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虛篇第十九

關燈
【題解】 王充想在本篇中說明“精誠”至極能感動天地鬼神是虛妄的說法,故篇名稱為“感虛”。

     漢代解釋儒家經典的人,在傳書裡講了諸如商湯遭大旱,以身為牲,自責禱雨,于是上天便為他降雨;杞梁妻因失夫向城痛哭,感動了城,城為此崩塌;山崩堵塞黃河三日不流,晉景公穿着喪服對河哭泣,河水便流通了等等故事,來說明“精誠”能感動天地鬼神,天人感應能相通。

    王充則不以為然,在本篇列舉了十五個典型事例,逐一加以駁斥。

    他認為“天道自然無為”,自然界是無目的、無意識的。

    但又有着自身運動的規律:“日月行有常度”,“寒溫自有時”,“雨雪皆由雲氣發于丘山”。

    而這種運動規律不因人的主觀感情的“精誠”而改變:“天地之有水旱,猶人之有疾病也,疾病不可以自責除,水旱不可以禱謝去”;“城土也”,“安能為悲哭感恸而崩?使至誠之聲能動城土,則其對林木哭,能折草破木乎?向水火而泣,能湧水滅火乎”?他明确指出,即使傳書上說的事情是真的,頂多不過是人們的行動與自然變化偶然巧合而已,跟人的至誠毫不相幹,決不是人們的“精誠”感動天地鬼神所造成。

     【原文】 19·1儒者傳書言:“堯之時,十日并出,萬物燋枯。

    堯上射十日,九日去,一日常出。

    ”此言虛也。

    夫人之射也,不過百步矢力盡矣。

    日之行也,行天星度(1)。

    天之去人,以萬裡數,堯上射之,安能得日?使堯之時,天地相近,不過百步,則堯射日,矢能及之;過百步,不能得也。

    假使堯時天地相近,堯射得之,猶不能傷日,傷日何肯去(2)?何則?日,火也。

    使在地之火附一把炬(3),人從旁射之,雖中,安能滅之?地火不為見射而滅,天火何為見射而去?此欲言堯以精誠射之,精誠所加,金石為虧(4),蓋誠無堅,則亦無遠矣。

    夫水與火,各一性也,能射火而滅之,則當射水而除之。

    洪水之時,流濫中國(5),為民大害,堯何不推精誠射而除之?堯能射日,使火不為害,不能射河,使水不為害。

    夫射水不能卻水,則知射日之語虛非實也。

     【注釋】 (1)行:運行。

     (2)傷:疑衍文,是上句“傷日”之衍誤。

     (3)附一把炬:附着在一個火把上,意思是點着一個火把。

     (4)虧:毀壞。

     (5)流:遞修本作“泛”,可從。

     【譯文】 儒者的傳書上說:“堯的時候,十個太陽同時升起,萬物焦爛枯死。

    堯就舉箭射十個太陽,九個太陽被除掉,一個太陽永久升起。

    ”這話是假的。

    人射箭,不超過一百步箭的力量就完了。

    太陽運行,是按天上星宿一定的度數轉動的。

    天離人,要用萬裡來計算,堯舉箭向上射,怎麼能夠射着太陽呢?假使堯的時候,天地相隔很近,不超過一百步,那堯射太陽,箭就能射到太陽;超過一百步,就不能射到。

    假使堯的時候天地相隔很近,堯射着太陽,尚且不能傷害太陽,太陽怎麼肯離開呢?為什麼呢?因為太陽是火。

    假使在地上的火點着一個火把,人從一旁用箭射它,雖然射中,怎麼能使它熄滅呢?地上的火不是被射中而熄滅,天上火(太陽)怎麼是被射中而去掉呢?這是想說堯是用真心誠意去射太陽,凡是真心誠意達到的地方,金屬和石頭都會被毀壞,似乎在“精誠”面前沒有堅硬的東西,那麼也就沒有遠得達不到的地方了。

    水與火,分别具有同是物質實體的特性,能射中火而使它熄滅,那就應該能射中水而使它消除。

    洪水成災的時候,泛濫中原各國,成為老百姓的大禍害,堯為什麼不拿出真心誠意來射洪水而使它消除呢?堯能夠射太陽,使火不成為災害,卻不能射河,使水不成為災害。

    射水不能使水退卻,那就知道堯能射太陽的話,是虛假不真實的。

     【原文】 19·2或曰:“日,氣也,射雖不及,精誠滅之”。

    夫天亦遠,使其為氣,則與日月同;使其為體,則與金石等。

    以堯之精誠滅日虧金石,上射日則能穿天乎(1)?世稱桀、纣之惡,射天而毆地;譽高宗之德,政消桑穀。

    今堯不能以德滅十日,而必射之,是德不若高宗,惡與桀、纣同也,安能以精誠獲天之應也? 【注釋】 (1)日:根據文意,疑為“天”之誤。

     【譯文】 有人說:“太陽是氣,用箭射雖然達不到,但真心誠意能去掉它。

    ”天特别遠,如果它是氣,那跟日月相同;如果它是物體,那跟金屬、石頭一樣。

    用堯的真心誠意能去掉太陽毀壞金屬、石頭,那他舉箭向上射天就能射穿天嗎?社會上聲稱夏桀、商纣的罪惡,射天而打地;稱贊殷高宗的德操,能用善政消除桑樹穀樹生于朝廷的兇象。

