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虛篇第二四
關燈
小
中
大
膠東宮人栾大,被授予五利将軍。
(3)以上事參見《史記·封禅書》。
(4)況:通“贶”,稱許。
(5)射覆:古代一種近似占蔔的遊戲。
在翻蓋的器皿裡面,放上東西,叫人來猜測,稱為射覆。
【譯文】 東方朔和李少君同在漢武帝時候,太史公能夠見到他們。
李少君有不吃五谷、祀祭竈神、返老還童的方術,又能說出齊桓公十五年鑄造銅鼎的事,還有他知道九十歲老人祖父打獵地方的證明,然而都還沒有得道的事實,卻僅隻是個長壽晚死的人。
何況東方朔沒有李少君的方術效驗,世人根據什麼說他得道了呢?考察漢武帝的時候,有道人文成、五利之輩,到海外去尋找仙人,尋求不死的藥,因為有道術的證明,所以為皇上所相信。
東方朔沒有被派到海外去的使命,又沒有神奇表現的證明。
如果出使有神奇的表現,也不過是李少君之類和文成、五利之輩罷了,怎麼就稱贊他得道呢?這也許碰巧又是個像李少君的人,自己隐瞞了生長的地方,當時在朝的人不知道他原來的情況,而東方朔又極力宣揚他自己年長,人們看他臉貌年輕,性格又清靜少欲,不喜歡做官,精通占蔔、射覆,愛做神奇的遊戲,于是世人就認為他是得道的人。
【原文】 24·21世或以老子之道為可以度世,恬淡無欲,養精受氣。
夫人以精神為壽命,精神不傷,則壽命長而不死。
成事:老子行之,逾百度世,為真人矣。
【譯文】 社會上有人認為老子的道術可以成仙,于是就清靜無欲,保養精神愛惜元氣。
因為人以精神為壽命,精神不受傷害,那麼壽命就長而不死。
這是既成事實:老子奉行它,超過百歲脫離塵世,成了仙人。
【原文】 24·22夫恬淡少欲,孰與鳥獸(1)?鳥獸亦老而死。
鳥獸含情欲,有與人相類者矣(2),米足以言。
草木之生何情欲,而春生秋死乎?夫草木無欲,壽不逾歲;人多情欲,壽至于百。
此無情欲者反夭,有情欲者壽也。
夫如是,老子之術,以恬淡無欲延壽度世者,複虛也。
或時老子,李少君之類也,行恬淡之道,偶其性命亦自壽長。
世見其命壽,又聞其恬淡,謂老子以術度世矣。
【注釋】 (1)孰與:比起來怎麼樣。
(2)有:疑是衍文。
遞修本無此字,可證。
(3)疑“謂”前有“則”字。
前文有“世見黃帝好方術,方術仙者之業,則謂黃帝仙矣。
”又“人見其面狀少。
。
則謂之得道之人矣。
”與本句文例相同,可證。
【譯文】 那在清靜少欲上,人跟鳥獸比起來怎麼樣呢?鳥獸也會老會死。
鳥獸有情欲,跟人相類似,不足以說明問題。
草木活着有什麼情欲,而要春天發芽秋天枯死呢?草木沒有情欲,活不超過一年;人多情欲,要活到一百歲。
這樣沒有情欲的反而早夭,有情欲的卻長壽。
像這樣說來,老子的道術,以清靜無欲能長壽成仙,又是假的了。
或許老子是李少君之類的人,奉行清靜無欲的道術,正好他性命又自然長壽。
世人見他命長,又聽說他清靜無欲,就認為老子是由于有道術成仙的。
【原文】 24·23世或以辟谷不食為道術之人,謂王子喬之輩以不食谷(1),與恒人殊食,故與恒人殊壽,逾百度世,逐為仙人。
此又虛也。
【注釋】 (1)王子喬:本姬姓,名晉。
周靈王的太子。
因為直谏被廢為百姓。
傳說他在伊水與洛水之間遊曆,被道人浮丘生接上嵩山,三十多年後成仙。
