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虛篇第二二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本篇義在駁斥龍是神物會升天的虛妄說法,故篇名為“龍虛”。
漢代盛行龍是神物,雷電擊斷樹木,劈壞房屋,是天來取龍上天的說法。
王充一面運用邏輯推理,一面引用史書,駁斥了這種虛假的說法。
他指出,龍是魚鼈一類的水生動物,有形體,能行動,會吃東西,龍肝還可以食用;古代有人會養龍,龍可供人騎坐,并沒有養龍的官,這些都證明“龍不能神,不能升天”。
還進一步指出,這種荒謬的說法之所以被廣泛流傳,一方面是“俗人智淺,好奇之性,無實可之心”,另一方面是儒者“拘俗人之議”。
【原文】 22·1盛夏之時,雷電擊折破樹木(1),發壞室屋(2),俗謂天取龍,謂龍藏于樹木之中,匿于屋室之間也。
雷電擊折樹木,發壞屋室,則龍見于外(3)。
龍見,雷取以升天。
世無愚智賢不肖,皆謂之然。
如考實之,虛妄言也。
【注釋】 (1)破:下文有“雷電擊折樹木”,故疑“破”是衍文。
(2)發:打開。
室:内室。
古人房屋内部,前為堂,後為室。
引申為房屋通稱。
(3)見:同“現”。
【譯文】 夏天最熱的時候,雷電擊斷樹木,劈壞房屋,世俗認為這是天來取龍,因為他們認為龍藏在樹木中,藏在房屋之間。
雷電擊斷樹木,劈壞房屋,那麼龍就會在外面出現。
龍出現,雷就取它升天。
世上無論是愚昧、智慧、賢良與不賢良的人,都認為是這樣。
但是如果加以考察和核實,它便是句假話。
【原文】 22·2夫天之取龍何意邪?如以龍神為天使,猶賢臣為君使也,反報有時(1),無為取也(2)。
如以龍遁逃不還(3),非神之行,天亦無用為也(4)。
如龍之性當在天,在天上者固當生子,無為複在地。
如龍有升降,降龍生子于地,子長大,天取之,則世名雷電為天怒,取龍之子,無為怒也。
【注釋】 (1)反:同“返”,回去。
(2)無為:不需要。
(3)遁(d)n盾):逃。
(4)用為:根據文意,疑“為用”之誤倒。
“無為”連文,上文有“無為取也”,下文有“無為複在地”、“無為怒也”,可證。
【譯文】 天取龍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以為龍神是上天的使者,那麼就像賢臣是君主的使臣一樣,會定時回去報告,用不着來取它。
如果認為龍會潛逃不回去,這不是神物的行為,上天也就用不着這樣做。
要是龍的本性該在天上生活,那麼在天上的本來就該在天上生子,用不着又到地上來。
如果龍有時升上天,有時降下地,降下地的龍在地上生子,子長大,上天來取它,然而世俗卻稱雷電為上天發怒。
上天來取龍子,根本用不着發怒啊。
【原文】 22·3且龍之所居,常在水澤之中,不在木中屋間。
何以知之?叔向之母曰(1):“深山大澤,實生龍蛇(2)。
”傳曰:“山緻其高,雲雨起焉。
水緻其深,蛟龍生焉(3)。
”傳又言:“禹渡于江,黃龍負船(4)。
”“荊次非渡淮(5),兩龍繞舟(6)。
”東海之上有■丘(7),勇而有力,出過神淵(8),使禦者飲馬,馬飲因沒。
訴怒,拔劍入淵追馬,見兩蛟方食其馬,乎劍擊殺兩蛟(9)。
”由是言之,蛟與龍常在淵水之中,不在木中屋間明矣。
在淵水之中,則魚鼈之類,何為上天?天之取龍,何用為哉?如以天神乘龍而行,神恍惚無形,出入無間(10),無為乘龍也。
