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虛篇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伯奇不能緻寒,鄒衍何人,獨能雨霜(7)?被逐之冤,尚未足言。
申生伏劍(8),子胥刎頸,實孝而賜死,誠忠而被誅。
且臨死時皆有聲辭(9),聲辭出口,與仰天歎無異。
天不為二子感動(10),獨為鄒衍動,豈天痛見拘,不悲流血哉!伯奇冤痛相似而感動不同也(11)?夫熯一炬火爨一镬水(12),終日不能熱也;倚一尺冰置庖廚中(13),終夜不能寒也。
何則?微小之感不能動大巨也。
今鄒衍之歎,不過如一炬、尺冰,而皇天巨大,不徒镬水,庖廚之醜類也(14)。
一仰天歎,天為隕霜,何天之易感,霜之易降也?夫哀與樂同,喜與怒均。
衍興怨痛,使天下霜,使衍蒙非望之賞,仰天而笑,能以冬時使天熱乎?變複之家曰(15):“人君秋賞則溫,複罰則寒。
”寒不累時則霜不降,溫不兼日則冰不釋(16)。
一夫冤而一歎,天辄下霜,何氣之易變,時之易轉也?寒溫自有時,不合變複之家。
且從變複之說,或時燕王好用刑(17),寒氣應至;而衍囚拘而歎,歎時霜适自下。
世見适歎而霜下,則謂鄒衍歎之緻也。
【注釋】 (1)以上事參見《後漢書·劉瑜傳》注引《淮南子》。
(2)雨:此複述上文“仰天而歎,天為隕霜”。
故疑“雨”是隕(霣)的殘字。
又下文“一仰天歎,天為隕霜”,可證。
(3)解:這裡是發出的意思。
籲嗟(x&ji5虛接):歎氣的聲音。
(4)壹:同“一”。
(5)曾子:參見2·2注(18)。
他以孝著稱,但卻經常受到父母的歧視和虐待。
伯奇:參見2·5注(20)。
(6)上文言“曾子見疑”、“伯奇被逐”,故疑本句“疑”字下奪一“逐”字。
本句“疑、逐與拘同”和下句“吟、歌與歎等”正好對文,可證。
(7)雨:疑作“隕”。
詳見注(2)。
(8)申生:春秋時晉獻公的太子。
獻公寵愛骊姬,而骊姬想立她的兒子奚齊,便誣陷申生,申生自殺。
參見《史記·晉世家》。
(9)參見《國語·晉語二》、《史記·吳太伯世家》。
(10)動:疑是衍文。
本句“不為二子感”,正好與下文“獨為鄒衍動”對文,可證。
(11)伯奇:根據文意,疑“伯”為“何”之形誤,“奇”為“其”之音誤。
(12)熯(h4n汗):焚燒。
這裡是點燃的意思,爨(c)an竄):用火煮東西。
镬(hu^或):古時指無足的鼎,作用相當于今天的大鍋。
(13)倚:《白孔六帖》卷三引《論衡》文作“持”,可從。
(14)醜:類似。
(15)變複之家:指主張用祭祀祈禱來消除自然災害和異常現象的人。
(16)兼:這裡是連續積累的意思。
(17)燕王:指燕惠王。
【譯文】 傳書上說:“鄒衍沒有罪,卻被燕王囚禁,正當夏天五月,仰天長歎,天因此降霜。
”這跟杞梁妻痛哭使城崩塌,沒有什麼不同。
說他沒有罪被囚禁,正值夏天而仰天長歎,是事實;說上天為此而降霜,不是事實。
萬人張口一齊發出歎氣聲,尚且不能感動上天;鄒衍一個人受冤枉歎一口氣,怎麼就會下霜呢?鄒衍的冤枉不會超過曾子和伯奇。
曾子被疑忌就低聲哀吟,伯奇被放逐就高聲悲歌。
疑忌、放逐跟囚禁一樣,哀吟、悲歌與歎氣等同。
曾子和伯奇不能招緻寒冷,鄒衍是什麼人,唯獨他能降霜?被放逐的冤枉,尚且不值得說。
申生自殺,伍子胥割頸,一個忠心孝敬被賜死,一個真心效忠被誅殺。
臨死的時候他們都有話說,話說出口,與仰天長歎沒有兩樣。
上天不被他二人感動,唯獨被鄒衍感動,難道是上天痛心被囚禁,而不哀憐流血嗎!為什麼那冤屈悲痛相似而上天所感動不一樣呢?點一個火把燒一大鍋水,整天不會熱;拿一尺冰放在廚房中,整夜不會冷。