【譯文】 社會上有人認為不吃五谷可以成為有道術的人,以為王子喬一類的人因為不吃五谷,跟一般人吃的不同,所以與一般人的壽命也不一樣,超過百歲脫離塵世,終于成為仙人。
這又是假的。
【原文】 24·24夫人之生也,禀食飲之性,故形上有口齒,形下有孔竅。
口齒以噍食(1),孔竅以注瀉。
順此性者為得天正道(2),逆此性者為違所禀受(3)。
失本氣于天(4),何能得久壽?使子喬生無齒口孔竅,是禀性與人殊;禀性與人殊,尚未可謂壽,況形體均同而以所行者異(5)?言其得度世,非性之實也(6)。
夫人之不食也,猶身之不衣也。
衣以溫膚,食以充腹。
膚溫腹飽,精神明盛。
如饑而不飽,寒而不溫,則有凍餓之害矣。
凍餓之人,安能久壽?且人之生也,以食為氣,猶草木生以土為氣矣。
拔草木之根,使之離土,則枯而蚤死(7)。
閉人之口,使之不食,則餓而不壽矣。
【注釋】 (1)噍(ji4o教):咬,嚼。
(2)順:遵循。
此性:指“食飲之性”。
天:天然的,自然的。
道:規律,常規。
(3)所禀受:人的自然禀性,即人的生理本能。
(4)本氣:根本的氣。
指從天禀受來的元氣。
失本氣于天:王充認為,人所以能活着,是靠食物來保養體内的氣,而食物是天施氣給地産生的,人不吃喝排洩,體内的氣就會失去保養,人就要死。
(5)根據文意,疑“以”前奪一“何”字。
所行者異:做的跟人不同,即有口齒而不吃喝東西。
(6)性:這裡指“人的自然禀性”。
(7)蚤:通“早”。
【譯文】 人生下來,就禀承了會吃喝的本性,所以身體的上部有口齒,身體的下部有排洩的器官。
口齒用來噍食物,排洩器官用來排洩。
遵循“食飲之性”的人算符合自然常規,背逆“食飲之性”的人要算違反生理本能。
失掉了從天禀受來的元氣,怎麼能夠長壽呢?假使王子喬生來就沒有口齒與排洩器官,禀受的特性跟人不同;本性跟人不一樣,尚且不能說是長壽,何況他身體跟人完全相同為什麼會在吃喝的行為上與人兩樣呢?要說他能成仙,就不符合人性的實際情況。
人不吃東西,就像身上不穿衣服一樣。
穿衣服是為了溫暖皮膚,吃東西是為了填飽肚子。
皮膚得到溫暖,肚子填飽了,精神才煥發。
如果肚子受饑挨餓,皮膚受寒受冷,就會有挨凍受餓的危害。
挨凍受餓的人,怎麼會長壽呢?況且人生下來,就靠食物來保養元氣,就像草木一發芽就靠泥土保養元氣一樣。
拔掉草木的根,使它們離開土地,就會幹枯而早死。
封掉人的口,讓他不能吃東西,就會饑餓而死去。
【原文】 24·25道家相誇曰:真人食氣。
以氣而為食,故傳曰:食氣者壽而不死,雖不谷飽,亦以氣盈。
此又虛也。
【譯文】 道家互相誇耀說:仙人吃氣。
用氣能當食物,所以傳書上說:吃氣的人長壽不會死,雖然他們不用五谷填飽肚子,但可以用氣充實身體。
這又是句假話了。
【原文】 24·26夫氣謂何氣也?如謂陰陽之氣,陰陽之氣不能飽人。
人或咽氣,氣滿腹脹,不能餍飽(1)。
如謂百藥之氣,人或服藥,食一合屑(2),吞數十丸,藥力烈盛,胸中愦毒(3),不能飽人。
食氣者必謂“吹呴呼吸(4),吐故納新(5)”也。
昔有彭祖嘗行之矣(6),不能久壽,病而死矣。
【注釋】 (1)餍(y4n宴):吃飽。
(2)合(g7各):用竹或木做成的圓形或方形的量器。
十合為一升。
屑:碎末。
(3)愦(ku@潰):心煩,難受。
