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虛篇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下叩頭,求請台上之物。
台上之人聞其言,則憐而與之;如不聞其言,雖至誠區區(14),終無得也。
夫天去人,非徒層台之高也,湯雖自責,天安能聞知而與之雨乎?夫旱,火變也;湛(15),水異也。
堯遭洪水,可謂湛矣。
堯不自責以身禱祈,必舜、禹治之,知水變必須治也。
除湛不以禱祈,除旱亦宜如之。
由此言之,湯之禱祈不能得雨。
或時旱久,時當自雨,湯以旱久,亦适自責,世人見雨之下,随湯自責而至,則謂湯以禱祈得雨矣。
【注釋】 (1)天:根據文意,疑是“無”形近而誤。
(2)麗:拴,系。
(3)牲:犧牲,古代供祭祀用的牲畜。
(4)說(yu8悅):通“悅”。
(5)以上事參見《呂氏春秋·順民》、《荀子·大略》。
(6)諸:“之乎”的合音。
(7)诔(l7i累):祭文。
這裡指向鬼神祈求的禱詞。
(8)祗(h9支):通“祇(q0其)”,地神。
(9)引文參見《論語·述而》。
(10)大人:這裡指聖人。
(11)五常:指五行。
這裡指人體的五髒。
我國古代醫學把五髒分别配屬于五行: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
(12)瘅(d4n旦):古病名。
瘧疾的一種。
(13)層:一層堆一層的意思。
(14)區區:誠摯。
(15)湛(y0n淫):同“霪”。
久雨。
【譯文】 傳書上說:“湯遇上七年大旱,用自己做犧牲在桑山的樹林裡禱告,列舉六項過失責備自己,天才下雨。
”有人說:“大旱是五年。
”“禱告說:‘我一個人有罪,不要涉及萬民。
萬民有罪,罪在我一個人。
不要因為我一個人的昏庸,就讓上帝鬼神傷害萬民的生命。
’于是剪自己的頭發,捆自己的手,把自己作為犧牲,以此向上帝請求降福。
上帝很高興,當時就下了雨。
”說湯把自己當做犧牲在桑林禱告責備自己,以及說剪頭發捆手,把自己當作犧牲,以此向上帝請求降福,這是事實。
至于說天下雨,是因為湯責備自己,把自己當做犧牲向上帝禱告的緣故,大概是不符合事實的說法。
孔子得病,子路請求為他禱告。
孔子說:“有這樣的事嗎?”子路說:“有的。
禱詞上有:‘為你向天上的神和地下的神祈禱。
’”孔子說:“我祈禱已經很久了。
”聖人修養身心,端正操行,平常禱告的時間已經很久了,天地鬼神都知道他們沒有罪過,所以說“禱告很久了”。
《周易·乾卦·文言》上說:“聖人與天地同德行,與日月同光明,與春、夏、秋、冬四時變化同順序,與鬼神同吉兇。
”這是說聖人跟天地鬼神同德行。
如果聖人一定要祈禱才能得福,這就是說他跟天地鬼神不同德行了。
商湯和孔子都是聖人,平素祈禱的時間都很久。
孔子不讓子路禱告為他治病,商湯為什麼要用禱告來得到雨水呢?孔子一向祈禱,身體尚且還生病。
商湯也一向祈禱,整年還是大旱。
既然如此,那麼天地有水災旱災,就像人會生病一樣。
生病不可能因為責備自己而消除,水災旱災同樣不可能因為祈禱而自動免除,這是明擺着的。
商湯遭到旱災,是因為犯了過錯嗎?這就是他不與天地同德行了。
如果不是由于他的過錯招緻來的大旱,那麼,責備自己向上天禱告謝罪,也沒有什麼用處。
人的形體長七尺,身體中有五髒,會得瘧疾,狠狠地責備自己,尚且不能痊愈。
何況廣闊的天,本來就有水災和旱災,湯用七尺長的身體,心中的誠摯,責備自己禱告謝罪,怎麼能得到雨水呢?要是人在高台上,有人從高台下叩頭,請求得到台上的東西。
台上的人聽見他的話,就會憐憫給他;如果聽不見他的話,即使他誠懇到極點,最終還是得不到。
