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虛篇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太陽就為他退回,這大概不是事實吧!況且太陽是火。
聖人向火揮動一下,始終不能使火退卻;魯陽公對着太陽揮動一下戈,怎麼能使太陽返回呢?或許打仗的時候太陽正在東方,打迷糊了,以為太陽要落山,于是揮戈轉向東方,就錯誤地說太陽好像倒退回去了。
世人好談神怪,在此就說太陽退回去了,而不講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原文】 19·5傳書言:“荊轲為燕太子謀刺秦王,白虹貫日(1)。
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2),太白蝕昴(3)。
”此言精感天(4),天為變動也。
夫言白虹貫日,太白蝕昴,實也。
言荊轲之謀,衛先生之畫,感動皇天,故白虹貫日,太白蝕昴者,虛也。
夫以箸撞鐘,以筭擊鼓(5),不能鳴者,所用撞擊之者小也。
今人之形不過七尺,以七尺形中精神,欲有所為,雖積銳意(6),猶箸撞鐘、筭擊鼓也,安能動天?精非不誠,所用動者小也。
且所欲害者人也,人不動,天反動乎?問曰“人之害氣,能相動乎?”曰(7):“不能(8)。
”“豫讓欲害趙襄子(9),襄子心動(10);貫高欲篡高祖(11),高祖亦心動(12)。
二子懷精,故兩主振感。
”曰,禍變且至,身自有怪,非適人所能動也(13)。
何以驗之?時或遭狂人于途,以刃加己,狂人未必念害己身也,然而己身先時已有妖怪矣。
由此言之,妖怪之至,禍變自兇之象,非欲害己者之所為也。
且兇之人,蔔得惡兆,筮得兇卦(14),出門不見吉,占危睹禍氣(15),禍氣見于面,猶白虹、太白見于天也。
變見于天,妖出于人,上下适然,自相應也。
【注釋】 (1)白虹貫日:古代有人認為,白虹象征兵器,太陽象征君主,白色長虹穿日而過象征君主要遭到兇殺。
傳說荊何去秦國時,天上出現過這種現象。
(2)衛先生:戰國時秦國人。
畫:謀畫。
長平:古城名。
故址在今山西省高平縣西北。
長平之事:指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
秦将白起把四十多萬趙國軍隊在長平圍困46天,結果趙将趙括被箭射死,趙軍全部被俘活埋。
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白起在長平戰勝趙軍後,打算乘勝滅趙。
這可能是衛先生出的主意,于是派衛先生向秦請求支援。
傳說這時天空出現太白蝕昴的星象。
(3)太白:太白星,即金星。
昂(m3o卯):二十八宿之一,白虎七宿的第四宿。
有較亮的星7顆,俗稱“七姊妹星團。
”太白蝕昴:古代有人認為,太白是天将,在西方,象征秦。
昴宿是趙國的分野。
太白星侵蝕昴宿,象征秦将滅趙。
引文參見《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4)本篇上文言:“精誠感動天”,故疑“精”後奪一“誠”字。
(5)筭(su4n算):計算用的籌。
《說文·竹部》:“筭長六寸,計曆數者”。
(6)銳意:這裡是精誠的意思。
(7)曰:這裡是王充回答。
(8)下文系責難之詞,故疑此奪一“曰”字。
(9)豫讓:春秋與戰國間晉國人。
初為晉卿智瑤的家臣。
趙、韓、魏共滅智氏,他改名換姓,躲藏廁所,用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多次謀殺趙襄子,傳說每次都因趙襄子事先心動察覺,未能成功。
後被捕自殺。