如仙人騎龍,天為仙者取龍,則仙人含天精氣,形輕飛騰,若鴻鹄之狀(11),無為騎龍也。
世稱黃帝騎龍升天,此言蓋虛,猶今謂天取龍也。
【注釋】 (1)叔向:姓羊舌,名肸(x9西),一名叔肸,字叔向。
春秋時晉國大夫。
(2)引文參見《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3)小的稱蛟,大的稱龍。
引文參見《淮南子·人間訓》。
(4)引文參見《淮南子·精神訓》。
(5)荊:楚國的别稱。
次非:人名,一作佽非、佽飛。
引文參見《呂氏春秋·知分》。
(6)兩龍繞舟:《呂氏春秋·知分》記載,次非有一次乘船過淮河,有兩條龍繞船而行,興風作浪,被次非用劍殺死。
(7)■:疑“■”形似而誤。
■:同“菑”(@自)。
《韓詩外傳》卷十作“菑丘”可證。
菑丘(x9n心):人名。
春秋時齊王派往吳國的使臣,以勇猛聞名天下。
(8)出過:這裡是路過的意思。
(9)以上事參見《韓詩外傳》卷十。
(10)間:間隔。
這裡作阻攔講。
(11)鴻鹄(h*胡):鳥名。
天鵝。
【譯文】 況且龍居住的地方,經常在水澤裡,不在樹木之中與房屋之間。
怎麼知道呢?叔向的母親說:“深山大澤,确實有龍蛇。
”傳書上說:“山達到一定高度,雲雨就在那裡興起。
水達到一定深度,蛟與龍就在那裡産生。
”傳書上又說:“禹渡長江,看見一條黃龍背着船前進。
”“楚國的次非渡淮河,有兩條龍繞船而行。
”東海上有個叫菑丘的,勇猛有力,路過神潭,讓趕車的給馬飲水,馬一飲水就被淹沒了。
菑丘大怒,拔出寶劍跳入深潭中去追馬,看見兩條蛟正在吃他的馬,于是手持劍殺死了兩條蛟。
”從這些事情說來,蛟與龍常在深水之中,不在樹木中房屋間已經很清楚了。
龍在深水中,那就是魚鼈之類。
既然是魚鼈之類,為什麼要上天?天來取龍,又有什麼用呢?如果以為天神是駕龍行空,但神卻
漢代盛行龍是神物,雷電擊斷樹木,劈壞房屋,是天來取龍上天的說法。
王充一面運用邏輯推理,一面引用史書,駁斥了這種虛假的說法。
他指出,龍是魚鼈一類的水生動物,有形體,能行動,會吃東西,龍肝還可以食用;古代有人會養龍,龍可供人騎坐,并沒有養龍的官,這些都證明“龍不能神,不能升天”。
還進一步指出,這種荒謬的說法之所以被廣泛流傳,一方面是“俗人智淺,好奇之性,無實可之心”,另一方面是儒者“拘俗人之議”。
【原文】 22·1盛夏之時,雷電擊折破樹木(1),發壞室屋(2),俗謂天取龍,謂龍藏于樹木之中,匿于屋室之間也。
雷電擊折樹木,發壞屋室,則龍見于外(3)。
龍見,雷取以升天。
世無愚智賢不肖,皆謂之然。
如考實之,虛妄言也。
【注釋】 (1)破:下文有“雷電擊折樹木”,故疑“破”是衍文。
(2)發:打開。
室:内室。
古人房屋内部,前為堂,後為室。
引申為房屋通稱。
(3)見:同“現”。
【譯文】 夏天最熱的時候,雷電擊斷樹木,劈壞房屋,世俗認為這是天來取龍,因為他們認為龍藏在樹木中,藏在房屋之間。
雷電擊斷樹木,劈壞房屋,那麼龍就會在外面出現。
龍出現,雷就取它升天。
世上無論是愚昧、智慧、賢良與不賢良的人,都認為是這樣。
但是如果加以考察和核實,它便是句假話。
【原文】 22·2夫天之取龍何意邪?如以龍神為天使,猶賢臣為君使也,反報有時(1),無為取也(2)。
如以龍遁逃不還(3),非神之行,天亦無用為也(4)。
如龍之性當在天,在天上者固當生子,無為複在地。
如龍有升降,降龍生子于地,子長大,天取之,則世名雷電為天怒,取龍之子,無為怒也。
