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虛篇第二四
關燈
小
中
大
足之形。
馳走不能飛升,飛升不能馳走,禀性受氣(2),形體殊别也。
今人禀馳走之性,故生無毛羽之兆,長大至老,終無奇怪(3)。
好道學仙,中生毛羽,終以飛升。
使物性可變,金木水火,可革更也(4)。
蝦蟆化為鹑,雀入水為蜃蛤(5),禀自然之性,非學道所能為也。
好道之人,恐其或若等之類,故謂人能生毛羽,毛羽備具,能升天也。
且夫物之生長,無卒成暴起(6),皆有浸漸(7)。
為道學仙之人,能先生數寸之毛羽,從地自奮,升樓台之陛,乃可謂升天。
今無小升之兆,卒有大飛之驗,何方術之學成無浸漸也? 【注釋】 (1)兆:征兆。
這裡指形狀。
(2)禀性受氣:王充認為,人和萬物因為承受的氣多少不同,就形成各種物體,因此各自的特性和形體也不一樣。
(3)奇怪:異常。
(4)革更:改變。
(5)蜃(sh8n甚)蛤:大哈蜊。
(6)卒(c)促):同“猝”,突然,出乎意外。
(7)浸漸:逐漸。
【譯文】 因為人是動物。
即使尊貴做了王侯,本性跟動物沒有差别。
動物沒有不死的,人又怎麼能為仙人不死呢?鳥有羽毛,會飛不能升天。
人沒有羽毛,用什麼來飛,來升天呢?假使有羽毛,不過跟鳥一樣,何況沒有,怎麼能升天呢?考察能飛能升天的動物,生來就有羽毛的形狀;能奔跑的動物,生來就有蹄子的形狀。
動物能奔跑的不會飛,不會升天,會飛能升天的又不能奔跑,這是因為它們承受的特性和氣各不相同,所以形體也不一樣的緣故。
如今人承受了能奔跑的特性,所以生來就沒有羽毛的形狀,從長大到老,始終沒有異常的變化。
據說好道學仙的人,能中途長出羽毛,終于會飛能升天。
即使物體的特性可以改變,金木水火,也可以改變,蝦蟆能變成鹌鹑,麻雀到水裡能變成大蛤蜊。
這都是承受氣而自然形成的特性,并不是學道能做到的。
喜歡道的人,恐怕他們也許就像這一類東西,所以他們說人能長羽毛,等到羽毛具備了,就能升天。
再說,動物的生長,沒有突然長成猛然産生的,都有漸變的過程。
為道學仙的人,假使能先長出幾寸長的羽毛,從地上自己奮起,飛到樓台的台階上,然後才說得上能升天。
如今沒有一點能飛升的樣子,怎麼會突然有直飛上天的效驗,是什麼道術的成功沒有漸變的過程呢? 【原文】 24·7毛羽大效(1),難以觀實。
且以人髯發、物色少老驗之(2)。
物生也色青,其熟也色黃;人之少也發黑,其老也發白。
黃為物熟驗,白為人老效。
物黃,人雖灌溉壅養(3),終不能青;發白,雖吞藥養性(4),終不能黑。
黑青不可複還,老衰安可複卻?黃之與白,猶肉腥炙之焦(5),魚鮮煮之熟也(6),焦不可複令腥,熟不可複令鮮。
鮮腥猶少壯,焦熟猶衰老也。
天養物,能使物暢至秋(7),不得延之至春。
吞藥養性,能令人無病,不能壽之為仙。
為仙體輕氣強,猶未能升天,令見輕強之驗(8),亦無毛羽之效,何用升天? 【注釋】 (1)大:下文有“亦無毛羽之效”,故疑“大”是“之”之誤。
(2)髯:疑是衍文。
“人發”、“物色”相對,可一證。
下文“物生也色青,其熟也色黃;人之少也發黑,其老也發白。
”正好分述上文,可二證。
(3)壅:培土施肥。
養:培植。
(4)性:性命。
這裡作身體講。
(5)腥:生肉。
(6)鮮:生魚。
(7)暢:旺盛。
這裡是順利生長的意思。
(8)見:同“現”。
