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虛篇第二四

關燈
辄死,世見文摯為道人也,則為虛生不死之語矣(16)。

    猶黃帝實死也,傳言升天;淮南坐反,書言度世(17)。

    世好傳虛,故文摯之語傳至于今。

     【注釋】 (1)而:能。

     (2)生息:活着能呼吸的。

     (3)根據上下文意,疑此三字是衍文。

     (4)緻:疑“置”同聲而誤。

    下文有“置湯镬之中”,“置人寒水之中”句法與此相同,可證。

     (5)洩:流出,散發。

     (6)有頃:一會兒。

     (7)湯:開水。

    镬(hu^或):古代無足的鼎,作用類似鍋,大的镬也用作刑具。

     (8)令:章錄楊校宋本作“今”,形近而誤,可從。

     (9)因:依靠。

    發:發送。

    這裡是運行的意思。

     (10)真人:道家稱成仙的人。

     (11)外:這裡指水面之外。

     (12)斯須:片刻。

     (13)見:同“現”,顯露。

     (14)從:跟随。

     (15)聞:疑是衍文。

    前文“或時聞曼都好道”與此同例,可證。

     (16)虛生:無中生有。

     (17)度世:出世,脫離現世。

    這裡是成仙的意思。

     【譯文】 文摯能被煮三天三夜,顔色一點不變,卻因為一蓋上蓋子的緣故,就斷氣而死,這就是沒有得道的證明。

    凡活着能呼吸的東西,氣一斷就會死,一煮就會爛。

    如果把有生命的東西放在嚴密的器皿中,用蓋子蓋上它的口,用漆塗抹它的縫隙,把裡外的氣隔斷,呼吸不能相通,他立即就會死。

    如果放在開水镬裡,也立即會被煮爛。

    為什麼呢?因為有生命之物的身體同他的氣一樣,是從天禀受來的特性,所以是相同的一類。

    要說文摯不需要呼吸,跟金石一樣,放進開水裡煮不爛,這可以;如今文摯需要呼吸,又煮他不死,那不可能。

    如果文摯要說話,說話是靠聲音,聲音靠呼吸。

    呼吸靠運動,運動靠血氣的運行。

    血氣的運行,依附于骨肉。

    有骨肉的東西,一煮他就死。

    如今說煮它不死,這是虛假之一。

    既然會煮不死,這是仙人,跟金石一樣。

    金石即使蓋上鼎的蓋子,跟不蓋蓋子沒有兩樣。

    現在說文摯,蓋上蓋子就死了,這是虛假之二。

    要是把人放在冷水裡,沒有開水與火的熱量,鼻與口跟水面不相通,片刻之間,就會斷氣而死。

    冷水淹沒了人,尚且不得活,何況是在滾開的水中,下邊還有猛烈的火呢!說他被放進開水裡不死,這是虛假之三。

    人被淹沒在水裡,口不露在水面之外,說話的聲音不能傳揚。

    煮文摯的時候,他的身體肯定被淹沒在鼎的水中,被淹沒了,那麼口就不會露出水面,口不露出水面那麼說話就不會傳揚。

    文摯能說話,這是虛假之四。

    一煮就死的人,三天三夜顔色一點不變,就是癡呆和傻瓜,尚且都知道是件神奇的事情。

    即使齊王無知,太子和大臣們也該看出這件神奇的事。

    認為文摯很神奇,就應請求齊王把他放出來,敬重、寵信、恭敬地侍奉他,向他問道。

    如今說他三天三夜顔色一點不變,又沒有大臣們請求齊王放他出來的話,這是虛假之五。

    這也許是文摯确實被煮,一煮就死了,世人見文摯是學道的人,就無中生有的造出他不會死的後來。

    就像黃帝真死了,還傳說他升天;淮南王犯了謀反罪,儒者的書上卻說他成了仙。

    世人喜歡傳說毫無根據的事,所以關于文摯的話一至流傳到今天。

     【原文】 24·17世無得道之效,而有有壽之人。

    世見長壽之人,學道為仙,逾百不死,共謂之仙矣。

    何以明之?如武帝之時,有李少君以祠竈、辟谷、卻老方見上(1),上尊重之。

    少君匿其年及所生長,常自謂七十,而能使物卻老(2)。

    其遊以方遍諸侯,無妻。

    人聞其能使物及不老,更饋遺之,常餘錢金衣食(3)。

    人皆以為不治産業饒給(4),又不知其何許人,愈争事之。

    少君資好方(5),善為巧發奇中(6)。

    嘗從武安侯飲(7),座中有年九十餘者,少君乃言其王父遊射處(8)。

