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虛篇第二二

關燈
趙國人。

    戰國中期的法家代表人物。

    其著作現存《慎子》七篇,已不全。

     (5)蜚(f5i飛):同“飛”。

     (6)騰蛇:古代傳說中一種類似龍會飛的蛇。

     (7)螾(y!n引):同“蚓”,蚯蚓。

    今傳本《慎子》非其舊,所以沒有此四句話。

    但載于《韓非子·難勢》。

     (8)鳴:《韓非子·說難》作“柔”,可從。

     (9)狎(xi2峽):親近。

     (10)餘:“尺一”漢代人常語,故疑系“一”之聲誤。

    章錄楊校宋本作“一”,可證。

     (11)或:假使。

    嬰:觸犯。

     (12)引文參見《韓非子·說難》。

     【譯文】 《山海經》上說:在遙遠的地方,有會騎龍蛇的人。

    一般人畫龍的樣子,是馬頭蛇尾。

    像這樣說來,龍是馬蛇之類東西。

    慎子說:“飛龍能駕雲,騰蛇在霧中遊,雲散雨停,跟蚯蚓、螞蟻一樣。

    ”韓非子說:“龍這種動物很溫和,可以親近并騎它。

    然而喉下有一尺多長倒着長的鱗,人要是碰着它,龍一定要整死人。

    ”他拿蚯蚓、螞蟻來作比較,又說既然龍可以親近而騎它,那麼它是蛇、馬之類的東西,是很明白的了。

     【原文】 22·7傳曰:“纣作象箸而箕子泣(1)。

    ”泣之者,痛其極也。

    夫有象箸,必有玉杯。

    玉杯所盈,象箸所挾,則必龍肝豹胎。

    夫龍肝可食,其龍難得。

    難得則愁下,愁下則禍生,故從而痛之(2)。

    如龍神,其身不可得殺,其肝何可得食?禽獸肝胎非一,稱龍肝、豹胎者,人得食而知其味美也。

     【注釋】 (1)象箸(h)築):象牙筷子。

    引文參見《韓非子·喻老》。

     (2)從:跟随。

     【譯文】 傳書上說:“纣做象牙筷子箕子哭泣。

    ”哭泣的原因是痛心纣做得太過分了。

    因為有象牙筷子,一定會有玉石杯子。

    玉石杯子裝的,象牙筷子挾的,那一定是龍肝豹胎。

    龍肝可以吃,這龍難得。

    龍難得就會使下面的人發愁,下人發愁就會産生災禍,所以箕子接着就悲痛起來。

    如果龍是神物,它的身體不可能被殺,它的肝怎麼可能被吃呢?禽獸的肝胎不止一種,稱作龍肝、豹胎的,人得吃了就知道它們的味道很鮮美。

     【原文】 22·8春秋之時,龍見于绛郊(1)。

    魏獻子問于蔡墨曰(2):“吾聞之,蟲莫智于龍,以其不生得也。

    謂之智,信乎?對曰:“人實不知,非龍實智。

    古者畜龍,故國有豢龍氏(3),有禦龍氏。

    ”獻子曰:“是二者吾亦聞之,而不知其故。

    是何謂也?”對曰:“昔有飂叔宋(4),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嗜欲以飲食之(5),龍多歸之。

    乃擾畜龍(6),以服事舜,而錫之姓曰董(7),氏曰豢龍,封諸鬷川(8),鬷夷氏是其後也。

    故帝舜氏世有畜龍。

    及有夏,孔甲擾于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也,而未獲豢龍氏。

    有陶唐氏既衰(9),其後有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10),以事孔甲,能飲食龍。

    夏後嘉之,賜氏曰禦龍,以更豕韋之後(11)。

    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後。

    夏後烹之(12),既而使求(13)。

    懼而不得,遷于魯縣(14),範氏其後也(15)。

    ”獻子曰:“今何故無之?”對曰:“夫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

    一日失職,則死及之,失官不食。

    官宿其業,其物乃至。

    若泯棄之,物乃低伏(16),郁湮不育(17)。

    ”由此言之,龍可畜又可食也。

    可食之物,不能神矣。

    世無其官,又無董父、後、劉之人,故潛藏伏匿,出見希疏,出又乘雲,與人殊路,人謂之神。

    如存其官而有其人,則龍,牛之類也,何神之有? 【注釋】 (1)绛(ji4ng降):春秋時晉國都城,在今山西省侯門市。

     (2)魏獻子:魏舒。

    春秋時晉國大夫。

    蔡墨:即蔡史墨,又稱史墨。

    春秋時晉國太史。

    精通天文曆法及占蔔。

     (3)豢(hu4n幻)龍氏:和下文的“禦龍氏”都是因官職而得姓氏。

     (4)飂(li2o聊):古國名,即蓼(li3o了)國。

    己姓,在今山西省唐河縣西南。

    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作“安”,可從。

    叔安:飂國君主名。

     (5)食(s@飼):通“飼”。

     (6)擾:馴服。

     (7)錫:通“賜”。

    姓:上古時“姓”與“氏”是分開的,大家族系統稱“姓”,其下支脈稱“氏”。

    漢以後姓氏不分。

     (8)諸:“之于”的合音,鬷(#ng宗)川:古地名。

    在今山東省定陶縣北。

     (9)陶唐:堯所治理的地方。

    陶唐氏:即堯。

    既:已經。

     (10)劉累:一作留累,人名,堯之後代。

     (11)豕韋:一作韋。

    夏的同盟部落。

    彭姓。

    生活在今河南省滑縣東南。

    後為商湯所滅。

    以上事參見《史記集解》引賈逵語。

     (12)烹:《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作“享”,可從。

     (13)既而:不久。

     (14)魯縣:古地名。

    在今河南省魯山縣。

     (15)範氏:春秋時晉國掌權的六卿之一。

    參見《國語·晉語八》。

     (16)低:《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作“坻”,可從。

    坻(h!紙):止。

    坻伏:潛藏不出。

     (17)湮(y9n因):堵塞。

     【譯文】 春秋時候,龍在绛城郊外出現。

    魏獻子問蔡墨說:“吾聽說,動物沒有比龍更聰明,因為它不會被活捉。

    說它聰明,是真的嗎?”蔡墨回答說:“是人實在不知道它的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