【譯文】 人生毛羽的功效,很難具體觀察到。
用人的頭發、植物的顔色初生與衰老的情況來驗證。
植物生長初期顔色青,到它成熟時顔色變黃;人年少時頭發顔色黑,到他年老時頭發變白。
顔色變黃是植物成熟的證明,頭發變白是人年老的證明。
植物變黃,人即使灌溉培土施肥培植它,始終不能變青;頭發白了,即使吃藥保養身體,始終不會變黑。
黑色青色不能再還原,年老體衰怎麼可以重新退回到年輕的時候去呢?黃色與白色,就像把生肉烤煳,把生魚煮熟一樣。
烤煳的不能又叫它成為生肉,煮熟的不能再使它成為生魚。
生肉生魚就像人年輕體壯一樣,烤煳的肉煮熟的魚就像人體衰年老一樣。
天供養植物,能使植物順利地生長到秋天,但不能使它延長到來年春天。
吃藥能保養身體,能使人不生病,但不能延壽成仙人不死。
成為仙人體輕氣足,尚且不能升天,即令有明顯的體輕氣足的證明,也沒有長羽毛的證明,用什麼來升天呢? 【原文】 24·8天之與地皆體也。
地無下,則天無上矣。
天無上,升之路何如? 穿天之體,人力不能入。
如天之門在西北,升天之人,宜從昆侖上(1)。
淮南之國,在地東南,如審升天,宜舉家先從昆侖(2),乃得其階。
如鼓翼邪飛趨西北之隅(3),是則淮南王有羽翼也。
今不言其從之昆侖,亦不言其身生羽翼,空言升天,竟虛非實也。
【注釋】 (1)昆侖:昆侖山,古人認為它是人間最高的山。
(2)從:天門在西北,淮南在東南,所以必須先遷移到西北,以昆侖為階梯,故疑“從(從)”系“徙”形近而誤。
下文“今不言其從之昆侖”,“從”亦系“徙”之誤。
(3)邪:通“斜”。
【譯文】 天和地都是實體。
沒有比地更低的地方,那麼也沒有比天更高的地方。
沒有比天更高的地方,那麼升天的路怎麼走呢?如果要穿透天體,靠人力是不可能進去的。
如果天的門在西北,升天的人應該從昆侖山上。
淮南國,在地的東南,如果确實要升天,淮南王應該全家先遷移到昆侖山,才能得到上天的階梯。
要是淮南王能展翅斜着向西北角飛,這就是說他有翅膀了。
現在不說淮南王遷移昆侖山,也不說他身上長有翅膀,而憑空說他升天,可見終究是虛假不真實的。
【原文】 24·9案淮南王劉安,孝武皇帝之時也(1)。
父長(2),以罪遷蜀嚴道(3),至雍道死(4)。
安嗣為王,恨父徙死,懷反逆之心,招會術人,欲為大事(5)。
伍被之屬(6)。
充滿殿堂,作道術之書,發怪奇之文,合景亂首(7)。
八公之傳欲示神奇(8),若得道之狀。
道終不成,效驗不立,乃與伍被謀為反事,事覺自殺。
或言誅死。
誅死、自殺,同一實也。
世見其書深冥奇怪(9),又觀八公之傳似若有效,則傳稱淮南王仙而升天,失其實也。
【注釋】 (1)孝武皇帝:即漢武帝。
(2)長:淮南王劉長,漢高祖劉邦的第六子。
因屢上書出言不遜,獲罪,被廢王,流放到蜀郡嚴道。
途中絕食,死于雍道。
(3)蜀:蜀郡。
治所在成都。
西漢時轄境相當今四川省松潘縣以南,北川縣、彭縣、洪雅縣以西,峨邊縣、石棉縣以北,邛崃山、大渡河以東,以及大渡河與雅砻(l¥ng龍)江之間康定縣以南、冕甯縣以北地方。
道:漢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區所設置的縣稱道。
嚴道:古具名。
治所在今四川省荥經縣。
(4)雍:古縣名。
在今陝西省鳳翔縣南。
(5)大事:這裡指謀反。
(6)伍被:西漢時楚人。
極有才能,曾為淮南中郎,淮南王劉安的主要謀士。