    老人為兒時,從父識其處(9),一座盡驚。

    少君見上,上有古銅器,問少君。

    少君曰:“此器齊桓公十五年陳于柏寝(10)。

    ”已而案其刻(11),果齊桓公器,一宮盡驚,以為少君數百歲人也。

    久之,少君病死(12)。

    今世所謂得道之人,李少君之類也。

    少君死于人中,人見其屍,故知少君性壽之人也(13)。

    如少君處山林之中,入絕迹之野,獨病死于岩石之間,屍為虎狼狐狸之食,則世複以為真仙去矣。

     【注釋】 (1)李少君:字雲翼。

    漢時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舊臨淄)人。

    曾以“祠竈、辟谷、卻老”的方術,得到漢武帝的寵幸。

    祠竈:祀祭竈神。

    辟:排除、斷絕。

    辟谷:不吃五谷。

    卻:退回。

    卻老:不老,返老還童。

    上:指漢武帝。

     (2)能:而即能,故疑“能”是衍文。

    《史記·封禅書》作“能使物卻老”,可證。

    (3)錢金:疑為“金錢”之誤倒。

    《史記·封禅書》、《漢書·郊祀志》均作“金錢”,可證。

     (4)《史記·封禅書》、《漢書·郊祀志》“業”後有“而”字,可從。

    饒給:富 (5)資:憑借。

     (6)發:發現。

    這裡是猜測的意思。

     (7)武安侯:田蚡(f6n墳)。

    漢景帝王皇後弟,漢武帝即位以國舅封武安侯,官太尉。

    窦太後死,任為丞相。

     (8)《史記·封禅書》“言”下有“與”字,可從。

    王父:這裡指祖父。

     (9)疑:“從”後脫“其王”二字。

    《史記·封禅書》:“老人為兒時,從其大父”“大父”即“王父”,可一證。

    下文有“老父為兒,随其王父”,可二證。

    識(h@志):記得。

     (10)柏寝:即柏寝台。

    春秋時齊國的台名。

    台在今山東省廣饒縣内。

     (11)已而:不久。

    這裡作後來講。

    刻:銅器上的銘文。

     (12)以上事參見《史記·封禅書》、《漢書·郊祀志》。

     (13)性:生命。

    性壽:長壽。

     【譯文】 世人沒有得道的功效,而有長壽的人。

    世人看見長壽的人,學道求仙,超過百歲不死,大家就說他們成仙了。

    用什麼證明呢?像漢武帝的時候,有個李少君用祀祭竈神,不吃五谷,返老還童的方術去拜見漢武帝,武帝很敬重他。

    李少君隐瞞自己的年齡及生長的地方,常常自稱有七十歲,能夠使用藥物返老還童。

    他用方術在諸侯間到處遊說,沒有妻子。

    人們聽說他能使用藥物使人長生不老,就輪番贈送他東西,因此他經常金錢衣食用不完。

    人們都認為他不治産業卻很富足,又不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就更加争着侍奉他。

    李少君憑着奇妙的方術,善于巧妙地猜測事情,而且總是出奇地說中。

    他曾經與武安侯一道喝酒,在座的人中有位年紀九十多歲的老人,李少君卻說起跟他祖父去過的打獵的地方。

    老人還是小孩的時候,跟随他祖父打過獵,還記得是那個地方,于是滿座的人全感到吃驚。

    李少君去拜見皇上,皇上拿出一件古銅器問他。

    少君說:“這件銅器是齊桓公十五年陳列在柏寝的。

    ”後來查看銅器銘文,果然是齊桓公的銅器,整個宮中的人都感到吃驚,認為他有好幾百歲了。

    過了很久,李少君得病死了。

    現在世人認為得道的人,不過像李少君之類。

    李少君死在人世間,人們看見過他的屍體,所以知道他是長壽的人。

    如果李少君住在山林裡,去到人煙絕迹的荒野,偏偏病死在岩石之間,屍體被虎狼狐狸吃了,那麼世人又會認為他真的成仙離開人世了。

     【原文】 24·18世學道之人無少君之壽,年未至百,與衆俱死。

    愚夫無知之人,尚謂之屍解而去(1),其實不死。

    所謂屍解者,何等也(2)?謂身死精神去乎,謂身不死得免去皮膚也?如謂身死精神去乎,是與死無異,人亦仙人也;如謂不死免去皮膚乎,諸學道死者骨肉具在(3),與恒死之屍無以異也。