為什麼呢?因為微弱的感觸不能觸動巨大的東西。
現在鄒衍的歎氣,不過像一個火把、一尺冰,而上天的巨大,不隻像一鍋水及廚房一類東西。
一仰天長歎,天就會降霜,是什麼天這樣容易感動,是什麼霜這樣容易降下?悲哀跟快樂相同,歡喜與憤怒一樣。
鄒衍發出怨痛的聲音,能使天降霜,那麼假使鄒衍受到意外的賞賜,仰天大笑,能在冬天使天變熱嗎?談變複的人說:“人之君子秋天受賞則天氣溫暖,夏天被罰則天氣寒冷。
”寒氣不累積多時則霜不會降,暖氣不連續幾天則冰不會化。
一個人被冤枉而歎一口氣,天就下霜,是什麼氣候這樣容易改變,是什麼時節這樣容易轉變?氣候的寒冷與溫暖自有一定時節,這與談變複的人的說法是不相合的。
姑且聽從變複的說法,或許燕惠王好用刑,寒冷的氣候應該來了;而鄒衍被囚禁長歎,歎氣時霜正好自己降下。
世人看見正好在鄒衍歎氣的時候霜下起來了,就說是鄒衍歎氣所導緻的。
【原文】 19·9傳書言:“師曠奏《白雪》之曲(1),而神物下降,風雨暴至,平公因之癃病(2),晉國赤地(3)。
”或言:“師曠《清角》之曲(4),一奏之,有雲從西北起;再奏之,大風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5),堕廊瓦(6),坐者散走。
平公恐懼,伏乎廊室(7),晉國大旱,赤地三年,平公癃病(8)。
”夫《白雪》與《清角》,或同曲而異名,其禍敗同一實也。
傳書之家,載以為是,世俗觀見,信以為然。
原省其實,殆虛言也。
夫《清角》,何音之聲而緻此(9)?“《清角》,木音也(10),故緻風。
而如木為風,雨與風俱。
”三尺之木,數弦之聲,感動天地,何其神也!此複一哭崩城,一歎下霜之類也。
師曠能鼓《清角》,必有所受,非能質性生出之也。
其初受學之時,宿昔習弄(11),非直一再奏也。
審如傳書之言,師曠學《清角》時,風雨當至也(12)。
【注釋】 (1)《白雪》:古樂曲名。
商調曲,傳說為師曠所作。
瑟譜最早見于《神奇秘譜》。
解題稱“《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
” (2)平公:晉平公。
名彪,春秋時晉國君主。
公元前557~前532年在位。
癃(l¥ng隆)病:一種手腳不靈活的病。
(3)以上參見《淮南子·覽冥訓》。
(4)《清角》:古曲調名。
(5)俎((組):古代禮器。
祭祀時用來裝牛羊等祭品。
豆:古代食器、禮器。
祭祀時用來裝肉食。
(6)堕:落。
廊:連于正堂兩側的低屋。
(7)乎:《韓非子·十過》和《史記·樂書》均作“于”,可從。
(8)以上事參見《韓非子·十過》。
(9)前文“燕太子丹何人,而能動天”,與此句例同,故疑“而”後奪一“能”字。
(10)“清角”以下十七字是王充回答上文的假設之詞,故疑“清”上奪一“曰”字。
《清角》,木音也:陰陽五行家将金木水火土五行,跟宮商角徵羽五音相配,認為角屬木。
(11)宿昔:素常,平素。
(12)當():根據文意,疑是“常”形近而誤。
【譯文】 傳書上說:“師曠演奏《白雪》曲,神物從天而降,風雨突然而來,晉平公因此得了手腳麻痹的病,晉國地上則寸草不生。
”有人說:“師曠的《清角》曲,開始演奏,就有雲從西北面升起;再次演奏,大風來,大雨随之而到,吹裂帷幕,砸壞俎、豆,把廊上的瓦刮了下來,坐着的人紛紛逃散。
晉平公感到恐懼,趴在廊室裡,接着晉國大旱,三年地上寸草不生,平公也得了手腳麻痹的病。
看來《白雪》和《清角》也許是同曲異名,因為它們災禍的情況相同。
解釋儒家經典的人,把它當作對的東西記載下來,社會上一般人看見,相信以為就是如此。