劉安策劃謀反,曾多次勸阻,被劉安囚禁三月。
被釋,為劉安策劃謀反,事發,被誅。
屬:類。
(7)景(y!ng影):同“影”。
合景:形影不離。
亂首:作亂的頭子,指劉安。
(8)八公:指劉安手下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等八個方士。
傳:疑“俦”形近而誤。
下文同。
俦(ch¥u仇):輩、類。
(9)其書:指劉安及其養士蘇飛、李尚、伍被等著的《淮南子》一書。
深冥:深奧莫測。
【譯文】 考察淮南王劉安是孝武皇帝時人。
他父親劉長,因為獲罪被流放蜀郡嚴道,在去雍縣路上死了。
劉安繼承做了淮南王,懷恨他父親被流放而死,懷有叛逆之心,于是招聚有道術的人,想為謀反作準備。
這樣伍被之類,充滿大殿,寫作道術的書,發表稀奇古怪的文章,與作亂的首領形影不離。
八公之類的人想顯示自己的神奇,裝作好像修仙得道的樣子。
修道終究沒有成功,沒有效果,于是跟伍被策劃謀反的事,事情被發覺而自殺。
有人說是被處死。
被處死與自殺,同是一回事。
世人看見他們寫的書深奧莫測罕見怪異,又看見八公之類好像有成效的樣子,就流傳說淮南王成仙而且升天,這就失掉了它的真實性。
【原文】 24·10儒書言:盧敖遊乎北海(1),經乎太陰(2),入乎玄關(3),至于蒙谷上(4),見一士焉,深目玄準(5),雁頸而戴肩(6),浮上而殺下(7),軒軒然方迎風而舞。
顧見盧敖,樊然下其臂(8),遁逃乎碑下(9)。
敖乃視之,方卷然龜背而食合梨(10)。
盧敖仍與之語曰:“吾子唯以敖為倍俗(11)”,去群離黨(12),窮觀于六合之外者(13),非敖而已(14)。
敖幼而遊,至長不倫解(15),周行四極,唯北陰之未窺(16)。
今卒睹夫子于是,殆可與敖為友乎?”若士者悖然而笑曰(17):“嘻!子中州之民也(18),不宜遠至此。
此猶光日月而戴列星(19),四時之所行,陰陽之所生也。
此其比夫不名之地(20),猶■屼也(21)。
若我,南遊乎罔浪之野(22),北息乎沉薶之鄉(23),西窮乎杳冥之黨(24),而東貫須懞之先(25)。
此其下無地,上無天,聽焉無聞,而視焉則營(26);此其外猶有狀,有狀之餘,壹舉而能千萬裡,吾猶未能之在(27)。
今子遊始至于此,乃語窮觀,豈不亦遠哉!然子處矣。
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上(28),吾不可久。
”若士者舉臂而縱身,遂入雲中。
盧敖目仰而視之,不見,乃止喜(29)。
心不怠(30),怅若有喪,曰:“吾比夫子也,猶黃鹄之與壤蟲也(31),終日行而不離咫尺(32),而自以為遠,豈不悲哉(33)!”若盧敖者(34)。
【注釋】 (1)盧敖:戰國時燕國人。
秦始皇時為博士,奉命去求仙,逃隐盧山不歸。
乎:于。
海:指荒遠的地方。
(2)太陰:這裡指極北的地方。
(3)關:《淮南子·道應訓》作“阙”,故疑“關(關)”系“阙(闗)”形近而誤。
《三國志·蜀書·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谯郤傳·郤正》;“盧敖翺翔乎玄阙”可證。
玄阙:傳說中北方的一座大山。
(4)蒙谷:傳說中北方的一座山。
(5)深目:凹眼睛。
玄:通“懸”。
準:鼻子。
玄準:高鼻子。
本句應與下句“雁頸而戴肩”句法一樣,故疑“目”下奪一“而”字。