(4)呴(x(須):張口出氣。
吹呴呼吸:即呼吸。
(5)引文參見《莊子·刻意》。
(6)彭祖:傳說中的人物。
說他姓篯(ji3n簡):名铿,颛顼的玄孫。
生于夏代,活到殷朝末年已有七百六十六歲(一說有八百歲)。
殷王任他為大夫,但托病不問政事。
以前人們把他當作長壽的象征。
事見《神仙傳》、《列仙傳》。
【譯文】 那麼這氣指的是什麼氣呢?如果說是陰氣和陽氣,而陰氣和陽氣不能使人吃飽。
人有時吞下一口氣,會感到滿腹氣脹,卻不能充饑。
如果說是各種藥物的氣,那麼人有時服藥,吃下一合藥末,吞了幾十顆藥丸,藥力猛烈,胸中隻會感到中毒難受,并不能使人吃飽。
吃氣的人一定要說“呼氣吸氣,吐出已有的納進新鮮的”。
昔日彭祖曾經奉行過,但不能永久長壽,終于得病死了。
【原文】 24.27道家或以導氣養性(1),度世而不死,以為血脈在形體之中,不動搖屈伸(2),則閉塞不通。
不通積聚,則為病而死。
此又虛也。
【注釋】 (1)導氣:導引形體,以舒血脈之氣。
這裡可以理解為練氣功。
(2)動搖:這裡作活動講。
【譯文】 道家或者用練氣功來保養生命,成仙不死,認為血脈在身體中,如果不活動,不彎曲舒展,就會閉塞不通。
血脈積聚不通,就會生病而死亡。
這話不真實。
【原文】 24·28夫人之形,猶草木之體也。
草木在高山之巅,當疾風之沖,晝夜動搖者,能複勝彼隐在山谷間,障于疾風者乎(1)?案草木之生,動搖者傷而不暢(2),人之導引動搖形體音,何故壽而不死?夫血脈之藏于身也,猶江河之流地。
江河之流,濁而不清;血脈之動,亦擾不安(3)。
不安,則猶人勤苦無聊也,安能得久生乎? 【注釋】 (1)障:被遮隔。
(2)暢:通達,順暢。
這裡是正常生長的意思。
(3)疑“擾”後脫一“而”字。
“擾而不安”與上文“濁而不清”相對,可證。
【譯文】 因為人的身體,就像草木的形體一樣。
草木在高山頂,正當大風沖擊,晝夜搖動,它們能更勝過那些隐蔽在山谷裡免受大風吹動的草木嗎?我們觀察到草木剛發芽,被搖動的,要受到損傷而不能正常生長,那麼人導氣,屈伸筋骨,活動身體的,又怎麼能長壽而不死呢?血脈隐藏在人的身體中,就像江河在地上流淌一樣。
江河奔流,水渾濁不清;血脈流動,也會被攪動得不安甯。
血脈不得安甯,就像人勤苦而不愉快一樣,怎麼能夠長生不老呢? 【原文】 24·29道家或以服食藥物,輕身益氣(1),延年度世。
此又虛也。
【注釋】 (1)益:增加。
【譯文】 道家有的由于吞吃了藥物,身子變輕體氣增加,于是延年益壽成了仙人。
這話又錯了。
【原文】 24·30夫服食藥物,輕身益氣,頗有其驗(1)。
若夫延年度世,世無其效。
百藥愈病,病愈而氣複,氣複而身輕矣。
凡人禀性,身本自輕,氣本自長,中于風濕(2),百病傷之,故身重氣劣也(3)。
服食良藥,身氣複故,非本氣少身重,得藥而乃氣長身更輕也(4),禀受之時,本自有之矣。
故夫服食藥物除百病,令身輕氣長,複其本性,安能延年至于度世? 【注釋】 (1)頗:少,略。
(2)中:受到。
(3)氣劣:氣少,氣短。
(4)而乃:疑“乃而”之誤倒。
更:疑是衍文。
“氣長”與“身輕”對言,可一證。
又與上文“氣少身重”正反相承,可二證。
【譯文】 因為吞吃藥物,身子變輕體氣增加,略有證明。