天離人,不隻高台那樣高,商湯即使責備自己,天怎麼能聽見而給他雨水呢?那幹旱,是火氣造成的災害,久雨,是水造成的災異。
堯遇到的洪水,可以說是大得很。
堯并沒有責備自己,用自己作犧牲來向上天祈禱,而是一定要舜、禹去治理它,因為他知道水災必須靠治理才會消除。
消除水患不能靠祈禱,消除旱災也應該像這樣。
由此說來,商湯的祈禱不可能得到雨水。
也許是幹旱得太久了,該當是下雨的時候,商湯由于久旱,碰巧在責備自己,世人看雨下來,是随着湯責備自己而來的,就說湯是靠祈禱得到雨水的。
【原文】 19·12傳書言:“倉颉作書,天雨粟、鬼夜哭(1)。
”此言文章興而亂漸見(2),故其妖變緻天雨粟、鬼夜哭也。
夫言天雨粟,鬼夜哭,實也。
言其應倉颉作書,虛也。
夫河出圖(3),洛出書(4),聖帝明王之瑞應也。
圖書文章與倉颉所作字畫何以異(5)?天地為圖書,倉颉作文字,業與天地同,指與鬼神合(6),何非何惡,而緻雨粟、神哭之怪(7)?使天地、鬼神惡人有書,則其出圖書,非也;天不惡人有書,作書何非而緻此怪?或時倉颉适作書,天适雨粟,鬼偶夜哭。
而雨粟,鬼神哭(8),自有所為(9)。
世見應書而至(10),則謂作書生亂敗之象,應事而動也。
天雨谷,論者謂之從天而下,變而生(11)。
如以雲雨論之,雨谷之變,不足怪也。
何以驗之?夫雲雨出于丘山(12),降散則為雨矣。
人見其從上而墜,則謂之天雨水也。
夏日則雨水,冬日天寒則雨凝而為雪,皆由雲氣發于丘山,不從天上降集于地,明矣。
夫谷之雨,猶複雲布之亦從地起(13),因與疾風俱飄,參于天(14),集于地。
人見其從天落也,則謂之“天雨谷”。
建武三十一年中(15),陳留雨谷(16),谷下蔽地。
案視谷形,若茨而黑(17),有似于稗實也。
此或時夷狄之地,生出此谷。
夷狄不粒食(18),此谷生于草野之中,成熟垂委于地(19),遭疾風暴起,吹揚與之俱飛,風衰谷集墜于中國。
中國見之,謂之雨谷(20)。
何以效之?野火燔山澤,山澤之中,草木皆燒,其葉為灰,疾風暴起,吹揚之,參天而飛,風衰葉下,集于道路,夫天雨谷者,草木葉燒飛而集之類也。
而世以為雨谷,作傳書者以變怪(21)。
天主施氣,地主産物。
有葉實可啄食者,皆地所生,非天所為也。
今谷非氣所生,須土以成,雖雲怪變,怪變因類,生地之物,更從天集(22);生天之物,可從地出乎?地之有萬物,猶天之有列星也。
星不更生于地,谷何獨生于天乎? 【注釋】 (1)引文參見《淮南子·本經訓》。
(2)文章:文字。
見:同“現”。
(3)河出圖:參見16·16注(3)。
(4)洛出書:傳說夏禹治水時,有神龜負文于背在洛水中出現。
“河出圖,洛出書”這兩句話始見于《周易·系辭上》。
洛水:發源于陝西省,流入河南省西部。
以上事參見《漢書·五行志上》。
(5)字:疑衍文。
畫(■):疑“書(■)”形近而誤。
上文言“傳書言,倉颉作書”,可一證。
《太平禦覽》卷六一八引《論衡》文作“圖書文章,與書何異”,可二證。
(6)指:通“旨”。
意思,意圖。
(7)神:上文言“天雨粟,鬼夜哭”,故疑是“鬼”之誤。
《太平禦覽》卷七四七引《論衡》文作“鬼哭”可證。
又《太平禦覽》卷七四七引《論衡》文“怪”下有“哉”字,可從。
(8)神:上文作“天雨粟,鬼夜哭”,故疑是衍文。
(9)所為:這裡表原因。
(10)應:這裡是跟随的意思。
(11)《太平禦覽》卷八三七引《論衡》文,“變”字前有“應”字,可從。
(12)雨: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太平禦覽》卷二七、卷八三七引《論衡》文,無“雨”字,可證。
(13)布:上言“如以雲雨論之”,此正其結論,故疑系“雨”之誤。
(14)參:聳立。
