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虛篇第二四

關燈
【題解】 王充在本篇中,駁斥了“道家”(秦漢方士)和“儒書”上“得道仙去”,“度世(成仙)不死”的謬論,故篇名曰“道虛”。

     道家有許多得道成仙的故事,儒書上又大加渲染,緻使廣為流傳。

    王充不同意這個觀點,列舉了近十種當時廣為流傳的典型事例,逐一進行駁斥。

    他從曆史的角度指出:“淮南王劉安坐反而死,天下并聞,當時并見”;李少君“死于人中”;盧敖、項曼都離家求仙“終無所得”,怕人指責,便作“誇誕之語”“則言上天”,因此說他們“得道仙去”,甚至“舉家升天”是不可能的,是沒有事實根據的。

    至于人“服食藥物”,“群谷不食”(不吃五谷),“恬淡無欲”可以“度世不死”的說法,王充指出:“吞藥養性,能令人無病,不能壽之為仙”,服藥過度反會中毒;人不飲食,“違所禀受”(違反生理本能),肯定要餓死;“草木無欲,壽不逾歲;人多情欲,壽至于百”,因此也是不可能的。

    他明确指出:“有血脈之類,無有不生,生無不死”,“夫人,物也。

    雖貴為王侯,性不異于物。

    物無不死,人安能仙”?“諸學仙術為不死之方,其必不成”! 道家“以為血脈在形體之中,不動搖屈伸,則閉塞不通。

    不通積聚,則為病而死”的積極說法,王充卻認為:“血脈之動,亦就不安。

    不安,則猶人勤苦無聊也,安能得久生乎”? 【原文】 24·1儒書言:黃帝采首山銅(1),鑄鼎于荊山下(2)。

    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3)。

    黃帝上騎龍,群臣、後宮從上七十餘人,龍乃上去。

    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

    龍髯拔,堕黃帝之弓。

    百姓仰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龍胡髯籲号。

    故後世因其處曰“鼎湖”(4),其弓曰“烏号”。

    《太史公記》诔五帝(5),亦雲黃帝封禅已(6),仙去,群臣朝其衣冠,因葬埋之(7)。

    曰,此虛言也。

     【注釋】 (1)首山:傳說在今河南省襄城縣南五裡。

     (2)荊山:傳說在今河南省阌鄉縣南三十五裡。

     (3)髯(r2n然):面部兩側的胡子。

     (4)《史記·封禅書》和《漢書·郊祀志》“因”後有“名”字,可從。

    名:起名,命名。

     (5)《太史公記》:即司馬遷《史記》。

    诔(l7i壘):叙述死者生平,表示哀悼。

     (6)封禅(sh4n扇):古代帝王到泰山祭天叫“封”,到泰山以南梁父山祭地叫“禅”。

    以後稱築壇祭天叫封,辟基祭地做禅。

     (7)以上事參見《史記·封禅書》。

     【譯文】 儒者的書上說:黃帝開采了首山的銅,到荊山下去鑄鼎。

    鼎鑄成了,有條龍垂下胡子髯須伏在地上迎接黃帝。

    黃帝爬上去,騎在龍背上,群臣,宮中嫔妃又跟看爬上去七十多人,龍才上天離開。

    其餘的小臣沒有能上去,于是都揪着龍的髯須。

    龍的髯須被拔斷,還弄落了黃帝的弓。

    老百姓擡着頭看着黃帝已上天,于是抱着他的弓和龍的斷胡子呼喊。

    所以後代因此稱這個地方叫“鼎湖”,稱這張弓叫“烏号”。

    司馬遷《史記》叙述五帝生平時,也說黃帝封禅完畢,成仙而去,群臣朝拜他的衣帽,于是把它埋葬了。

    我認為,這是無根據的說法。

     【原文】 24·2實“黃帝”者何等也?号乎?谥也?如谥,臣子所诔列也(1),诔生時所行,為之谥。

    黃帝好道(2),遂以升天,臣子诔之,宜以“仙”、“升”,不當以“黃”谥。

    《谥法》曰:“靜民則法曰‘黃’(3)”。

    黃者,安民之谥,非得道之稱也。

    百王之谥,文則曰“文”,武則曰“武”。

    文武不失實,所以勸操行也(4)。

    如黃帝之時質,未有谥乎?名之為“黃帝”,何世之人也?使黃帝之臣子,知君;使後世之人,迹其行(5)。

    黃帝之世,号谥有無,雖疑未定,“黃”非升仙之稱,明矣。

     【注釋】 (1)列:安排,給予。

     (2)道:這裡指道家的煉丹求仙活動。

     (3)此句《逸周書·谥法解》作:“靖民則法曰皇”。

    王充此記恐有誤。

     (4)勸:勉勵。

     (5)迹:推究,考查。

     【譯文】 事實上,“黃帝”是什麼稱呼呢?是生前的稱号呢?還是死後的谥号呢?如果是谥号,那就是大臣們寫祭文時給加上的,因為叙述他生前事迹,是為了追加谥号。

    黃帝喜歡道術,就因此而升天,大臣們寫祭文,應該用“仙”、“升”等字,不該用“黃”字作谥号。

    《谥法》上說:“使人民安定而能依法辦事的叫“黃”。

    “黃”是使人民能安定生活的谥号,并不是得道成仙的稱号。

    衆多君王的谥号,有文治的則谥号叫“文”,有武功的則谥号叫“武”。

    給予“文”、“武”的谥号都不能違背生前的實際情況,目的是勉勵人們注意操行。

    要說是黃帝時社會風氣質樸,還沒有谥号嗎?那麼稱他為黃帝的,是哪個時代的人呢?假使是黃帝的大臣們加的,那麼他們是了解黃帝的決不會把仙号谥為“黃”;假使是後代人追加的,那麼他們必定考查過黃帝生前的事迹也不會錯給谥号。