要是研究考察一下它的實際情況,大概是句假話。
那麼《清角》是什麼聲音能導緻它這樣呢?要說“《清角》是木音,所以能招緻風産生。
如果木能招風,雨就會跟風一起來。
”三尺長的一把木琴,幾根弦發出的聲音,就能感動天地,怎麼這樣神奇啊!這還是一哭就使城崩塌,一歎氣就使天下霜之類。
師曠能彈奏《清角》,肯定有傳授的人,不可能是本性生就出來的。
他開始接受學習的時候,經常練習,不隻一次兩次地彈奏過。
考察一下,如果确實像傳書所說的,那麼師曠學奏《清角》時,風雨就一定會經常到來。
【原文】 19·10傳書言:“瓠芭鼓瑟(1),淵魚出聽;師曠鼓琴(2),六馬仰秣(3)。
”或言:“師曠鼓《清角》(4),一奏之,有玄鶴二八,自南方來,集于廊門之危(5);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音中宮商之聲(6),聲籲于天(7)。
平公大悅,坐者皆喜(8)。
”《尚書》曰:“擊石拊石(9),百獸率舞。
”此雖奇怪,然尚可信。
何則?鳥獸好悲聲(10),耳與人耳同也。
禽獸見人欲食(11),亦欲食之;聞人之樂,何為不樂?然而魚聽、仰秣,玄鶴延頸,百獸率舞,蓋且其實。
風雨之至,晉國大旱,赤地三年,平公癃病,殆虛言也。
或時奏《清角》時,天偶風雨,風雨之後,晉國适旱;平公好樂,喜笑過度,偶發癃病。
傳書之家信以為然,世人觀見,遂以為實。
實者樂聲不能緻此。
何以驗之?風雨暴至,是陰陽亂也。
樂能亂陰陽,則亦能調陰陽也。
王者何須修身正行,擴施善政?使鼓調陰陽之曲,和氣自至,太平自立矣。
【注釋】 (1)瓠(h)護)芭:傳說是楚國人,善彈琴。
瑟(s8色):古代一種像琴的多弦樂器。
(2)師曠:據《荀子·勸學》、《淮南子·說山訓》等書載,鼓琴使六馬仰秣的是伯牙,非師曠。
(3)六馬:很多馬。
秣(m^末):這裡是喂馬吃飼料的意思。
引文參見《荀子·勸學》、《淮南子·說山訓》。
(4)清角:疑作“清徵”。
上文言奏“清角”,雲起,風雨至。
此言玄鶴來,與奏“清角”是兩回事。
《韓非子·十過》、《風俗通義·聲音》均謂奏“清徵”之曲,有玄鶴來,可證。
(5)危:屋脊。
(6)宮商:這裡以宮商代稱宮、商、角、徵、羽五音。
(7)籲:驚。
(8)引文參見《韓非子·十過》。
(9)石:即石磬(q@ng慶),一種石制的樂器。
拊(f[撫):輕輕地敲擊。
(10)悲聲:動聽的聲音。
(11)欲:根據文意,疑“飲”形近而誤。
【譯文】 傳書上說:“瓠芭彈瑟,深淵裡的魚會冒出水面來聽;伯牙奏琴,正在吃料的馬也擡起頭來聽。
”有人說:“師曠彈奏《清徵》,開始演奏,有十六隻黑鶴從南方飛來,在廊門的脊上停留;再演奏黑鶴就排成隊;第三次演奏,黑鶴群便伸長脖子鳴叫,舒展翅膀起舞,樂音中符合五音的聲音,響徹天空。
晉平公很高興,在坐的都歡喜。
”《尚書·舜典》上說:“敲擊着石磬,使各種獸類一齊起舞。
”這雖然使人奇怪,然則尚且可信。
為什麼呢?因為鳥獸喜好動聽的聲音,它們的耳朵與人的耳朵一樣。
禽獸看見人的食物,也想吃;聽到人的樂曲,為什麼要不快樂呢?雖然魚冒出水面來聽,吃料的馬擡着頭聽,黑鶴伸長脖子鳴叫,各種獸類一齊起舞,這些大概接近其真實。
但狂風暴雨的到來,晉國大旱,地上三年寸草不長,晉平公得手腳麻痹的病,大概是假話。
也許彈奏《清角》的時候,天正好要刮風下雨,風雨過後,晉國碰巧遭上大旱;晉平公喜歡聽樂曲,喜笑過度,偶然得了手腳麻痹的病。
解釋儒家經典的人,相信認為是這樣,世人看了,就更認為是事實了。
事實上,樂聲不可能招緻這樣。
用什麼來證明呢?風雨突然到來,這是陰陽錯亂。