(15)建武:東漢光武帝年号。
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
中:《藝文類聚》卷八五、《太平禦覽》卷八三七引《論衡》文,均無此字,故疑是衍文。
(16)陳留:郡名。
西漢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置郡。
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南)。
轄境相當今河南省東至民權縣、甯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長垣縣,南至杞縣,睢縣等地。
(17)茨:即蒺藜。
這裡指蒺藜子。
(18)粒食:以谷米為食。
(19)垂:落下。
委:丢棄,散落。
(20)上文言“則謂之天雨谷”,故疑“之”後奪一“天”字。
《太平禦覽》卷八三七引《論衡》文,“之”下有“天”字,可證。
(21)以:認為。
(22)從天集:即上文的“從天而下”。
【譯文】 傳書上說:“倉颉創造文字,天上降下谷米,鬼夜晚哭泣。
”這是說文字産生而禍亂也随着出現,所以他創作文字的奇異現象導緻了天降谷,鬼夜哭頭。
說天降谷,鬼夜哭,是事實,但說那是應驗倉颉創造文字,則是假話。
黃河中出現圖,洛水中出現書,是聖帝明王吉兆的應驗。
圖書文章跟倉颉創造文字有什麼區别?天地作圖書,倉颉創造文字,所從事的跟天地相同,意圖與鬼神相合,有什麼錯,有什麼罪,卻招來天降谷、鬼夜哭的怪現象呢?如果天地、鬼神憎恨人有文字,那麼黃河中出現圖,洛水中出現書,就不對了;要是天不憎恨人有文字,創造文字又有什麼錯而會導緻這樣的怪現象呢?也許倉颉正好創造文字,天碰巧降谷,鬼偶爾夜哭。
而天降谷,鬼夜哭,自有它的原因,世人看到它們是随着文字的出現而到來的,就說創造文字産生禍亂的現象,是跟随着倉颉的事業而發生的。
天降谷,議論的人說它從天而降,是随着災變而發生。
如果用雲雨來解說,降谷的怪現象,不足奇。
用什麼來證明呢?因為雲是從山丘中産生,分散落下來就成為雨。
人看見它從天上落下來,就說天下雨了。
夏天則是雨水,冬天天冷,那雨就凝結成雪花,這都是由于雲氣在山丘中産生,而不是從天上産生降落在地上,道理是明明白白的。
那谷雨,好比重複雲雨一樣,也是從地上産生,随着跟大風一起飄揚,高入雲霄,然後再降集在地上。
人們看見它從天上落下來,就說“天降谷米”。
建武三十一年,陳留地方降谷米,谷米下來把地都遮蓋了。
察看谷米的形态,像蒺藜子但要黑些,有點類似于稗子。
這或許是邊遠的夷狄地方,出産這種谷米,夷狄不用谷米作糧食,這谷子生于荒野中,成熟後散落在地上,碰到大風突然來,吹起飄揚跟着一起飛馳,等風勢減弱谷子聚集在中原地區落下。
中原地區的人看見,就說天降谷米。
以什麼來驗證呢?野火燒山澤,山澤中草木都被燒光,樹葉成了灰,大風突然來,吹起飄揚,高高在天上紛飛,風勢減弱葉灰下落,堆集在路上。
天降谷米,就像草木的葉子被燒成灰飛上天,然後降集在地上一樣。
而一般人便以為天降谷米,作傳書的人就認為是災變的怪現象。
天主管散布氣,地主管生産物。
有葉子、有果實可以啄吃的東西,都是地上長出來的,不是上天所造的。
這谷米不是氣生成的。
而必須有土才能長成,雖說天降谷是怪現象,但怪現象都源于同類事物。
長在地上的東西,變成從天上降下來;那麼産生在天上的東西,可以從地上長出來嗎?地上有萬物,就像天上有群星一樣。
群星不會改變從地上長出來,谷米為什麼就能單獨從天上産生呢? 【原文】 19·13傳書又言:“伯益作井,龍登玄雲(1),神栖昆侖(2)。
”言龍井有害(3),故龍神為變也(4)。