    黃帝時代,有沒有稱号、谥号,雖然難以斷定,但“黃”不是得道“升”、“仙”的稱号,是很明确的。

     【原文】 24·3龍不升天,黃帝騎之,乃明黃帝不升天也。

    龍起雲雨,因乘而行;雲散雨止,降複入淵。

    如實黃帝騎龍,随溺于淵也。

    案黃帝葬于橋山(1),猶曰群臣葬其衣冠。

    審騎龍而升天,衣不離形;如封禅已,仙去,衣冠亦不宜遺。

    黃帝實仙不死而升天,臣子百姓所親見也。

    見其升天,知其不死,必也。

    葬不死之衣冠,與實死者無以異,非臣子實事之心,别生于死之意也(2)。

     【注釋】 (1)橋山:又稱子午山。

    在今陝西省黃陵縣西北。

    沮水穿山而過,山呈橋形,因以為名。

     (2)意:意圖。

    這裡作态度講。

     【譯文】 龍不能升天,黃帝騎它,就證明黃帝沒有升天。

    龍随雲雨而起,于是乘雲而飛行;雲散雨停,又落入深淵。

    如果真是黃帝騎龍升天,就會随着雲雨落入深淵中淹沒。

    根據考察,黃帝埋葬在橋山,還說大臣們在這裡埋葬了他的衣帽。

    要是黃帝果真騎龍升天,那麼他的衣服就不該離開身體;如果是黃帝封禅完畢,成仙而去,那麼他的衣帽也不該留下。

    要是黃帝真的成仙不死而升天了,那麼大臣和老百姓肯定會親眼看見。

    看見他升天,知道他沒有死,這是确定無疑的。

    如果認為埋葬沒有死的人的衣帽,跟埋葬死人沒有兩樣,這不是作臣子的應實事求是、區分活人跟死人的态度。

     【原文】 24·4載太山之上者(1),七十有二君(2),皆勞情苦思(3),憂念王事,然後功成事立,緻治太平。

    太平則天下和安,乃升太山而封禅焉。

    夫修道成仙與憂職勤事不同。

    心思道則忘事,憂事則害性。

    世稱堯若臘(4),舜若腒(5),心愁憂苦,形體羸癯(6)。

    使黃帝緻太平乎(7),則其形體宜如堯、舜。

    堯、舜不得道,黃帝升天,非其實也。

    使黃帝廢事修道,則心意調和(8),形體肥勁,是與堯,舜異也。

    異則功不同矣。

    功不同,天下未太平而升封(9),又非實也。

    五帝、三王皆有聖德之優者,黃帝不在上焉(10)。

    如聖人皆仙,仙者非獨黃帝;如聖人不仙,黃帝何為獨仙?世見黃帝好方術(11),方術仙者之業,則謂帝仙矣(12)。

    又見鼎湖之名,則言黃帝采首山銅鑄鼎,而龍垂胡髯迎黃帝矣。

    是與說會稽之山無以異也。

    夫山名曰會稽,即雲夏禹巡狩(13),會計于此山上(14),故曰“會稽”。

    夫禹至會稽治水不巡狩,猶黃帝好方伎不升天也(15)。

    無會計之事,猶無鑄鼎龍垂胡髯之實也。

    裡名“勝母”(16),可謂實有于勝其母乎?邑名“朝歌”(17),可謂民朝起者歌乎(18)? 【注釋】 (1)太山:即泰山。

     (2)有:通“又”。

    七十有二君:據《初學記》卷十三引桓譚《新論》說,泰山有刻石遺址一千八百多處,其中可辯識者有七十二處。

     (3)情:根據文意,疑系“精”形近而誤。

    勞精:操心。

     (4)臘(x9昔):幹肉。

     (5)腒(j&居):幹鳥肉。

     (6)羸(l6i雷):弱。

    癯(q*渠):瘦。

     (7)緻:緻力,盡力。

     (8)調和:和諧。

    這裡是心情舒暢的意思。

     (9)升:登上。

     (10)不:即不聖,意與下文“聖人皆仙”相背,故疑“不”系“亦”形近而誤。

    在上:在其中。

     (11)方術:指道家求仙,煉仙丹等法術。

     (12)根據上下文意,疑“帝”前奪一“黃”字。

     (13)巡狩(sh^u受):帝王離開京城去巡察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

    《孟子·梁惠王下》:“天子适諸侯曰巡狩。

    巡狩者,巡所守也。

    ” (14)會:盟會,會合諸侯。

    計:計功行賞。

     (15)伎:技藝。

    方伎:即“方術”。

     (16)裡:居民點。

    勝母:裡的名稱。

     (17)邑:城鎮。

    朝歌古都邑名。

    在今河南省淇縣。

    商代帝乙、帝辛的别都。