至于延年益壽成仙人的,世上還沒有效驗。
各種藥物能治好疾病,病治好了能使氣恢複,氣恢複了能使身子變輕。
凡人從天禀受特性,身體本來開始就輕,氣本來開始就壯,由于受到風濕的侵擊,各種各樣的疾病都來傷害它,于是身體感到沉重,氣感到短促。
吃了良藥,身體和氣又還原了,并非本來氣短少身體沉重,吃了藥才能氣壯身輕的,而是在天禀受的時候,本來一開始就有的。
所以吃藥物能除百病,即令身體輕了氣壯了,恢複了他原來的特性,又怎麼能延年益壽甚至于成仙呢? 【原文】 24·31有血脈之類,無有不生,生無不死。
以其生,故知其死也。
天地不生,故不死;陰陽不生,故不死。
死者,生之效;生者,死之驗也。
夫有始者必有終,有終者必有始。
唯無終始者,乃長生不死。
人之生,其猶水也(1)。
水凝而為冰,氣積而為人。
冰極一冬而釋(2),人竟百歲而死(3)。
人可令不死,冰可令不釋乎?諸學仙術為不死之方,其必不成,猶不能使冰終不釋也。
【注釋】 (1)水:遞修本作“冰”,可從。
(2)極:到了盡頭。
釋:消溶。
(3)竟:盡,畢。
【譯文】 有血脈之類的動物,沒有誰不是生下來的,生下來的沒有誰不死。
由于他生下來,所以知道他會死。
天地不是生下來的。
所以它們不死;陰氣和陽氣不是生下來的,所以也不死。
死,是活着的證明,活着,又是死的證明。
有開始就一定有結束,有結束就必定有開始。
隻有沒有開始與結束的,才會長生不死。
人的一生就像冰一樣。
水凝固就成冰,氣聚積而成人。
冰過一冬而融化,人到百歲就會死。
要是人可以使自己不死,那麼冰可以讓其不融化嗎?凡以學仙術作不死方術的,肯定不會成功,就像不可能讓冰始終不融化一樣。
(3)以上事參見《史記·封禅書》。
(4)況:通“贶”,稱許。
(5)射覆:古代一種近似占蔔的遊戲。
在翻蓋的器皿裡面,放上東西,叫人來猜測,稱為射覆。
【譯文】 東方朔和李少君同在漢武帝時候,太史公能夠見到他們。
李少君有不吃五谷、祀祭竈神、返老還童的方術,又能說出齊桓公十五年鑄造銅鼎的事,還有他知道九十歲老人祖父打獵地方的證明,然而都還沒有得道的事實,卻僅隻是個長壽晚死的人。
何況東方朔沒有李少君的方術效驗,世人根據什麼說他得道了呢?考察漢武帝的時候,有道人文成、五利之輩,到海外去尋找仙人,尋求不死的藥,因為有道術的證明,所以為皇上所相信。
東方朔沒有被派到海外去的使命,又沒有神奇表現的證明。
如果出使有神奇的表現,也不過是李少君之類和文成、五利之輩罷了,怎麼就稱贊他得道呢?這也許碰巧又是個像李少君的人,自己隐瞞了生長的地方,當時在朝的人不知道他原來的情況,而東方朔又極力宣揚他自己年長,人們看他臉貌年輕,性格又清靜少欲,不喜歡做官,精通占蔔、射覆,愛做神奇的遊戲,于是世人就認為他是得道的人。
【原文】 24·21世或以老子之道為可以度世,恬淡無欲,養精受氣。
夫人以精神為壽命,精神不傷,則壽命長而不死。
成事:老子行之,逾百度世,為真人矣。
【譯文】 社會上有人認為老子的道術可以成仙,于是就清靜無欲,保養精神愛惜元氣。
因為人以精神為壽命,精神不受傷害,那麼壽命就長而不死。
這是既成事實:老子奉行它,超過百歲脫離塵世,成了仙人。
【原文】 24·22夫恬淡少欲,孰與鳥獸(1)?鳥獸亦老而死。