夫言龍登玄雲,實也。
言神栖昆侖,又言為作井之故,龍登神去,虛也。
夫作井而飲,耕田而食,則一實也。
伯益作井,緻有變動,始為耕耘者(5),何故無變?神農之桡木為耒(6),教民耕耨(7),民始食谷,谷始播種,耕土以為田,鑿地以為井。
井出水以救渴,田出谷以拯饑,天地鬼神所欲為也,龍何故登玄雲?神何故栖昆侖?夫龍之登玄雲,古今有之,非始益作井而乃登也。
方今盛夏,雷雨時至,龍多登雲。
雲龍相應(8),龍乘雲雨而行,物類相緻,非有為也。
堯時(9),五十之民擊壤于塗(10)。
觀者曰:“大哉,堯之德也!”擊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堯何等力?”堯時已有井矣。
唐、虞之時,豢龍禦龍,龍常在朝。
夏末政衰,龍乃隐伏。
非益鑿井,龍登雲也。
所謂神者,何神也?百神皆是。
百神何故惡人為井?使神與人同,則亦宜有飲之欲。
有飲之欲,憎井而去,非其實也。
夫益殆不鑿井,龍不為鑿井登雲,神不栖于昆侖,傳書意妄(11),造生之也。
【注釋】 (1)玄:深,厚。
(2)引文參見《淮南子·本經訓》。
(3)龍:此言龍、神因作井有害而去,故疑“龍”系“作”之誤。
下文雲“為作井之故,龍登神去”,可證。
(4)變:害。
(5)耕:種田。
耘(y*n雲):除草。
(6)神農:神農氏。
傳說中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
相傳遠古人以采集漁獵為生,神農用木制成耒、耜,教其農業生産。
又傳他曾嘗百草,發現藥材,教人治病。
一說神農氏即炎帝。
桡(n2o撓)木:彎曲的木頭。
耒(l7i蕾):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像木叉。
(7)耨(n^u):用耨(古代一種鋤草工具)來鋤草。
(8)《太平禦覽》卷二二引《
台上之人聞其言,則憐而與之;如不聞其言,雖至誠區區(14),終無得也。
夫天去人,非徒層台之高也,湯雖自責,天安能聞知而與之雨乎?夫旱,火變也;湛(15),水異也。
堯遭洪水,可謂湛矣。
堯不自責以身禱祈,必舜、禹治之,知水變必須治也。
除湛不以禱祈,除旱亦宜如之。
由此言之,湯之禱祈不能得雨。
或時旱久,時當自雨,湯以旱久,亦适自責,世人見雨之下,随湯自責而至,則謂湯以禱祈得雨矣。
【注釋】 (1)天:根據文意,疑是“無”形近而誤。
(2)麗:拴,系。
(3)牲:犧牲,古代供祭祀用的牲畜。
(4)說(yu8悅):通“悅”。
(5)以上事參見《呂氏春秋·順民》、《荀子·大略》。
(6)諸:“之乎”的合音。
(7)诔(l7i累):祭文。
這裡指向鬼神祈求的禱詞。
(8)祗(h9支):通“祇(q0其)”,地神。
(9)引文參見《論語·述而》。
(10)大人:這裡指聖人。
(11)五常:指五行。
這裡指人體的五髒。
我國古代醫學把五髒分别配屬于五行: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
(12)瘅(d4n旦):古病名。
瘧疾的一種。
(13)層:一層堆一層的意思。
(14)區區:誠摯。
(15)湛(y0n淫):同“霪”。
久雨。
【譯文】 傳書上說:“湯遇上七年大旱,用自己做犧牲在桑山的樹林裡禱告,列舉六項過失責備自己,天才下雨。
”有人說:“大旱是五年。
”“禱告說:‘我一個人有罪,不要涉及萬民。
萬民有罪,罪在我一個人。
不要因為我一個人的昏庸,就讓上帝鬼神傷害萬民的生命。
’于是剪自己的頭發,捆自己的手,把自己作為犧牲,以此向上帝請求降福。
上帝很高興,當時就下了雨。