《淮南子·道應訓》正有“而”字,可證。
(6)戴:章錄楊校宋本作“戴”,形近而誤,可從。
。
。
:通“鸢”。
鸢(yu1n淵):老鷹。
(7)浮:這裡是胖的意思。
殺:這裡是瘦的意思。
(8)樊:紛雜。
(9)碑下:豎的山石後面。
(10)然:疑是衍文,章錄楊校宋本無“然”字,可證,梨:舊校曰:“一本作‘■’,後文有“若士者食合蜊之肉”,故疑“梨”應作“蜊”。
合蜊:蛤蜊。
(11)吾子:您。
倍:通“背”,背棄。
(12)黨:親戚,朋輩。
(13)六合:指天地四方。
(14)非:責備,瞧不起。
(15)倫:《淮南子·道應訓》作“渝”,可從。
渝:改變。
解(xi8懈):通“懈”,懈怠,松馳。
(16)北陰:指最北方。
(17)若士者:那個人。
悖(b¥勃):通“勃”。
(18)中州:中原地區,内地。
(19)戴:章錄楊校宋本作“載”,形近而誤,可從。
載:充滿。
列:衆多。
(20)夫:那些。
(21)■屼(t&w&突烏):孤秃的山。
(22)罔浪:沒有邊際。
(23)沉薶(m2i埋):沉寂。
鄉:地方。
(24)杳(y3o咬)冥:幽深渺茫。
黨:地方。
(25)須懞:《淮南子·道應訓》作“鴻濛”,可從。
先:疑是“光”形近而誤。
鴻濛之光:日光。
(26)營:通“熒”,光亮微弱。
這裡是眼花的意思。
(27)在:這裡是那個地方的意思。
(28)汗漫:不可知,虛無飄渺。
這裡指某個仙人,也可以作仙人解釋。
期:約會。
九垓(g1i該):九重天。
道家認為是天的最高處。
(29)喜:《淮南子·道應訓》作“駕”,可從。
止駕:停止駕車前進。
(30)怠(y0怡):通“怡”,和悅,愉快。
(31)黃鹄(h*胡):鳥名。
形似天鵝,傳說中仙人所乘
馳走不能飛升,飛升不能馳走,禀性受氣(2),形體殊别也。
今人禀馳走之性,故生無毛羽之兆,長大至老,終無奇怪(3)。
好道學仙,中生毛羽,終以飛升。
使物性可變,金木水火,可革更也(4)。
蝦蟆化為鹑,雀入水為蜃蛤(5),禀自然之性,非學道所能為也。
好道之人,恐其或若等之類,故謂人能生毛羽,毛羽備具,能升天也。
且夫物之生長,無卒成暴起(6),皆有浸漸(7)。
為道學仙之人,能先生數寸之毛羽,從地自奮,升樓台之陛,乃可謂升天。
今無小升之兆,卒有大飛之驗,何方術之學成無浸漸也? 【注釋】 (1)兆:征兆。
這裡指形狀。
(2)禀性受氣:王充認為,人和萬物因為承受的氣多少不同,就形成各種物體,因此各自的特性和形體也不一樣。
(3)奇怪:異常。
(4)革更:改變。
(5)蜃(sh8n甚)蛤:大哈蜊。
(6)卒(c)促):同“猝”,突然,出乎意外。
(7)浸漸:逐漸。
【譯文】 因為人是動物。
即使尊貴做了王侯,本性跟動物沒有差别。
動物沒有不死的,人又怎麼能為仙人不死呢?鳥有羽毛,會飛不能升天。
人沒有羽毛,用什麼來飛,來升天呢?假使有羽毛,不過跟鳥一樣,何況沒有,怎麼能升天呢?考察能飛能升天的動物,生來就有羽毛的形狀;能奔跑的動物,生來就有蹄子的形狀。
動物能奔跑的不會飛,不會升天,會飛能升天的又不能奔跑,這是因為它們承受的特性和氣各不相同,所以形體也不一樣的緣故。
如今人承受了能奔跑的特性,所以生來就沒有羽毛的形狀,從長大到老,始終沒有異常的變化。
據說好道學仙的人,能中途長出羽毛,終于會飛能升天。
即使物體的特性可以改變,金木水火,也可以改變,蝦蟆能變成鹌鹑,麻雀到水裡能變成大蛤蜊。