樂聲能使陰陽錯亂,那麼也能使陰陽調和。
既然如此作君王的又何必要修養身心,端正操行,廣泛施行善政呢?隻要讓人彈奏能調和陰陽的曲子,調和之氣自然到來,太平景象自然就會呈現。
【原文】 19·11傳書言:“湯遭七年旱,以身禱于桑林,自責以六過,天乃雨。
”或言:“五年。
”“禱辭曰:‘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
萬夫有罪,在餘一人。
天以一人之不敏(1),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
于是剪其發,麗其手(2),自以為牲(3),用祈福于上帝。
上帝甚說(4),時雨乃至(5)。
”言湯以身禱于桑林自責,若言剪發麗手,自以為牲,用祈福于帝者;實也。
言雨至,為湯自責以身禱之故,殆虛言也。
孔子疾病,子路請禱。
孔子曰:“有諸(6)?”子路曰:“有之。
诔曰(7):‘禱爾于上下神祗(8)。
’”孔子曰:“丘之禱久矣(9)。
”聖人修身正行,素禱之日久,天地鬼神知其無罪,故白“禱久矣”。
《易》曰:“大人與天地合其德(10),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叙,與鬼神合其吉兇。
”此言聖人與天地鬼神同德行也。
即須禱以得福,是不同也。
湯與孔子俱聖人也,皆素禱之日久。
孔子不使子路禱以治病,湯何能以禱得雨?孔子素禱,身猶疾病。
湯亦素禱,歲猶大旱。
然則天地之有水旱,猶人之有疾病也。
疾病不可以自責除,水旱不可以禱謝去,明矣。
湯之緻旱,以過乎?是不與天地同德也。
今不以過緻旱乎?自責禱謝,亦無益也。
人形長七尺,形中有五常(11),有瘅熱之病(12),深自克責,猶不能愈,況以廣大之天,自有水旱之變,湯用七尺之形,形中之誠,自責禱謝,安能得雨邪?人在層台之上(13),人從層台
申生伏劍(8),子胥刎頸,實孝而賜死,誠忠而被誅。
且臨死時皆有聲辭(9),聲辭出口,與仰天歎無異。
天不為二子感動(10),獨為鄒衍動,豈天痛見拘,不悲流血哉!伯奇冤痛相似而感動不同也(11)?夫熯一炬火爨一镬水(12),終日不能熱也;倚一尺冰置庖廚中(13),終夜不能寒也。
何則?微小之感不能動大巨也。
今鄒衍之歎,不過如一炬、尺冰,而皇天巨大,不徒镬水,庖廚之醜類也(14)。
一仰天歎,天為隕霜,何天之易感,霜之易降也?夫哀與樂同,喜與怒均。
衍興怨痛,使天下霜,使衍蒙非望之賞,仰天而笑,能以冬時使天熱乎?變複之家曰(15):“人君秋賞則溫,複罰則寒。
”寒不累時則霜不降,溫不兼日則冰不釋(16)。
一夫冤而一歎,天辄下霜,何氣之易變,時之易轉也?寒溫自有時,不合變複之家。
且從變複之說,或時燕王好用刑(17),寒氣應至;而衍囚拘而歎,歎時霜适自下。
世見适歎而霜下,則謂鄒衍歎之緻也。
【注釋】 (1)以上事參見《後漢書·劉瑜傳》注引《淮南子》。
(2)雨:此複述上文“仰天而歎,天為隕霜”。
故疑“雨”是隕(霣)的殘字。
又下文“一仰天歎,天為隕霜”,可證。
(3)解:這裡是發出的意思。
籲嗟(x&ji5虛接):歎氣的聲音。
(4)壹:同“一”。
(5)曾子:參見2·2注(18)。
他以孝著稱,但卻經常受到父母的歧視和虐待。
伯奇:參見2·5注(20)。
(6)上文言“曾子見疑”、“伯奇被逐”,故疑本句“疑”字下奪一“逐”字。
本句“疑、逐與拘同”和下句“吟、歌與歎等”正好對文,可證。
(7)雨:疑作“隕”。
詳見注(2)。
(8)申生:春秋時晉獻公的太子。
獻公寵愛骊姬,而骊姬想立她的兒子奚齊,便誣陷申生,申生自殺。