”說湯把自己當做犧牲在桑林禱告責備自己,以及說剪頭發捆手,把自己當作犧牲,以此向上帝請求降福,這是事實。
至于說天下雨,是因為湯責備自己,把自己當做犧牲向上帝禱告的緣故,大概是不符合事實的說法。
孔子得病,子路請求為他禱告。
孔子說:“有這樣的事嗎?”子路說:“有的。
禱詞上有:‘為你向天上的神和地下的神祈禱。
’”孔子說:“我祈禱已經很久了。
”聖人修養身心,端正操行,平常禱告的時間已經很久了,天地鬼神都知道他們沒有罪過,所以說“禱告很久了”。
《周易·乾卦·文言》上說:“聖人與天地同德行,與日月同光明,與春、夏、秋、冬四時變化同順序,與鬼神同吉兇。
”這是說聖人跟天地鬼神同德行。
如果聖人一定要祈禱才能得福,這就是說他跟天地鬼神不同德行了。
商湯和孔子都是聖人,平素祈禱的時間都很久。
孔子不讓子路禱告為他治病,商湯為什麼要用禱告來得到雨水呢?孔子一向祈禱,身體尚且還生病。
商湯也一向祈禱,整年還是大旱。
既然如此,那麼天地有水災旱災,就像人會生病一樣。
生病不可能因為責備自己而消除,水災旱災同樣不可能因為祈禱而自動免除,這是明擺着的。
商湯遭到旱災,是因為犯了過錯嗎?這就是他不與天地同德行了。
如果不是由于他的過錯招緻來的大旱,那麼,責備自己向上天禱告謝罪,也沒有什麼用處。
人的形體長七尺,身體中有五髒,會得瘧疾,狠狠地責備自己,尚且不能痊愈。
何況廣闊的天,本來就有水災和旱災,湯用七尺長的身體,心中的誠摯,責備自己禱告謝罪,怎麼能得到雨水呢?要是人在高台上,有人從高台下叩頭,請求得到台上的東西。
台上的人聽見他的話,就會憐憫給他;如果聽不見他的話,即使他誠懇到極點,最終還是得不到。
天離人,不隻高台那樣高,商湯即使責備自己,天怎麼能聽見而給他雨水呢?那幹旱,是火氣造成的災害,久雨,是水造成的災異。
堯遇到的洪水,可以說是大得很。
堯并沒有責備自己,用自己作犧牲來向上天祈禱,而是一定要舜、禹去治理它,因為他知道水災必須靠治理才會消除。
消除水患不能靠祈禱,消除旱災也應該像這樣。
由此說來,商湯的祈禱不可能得到雨水。
也許是幹旱得太久了,該當是下雨的時候,商湯由于久旱,碰巧在責備自己,世人看雨下來,是随着湯責備自己而來的,就說湯是靠祈禱得到雨水的。
【原文】 19·12傳書言:“倉颉作書,天雨粟、鬼夜哭(1)。
”此言文章興而亂漸見(2),故其妖變緻天雨粟、鬼夜哭也。
夫言天雨粟,鬼夜哭,實也。
言其應倉颉作書,虛也。
夫河出圖(3),洛出書(4),聖帝明王之瑞應也。
圖書文章與倉颉所作字畫何以異(5)?天地為圖書,倉颉作文字,業與天地同,指與鬼神合(6),何非何惡,而緻雨粟、神哭之怪(7)?使天地、鬼神惡人有書,則其出圖書,非也;天不惡人有書,作書何非而緻此怪?或時倉颉适作書,天适雨粟,鬼偶夜哭。
而雨粟,鬼神哭(8),自有所為(9)。
世見應書而至(10),則謂作書生亂敗之象,應事而動也。
天雨谷,論者謂之從天而下,變而生(11)。
如以雲雨論之,雨谷之變,不足怪也。
何以驗之?夫雲雨出于丘山(12),降散則為雨矣。
人見其從上而墜,則謂之天雨水也。
夏日則雨水,冬日天寒則雨凝而為雪,皆由雲氣發于丘山,不從天上降集于地,明矣。
夫谷之雨,猶複雲布之亦從地起(13),因與疾風俱飄,參于天(14),集于地。
人見其從天落也,則謂之“天雨谷”。
建武三十一年中(15),陳留雨谷(16),谷下蔽地。
案視谷形,若茨而黑(17),有似于稗實也。
此或時夷狄之地,生出此谷。
夷狄不粒食(18),此谷生于草野之中,成熟垂委于地(19),遭疾風暴起,吹揚與之俱飛,風衰谷集墜于中國。
中國見之,謂之雨谷(20)。
何以效之?野火燔山澤,山澤之中,草木皆燒,其葉為灰,疾風暴起,吹揚之,參天而飛,風衰葉下,集于道路,夫天雨谷者,草木葉燒飛而集之類也。