(10)以上事參見《戰國策·趙策一》、《史記·刺客列傳》。
(11)貫高:西漢初人,趙王張敖的相。
漢高祖經過趙,責罵了張敖,貫高不顧六十歲高齡要殺漢高祖為趙王報仇,因家人揭發,被捕。
但卻傳說因劉邦事先心動察覺而未能成功。
(12)以上事參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13)適(d@敵):通“敵”。
(14)筮(sh@是):用蓍草來算卦,預測吉兇。
(15)“危”與“矦”形近,“矦”是“候”的異體,故疑“危”系“候”之誤。
占候:根據天象變化來預測吉兇,這裡指通過看人臉上的氣色來預測吉兇。
【譯文】 傳書上說:“荊轲為燕太子謀殺秦王時,天空出現白色長虹穿過太陽。
衛先生為秦國謀畫長平之事時,天空出現金星侵蝕昴宿。
”這話是說人用真心誠意感動上天,上天才會變化受打動。
要說白色長虹穿過太陽,金星侵蝕昴宿,是事實。
但說荊轲謀殺秦王,衛先生謀畫長平之事,感動了上天,所以才有“白虹貫日,太白蝕昴”的事,這是假的。
我們用筷子敲鐘,用算籌來打鼓,之所以不能發出聲音,是因為用來敲打的東西太小。
如今人的形體不過七尺,憑人七尺形體中的精神,想有所作為,即使全神貫注真心誠意,也同用筷子敲鐘、用算籌打鼓一樣,怎麼能感動上天呢?心不是不誠,而是用來感動上天的東西太小了。
況且想殺害的是人,人還沒有預感,天反而能預感到嗎?有人問說:“人想謀害别人的氣,能使人預感到嗎?”我以為:“不能”。
人又責難道:“那麼豫讓想謀害趙襄子,趙襄子卻事先心動察覺;貫高想弑殺漢高祖,漢高祖也事先心動有所察覺。
他二人懷有害人的精氣,所以兩位君主被震動而有感覺。
”依我說:“禍害将要來,這人本身就會有作為預兆的奇怪現象出現,而并不是敵人害人的精氣所能震動的。
用什麼來證明呢?有時會在路上碰到狂人,用刀砍他自己,狂人未必想傷自己的身體,然而自己身體先的時候卻已經有作為預兆的奇怪現象發生。
照這樣說,奇怪現象的出現,是災禍要到來的兇兆,而不是想害自己的人造成的。
将要遭到災禍的人,去占蔔會得惡兆,去算卦會得兇卦,出門也會見到不吉利的事情,觀天象占蔔會見到禍氣,禍氣表現在臉上,就像白虹,金星在天空出現一樣。
災變在天空呈現,奇異的預兆在人身上出現,天上地下的怪現象碰巧同時出現,這是自然的相互應和。
【原文】 19·6傳書言:“燕太子丹朝于秦,不得去,從秦王求歸。
秦王執留之,與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1),令烏白頭,馬生角,廚門木象生肉足,乃得當。
’當此之時,天地祐之,日為再中,天雨粟,烏白頭,馬生角,廚門木象生肉足(2)。
秦王以為聖,乃歸之。
”此言虛也。
燕太子丹何人,而能動天?聖人之拘,不能動天;太子丹賢者也,何能緻此!夫天能祐太子(3),生諸瑞以免其身,則能和秦王之意,以解其難。
見拘一事而易,生瑞五事而難。
舍一事之易,為五事之難,何天之不憚勞也?湯困夏台(4),文王拘羑裡,孔子厄陳、蔡(5)。
三聖之困,天不能祐,使拘之者睹祐知聖,出而尊厚之。
或曰:“拘三聖者不與三誓(6),三聖心不願,故祐聖之瑞無因而至(7)。
天之祐人,猶借人以物器矣,人不求索,則弗與也。
”曰:“太子願天下瑞之時,豈有語言乎?心願而已。
然湯閉于夏台、文王拘于羑裡時,心亦願出;孔子厄陳、蔡,心願食。
天何不令夏台、姜裡關鑰毀敗(8),湯、文涉出(9);雨粟陳、蔡,孔子食飽乎?太史公曰:“世稱太子丹之令天雨粟,馬生角,太抵皆虛言也(10)。
”太史公書漢世實事之人,而雲“虛言”,近非實也。
【注釋】 (1)粟:谷子,去皮後稱小米。
也有解釋為糧食作物通稱的。
(2)以上事參見張華《博物志·史補》、《風俗通義·正失》。
(3)上言“太子丹”,故疑“子”後脫一“丹”字。