參見《史記·晉世家》。
(9)參見《國語·晉語二》、《史記·吳太伯世家》。
(10)動:疑是衍文。
本句“不為二子感”,正好與下文“獨為鄒衍動”對文,可證。
(11)伯奇:根據文意,疑“伯”為“何”之形誤,“奇”為“其”之音誤。
(12)熯(h4n汗):焚燒。
這裡是點燃的意思,爨(c)an竄):用火煮東西。
镬(hu^或):古時指無足的鼎,作用相當于今天的大鍋。
(13)倚:《白孔六帖》卷三引《論衡》文作“持”,可從。
(14)醜:類似。
(15)變複之家:指主張用祭祀祈禱來消除自然災害和異常現象的人。
(16)兼:這裡是連續積累的意思。
(17)燕王:指燕惠王。
【譯文】 傳書上說:“鄒衍沒有罪,卻被燕王囚禁,正當夏天五月,仰天長歎,天因此降霜。
”這跟杞梁妻痛哭使城崩塌,沒有什麼不同。
說他沒有罪被囚禁,正值夏天而仰天長歎,是事實;說上天為此而降霜,不是事實。
萬人張口一齊發出歎氣聲,尚且不能感動上天;鄒衍一個人受冤枉歎一口氣,怎麼就會下霜呢?鄒衍的冤枉不會超過曾子和伯奇。
曾子被疑忌就低聲哀吟,伯奇被放逐就高聲悲歌。
疑忌、放逐跟囚禁一樣,哀吟、悲歌與歎氣等同。
曾子和伯奇不能招緻寒冷,鄒衍是什麼人,唯獨他能降霜?被放逐的冤枉,尚且不值得說。
申生自殺,伍子胥割頸,一個忠心孝敬被賜死,一個真心效忠被誅殺。
臨死的時候他們都有話說,話說出口,與仰天長歎沒有兩樣。
上天不被他二人感動,唯獨被鄒衍感動,難道是上天痛心被囚禁,而不哀憐流血嗎!為什麼那冤屈悲痛相似而上天所感動不一樣呢?點一個火把燒一大鍋水,整天不會熱;拿一尺冰放在廚房中,整夜不會冷。
為什麼呢?因為微弱的感觸不能觸動巨大的東西。
現在鄒衍的歎氣,不過像一個火把、一尺冰,而上天的巨大,不隻像一鍋水及廚房一類東西。
一仰天長歎,天就會降霜,是什麼天這樣容易感動,是什麼霜這樣容易降下?悲哀跟快樂相同,歡喜與憤怒一樣。
鄒衍發出怨痛的聲音,能使天降霜,那麼假使鄒衍受到意外的賞賜,仰天大笑,能在冬天使天變熱嗎?談變複的人說:“人之君子秋天受賞則天氣溫暖,夏天被罰則天氣寒冷。
”寒氣不累積多時則霜不會降,暖氣不連續幾天則冰不會化。
一個人被冤枉而歎一口氣,天就下霜,是什麼氣候這樣容易改變,是什麼時節這樣容易轉變?氣候的寒冷與溫暖自有一定時節,這與談變複的人的說法是不相合的。
姑且聽從變複的說法,或許燕惠王好用刑,寒冷的氣候應該來了;而鄒衍被囚禁長歎,歎氣時霜正好自己降下。
世人看見正好在鄒衍歎氣的時候霜下起來了,就說是鄒衍歎氣所導緻的。
【原文】 19·9傳書言:“師曠奏《白雪》之曲(1),而神物下降,風雨暴至,平公因之癃病(2),晉國赤地(3)。
”或言:“師曠《清角》之曲(4),一奏之,有雲從西北起;再奏之,大風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5),堕廊瓦(6),坐者散走。
平公恐懼,伏乎廊室(7),晉國大旱,赤地三年,平公癃病(8)。
”夫《白雪》與《清角》,或同曲而異名,其禍敗同一實也。
傳書之家,載以為是,世俗觀見,信以為然。
原省其實,殆虛言也。
夫《清角》,何音之聲而緻此(9)?“《清角》,木音也(10),故緻風。
而如木為風,雨與風俱。
”三尺之木,數弦之聲,感動天地,何其神也!此複一哭崩城,一歎下霜之類也。
師曠能鼓《清角》,必有所受,非能質性生出之也。
其初受學之時,宿昔習弄(11),非直一再奏也。
審如傳書之言,師曠學《清角》時,風雨當至也(12)。
【注釋】 (1)《白雪》:古樂曲名。
商調曲,傳說為師曠所作。
瑟譜最早見于《神奇秘譜》。