而世以為雨谷,作傳書者以變怪(21)。
天主施氣,地主産物。
有葉實可啄食者,皆地所生,非天所為也。
今谷非氣所生,須土以成,雖雲怪變,怪變因類,生地之物,更從天集(22);生天之物,可從地出乎?地之有萬物,猶天之有列星也。
星不更生于地,谷何獨生于天乎? 【注釋】 (1)引文參見《淮南子·本經訓》。
(2)文章:文字。
見:同“現”。
(3)河出圖:參見16·16注(3)。
(4)洛出書:傳說夏禹治水時,有神龜負文于背在洛水中出現。
“河出圖,洛出書”這兩句話始見于《周易·系辭上》。
洛水:發源于陝西省,流入河南省西部。
以上事參見《漢書·五行志上》。
(5)字:疑衍文。
畫(■):疑“書(■)”形近而誤。
上文言“傳書言,倉颉作書”,可一證。
《太平禦覽》卷六一八引《論衡》文作“圖書文章,與書何異”,可二證。
(6)指:通“旨”。
意思,意圖。
(7)神:上文言“天雨粟,鬼夜哭”,故疑是“鬼”之誤。
《太平禦覽》卷七四七引《論衡》文作“鬼哭”可證。
又《太平禦覽》卷七四七引《論衡》文“怪”下有“哉”字,可從。
(8)神:上文作“天雨粟,鬼夜哭”,故疑是衍文。
(9)所為:這裡表原因。
(10)應:這裡是跟随的意思。
(11)《太平禦覽》卷八三七引《論衡》文,“變”字前有“應”字,可從。
(12)雨: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太平禦覽》卷二七、卷八三七引《論衡》文,無“雨”字,可證。
(13)布:上言“如以雲雨論之”,此正其結論,故疑系“雨”之誤。
(14)參:聳立。
(15)建武:東漢光武帝年号。
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
中:《藝文類聚》卷八五、《太平禦覽》卷八三七引《論衡》文,均無此字,故疑是衍文。
(16)陳留:郡名。
西漢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置郡。
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南)。
轄境相當今河南省東至民權縣、甯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長垣縣,南至杞縣,睢縣等地。
(17)茨:即蒺藜。
這裡指蒺藜子。
(18)粒食:以谷米為食。
(19)垂:落下。
委:丢棄,散落。
(20)上文言“則謂之天雨谷”,故疑“之”後奪一“天”字。
《太平禦覽》卷八三七引《論衡》文,“之”下有“天”字,可證。
(21)以:認為。
(22)從天集:即上文的“從天而下”。
【譯文】 傳書上說:“倉颉創造文字,天上降下谷米,鬼夜晚哭泣。
”這是說文字産生而禍亂也随着出現,所以他創作文字的奇異現象導緻了天降谷,鬼夜哭頭。
說天降谷,鬼夜哭,是事實,但說那是應驗倉颉創造文字,則是假話。
黃河中出現圖,洛水中出現書,是聖帝明王吉兆的應驗。
圖書文章跟倉颉創造文字有什麼區别?天地作圖書,倉颉創造文字,所從事的跟天地相同,意圖與鬼神相合,有什麼錯,有什麼罪,卻招來天降谷、鬼夜哭的怪現象呢?如果天地、鬼神憎恨人有文字,那麼黃河中出現圖,洛水中出現書,就不對了;要是天不憎恨人有文字,創造文字又有什麼錯而會導緻這樣的怪現象呢?也許倉颉正好創造文字,天碰巧降谷,鬼偶爾夜哭。
而天降谷,鬼夜哭,自有它的原因,世人看到它們是随着文字的出現而到來的,就說創造文字産生禍亂的現象,是跟随着倉颉的事業而發生的。
天降谷,議論的人說它從天而降,是随着災變而發生。
如果用雲雨來解說,降谷的怪現象,不足奇。