這都是承受氣而自然形成的特性,并不是學道能做到的。
喜歡道的人,恐怕他們也許就像這一類東西,所以他們說人能長羽毛,等到羽毛具備了,就能升天。
再說,動物的生長,沒有突然長成猛然産生的,都有漸變的過程。
為道學仙的人,假使能先長出幾寸長的羽毛,從地上自己奮起,飛到樓台的台階上,然後才說得上能升天。
如今沒有一點能飛升的樣子,怎麼會突然有直飛上天的效驗,是什麼道術的成功沒有漸變的過程呢? 【原文】 24·7毛羽大效(1),難以觀實。
且以人髯發、物色少老驗之(2)。
物生也色青,其熟也色黃;人之少也發黑,其老也發白。
黃為物熟驗,白為人老效。
物黃,人雖灌溉壅養(3),終不能青;發白,雖吞藥養性(4),終不能黑。
黑青不可複還,老衰安可複卻?黃之與白,猶肉腥炙之焦(5),魚鮮煮之熟也(6),焦不可複令腥,熟不可複令鮮。
鮮腥猶少壯,焦熟猶衰老也。
天養物,能使物暢至秋(7),不得延之至春。
吞藥養性,能令人無病,不能壽之為仙。
為仙體輕氣強,猶未能升天,令見輕強之驗(8),亦無毛羽之效,何用升天? 【注釋】 (1)大:下文有“亦無毛羽之效”,故疑“大”是“之”之誤。
(2)髯:疑是衍文。
“人發”、“物色”相對,可一證。
下文“物生也色青,其熟也色黃;人之少也發黑,其老也發白。
”正好分述上文,可二證。
(3)壅:培土施肥。
養:培植。
(4)性:性命。
這裡作身體講。
(5)腥:生肉。
(6)鮮:生魚。
(7)暢:旺盛。
這裡是順利生長的意思。
(8)見:同“現”。
【譯文】 人生毛羽的功效,很難具體觀察到。
用人的頭發、植物的顔色初生與衰老的情況來驗證。
植物生長初期顔色青,到它成熟時顔色變黃;人年少時頭發顔色黑,到他年老時頭發變白。
顔色變黃是植物成熟的證明,頭發變白是人年老的證明。
植物變黃,人即使灌溉培土施肥培植它,始終不能變青;頭發白了,即使吃藥保養身體,始終不會變黑。
黑色青色不能再還原,年老體衰怎麼可以重新退回到年輕的時候去呢?黃色與白色,就像把生肉烤煳,把生魚煮熟一樣。
烤煳的不能又叫它成為生肉,煮熟的不能再使它成為生魚。
生肉生魚就像人年輕體壯一樣,烤煳的肉煮熟的魚就像人體衰年老一樣。
天供養植物,能使植物順利地生長到秋天,但不能使它延長到來年春天。
吃藥能保養身體,能使人不生病,但不能延壽成仙人不死。
成為仙人體輕氣足,尚且不能升天,即令有明顯的體輕氣足的證明,也沒有長羽毛的證明,用什麼來升天呢? 【原文】 24·8天之與地皆體也。
地無下,則天無上矣。
天無上,升之路何如? 穿天之體,人力不能入。
如天之門在西北,升天之人,宜從昆侖上(1)。
淮南之國,在地東南,如審升天,宜舉家先從昆侖(2),乃得其階。
如鼓翼邪飛趨西北之隅(3),是則淮南王有羽翼也。
今不言其從之昆侖,亦不言其身生羽翼,空言升天,竟虛非實也。
【注釋】 (1)昆侖:昆侖山,古人認為它是人間最高的山。
(2)從:天門在西北,淮南在東南,所以必須先遷移到西北,以昆侖為階梯,故疑“從(從)”系“徙”形近而誤。
下文“今不言其從之昆侖”,“從”亦系“徙”之誤。
(3)邪:通“斜”。
【譯文】 天和地都是實體。
沒有比地更低的地方,那麼也沒有比天更高的地方。
沒有比天更高的地方,那麼升天的路怎麼走呢?如果要穿透天體,靠人力是不可能進去的。
如果天的門在西北,升天的人應該從昆侖山上。
淮南國,在地的東南,如果确實要升天,淮南王應該全家先遷移到昆侖山,才能得到上天的階梯。
