫梁易柱(2),言其多力也。
蜚廉、惡來之徒(3),并幸受寵,言好伎力之主緻伎力之士也(4)。
或言武王伐纣,兵不血刃(5)。
夫以索鐵伸鈎之力,輔以蜚廉、惡來之徒,與周軍相當(6),武王德雖盛,不能奪纣素所厚之心,纣雖惡,亦不失所與同行之意,雖為武王所擒(7),時亦宜殺傷十百人。
今言不血刃,非纣多力之效,蜚廉、惡來助纣之驗也。
【注釋】 (1)索:絞合。
伸:伸直,拉直。
(2)撫:握持。
這裡是托住的意思。
(3)蜚廉、惡來:《太平禦覽》卷三八六引《屍子》文:“飛廉、惡來力角虎兕,手搏熊犀。
” (4)伎:通“技”,技能,本領。
(5)參見《荀子·議兵》。
(6)當:抵禦,抵擋。
(7)為武王所擒:參見《淮南子·主術訓》。
【譯文】 社會上流傳的話又說,纣王力能把鐵條擰成繩,把鐵鈎拉直,托梁換柱,這是說他力大。
蜚廉、惡來一類人,都受到寵幸,是說有好本領好力氣的君主才能招來有本領有力氣的人。
有的人說周武王伐纣,兵器的鋒刃上沒有沾血就取得了勝利。
以纣能把鐵條擰成繩把鐵鈎拉直的力氣,再有蜚廉、惡來之類人來輔佑,跟周軍對敵,周武王道德雖受稱贊,也不能征服一向受纣王厚愛的人的心,纣王即使被咒罵,也不會失去跟他操行相同的人的心,因而雖然他被周武王捉住,當時也應當殺傷幾十百把個人。
如今說武王“兵不血刃”,這不是纣王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