下同。
(4)困:疑“囚”形近而誤。
本書《命義篇》作“囚”,可證。
(5)厄(8餓):陷于窮困。
(6)三:疑“之”行草書形近而誤。
上文“秦王執留之,與之誓”,文正相對,可證。
(7)因:根據。
(8)關:門闩。
鑰:鎖。
(9)涉:疑“步”形近而誤。
(10)引文參見《史記·刺客列傳》。
【譯文】 傳書上說:“燕太子丹在秦國朝見,得不到離開,于是向秦王請求回國。
秦王堅持要留下他,跟他發誓說‘除非偏西的太陽再回到正中來,天上降下谷子,使烏鴉白頭,馬長出角,廚門上的木象生出肉腳來,才能回去’。
正當這個時候,天地保祐他,偏西的太陽則又回到正中,天上降下谷子,烏鴉白了頭,馬長出了角,廚門上的木象長出了肉腳。
秦王認為他是聖人,就放他回去了。
”這個說法是假的。
燕太子丹是什麼人,能感動上天?聖人被拘禁,沒有能感動上天;太子丹是賢人,怎麼能做到這樣!上大能保祐燕太子丹,生出諸多吉祥的東西來以避免他的身體被困,那就應該能緩和秦王意圖,以解除他的困境。
要解決被拘禁一事很容易,要産生出吉祥的五件事來卻是極困難的。
抛開一件容易做的事,而去幹五件困難的事,上天怎麼就不怕辛苦呢?成湯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拘留在羑裡,孔子被困在陳國、蔡國。
三個聖人受困,上天不能保祐他們,使拘留者看到上天的保祐而知道他們是聖人,釋放并尊重、厚待他們。
有人說:“拘留三聖人的人沒有與他們立誓,三個聖人的心裡就沒有産生求天保祐的願望,所以保祐三聖的吉祥物就無從出現。
上天保祐人,就像拿器物借給人一樣,别人不來求取,就不給他。
”我的回答是:燕太子丹希望上天降吉祥的時候,那裡會開口說話呢?隻是心裡希望罷了。
然而成湯被關在夏台,周文王被囚在姜裡的時候,心裡也希望被釋放;孔子被困在陳國、蔡國,心裡是多麼希望有飯吃。
上天為什麼不使夏台、羑裡的門闩和鎖毀壞,讓成湯、文王走出來;降谷子在陳國和蔡國,讓孔子吃飽呢?太史公說:“世人稱贊燕太子丹能使天降谷,馬生角,大都是假話。
”太史公是記載漢代真實情況的人,卻說是“假話”,可見上面的說法近似不真實了。
【原文】 19·7傳書言:“杞梁氏之妻向城而哭(1),城為之崩(2)。
”此言杞梁從軍不還,其妻痛之,向城而哭,至誠悲痛,精氣動城,故城為之崩也。
夫言向城而哭者,實也;城為之崩者(3),虛也。
夫人哭悲莫過雍門子(4)。
雍門子哭對孟嘗君,孟嘗君為之於邑(5)。
蓋哭之精誠,故對向之者凄怆感恸也(6)。
夫雍門子能動孟嘗之心,不能感孟嘗衣者,衣不知恻怛(7),不以人心相關通也。
今城,土也。
土猶衣也,無心腹之藏(8),安能為悲哭感恸而崩?使至誠之聲能動城土,則其對林木哭(9),能折草破木乎?向水火而泣,能湧水滅火乎?夫草木水火與土無異,然妃梁之妻不能崩城,明矣。
或時城适自崩,杞梁妻适哭。
下世好虛,不原其實。
故崩城之名,至今不滅。
【注釋】 (1)杞(q!起)梁(?~公元前550年):杞一作芑。
名殖(一作植),春秋時齊國大夫。
杞梁氏之妻:即孟姜。
姓姜,字孟。
(2)城為之崩:齊莊公四年(公元前550年)杞梁随莊公攻莒(j(舉),被俘而死。
孟姜到郊外迎喪,莊公使人往郊吊唁,她認為違禮,莊公于是親自往吊其家。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并無哭城之說。
至西漢始傳說她哭夫十天,城崩塌,投淄水死。
後人更附會把杞梁說成是秦朝人,稱“範杞良”,并編成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事參見《列女傳·貞順》、《說苑·善說》。
(3)根據文意,疑“城”前奪一“言”字。