鳥獸含情欲,有與人相類者矣(2),米足以言。
草木之生何情欲,而春生秋死乎?夫草木無欲,壽不逾歲;人多情欲,壽至于百。
此無情欲者反夭,有情欲者壽也。
夫如是,老子之術,以恬淡無欲延壽度世者,複虛也。
或時老子,李少君之類也,行恬淡之道,偶其性命亦自壽長。
世見其命壽,又聞其恬淡,謂老子以術度世矣。
【注釋】 (1)孰與:比起來怎麼樣。
(2)有:疑是衍文。
遞修本無此字,可證。
(3)疑“謂”前有“則”字。
前文有“世見黃帝好方術,方術仙者之業,則謂黃帝仙矣。
”又“人見其面狀少。
。
則謂之得道之人矣。
”與本句文例相同,可證。
【譯文】 那在清靜少欲上,人跟鳥獸比起來怎麼樣呢?鳥獸也會老會死。
鳥獸有情欲,跟人相類似,不足以說明問題。
草木活着有什麼情欲,而要春天發芽秋天枯死呢?草木沒有情欲,活不超過一年;人多情欲,要活到一百歲。
這樣沒有情欲的反而早夭,有情欲的卻長壽。
像這樣說來,老子的道術,以清靜無欲能長壽成仙,又是假的了。
或許老子是李少君之類的人,奉行清靜無欲的道術,正好他性命又自然長壽。
世人見他命長,又聽說他清靜無欲,就認為老子是由于有道術成仙的。
【原文】 24·23世或以辟谷不食為道術之人,謂王子喬之輩以不食谷(1),與恒人殊食,故與恒人殊壽,逾百度世,逐為仙人。
此又虛也。
【注釋】 (1)王子喬:本姬姓,名晉。
周靈王的太子。
因為直谏被廢為百姓。
傳說他在伊水與洛水之間遊曆,被道人浮丘生接上嵩山,三十多年後成仙。
【譯文】 社會上有人認為不吃五谷可以成為有道術的人,以為王子喬一類的人因為不吃五谷,跟一般人吃的不同,所以與一般人的壽命也不一樣,超過百歲脫離塵世,終于成為仙人。
這又是假的。
【原文】 24·24夫人之生也,禀食飲之性,故形上有口齒,形下有孔竅。
口齒以噍食(1),孔竅以注瀉。
順此性者為得天正道(2),逆此性者為違所禀受(3)。
失本氣于天(4),何能得久壽?使子喬生無齒口孔竅,是禀性與人殊;禀性與人殊,尚未可謂壽,況形體均同而以所行者異(5)?言其得度世,非性之實也(6)。
夫人之不食也,猶身之不衣也。
衣以溫膚,食以充腹。
膚溫腹飽,精神明盛。
如饑而不飽,寒而不溫,則有凍餓之害矣。
凍餓之人,安能久壽?且人之生也,以食為氣,猶草木生以土為氣矣。
拔草木之根,使之離土,則枯而蚤死(7)。
閉人之口,使之不食,則餓而不壽矣。
【注釋】 (1)噍(ji4o教):咬,嚼。
(2)順:遵循。
此性:指“食飲之性”。
天:天然的,自然的。
道:規律,常規。
(3)所禀受:人的自然禀性,即人的生理本能。
(4)本氣:根本的氣。
指從天禀受來的元氣。
失本氣于天:王充認為,人所以能活着,是靠食物來保養體内的氣,而食物是天施氣給地産生的,人不吃喝排洩,體内的氣就會失去保養,人就要死。
(5)根據文意,疑“以”前奪一“何”字。
所行者異:做的跟人不同,即有口齒而不吃喝東西。
(6)性:這裡指“人的自然禀性”。
(7)蚤:通“早”。
【譯文】 人生下來,就禀承了會吃喝的本性,所以身體的上部有口齒,身體的下部有排洩的器官。
口齒用來噍食物,排洩器官用來排洩。
遵循“食飲之性”的人算符合自然常規,背逆“食飲之性”的人要算違反生理本能。