解題稱“《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
” (2)平公:晉平公。
名彪,春秋時晉國君主。
公元前557~前532年在位。
癃(l¥ng隆)病:一種手腳不靈活的病。
(3)以上參見《淮南子·覽冥訓》。
(4)《清角》:古曲調名。
(5)俎((組):古代禮器。
祭祀時用來裝牛羊等祭品。
豆:古代食器、禮器。
祭祀時用來裝肉食。
(6)堕:落。
廊:連于正堂兩側的低屋。
(7)乎:《韓非子·十過》和《史記·樂書》均作“于”,可從。
(8)以上事參見《韓非子·十過》。
(9)前文“燕太子丹何人,而能動天”,與此句例同,故疑“而”後奪一“能”字。
(10)“清角”以下十七字是王充回答上文的假設之詞,故疑“清”上奪一“曰”字。
《清角》,木音也:陰陽五行家将金木水火土五行,跟宮商角徵羽五音相配,認為角屬木。
(11)宿昔:素常,平素。
(12)當():根據文意,疑是“常”形近而誤。
【譯文】 傳書上說:“師曠演奏《白雪》曲,神物從天而降,風雨突然而來,晉平公因此得了手腳麻痹的病,晉國地上則寸草不生。
”有人說:“師曠的《清角》曲,開始演奏,就有雲從西北面升起;再次演奏,大風來,大雨随之而到,吹裂帷幕,砸壞俎、豆,把廊上的瓦刮了下來,坐着的人紛紛逃散。
晉平公感到恐懼,趴在廊室裡,接着晉國大旱,三年地上寸草不生,平公也得了手腳麻痹的病。
看來《白雪》和《清角》也許是同曲異名,因為它們災禍的情況相同。
解釋儒家經典的人,把它當作對的東西記載下來,社會上一般人看見,相信以為就是如此。
要是研究考察一下它的實際情況,大概是句假話。
那麼《清角》是什麼聲音能導緻它這樣呢?要說“《清角》是木音,所以能招緻風産生。
如果木能招風,雨就會跟風一起來。
”三尺長的一把木琴,幾根弦發出的聲音,就能感動天地,怎麼這樣神奇啊!這還是一哭就使城崩塌,一歎氣就使天下霜之類。
師曠能彈奏《清角》,肯定有傳授的人,不可能是本性生就出來的。
他開始接受學習的時候,經常練習,不隻一次兩次地彈奏過。
考察一下,如果确實像傳書所說的,那麼師曠學奏《清角》時,風雨就一定會經常到來。
【原文】 19·10傳書言:“瓠芭鼓瑟(1),淵魚出聽;師曠鼓琴(2),六馬仰秣(3)。
”或言:“師曠鼓《清角》(4),一奏之,有玄鶴二八,自南方來,集于廊門之危(5);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音中宮商之聲(6),聲籲于天(7)。
平公大悅,坐者皆喜(8)。
”《尚書》曰:“擊石拊石(9),百獸率舞。
”此雖奇怪,然尚可信。
何則?鳥獸好悲聲(10),耳與人耳同也。
禽獸見人欲食(11),亦欲食之;聞人之樂,何為不樂?然而魚聽、仰秣,玄鶴延頸,百獸率舞,蓋且其實。
風雨之至,晉國大旱,赤地三年,平公癃病,殆虛言也。
或時奏《清角》時,天偶風雨,風雨之後,晉國适旱;平公好樂,喜笑過度,偶發癃病。
傳書之家信以為然,世人觀見,遂以為實。
實者樂聲不能緻此。
何以驗之?風雨暴至,是陰陽亂也。
樂能亂陰陽,則亦能調陰陽也。
王者何須修身正行,擴施善政?使鼓調陰陽之曲,和氣自至,太平自立矣。
【注釋】 (1)瓠(h)護)芭:傳說是楚國人,善彈琴。
瑟(s8色):古代一種像琴的多弦樂器。
(2)師曠:據《荀子·勸學》、《淮南子·說山訓》等書載,鼓琴使六馬仰秣的是伯牙,非師曠。
(3)六馬:很多馬。
秣(m^末):這裡是喂馬吃飼料的意思。
引文參見《荀子·勸學》、《淮南子·說山訓》。
(4)清角:疑作“清徵”。
上文言奏“清角”,雲起,風雨至。