“言城為之崩者,虛也。
”與上文相對為文,可證。
(4)雍門子:姓雍門,名周。
戰國時齊國人。
劉向《說苑·善說》記載他善鼓琴。
此說他以善哭著稱。
(5)於(w&烏):同“嗚”。
於邑:嗚咽。
形容悲哀抽噎的樣子。
以上事參見《淮南子·覽冥訓》。
(6)凄怆(chu4ng創):悲傷。
感恸(t^ng痛):極度悲哀。
(7)恻怛(c8d2測達):悲憂。
(8)藏:同“髒”,五髒。
(9)林:疑“草(艸)”形近而誤。
下文“折草破木”承此為文,可證。
又下文雲“向水火而泣”,故疑“哭”前奪一“而”字。
【譯文】 傳書上說:“杞梁的妻子對着城痛哭,城為此崩塌。
”這是說杞梁随軍打仗沒有回來,他的妻子很悲哀,對着城痛哭,至誠的悲痛,精氣感動了城,所以城牆為此崩塌。
說杞梁妻子對着城痛哭,是事實;但說城為此而崩塌,是假的。
人們哭聲的悲哀沒有超過雍門子的。
雍門子向孟嘗君哭訴,孟嘗君也為此抽泣,大概哭得真誠,所以面對他的人也感到凄慘悲痛。
雍門子能感動孟嘗君的心,但不能感動孟嘗君的衣服,因為衣服不知道憂傷,不與人的心相貫通。
如今的城是土的。
土就同衣服一樣,沒有五髒,怎麼會為悲哀的哭聲悲痛而崩塌呢?假使至誠的哭聲能感動城的泥土,那她對着草木哭,就能使草折斷使樹裂開嗎?對着水和火哭泣,能使水冒出來滅掉火嗎?草木水火與泥土沒有兩樣,那麼杞梁妻的哭聲,不能使城崩塌,是明明白白的了,或許是城正好要自己崩塌,而杞梁的妻子恰巧這時痛哭。
後代喜歡随便說的人,不追究這事的真實情況,所以杞梁妻使城崩塌的名聲,到今天也沒有消失。
【原文】 19·8傳書言:“鄒衍無罪,見拘于燕,當夏五月,仰天而歎,天為隕霜(1)。
”此與杞梁之妻哭而崩城,無以異也。
言其無罪見拘,當夏仰天而歎,實也;言天為之雨霜(2),虛也。
夫萬人舉口并解籲嗟(3),猶未能感天,鄒衍一人冤而壹歎(4),安能下霜?鄒衍之冤不過曾子、伯奇(5)。
曾子見疑而吟,伯奇被逐而歌。
疑與拘同(6),吟、歌與歎等。
曾子
聖人向火揮動一下,始終不能使火退卻;魯陽公對着太陽揮動一下戈,怎麼能使太陽返回呢?或許打仗的時候太陽正在東方,打迷糊了,以為太陽要落山,于是揮戈轉向東方,就錯誤地說太陽好像倒退回去了。
世人好談神怪,在此就說太陽退回去了,而不講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原文】 19·5傳書言:“荊轲為燕太子謀刺秦王,白虹貫日(1)。
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2),太白蝕昴(3)。
”此言精感天(4),天為變動也。
夫言白虹貫日,太白蝕昴,實也。
言荊轲之謀,衛先生之畫,感動皇天,故白虹貫日,太白蝕昴者,虛也。
夫以箸撞鐘,以筭擊鼓(5),不能鳴者,所用撞擊之者小也。
今人之形不過七尺,以七尺形中精神,欲有所為,雖積銳意(6),猶箸撞鐘、筭擊鼓也,安能動天?精非不誠,所用動者小也。
且所欲害者人也,人不動,天反動乎?問曰“人之害氣,能相動乎?”曰(7):“不能(8)。
”“豫讓欲害趙襄子(9),襄子心動(10);貫高欲篡高祖(11),高祖亦心動(12)。
二子懷精,故兩主振感。
”曰,禍變且至,身自有怪,非適人所能動也(13)。
何以驗之?時或遭狂人于途,以刃加己,狂人未必念害己身也,然而己身先時已有妖怪矣。
由此言之,妖怪之至,禍變自兇之象,非欲害己者之所為也。
且兇之人,蔔得惡兆,筮得兇卦(14),出門不見吉,占危睹禍氣(15),禍氣見于面,猶白虹、太白見于天也。
變見于天,妖出于人,上下适然,自相應也。
【注釋】 (1)白虹貫日:古代有人認為,白虹象征兵器,太陽象征君主,白色長虹穿日而過象征君主要遭到兇殺。
傳說荊何去秦國時,天上出現過這種現象。