失掉了從天禀受來的元氣,怎麼能夠長壽呢?假使王子喬生來就沒有口齒與排洩器官,禀受的特性跟人不同;本性跟人不一樣,尚且不能說是長壽,何況他身體跟人完全相同為什麼會在吃喝的行為上與人兩樣呢?要說他能成仙,就不符合人性的實際情況。
人不吃東西,就像身上不穿衣服一樣。
穿衣服是為了溫暖皮膚,吃東西是為了填飽肚子。
皮膚得到溫暖,肚子填飽了,精神才煥發。
如果肚子受饑挨餓,皮膚受寒受冷,就會有挨凍受餓的危害。
挨凍受餓的人,怎麼會長壽呢?況且人生下來,就靠食物來保養元氣,就像草木一發芽就靠泥土保養元氣一樣。
拔掉草木的根,使它們離開土地,就會幹枯而早死。
封掉人的口,讓他不能吃東西,就會饑餓而死去。
【原文】 24·25道家相誇曰:真人食氣。
以氣而為食,故傳曰:食氣者壽而不死,雖不谷飽,亦以氣盈。
此又虛也。
【譯文】 道家互相誇耀說:仙人吃氣。
用氣能當食物,所以傳書上說:吃氣的人長壽不會死,雖然他們不用五谷填飽肚子,但可以用氣充實身體。
這又是句假話了。
【原文】 24·26夫氣謂何氣也?如謂陰陽之氣,陰陽之氣不能飽人。
人或咽氣,氣滿腹脹,不能餍飽(1)。
如謂百藥之氣,人或服藥,食一合屑(2),吞數十丸,藥力烈盛,胸中愦毒(3),不能飽人。
食氣者必謂“吹呴呼吸(4),吐故納新(5)”也。
昔有彭祖嘗行之矣(6),不能久壽,病而死矣。
【注釋】 (1)餍(y4n宴):吃飽。
(2)合(g7各):用竹或木做成的圓形或方形的量器。
十合為一升。
屑:碎末。
(3)愦(ku@潰):心煩,難受。
(4)呴(x(須):張口出氣。
吹呴呼吸:即呼吸。
(5)引文參見《莊子·刻意》。
(6)彭祖:傳說中的人物。
說他姓篯(ji3n簡):名铿,颛顼的玄孫。
生于夏代,活到殷朝末年已有七百六十六歲(一說有八百歲)。
殷王任他為大夫,但托病不問政事。
以前人們把他當作長壽的象征。
事見《神仙傳》、《列仙傳》。
【譯文】 那麼這氣指的是什麼氣呢?如果說是陰氣和陽氣,而陰氣和陽氣不能使人吃飽。
人有時吞下一口氣,會感到滿腹氣脹,卻不能充饑。
如果說是各種藥物的氣,那麼人有時服藥,吃下一合藥末,吞了幾十顆藥丸,藥力猛烈,胸中隻會感到中毒難受,并不能使人吃飽。
吃氣的人一定要說“呼氣吸氣,吐出已有的納進新鮮的”。
昔日彭祖曾經奉行過,但不能永久長壽,終于得病死了。
【原文】 24.27道家或以導氣養性(1),度世而不死,以為血脈在形體之中,不動搖屈伸(2),則閉塞不通。
不通積聚,則為病而死。
此又虛也。
【注釋】 (1)導氣:導引形體,以舒血脈之氣。
這裡可以理解為練氣功。
(2)動搖:這裡作活動講。
【譯文】 道家或者用練氣功來保養生命,成仙不死,認為血脈在身體中,如果不活動,不彎曲舒展,就會閉塞不通。
血脈積聚不通,就會生病而死亡。
這話不真實。
【原文】 24·28夫人之形,猶草木之體也。
草木在高山之巅,當疾風之沖,晝夜動搖者,能複勝彼隐在山谷間,障于疾風者乎(1)?案草木之生,動搖者傷而不暢(2),人之導引動搖形體音,何故壽而不死?夫血脈之藏于身也,猶江河之流地。
江河之流,濁而不清;血脈之動,亦擾不安(3)。
不安,則猶人勤苦無聊也,安能得久生乎? 【注釋】 (1)障:被遮隔。
(2)暢:通達,順暢。
這裡是正常生長的意思。
(3)疑“擾”後脫一“而”字。