要是淮南王能展翅斜着向西北角飛,這就是說他有翅膀了。
現在不說淮南王遷移昆侖山,也不說他身上長有翅膀,而憑空說他升天,可見終究是虛假不真實的。
【原文】 24·9案淮南王劉安,孝武皇帝之時也(1)。
父長(2),以罪遷蜀嚴道(3),至雍道死(4)。
安嗣為王,恨父徙死,懷反逆之心,招會術人,欲為大事(5)。
伍被之屬(6)。
充滿殿堂,作道術之書,發怪奇之文,合景亂首(7)。
八公之傳欲示神奇(8),若得道之狀。
道終不成,效驗不立,乃與伍被謀為反事,事覺自殺。
或言誅死。
誅死、自殺,同一實也。
世見其書深冥奇怪(9),又觀八公之傳似若有效,則傳稱淮南王仙而升天,失其實也。
【注釋】 (1)孝武皇帝:即漢武帝。
(2)長:淮南王劉長,漢高祖劉邦的第六子。
因屢上書出言不遜,獲罪,被廢王,流放到蜀郡嚴道。
途中絕食,死于雍道。
(3)蜀:蜀郡。
治所在成都。
西漢時轄境相當今四川省松潘縣以南,北川縣、彭縣、洪雅縣以西,峨邊縣、石棉縣以北,邛崃山、大渡河以東,以及大渡河與雅砻(l¥ng龍)江之間康定縣以南、冕甯縣以北地方。
道:漢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區所設置的縣稱道。
嚴道:古具名。
治所在今四川省荥經縣。
(4)雍:古縣名。
在今陝西省鳳翔縣南。
(5)大事:這裡指謀反。
(6)伍被:西漢時楚人。
極有才能,曾為淮南中郎,淮南王劉安的主要謀士。
劉安策劃謀反,曾多次勸阻,被劉安囚禁三月。
被釋,為劉安策劃謀反,事發,被誅。
屬:類。
(7)景(y!ng影):同“影”。
合景:形影不離。
亂首:作亂的頭子,指劉安。
(8)八公:指劉安手下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等八個方士。
傳:疑“俦”形近而誤。
下文同。
俦(ch¥u仇):輩、類。
(9)其書:指劉安及其養士蘇飛、李尚、伍被等著的《淮南子》一書。
深冥:深奧莫測。
【譯文】 考察淮南王劉安是孝武皇帝時人。
他父親劉長,因為獲罪被流放蜀郡嚴道,在去雍縣路上死了。
劉安繼承做了淮南王,懷恨他父親被流放而死,懷有叛逆之心,于是招聚有道術的人,想為謀反作準備。
這樣伍被之類,充滿大殿,寫作道術的書,發表稀奇古怪的文章,與作亂的首領形影不離。
八公之類的人想顯示自己的神奇,裝作好像修仙得道的樣子。
修道終究沒有成功,沒有效果,于是跟伍被策劃謀反的事,事情被發覺而自殺。
有人說是被處死。
被處死與自殺,同是一回事。
世人看見他們寫的書深奧莫測罕見怪異,又看見八公之類好像有成效的樣子,就流傳說淮南王成仙而且升天,這就失掉了它的真實性。
【原文】 24·10儒書言:盧敖遊乎北海(1),經乎太陰(2),入乎玄關(3),至于蒙谷上(4),見一士焉,深目玄準(5),雁頸而戴肩(6),浮上而殺下(7),軒軒然方迎風而舞。
顧見盧敖,樊然下其臂(8),遁逃乎碑下(9)。
敖乃視之,方卷然龜背而食合梨(10)。
盧敖仍與之語曰:“吾子唯以敖為倍俗(11)”,去群離黨(12),窮觀于六合之外者(13),非敖而已(14)。
敖幼而遊,至長不倫解(15),周行四極,唯北陰之未窺(16)。
今卒睹夫子于是,殆可與敖為友乎?”若士者悖然而笑曰(17):“嘻!子中州之民也(18),不宜遠至此。