    如今堯不能用良好的德操來除掉十個太陽,而一定要射掉它,這是他的德操不如殷高宗,罪惡則與夏桀、商纣相同,如此,怎麼能用精誠的心獲得上天去掉九個太陽的報應呢? 【原文】 19·3傳書言:“武王伐纣(1),渡孟津(2),陽侯之波(3),逆流而擊,疾風晦冥(4),人馬不見。

    于是武王左操黃钺,右執白旄,瞋目而麾之曰(5):‘餘在,天下誰敢害吾意者(6)!’于是風霁波罷(7)。

    ”此言虛也。

    武王渡孟津時,士衆喜樂,前歌後舞,天人同應,人喜天怒(8),非實宜也。

    前歌後舞,未必其實;麾風而止之,迹近為虛。

    夫風者,氣也,論者以為天地之号令也。

    武王誅纣是乎,天當安靜以祐之;如誅纣非乎,而天風者,怒也。

    武王奉天令,求索己過(9),瞋目言曰:“餘在,天下誰敢害吾者(10)?”重天怒,增己之惡也,風何肯止?父母怒,子不改過,瞋目大言,父母肯贳之乎(11)?如風天所為,禍氣自然,是亦無知,不為瞋目麾之故止。

    夫風猶雨也,使武王瞋目以旄麾雨而止之乎?武王不能止雨,則亦不能止風。

    或時武王适麾之,風偶自止,世褒武王之德,則謂武王能止風矣。

     【注釋】 (1)武王伐纣:周武王十一年,武王以戎車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與庸(地望在今湖北竹山)、蜀(地望在今川西、陝南)、羌(地望在今甘肅)、髳(地望在今山西平陸)、微(地望在今陝西眉縣)、盧(地望在今湖北襄樊西南)、彭(地望在今湖北房縣)、濮(地望在今川東、鄂西)等族聯合讨伐商纣,戰于牧野(在今河南淇縣西南)。

    由于商奴隸陣前反戈,纣兵敗自焚,商滅。

     (2)孟津:古渡口,在今河南省孟津縣東。

     (3)陽侯:傳說是古代陵陽國的諸侯,被水淹死後其神成為波濤之神。

    參見《淮南子·覽冥訓》高誘注。

     (4)晦冥(hu@m0ng會明):昏暗。

     (5)麾(hu9輝):通“揮”。

     (6)害:妨礙。

     (7)引文參見《淮南子·覽冥訓》。

     (8)參見《淮南子·天文訓》、《後漢書·郎f傳》。

     (9)求索:尋找。

     (10)根據上文原話,“者”前奪一“意”字。

     (11)贳(sh@世):赦免。

     【譯文】 傳書上說:“周武王讨伐商纣,過孟津,碰到驚濤駭浪,逆流而上,大風刮得天昏地暗,人馬都看不清楚。

    于是周武王左手拿着黃钺,右手握着白旄,瞪大眼睛揮動着它們,喊道:‘我在這裡,天下有誰敢違反我意志的!’于是風停了波浪也平息了。

    ”這個說法不真實。

    周武王過孟津的時候,将士們都歡喜快樂,前邊的歌唱後邊的舞蹈。

    照傳書的說法,天和人是互相感應的,人歡喜而天發怒,這實在不合情理。

    前邊的歌唱後邊的舞蹈,未必有其事;手揮動風就停止,事情近乎是虛構,風是氣,議論的人認為它是天地發出的号令。

    周武王讨伐商纣是對的,天就應當用安靜的環境來保祐他;如果讨伐商纣是不對的,那麼天刮風就是發怒。

    周武王沒有遵奉天的命令,檢查自己的罪過,卻瞪着眼睛喊道;“我在這裡,天下有誰敢違反我意志的!”這就加重了天的憤怒,增加了自己的罪惡,風怎麼肯停止刮呢?就像父母親發怒,兒子不肯改正過錯,反而瞪着眼睛大喊,父母親肯饒恕他嗎?如果風是天自然而然刮的,那麼水波逆流,疾風晦冥這些禍氣就是自然形成的,可見這些也是無意識的,不會因為周武王瞪眼、揮旄的緣故而停止。

    風同雨一樣,即使周武王瞪眼用旄揮動雨就會停止下嗎?武王不能使雨停下,那麼也不能使風停刮。

    或許是周武王正好揮動白旄,風碰巧自然停止,世人為了贊揚武王的聖德,就說武王能制止刮風。

     【原文】 19·4傳書言:“魯襄公與韓戰(1),戰酣日暮,公援戈而麾之(2),日為之反三舍(3)。

    ”此言虛也。

    凡人能以精誠感動天(4),專心一意,委務積神(5),精通于天(6),天為變動,然尚未可謂然。

    襄公志在戰,為日暮一麾,安能令日反?使聖人麾日,日終不反,襄公何人,而使日反乎?《鴻範》曰(7):“星有好風(8),星有好雨(9)。

    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

    月之從星,則有風雨。

    ”夫星與日月同精,日月不從星,星辄複變,明日月行有常度,不得從星之好惡也,安得從襄公之所欲(10)?星之在天也,為日月舍,猶地有郵亭(11),為長吏廨也(12)。