“擾而不安”與上文“濁而不清”相對,可證。
【譯文】 因為人的身體,就像草木的形體一樣。
草木在高山頂,正當大風沖擊,晝夜搖動,它們能更勝過那些隐蔽在山谷裡免受大風吹動的草木嗎?我們觀察到草木剛發芽,被搖動的,要受到損傷而不能正常生長,那麼人導氣,屈伸筋骨,活動身體的,又怎麼能長壽而不死呢?血脈隐藏在人的身體中,就像江河在地上流淌一樣。
江河奔流,水渾濁不清;血脈流動,也會被攪動得不安甯。
血脈不得安甯,就像人勤苦而不愉快一樣,怎麼能夠長生不老呢? 【原文】 24·29道家或以服食藥物,輕身益氣(1),延年度世。
此又虛也。
【注釋】 (1)益:增加。
【譯文】 道家有的由于吞吃了藥物,身子變輕體氣增加,于是延年益壽成了仙人。
這話又錯了。
【原文】 24·30夫服食藥物,輕身益氣,頗有其驗(1)。
若夫延年度世,世無其效。
百藥愈病,病愈而氣複,氣複而身輕矣。
凡人禀性,身本自輕,氣本自長,中于風濕(2),百病傷之,故身重氣劣也(3)。
服食良藥,身氣複故,非本氣少身重,得藥而乃氣長身更輕也(4),禀受之時,本自有之矣。
故夫服食藥物除百病,令身輕氣長,複其本性,安能延年至于度世? 【注釋】 (1)頗:少,略。
(2)中:受到。
(3)氣劣:氣少,氣短。
(4)而乃:疑“乃而”之誤倒。
更:疑是衍文。
“氣長”與“身輕”對言,可一證。
又與上文“氣少身重”正反相承,可二證。
【譯文】 因為吞吃藥物,身子變輕體氣增加,略有證明。
至于延年益壽成仙人的,世上還沒有效驗。
各種藥物能治好疾病,病治好了能使氣恢複,氣恢複了能使身子變輕。
凡人從天禀受特性,身體本來開始就輕,氣本來開始就壯,由于受到風濕的侵擊,各種各樣的疾病都來傷害它,于是身體感到沉重,氣感到短促。
吃了良藥,身體和氣又還原了,并非本來氣短少身體沉重,吃了藥才能氣壯身輕的,而是在天禀受的時候,本來一開始就有的。
所以吃藥物能除百病,即令身體輕了氣壯了,恢複了他原來的特性,又怎麼能延年益壽甚至于成仙呢? 【原文】 24·31有血脈之類,無有不生,生無不死。
以其生,故知其死也。
天地不生,故不死;陰陽不生,故不死。
死者,生之效;生者,死之驗也。
夫有始者必有終,有終者必有始。
唯無終始者,乃長生不死。
人之生,其猶水也(1)。
水凝而為冰,氣積而為人。
冰極一冬而釋(2),人竟百歲而死(3)。
人可令不死,冰可令不釋乎?諸學仙術為不死之方,其必不成,猶不能使冰終不釋也。
【注釋】 (1)水:遞修本作“冰”,可從。
(2)極:到了盡頭。
釋:消溶。
(3)竟:盡,畢。
【譯文】 有血脈之類的動物,沒有誰不是生下來的,生下來的沒有誰不死。
由于他生下來,所以知道他會死。
天地不是生下來的。
所以它們不死;陰氣和陽氣不是生下來的,所以也不死。
死,是活着的證明,活着,又是死的證明。
有開始就一定有結束,有結束就必定有開始。
隻有沒有開始與結束的,才會長生不死。
人的一生就像冰一樣。
水凝固就成冰,氣聚積而成人。
冰過一冬而融化,人到百歲就會死。
要是人可以使自己不死,那麼冰可以讓其不融化嗎?凡以學仙術作不死方術的,肯定不會成功,就像不可能讓冰始終不融化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