用什麼來證明呢?因為雲是從山丘中産生,分散落下來就成為雨。
人看見它從天上落下來,就說天下雨了。
夏天則是雨水,冬天天冷,那雨就凝結成雪花,這都是由于雲氣在山丘中産生,而不是從天上産生降落在地上,道理是明明白白的。
那谷雨,好比重複雲雨一樣,也是從地上産生,随着跟大風一起飄揚,高入雲霄,然後再降集在地上。
人們看見它從天上落下來,就說“天降谷米”。
建武三十一年,陳留地方降谷米,谷米下來把地都遮蓋了。
察看谷米的形态,像蒺藜子但要黑些,有點類似于稗子。
這或許是邊遠的夷狄地方,出産這種谷米,夷狄不用谷米作糧食,這谷子生于荒野中,成熟後散落在地上,碰到大風突然來,吹起飄揚跟着一起飛馳,等風勢減弱谷子聚集在中原地區落下。
中原地區的人看見,就說天降谷米。
以什麼來驗證呢?野火燒山澤,山澤中草木都被燒光,樹葉成了灰,大風突然來,吹起飄揚,高高在天上紛飛,風勢減弱葉灰下落,堆集在路上。
天降谷米,就像草木的葉子被燒成灰飛上天,然後降集在地上一樣。
而一般人便以為天降谷米,作傳書的人就認為是災變的怪現象。
天主管散布氣,地主管生産物。
有葉子、有果實可以啄吃的東西,都是地上長出來的,不是上天所造的。
這谷米不是氣生成的。
而必須有土才能長成,雖說天降谷是怪現象,但怪現象都源于同類事物。
長在地上的東西,變成從天上降下來;那麼産生在天上的東西,可以從地上長出來嗎?地上有萬物,就像天上有群星一樣。
群星不會改變從地上長出來,谷米為什麼就能單獨從天上産生呢? 【原文】 19·13傳書又言:“伯益作井,龍登玄雲(1),神栖昆侖(2)。
”言龍井有害(3),故龍神為變也(4)。
夫言龍登玄雲,實也。
言神栖昆侖,又言為作井之故,龍登神去,虛也。
夫作井而飲,耕田而食,則一實也。
伯益作井,緻有變動,始為耕耘者(5),何故無變?神農之桡木為耒(6),教民耕耨(7),民始食谷,谷始播種,耕土以為田,鑿地以為井。
井出水以救渴,田出谷以拯饑,天地鬼神所欲為也,龍何故登玄雲?神何故栖昆侖?夫龍之登玄雲,古今有之,非始益作井而乃登也。
方今盛夏,雷雨時至,龍多登雲。
雲龍相應(8),龍乘雲雨而行,物類相緻,非有為也。
堯時(9),五十之民擊壤于塗(10)。
觀者曰:“大哉,堯之德也!”擊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堯何等力?”堯時已有井矣。
唐、虞之時,豢龍禦龍,龍常在朝。
夏末政衰,龍乃隐伏。
非益鑿井,龍登雲也。
所謂神者,何神也?百神皆是。
百神何故惡人為井?使神與人同,則亦宜有飲之欲。
有飲之欲,憎井而去,非其實也。
夫益殆不鑿井,龍不為鑿井登雲,神不栖于昆侖,傳書意妄(11),造生之也。
【注釋】 (1)玄:深,厚。
(2)引文參見《淮南子·本經訓》。
(3)龍:此言龍、神因作井有害而去,故疑“龍”系“作”之誤。
下文雲“為作井之故,龍登神去”,可證。
(4)變:害。
(5)耕:種田。
耘(y*n雲):除草。
(6)神農:神農氏。
傳說中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
相傳遠古人以采集漁獵為生,神農用木制成耒、耜,教其農業生産。
又傳他曾嘗百草,發現藥材,教人治病。
一說神農氏即炎帝。
桡(n2o撓)木:彎曲的木頭。
耒(l7i蕾):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像木叉。
(7)耨(n^u):用耨(古代一種鋤草工具)來鋤草。
(8)《太平禦覽》卷二二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