    二十八舍有分度(13),一舍十度,或增或減。

    言日反三舍,乃三十度也。

    日,日行一度。

    一麾之間,反三十日時所在度也。

    如謂舍為度,三度亦三日行也。

    一麾之間,今日卻三日也。

    宋景公推誠,出三善言,熒惑徙三舍。

    實論者猶謂之虛。

    襄公争鬥,惡日之暮,以此一戈麾,無誠心善言,日為之反,殆非其意哉(14)!且日,火也。

    聖人麾火,終不能卻;襄公麾日,安能使反?或時戰時日正卯(15),戰迷,謂日之暮,麾之轉左(16),曲道日若卻(17)。

    世好神怪,因謂之反,不道所謂也。

     【注釋】 (1)襄:疑“陽”之誤。

    本書《對作篇》有:“魯陽戰而日暮”,可一證。

    《太平禦覽》卷四引《論衡》文作“陽”,可二證。

    以下“魯襄公”皆為“魯陽公”。

    魯陽公:春秋時楚國魯縣(在今河南省魯山)縣公,即魯陽文子,楚平王孫司馬子期之子。

    楚君自封為王,其守縣的大夫都稱公,故又稱魯陽公。

    韓:韓國。

    其地望在今山西省東南角和河南省中部。

     (2)援:執,持。

     (3)反:同“返”。

     (4)《太平禦覽》卷四引《論衡》文,“天”下有“者”字,可從。

     (5)積神:積蓄精神。

     (6)精通:感應的意思。

     (7)《鴻範》:即《洪範》,《尚書》中的一篇。

     (8)星有好風:古代有人認為,二十八宿中的箕星(東方蒼龍七宿的未宿)好刮風。

    月亮靠近它就要起風。

     (9)星有好雨:古代有人認為,二十八宿中的畢宿(白虎七宿的第五宿)好下雨。

    月亮靠近畢宿就要下雨。

     (10)據上文,疑“襄”上脫一“魯”字。

    下文亦同。

     (11)郵亭:古代供出巡官吏或傳送文件的人途中食宿和休息的館舍。

     (12)長吏:泛指地方官吏。

    廨(xi8瀉):官吏辦公的地方。

     (13)分度: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一周天分為365度多,二十八宿中,各占的度數有多有少,據《淮南子·天文訓》載:“星分度;角十二,亢九,氐十五,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一四分一;鬥二十六。

    牽牛八,須女十二,虛十,危十七,營室十六,東壁九;奎十六,婁十二,胃十四,昴十一,畢十六,觜巂二,參九;東井三十二,輿鬼四,柳十五,星七,張翼各十八,轸十七。

    ” (14)意:疑“實”之誤。

    “殆非其實”,本書常用語,可一證。

    與上文“猶謂之虛”相應為文,可二證。

     (15)卯:古人用十二地支表方位,卯表正東。

     (16)左:這裡指東方。

     (17)曲:這裡指歪曲,錯誤的意思。

     【譯文】 傳書上說:“魯陽公跟韓國打仗,打得正起勁太陽落山了,魯陽公舉戈一揮,太陽因此退了三舍。

    ”這話是假的。

    凡是人能夠以真心誠意感動上天的,都要專心一意,放棄一切事務,全神貫注,才能感應給天,天才會改變移動,但是還不能說就一定會使它如此。

    魯陽公心思在打仗,因為太陽落山而揮了一下戈,怎麼能使太陽退回呢?即使是聖人對着太陽揮戈,太陽也始終不會退回,魯陽公是什麼人,而能使太陽退回呢?《尚書·洪範》上說:“星宿有好刮風的,星宿有好下雨的。

    太陽與月亮運行,才有冬有夏。

    月亮靠近箕宿畢宿,就要刮風下雨。

    ”星與太陽月亮同樣是精氣,太陽月亮不靠近星,星總是在反複變化,同樣要刮風下雨。

    這表明太陽月亮的運行有一定的度數,不會随着星的好惡而靠近或離開星的,怎麼會順從魯陽公的欲望而退三舍呢?星在天上,是太陽月亮休息停留的地方,就像地下有郵亭,作為地方官吏辦公的地方。

    二十八舍劃分得有度數,每舍大緻十度,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說太陽退回三舍,就是三十度。

    太陽,每天運行一度。

    揮戈一下頃刻間,就退回到三十天前所在的地方。

    如果說一舍為一度,三度也就是太陽三天的行程。

    揮戈一下的瞬間,竟使太陽退回了三天的行程。

    宋景公發自誠心說了三句好話,火星就移動了三舍。

    實事求是的人尚且說這件事是假的。

    魯陽公正在打仗,讨厭的太陽要落山,因此揮了一下戈,沒有誠心,也沒有說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