【注釋】 (1)反:同“返”,回去。
(2)無為:不需要。
(3)遁(d)n盾):逃。
(4)用為:根據文意,疑“為用”之誤倒。
“無為”連文,上文有“無為取也”,下文有“無為複在地”、“無為怒也”,可證。
【譯文】 天取龍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以為龍神是上天的使者,那麼就像賢臣是君主的使臣一樣,會定時回去報告,用不着來取它。
如果認為龍會潛逃不回去,這不是神物的行為,上天也就用不着這樣做。
要是龍的本性該在天上生活,那麼在天上的本來就該在天上生子,用不着又到地上來。
如果龍有時升上天,有時降下地,降下地的龍在地上生子,子長大,上天來取它,然而世俗卻稱雷電為上天發怒。
上天來取龍子,根本用不着發怒啊。
【原文】 22·3且龍之所居,常在水澤之中,不在木中屋間。
何以知之?叔向之母曰(1):“深山大澤,實生龍蛇(2)。
”傳曰:“山緻其高,雲雨起焉。
水緻其深,蛟龍生焉(3)。
”傳又言:“禹渡于江,黃龍負船(4)。
”“荊次非渡淮(5),兩龍繞舟(6)。
”東海之上有■丘(7),勇而有力,出過神淵(8),使禦者飲馬,馬飲因沒。
訴怒,拔劍入淵追馬,見兩蛟方食其馬,乎劍擊殺兩蛟(9)。
”由是言之,蛟與龍常在淵水之中,不在木中屋間明矣。
在淵水之中,則魚鼈之類,何為上天?天之取龍,何用為哉?如以天神乘龍而行,神恍惚無形,出入無間(10),無為乘龍也。
如仙人騎龍,天為仙者取龍,則仙人含天精氣,形輕飛騰,若鴻鹄之狀(11),無為騎龍也。
世稱黃帝騎龍升天,此言蓋虛,猶今謂天取龍也。
【注釋】 (1)叔向:姓羊舌,名肸(x9西),一名叔肸,字叔向。
春秋時晉國大夫。
(2)引文參見《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3)小的稱蛟,大的稱龍。
引文參見《淮南子·人間訓》。
(4)引文參見《淮南子·精神訓》。
(5)荊:楚國的别稱。
次非:人名,一作佽非、佽飛。
引文參見《呂氏春秋·知分》。
(6)兩龍繞舟:《呂氏春秋·知分》記載,次非有一次乘船過淮河,有兩條龍繞船而行,興風作浪,被次非用劍殺死。
(7)■:疑“■”形似而誤。
■:同“菑”(@自)。
《韓詩外傳》卷十作“菑丘”可證。
菑丘(x9n心):人名。
春秋時齊王派往吳國的使臣,以勇猛聞名天下。
(8)出過:這裡是路過的意思。
(9)以上事參見《韓詩外傳》卷十。
(10)間:間隔。
這裡作阻攔講。
(11)鴻鹄(h*胡):鳥名。
天鵝。
【譯文】 況且龍居住的地方,經常在水澤裡,不在樹木之中與房屋之間。
怎麼知道呢?叔向的母親說:“深山大澤,确實有龍蛇。
”傳書上說:“山達到一定高度,雲雨就在那裡興起。
水達到一定深度,蛟與龍就在那裡産生。
”傳書上又說:“禹渡長江,看見一條黃龍背着船前進。
”“楚國的次非渡淮河,有兩條龍繞船而行。
”東海上有個叫菑丘的,勇猛有力,路過神潭,讓趕車的給馬飲水,馬一飲水就被淹沒了。
菑丘大怒,拔出寶劍跳入深潭中去追馬,看見兩條蛟正在吃他的馬,于是手持劍殺死了兩條蛟。
”從這些事情說來,蛟與龍常在深水之中,不在樹木中房屋間已經很清楚了。
龍在深水中,那就是魚鼈之類。
既然是魚鼈之類,為什麼要上天?天來取龍,又有什麼用呢?如果以為天神是駕龍行空,但神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