     (18)以上參見《淮南子·說山訓》。

     【譯文】 記載在泰山刻石上的,共有七十二位君主,他們都是操心苦思,憂念國事,然後功業成立,達到了天下太平。

    天下太平就是天下和平安定,這樣才能登泰山去封禅。

    要知道,修道求仙跟憂心職責勤勞國事不一樣。

    一心想得道成仙就會忘記國家大事,憂心國家大事就會傷害身體。

    社會上說堯瘦得像塊幹肉,舜瘦得像隻幹鳥,心愁憂苦,身體就會瘦弱。

    假使黃帝盡心使天下太平,那麼他的身體應該像堯,舜一樣幹瘦。

    堯、舜沒有得道成仙,黃帝得道升天,都不是事實。

    假使黃帝廢棄國事一心修道,就該心情舒暢,身體粗壯結實,跟堯、舜有區别。

    有此區别業績就會不一樣。

    業績不同,天下還沒有太平就去登泰山封禅,又不是事實。

    在有聖德的帝王中,五帝、三王都是傑出的,黃帝也在其中。

    如果聖人都成了仙,成仙的就不隻黃帝一個人;要是聖人不能成仙,黃帝為什麼偏偏能成仙呢?世人都看見黃帝喜歡仙術,仙術是修道成仙人的事情,于是就說黃帝成仙了。

    人們又聽說鼎湖這個名稱,就說黃帝開采首山的銅去鑄鼎,然後有條龍垂下胡子髯須伏下身體去迎接他。

    這跟說會稽山沒有什麼差别。

    山名叫會稽,就是說夏禹巡視各地,會合諸侯在這山上計功行賞,所以稱為“會稽”。

    其實,禹到會稽是治水并沒有巡視各地,就像黃帝喜歡仙術并沒有升天一樣。

    沒有會合諸侯,計功行賞的事,也就沒有鑄鼎龍垂胡髯之類的事。

    裡的名字叫“勝母”,能說這裡真有兒子勝過他的母親嗎?城鎮的名字叫“朝歌”,能說老百姓早晨起來就唱歌嗎? 【原文】 24·5儒書言:淮南王學道(1),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2),下道術之士(3)。

    是以道術之士,并會淮南,奇方異術,莫不争出。

    王遂得道,舉家升天,畜産皆仙,犬吠于天上,雞鳴于雲中(4)。

    此言仙藥有餘,犬雞食之,并随王而升天也。

    好道學仙之人,皆謂之然(5)。

    此虛言也。

     【注釋】 (1)淮南:西漢諸侯國名。

    治所在壽春(今壽縣)。

    轄境約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巢湖、肥西以北,塘河以東,鳳陽、滁縣以西地區。

    淮南王:劉安(公元前179~前122年)。

    沛郡豐(今江蘇省豐縣)人。

    漢高祖之孫,襲父封為淮南王。

    是西漢的思想家、文學家。

    好讀書鼓琴,善為文辭,才思敏捷。

    曾“招緻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集體編寫《鴻烈》(後稱《淮南鴻烈》,也稱《淮南子》)。

    《漢書·藝文志》列為雜家。

    他認為宇宙萬物都是“道”派生的,道“覆天載地”,“高不可際,深不可測”。

    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

    攻擊儒家“俗世之學”。

    後以謀反事發自殺,受株連者達數千人。

    有集,已散失。

     (2)傾:這裡是委屈的意思。

     (3)下:降低身份以待人。

     (4)以上事參見《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5)然:對的,真的。

     【譯文】 儒者的書上說:淮南王學道,招集天下有道的人,屈國君的尊嚴,接待有道術的人士。

    因此有道術的人,一起會聚淮南王,奇異的方術,沒有不争先獻出的。

    淮南王終于得道成仙,全家升天,連家中的禽獸都成了仙,狗會在天上叫,雞會在雲中啼。

    這是說淮南王的仙藥有多餘,狗、雞吃了,都一起随他升天。

    喜歡求道學仙的人,都說是真的。

    這話不确實。

     【原文】 24·6夫人,物也。

    雖貴為王侯,性不異于物。

    物無不死,人安能仙? 鳥有毛羽,能飛不能升天。

    人無毛羽,何用飛升?使有毛羽,不過與鳥同,況其無有,升天如何?案能飛升之物,生有毛羽之兆(1);能馳走之物,生有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