(2)衛先生:戰國時秦國人。
畫:謀畫。
長平:古城名。
故址在今山西省高平縣西北。
長平之事:指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
秦将白起把四十多萬趙國軍隊在長平圍困46天,結果趙将趙括被箭射死,趙軍全部被俘活埋。
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白起在長平戰勝趙軍後,打算乘勝滅趙。
這可能是衛先生出的主意,于是派衛先生向秦請求支援。
傳說這時天空出現太白蝕昴的星象。
(3)太白:太白星,即金星。
昂(m3o卯):二十八宿之一,白虎七宿的第四宿。
有較亮的星7顆,俗稱“七姊妹星團。
”太白蝕昴:古代有人認為,太白是天将,在西方,象征秦。
昴宿是趙國的分野。
太白星侵蝕昴宿,象征秦将滅趙。
引文參見《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4)本篇上文言:“精誠感動天”,故疑“精”後奪一“誠”字。
(5)筭(su4n算):計算用的籌。
《說文·竹部》:“筭長六寸,計曆數者”。
(6)銳意:這裡是精誠的意思。
(7)曰:這裡是王充回答。
(8)下文系責難之詞,故疑此奪一“曰”字。
(9)豫讓:春秋與戰國間晉國人。
初為晉卿智瑤的家臣。
趙、韓、魏共滅智氏,他改名換姓,躲藏廁所,用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多次謀殺趙襄子,傳說每次都因趙襄子事先心動察覺,未能成功。
後被捕自殺。
(10)以上事參見《戰國策·趙策一》、《史記·刺客列傳》。
(11)貫高:西漢初人,趙王張敖的相。
漢高祖經過趙,責罵了張敖,貫高不顧六十歲高齡要殺漢高祖為趙王報仇,因家人揭發,被捕。
但卻傳說因劉邦事先心動察覺而未能成功。
(12)以上事參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13)適(d@敵):通“敵”。
(14)筮(sh@是):用蓍草來算卦,預測吉兇。
(15)“危”與“矦”形近,“矦”是“候”的異體,故疑“危”系“候”之誤。
占候:根據天象變化來預測吉兇,這裡指通過看人臉上的氣色來預測吉兇。
【譯文】 傳書上說:“荊轲為燕太子謀殺秦王時,天空出現白色長虹穿過太陽。
衛先生為秦國謀畫長平之事時,天空出現金星侵蝕昴宿。
”這話是說人用真心誠意感動上天,上天才會變化受打動。
要說白色長虹穿過太陽,金星侵蝕昴宿,是事實。
但說荊轲謀殺秦王,衛先生謀畫長平之事,感動了上天,所以才有“白虹貫日,太白蝕昴”的事,這是假的。
我們用筷子敲鐘,用算籌來打鼓,之所以不能發出聲音,是因為用來敲打的東西太小。
如今人的形體不過七尺,憑人七尺形體中的精神,想有所作為,即使全神貫注真心誠意,也同用筷子敲鐘、用算籌打鼓一樣,怎麼能感動上天呢?心不是不誠,而是用來感動上天的東西太小了。
況且想殺害的是人,人還沒有預感,天反而能預感到嗎?有人問說:“人想謀害别人的氣,能使人預感到嗎?”我以為:“不能”。
人又責難道:“那麼豫讓想謀害趙襄子,趙襄子卻事先心動察覺;貫高想弑殺漢高祖,漢高祖也事先心動有所察覺。
他二人懷有害人的精氣,所以兩位君主被震動而有感覺。
”依我說:“禍害将要來,這人本身就會有作為預兆的奇怪現象出現,而并不是敵人害人的精氣所能震動的。
用什麼來證明呢?有時會在路上碰到狂人,用刀砍他自己,狂人未必想傷自己的身體,然而自己身體先的時候卻已經有作為預兆的奇怪現象發生。
照這樣說,奇怪現象的出現,是災禍要到來的兇兆,而不是想害自己的人造成的。