    夫蟬之去複育,龜之解甲,蛇之脫皮,鹿之堕角,殼皮之物解殼皮,持骨肉去,可謂屍解矣。

    今學道而死者,屍與複育相似,尚未可謂屍解。

    何則?案蟬之去複育,無以神于複育。

    況不相似複育(4),謂之屍解,蓋複虛妄失其實矣。

    太史公與李少君同世并時,少君之死,臨屍者雖非太史公,足以見其實矣。

    如實不死,屍解而去,太史公宜紀其狀,不宜言死。

    其處座中年九十老父為兒時者,少君老壽之效也。

    或少君年十四五,老父為兒,随其王父。

    少君年二百歲而死(5),何為不識?武帝去桓公鑄銅器(6),且非少君所及見也。

    或時聞宮殿之内有舊銅器,或案其刻以告之者,故見而知之。

    今時好事之人,見舊劍古鈎(7),多能名之(8),可複謂目見其鑄作之時乎? 【注釋】 (1)屍解:道家認為修道者死後,留下形骸,魂魄散去成仙,稱為屍解。

     (2)等:等同,相同。

    這裡作意思講。

     (3)具:遞修本作“俱”,可從。

     (4)不相似複育:指學道的人死去骨肉俱在,跟帶着骨肉脫殼而變成蟬的複育不一樣。

     (5)二百歲:疑為“一百歲”之誤。

    九十老父為兒時,少君年十四五,可證。

     (6)語句不完整,疑有脫文。

     (7)鈎:古代似劍而曲的一種兵器。

     (8)名:說出。

     【譯文】 社會上學道的人沒有李少君長壽,年齡還沒有到一百歲,就跟衆人一齊死去。

    笨蛋、沒有知識的人,尚且都說他們屍解成仙而去,的确沒有死。

    所謂屍解,是什麼意思呢?是說身體死了精神成仙而去呢,還是說身體沒有死隻是脫掉一層皮呢?如果說身體死了精神成仙而去,這跟一般人死沒有兩樣,那麼所有的人也都成為仙人了;如果說身體沒有死隻是脫掉一層皮,那麼凡是學道死去的人骨肉都在,跟平常人死了的屍體也沒有兩樣。

    蟬脫去幼蟲的殼,烏龜脫掉甲殼,蛇脫落一層皮,鹿退落它的角,有殼皮的動物脫掉它的殼皮,都帶着骨肉離開,這可以說是屍解了。

    如今學道而死去的人,即使屍體跟蟬的幼蟲相似,還不能夠說是屍解。

    為什麼呢?因為考察蟬脫去幼蟲時的殼,并沒有比脫殼前的幼蟲神奇。

    況且學道的人死去骨肉都在,跟蟬脫殼的幼蟲不一樣,稱他們屍解,恐怕又不符合真實情況。

    太史公司馬遷與李少君是同代同時的人,少君死的時候,到屍體旁邊哀悼的雖然不是他,他也完全知道李少君的真實情況。

    如果少君真是沒有死,隻是屍解而去,太史公應該記下當時情況,不應該說他病死。

    李少君能說出同座中九十歲老人做孩子時到過的方,這是他長壽的證明。

    或許當時少君十四五歲,老父還是孩子,常跟着他的祖父遊玩。

    少君百把歲才死,怎麼會不記得玩過的地方呢?漢武帝離齊桓公鑄造銅器時間相隔很遠,而且又不是少君親眼看見。

    或許是聽見宮中有古銅器,有人查看過那上面的刻辭而告訴了李少君,所以一看見他就知道。

    現在喜歡這類事情的人,看見古劍古鈎,大多能說出它們的時間及有關的情況,難道能又說他們親眼看見古銅器鑄造時的情況嗎? 【原文】 24·19世或言東方朔亦道人也(1),姓金氏(2),字曼倩。

    變姓易名,遊宦漢朝(3)。

    外有仕宦之名,内乃度世之人。

    此又虛也。

     【注釋】 (1)東方朔(公元前154~前93年):姓東方,名朔,字曼倩。

    平原厭次(今山東省惠民縣)人。

    西漢時文學家。

    漢武帝時,為太中大夫。

    性诙諧滑稽。

    後來關于他的傳說很多。

    善辭賦,《答客難》較為有名。

    《漢書·藝文志》雜家有《東方朔》二十篇,今散佚。

     (2)姓金氏:《風俗通義·正失》:“俗言東方朔太白星精”太白星,即是金星。

    這或許是東方朔姓金的來源。

     (3)遊宦:在外做官。

     【譯文】 社會上有人說東方朔也是得道的人,姓金,字曼倩。

    他改變姓名,到漢朝做官。

    表面上有做官的名聲,實際上卻是成仙的人。

    這話又是虛假的了。

     【原文】 24·20夫朔與少君并在武帝之時,太史公所及見也。

    少君有教道、祠竈、卻老之方(1),又名齊桓公所鑄鼎,知九十老人王父所遊射之驗,然尚無得道之實,而徒性壽遲死之人也。

    況朔無少君之方術效驗,世人何見謂之得道?案武帝之時,道人文成、五利之輩,(2),入海求仙人,索不死之藥,有道術之驗(3),故為上所信。

    朔無入海之使,無奇怪之效也。

    如使有奇,不過少君之類及文成、五利之輩耳,況謂之有道(4)?此或時偶複若少君矣,自匿所生之處,當時在朝之人不知其故,朔盛稱其年長,人見其面狀少,性又恬淡,不好仕宦,善達占蔔、射覆(5),為怪奇之戲,世人則謂之得道之人矣。

     【注釋】 (1)教:《史記·封禅書》作“谷”,可從。

    谷道:即辟谷之道。

    前文有“李少君以祠竈、辟谷、卻老方見上”,可證。

     (2)文成:齊人少翁,以神鬼方見上,被授予文成将軍。

    五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