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虛篇第二二

關燈
是恍恍惚惚沒有固定形體,出入沒有阻攔,根本用不着駕龍。

    如果是仙人要騎龍,天為仙人來取龍,而仙人懷有天的精氣,身輕能飛騰,像天鵝的形狀一樣,根本用不着騎龍。

    世俗稱頌黃帝能騎龍升天,這話大概是假的,就像現在說天要來取龍一樣。

     【原文】 22·4且世謂龍升天者,必謂神龍(1)。

    不神,不升天;升天,神之效也。

    天地之性,人為貴,則龍賤矣。

    貴者不神,賤者反神乎?如龍之性有神與不神,神者升天,不神者不能。

    龜蛇亦有神與不神,神龜神蛇複升天乎?且龍禀何氣而獨神?天有倉龍、白虎、朱鳥、玄武之象也(2),地亦有龍、虎、鳥、龜之物。

    四星之精,降生四獸(3)。

    虎、鳥與龜不神,龍何故獨神也?人為倮蟲之長(4),龍為鱗蟲之長(5),俱為物長,謂龍升天,人複升天乎?龍與人同,獨謂能升天者(6),謂龍神也。

    世或謂聖人神而先知,猶謂神龍能升天也。

    因謂聖人先知之明,論龍之才,謂龍升天,故其宜也。

     【注釋】 (1)謂:為,是。

     (2)倉龍、白虎、朱鳥、玄武:古人把二十八宿分屬東、西、南、北四方,認為它們構成的形狀分别像龍、虎、鳥、龜,因而取名叫倉龍、白虎、朱鳥、玄武。

    參見14·5注(9)(10)(11)(12)。

     (3)四獸:參見14·5注(14)。

     (4)倮(lu%裸):同“裸”。

    倮蟲:舊時将沒有羽毛、貝殼、鱗甲蔽身的動物叫“倮蟲”,而将“獸類”稱為“毛蟲”。

    《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其蟲倮。

    ”孫希旦“集解”雲:“凡物之無羽、毛、鱗、介、若鼃(蛙)、螾(蚓)之屬,皆倮蟲也;而人則倮蟲之最靈者。

    ”《大戴禮記·曾子天圓》:毛蟲之精者曰麟,羽蟲之精者曰鳳。

    ” (5)參見《大戴禮記·易本命》。

     (6)能:根據文意,疑“龍”之聲誤。

     【譯文】 況且社會上認為龍能升天,肯定是神龍。

    不是神物,就不會升天;能升天,就是神物的證明。

    天地間有生命的東西,人是最高貴的,相比之下而龍是低賤的。

    高貴的不是神物,低賤的反而是神物了嗎?如果龍的生命有是神物與不是神物的,是神物的能升天,不是神物的不能升天。

    那麼龜蛇也有是神物與不是神物的,神龜神蛇是不是又能升天呢?況且龍又是承受了什麼氣而偏偏是神物呢?天有倉龍、白虎、朱鳥、玄武的星象,地也有龍、虎、鳥、龜等動物。

    天上四種星的精氣,下到地上就産生了龍、虎、鳥、龜四種野獸。

    虎、鳥與龜都不是神物,為什麼龍偏偏是神物呢?人是裸露動物中的首領,龍是有鱗甲動物中的頭領,都是一類動物中的領袖,為什麼說龍能升天,人就不能升天呢?龍跟人一樣,隻說龍能升天,是不是認為龍是神物呢?世上有人說聖人是神能先知,就說神龍能升天。

    因為錯誤地認為聖人有先知的高明,于是在評論龍的本領時,就說龍能升天,本來是可以的。

     【原文】 22·5天地之間,恍惚無形,寒暑風雨之氣乃為神。

    今龍有形,有形則行,行則食,食則物之性也。

    天地之性,有形體之類,能行、食之物,不得為神。

    何以言之龍有體也?傳言:“鱗蟲三百,龍為之長(1)。

    ”龍為鱗蟲之長,安得無體?何以言之(2)?孔子曰:“龍食于清,遊于清;龜食于清,遊于濁;魚食于濁,遊于清(3)。

    丘上不及龍,下不為魚,中止其龜與(4)! 【注釋】 (1)引文參見《大戴禮記·易本命》。

     (2)上文有“何以言之龍有體也”,故疑“何以言之”下脫四字,試以“龍行食也”補。

    (3)清:《呂氏春秋·舉難》作“濁”,可從。

     (4)止:居住。

    這裡是處在的意思。

    引文參見《呂氏春秋·舉難》。

     【譯文】 天地之間,恍恍惚惚沒有固定形體的東西,像構成寒暑風雨的氣才算是神物。

    如今龍有形體,有形體就會行動,能行動就要吃東西,吃東西則是動物的本性。

    天地的生性,有形體之類,凡能行動,會吃東西的動物,不能成為神物。

    為什麼說龍是有形體的呢?傳書上說:“有鱗甲的動物三百種,龍是它們的頭。

    ”龍是鱗甲動物的頭領,怎麼會沒有形體呢?為什麼說龍會行動能吃東西呢?因為孔子說:“龍在清水中覓食,在清水中遊動;龜在清水中覓食,在渾水裡遊動;魚在渾水中覓食,在渾水中遊動。

    我上不及龍,下不是魚,處在它們中間,可能是龜吧!” 【原文】 22·6《山海經》言(1):四海之外(2),有乘龍蛇之人(3)。

    世俗畫龍之象,馬首蛇尾。

    由此言之,馬蛇之類也。

    慎子曰(4):“蜚龍乘雲(5),騰蛇遊霧(6),雲罷雨霁,與螾、蟻同矣(7)。

    ”韓子曰:“龍之為蟲也鳴(8),可狎而騎也(9)。

    然喉下有逆鱗尺餘(10),人或嬰之(11),必殺人矣(12)。

    ”比之為螾、蟻,又言蟲可狎而騎,蛇、馬之類,明矣。

     【注釋】 (1)《山海經》:我國古代地理名著。

    十八篇。

    作者不詳。

    主要内容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裡、民族、物産、藥物、祭祀、巫醫等,其中還保存了不少遠古的神話傳說。

    書中關于礦物的記載,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2)四海之外:指我國以外,很遠的地方。

     (3)這是概括《山海經》中海外東、西、南、北四經說的。

     (4)慎子:慎到(約公元前395~前315年)。

    戰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