将要遭到災禍的人,去占蔔會得惡兆,去算卦會得兇卦,出門也會見到不吉利的事情,觀天象占蔔會見到禍氣,禍氣表現在臉上,就像白虹,金星在天空出現一樣。
災變在天空呈現,奇異的預兆在人身上出現,天上地下的怪現象碰巧同時出現,這是自然的相互應和。
【原文】 19·6傳書言:“燕太子丹朝于秦,不得去,從秦王求歸。
秦王執留之,與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1),令烏白頭,馬生角,廚門木象生肉足,乃得當。
’當此之時,天地祐之,日為再中,天雨粟,烏白頭,馬生角,廚門木象生肉足(2)。
秦王以為聖,乃歸之。
”此言虛也。
燕太子丹何人,而能動天?聖人之拘,不能動天;太子丹賢者也,何能緻此!夫天能祐太子(3),生諸瑞以免其身,則能和秦王之意,以解其難。
見拘一事而易,生瑞五事而難。
舍一事之易,為五事之難,何天之不憚勞也?湯困夏台(4),文王拘羑裡,孔子厄陳、蔡(5)。
三聖之困,天不能祐,使拘之者睹祐知聖,出而尊厚之。
或曰:“拘三聖者不與三誓(6),三聖心不願,故祐聖之瑞無因而至(7)。
天之祐人,猶借人以物器矣,人不求索,則弗與也。
”曰:“太子願天下瑞之時,豈有語言乎?心願而已。
然湯閉于夏台、文王拘于羑裡時,心亦願出;孔子厄陳、蔡,心願食。
天何不令夏台、姜裡關鑰毀敗(8),湯、文涉出(9);雨粟陳、蔡,孔子食飽乎?太史公曰:“世稱太子丹之令天雨粟,馬生角,太抵皆虛言也(10)。
”太史公書漢世實事之人,而雲“虛言”,近非實也。
【注釋】 (1)粟:谷子,去皮後稱小米。
也有解釋為糧食作物通稱的。
(2)以上事參見張華《博物志·史補》、《風俗通義·正失》。
(3)上言“太子丹”,故疑“子”後脫一“丹”字。
下同。
(4)困:疑“囚”形近而誤。
本書《命義篇》作“囚”,可證。
(5)厄(8餓):陷于窮困。
(6)三:疑“之”行草書形近而誤。
上文“秦王執留之,與之誓”,文正相對,可證。
(7)因:根據。
(8)關:門闩。
鑰:鎖。
(9)涉:疑“步”形近而誤。
(10)引文參見《史記·刺客列傳》。
【譯文】 傳書上說:“燕太子丹在秦國朝見,得不到離開,于是向秦王請求回國。
秦王堅持要留下他,跟他發誓說‘除非偏西的太陽再回到正中來,天上降下谷子,使烏鴉白頭,馬長出角,廚門上的木象生出肉腳來,才能回去’。
正當這個時候,天地保祐他,偏西的太陽則又回到正中,天上降下谷子,烏鴉白了頭,馬長出了角,廚門上的木象長出了肉腳。
秦王認為他是聖人,就放他回去了。
”這個說法是假的。
燕太子丹是什麼人,能感動上天?聖人被拘禁,沒有能感動上天;太子丹是賢人,怎麼能做到這樣!上大能保祐燕太子丹,生出諸多吉祥的東西來以避免他的身體被困,那就應該能緩和秦王意圖,以解除他的困境。
要解決被拘禁一事很容易,要産生出吉祥的五件事來卻是極困難的。
抛開一件容易做的事,而去幹五件困難的事,上天怎麼就不怕辛苦呢?成湯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拘留在羑裡,孔子被困在陳國、蔡國。
三個聖人受困,上天不能保祐他們,使拘留者看到上天的保祐而知道他們是聖人,釋放并尊重、厚待他們。
有人說:“拘留三聖人的人沒有與他們立誓,三個聖人的心裡就沒有産生求天保祐的願望,所以保祐三聖的吉祥物就無從出現。
上天保祐人,就像拿器物借給人一樣,别人不來求取,就不給他。
”我的回答是:燕太子丹希望上天降吉祥的時候,那裡會開口說話呢?隻是心裡希望罷了。
然而成湯被關在夏台,周文王被囚在姜裡的時候,心裡也希望被釋放;孔子被困在陳國、蔡國,心裡是多麼希望有飯吃。
上天為什麼不使夏台、羑裡的門闩和鎖毀壞,讓成湯、文王走出來;降谷子在陳國和蔡國,讓孔子吃飽呢?太史公說:“世人稱贊燕太子丹能使天降谷,馬生角,大都是假話。