此言玄鶴來,與奏“清角”是兩回事。
《韓非子·十過》、《風俗通義·聲音》均謂奏“清徵”之曲,有玄鶴來,可證。
(5)危:屋脊。
(6)宮商:這裡以宮商代稱宮、商、角、徵、羽五音。
(7)籲:驚。
(8)引文參見《韓非子·十過》。
(9)石:即石磬(q@ng慶),一種石制的樂器。
拊(f[撫):輕輕地敲擊。
(10)悲聲:動聽的聲音。
(11)欲:根據文意,疑“飲”形近而誤。
【譯文】 傳書上說:“瓠芭彈瑟,深淵裡的魚會冒出水面來聽;伯牙奏琴,正在吃料的馬也擡起頭來聽。
”有人說:“師曠彈奏《清徵》,開始演奏,有十六隻黑鶴從南方飛來,在廊門的脊上停留;再演奏黑鶴就排成隊;第三次演奏,黑鶴群便伸長脖子鳴叫,舒展翅膀起舞,樂音中符合五音的聲音,響徹天空。
晉平公很高興,在坐的都歡喜。
”《尚書·舜典》上說:“敲擊着石磬,使各種獸類一齊起舞。
”這雖然使人奇怪,然則尚且可信。
為什麼呢?因為鳥獸喜好動聽的聲音,它們的耳朵與人的耳朵一樣。
禽獸看見人的食物,也想吃;聽到人的樂曲,為什麼要不快樂呢?雖然魚冒出水面來聽,吃料的馬擡着頭聽,黑鶴伸長脖子鳴叫,各種獸類一齊起舞,這些大概接近其真實。
但狂風暴雨的到來,晉國大旱,地上三年寸草不長,晉平公得手腳麻痹的病,大概是假話。
也許彈奏《清角》的時候,天正好要刮風下雨,風雨過後,晉國碰巧遭上大旱;晉平公喜歡聽樂曲,喜笑過度,偶然得了手腳麻痹的病。
解釋儒家經典的人,相信認為是這樣,世人看了,就更認為是事實了。
事實上,樂聲不可能招緻這樣。
用什麼來證明呢?風雨突然到來,這是陰陽錯亂。
樂聲能使陰陽錯亂,那麼也能使陰陽調和。
既然如此作君王的又何必要修養身心,端正操行,廣泛施行善政呢?隻要讓人彈奏能調和陰陽的曲子,調和之氣自然到來,太平景象自然就會呈現。
【原文】 19·11傳書言:“湯遭七年旱,以身禱于桑林,自責以六過,天乃雨。
”或言:“五年。
”“禱辭曰:‘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
萬夫有罪,在餘一人。
天以一人之不敏(1),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
于是剪其發,麗其手(2),自以為牲(3),用祈福于上帝。
上帝甚說(4),時雨乃至(5)。
”言湯以身禱于桑林自責,若言剪發麗手,自以為牲,用祈福于帝者;實也。
言雨至,為湯自責以身禱之故,殆虛言也。
孔子疾病,子路請禱。
孔子曰:“有諸(6)?”子路曰:“有之。
诔曰(7):‘禱爾于上下神祗(8)。
’”孔子曰:“丘之禱久矣(9)。
”聖人修身正行,素禱之日久,天地鬼神知其無罪,故白“禱久矣”。
《易》曰:“大人與天地合其德(10),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叙,與鬼神合其吉兇。
”此言聖人與天地鬼神同德行也。
即須禱以得福,是不同也。
湯與孔子俱聖人也,皆素禱之日久。
孔子不使子路禱以治病,湯何能以禱得雨?孔子素禱,身猶疾病。
湯亦素禱,歲猶大旱。
然則天地之有水旱,猶人之有疾病也。
疾病不可以自責除,水旱不可以禱謝去,明矣。
湯之緻旱,以過乎?是不與天地同德也。
今不以過緻旱乎?自責禱謝,亦無益也。
人形長七尺,形中有五常(11),有瘅熱之病(12),深自克責,猶不能愈,況以廣大之天,自有水旱之變,湯用七尺之形,形中之誠,自責禱謝,安能得雨邪?人在層台之上(13),人從層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