此猶光日月而戴列星(19),四時之所行,陰陽之所生也。
此其比夫不名之地(20),猶■屼也(21)。
若我,南遊乎罔浪之野(22),北息乎沉薶之鄉(23),西窮乎杳冥之黨(24),而東貫須懞之先(25)。
此其下無地,上無天,聽焉無聞,而視焉則營(26);此其外猶有狀,有狀之餘,壹舉而能千萬裡,吾猶未能之在(27)。
今子遊始至于此,乃語窮觀,豈不亦遠哉!然子處矣。
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上(28),吾不可久。
”若士者舉臂而縱身,遂入雲中。
盧敖目仰而視之,不見,乃止喜(29)。
心不怠(30),怅若有喪,曰:“吾比夫子也,猶黃鹄之與壤蟲也(31),終日行而不離咫尺(32),而自以為遠,豈不悲哉(33)!”若盧敖者(34)。
【注釋】 (1)盧敖:戰國時燕國人。
秦始皇時為博士,奉命去求仙,逃隐盧山不歸。
乎:于。
海:指荒遠的地方。
(2)太陰:這裡指極北的地方。
(3)關:《淮南子·道應訓》作“阙”,故疑“關(關)”系“阙(闗)”形近而誤。
《三國志·蜀書·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谯郤傳·郤正》;“盧敖翺翔乎玄阙”可證。
玄阙:傳說中北方的一座大山。
(4)蒙谷:傳說中北方的一座山。
(5)深目:凹眼睛。
玄:通“懸”。
準:鼻子。
玄準:高鼻子。
本句應與下句“雁頸而戴肩”句法一樣,故疑“目”下奪一“而”字。
《淮南子·道應訓》正有“而”字,可證。
(6)戴:章錄楊校宋本作“戴”,形近而誤,可從。
。
。
:通“鸢”。
鸢(yu1n淵):老鷹。
(7)浮:這裡是胖的意思。
殺:這裡是瘦的意思。
(8)樊:紛雜。
(9)碑下:豎的山石後面。
(10)然:疑是衍文,章錄楊校宋本無“然”字,可證,梨:舊校曰:“一本作‘■’,後文有“若士者食合蜊之肉”,故疑“梨”應作“蜊”。
合蜊:蛤蜊。
(11)吾子:您。
倍:通“背”,背棄。
(12)黨:親戚,朋輩。
(13)六合:指天地四方。
(14)非:責備,瞧不起。
(15)倫:《淮南子·道應訓》作“渝”,可從。
渝:改變。
解(xi8懈):通“懈”,懈怠,松馳。
(16)北陰:指最北方。
(17)若士者:那個人。
悖(b¥勃):通“勃”。
(18)中州:中原地區,内地。
(19)戴:章錄楊校宋本作“載”,形近而誤,可從。
載:充滿。
列:衆多。
(20)夫:那些。
(21)■屼(t&w&突烏):孤秃的山。
(22)罔浪:沒有邊際。
(23)沉薶(m2i埋):沉寂。
鄉:地方。
(24)杳(y3o咬)冥:幽深渺茫。
黨:地方。
(25)須懞:《淮南子·道應訓》作“鴻濛”,可從。
先:疑是“光”形近而誤。
鴻濛之光:日光。
(26)營:通“熒”,光亮微弱。
這裡是眼花的意思。
(27)在:這裡是那個地方的意思。
(28)汗漫:不可知,虛無飄渺。
這裡指某個仙人,也可以作仙人解釋。
期:約會。
九垓(g1i該):九重天。
道家認為是天的最高處。
(29)喜:《淮南子·道應訓》作“駕”,可從。
止駕:停止駕車前進。
(30)怠(y0怡):通“怡”,和悅,愉快。
(31)黃鹄(h*胡):鳥名。
形似天鵝,傳說中仙人所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