”太史公是記載漢代真實情況的人,卻說是“假話”,可見上面的說法近似不真實了。
【原文】 19·7傳書言:“杞梁氏之妻向城而哭(1),城為之崩(2)。
”此言杞梁從軍不還,其妻痛之,向城而哭,至誠悲痛,精氣動城,故城為之崩也。
夫言向城而哭者,實也;城為之崩者(3),虛也。
夫人哭悲莫過雍門子(4)。
雍門子哭對孟嘗君,孟嘗君為之於邑(5)。
蓋哭之精誠,故對向之者凄怆感恸也(6)。
夫雍門子能動孟嘗之心,不能感孟嘗衣者,衣不知恻怛(7),不以人心相關通也。
今城,土也。
土猶衣也,無心腹之藏(8),安能為悲哭感恸而崩?使至誠之聲能動城土,則其對林木哭(9),能折草破木乎?向水火而泣,能湧水滅火乎?夫草木水火與土無異,然妃梁之妻不能崩城,明矣。
或時城适自崩,杞梁妻适哭。
下世好虛,不原其實。
故崩城之名,至今不滅。
【注釋】 (1)杞(q!起)梁(?~公元前550年):杞一作芑。
名殖(一作植),春秋時齊國大夫。
杞梁氏之妻:即孟姜。
姓姜,字孟。
(2)城為之崩:齊莊公四年(公元前550年)杞梁随莊公攻莒(j(舉),被俘而死。
孟姜到郊外迎喪,莊公使人往郊吊唁,她認為違禮,莊公于是親自往吊其家。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并無哭城之說。
至西漢始傳說她哭夫十天,城崩塌,投淄水死。
後人更附會把杞梁說成是秦朝人,稱“範杞良”,并編成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事參見《列女傳·貞順》、《說苑·善說》。
(3)根據文意,疑“城”前奪一“言”字。
“言城為之崩者,虛也。
”與上文相對為文,可證。
(4)雍門子:姓雍門,名周。
戰國時齊國人。
劉向《說苑·善說》記載他善鼓琴。
此說他以善哭著稱。
(5)於(w&烏):同“嗚”。
於邑:嗚咽。
形容悲哀抽噎的樣子。
以上事參見《淮南子·覽冥訓》。
(6)凄怆(chu4ng創):悲傷。
感恸(t^ng痛):極度悲哀。
(7)恻怛(c8d2測達):悲憂。
(8)藏:同“髒”,五髒。
(9)林:疑“草(艸)”形近而誤。
下文“折草破木”承此為文,可證。
又下文雲“向水火而泣”,故疑“哭”前奪一“而”字。
【譯文】 傳書上說:“杞梁的妻子對着城痛哭,城為此崩塌。
”這是說杞梁随軍打仗沒有回來,他的妻子很悲哀,對着城痛哭,至誠的悲痛,精氣感動了城,所以城牆為此崩塌。
說杞梁妻子對着城痛哭,是事實;但說城為此而崩塌,是假的。
人們哭聲的悲哀沒有超過雍門子的。
雍門子向孟嘗君哭訴,孟嘗君也為此抽泣,大概哭得真誠,所以面對他的人也感到凄慘悲痛。
雍門子能感動孟嘗君的心,但不能感動孟嘗君的衣服,因為衣服不知道憂傷,不與人的心相貫通。
如今的城是土的。
土就同衣服一樣,沒有五髒,怎麼會為悲哀的哭聲悲痛而崩塌呢?假使至誠的哭聲能感動城的泥土,那她對着草木哭,就能使草折斷使樹裂開嗎?對着水和火哭泣,能使水冒出來滅掉火嗎?草木水火與泥土沒有兩樣,那麼杞梁妻的哭聲,不能使城崩塌,是明明白白的了,或許是城正好要自己崩塌,而杞梁的妻子恰巧這時痛哭。
後代喜歡随便說的人,不追究這事的真實情況,所以杞梁妻使城崩塌的名聲,到今天也沒有消失。
【原文】 19·8傳書言:“鄒衍無罪,見拘于燕,當夏五月,仰天而歎,天為隕霜(1)。
”此與杞梁之妻哭而崩城,無以異也。
言其無罪見拘,當夏仰天而歎,實也;言天為之雨霜(2),虛也。
夫萬人舉口并解籲嗟(3),猶未能感天,鄒衍一人冤而壹歎(4),安能下霜?鄒衍之冤不過曾子、伯奇(5)。
曾子見疑而吟,伯奇被逐而歌。
疑與拘同(6),吟、歌與歎等。
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