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虛篇第十八

關燈
”書傳曰(7):“蒼颉作書,天雨谷,鬼夜哭(8)。

    ”此方兇惡之應和者(9)。

    天何用成谷之道(10),從天降而和,且猶謂之善,況所成之谷從雨下乎!極論訂之(11),何以為兇?夫陰陽和則谷稼成(12),不則被災害(13)。

    陰陽和者,谷之道也,何以謂之兇?絲成帛,縷成布。

    賜人絲縷,猶為重厚,況遺人以成帛與織布乎(14)!夫絲縷猶陰陽,帛布猶成谷也。

    賜人帛,不謂之惡,天與之谷何故謂之兇?夫雨谷吉兇未可定,桑穀之言未可知也。

     【注釋】 (1)《左氏春秋傳》:即《左傳》,傳說是春秋末魯國左丘明撰。

     (2)鮮不五稔:據《左傳·昭公元年》記載,秦國貴族後子對晉國大臣趙孟說,秦景公無道,但糧食還是豐收,這是上天的輔助,看來這種豐收少則五年。

    王充引用這句話,是想說明糧食豐收也可能是國家将亡的征兆。

     (3)不: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4)天:章錄楊校宋本作“夫”,可從。

     (5)書記:泛指書籍。

     (6)參見《說苑·辯物》。

     (7)書傳:疑“傳書”之誤倒。

    本書均作“傳書”,可證。

     (8)引文參見《淮南子·本經訓》。

     (9)方:比拟:說明。

    應和:感應。

     (10)何:文意是,天根據“成谷之道”,故疑“何”字是衍文。

    成谷之道:指谷物豐收需要風調雨順的道理。

     (11)論:研究。

    訂:考查。

     (12)陰陽和:這裡指風調雨順。

     (13)不(f%u否):同“否”。

    被:蒙受。

     (14)遺(w8i衛):送,給。

     【譯文】 解說災異的人認為天會降災禍,用來譴責、警告國王,是确信無疑的。

     國王有過錯,災害顯現在國家;不改正,災害顯露在草木;再不改正,災禍出現在五谷;還不改正,災禍殃及自身。

    《左氏春秋傳》上說:國家将要滅亡,“少有不連續五年糧食豐收的”。

    災害在五谷上出現,五谷怎麼能成熟呢?不成熟,是國家将要滅亡的征兆。

    可是,上面《左傳》說的災異也有國家将亡而五谷豐收作應驗的。

    可見五谷不成熟,或許是災禍,或許是福分。

    是禍是福的情況并不能知道,那麼關于桑樹穀樹的說法怎麼能斷定呢?著書立說的人寫在書上的都說:“天降谷子是兇兆。

    ”傳書上說:“蒼颉創造文字,天降谷,鬼夜哭。

    ”這是說明天降谷是壞事的感應。

    “成谷之道”,從天降下适合五谷生長的風雨,作為對人事的應和,尚且還說它是吉兆,何況現成的谷物随雨而降呢!極認真地研究考查一下,為什麼是兇兆?風調雨順就五谷莊稼成熟,否則遭受災害。

    風調雨順,是五谷豐收的道理,為什麼說它是兇兆?絲織成帛,線織成麻布。

    賜人絲、線,尚且算厚重,何況是用織好的帛與織好的麻布贈送人呢!那絲線如同風雨,帛布就像成熟的五谷。

    賜給人帛不認為是兇兆,天給人谷子為什麼就認為是兇兆呢?看來天降谷的吉兇不能夠斷定,那麼關于桑樹穀樹的說法是否正确也不能知道。

     【原文】 18·7使暢草生于周之時(1),天下太平,人來獻暢草(2)。

    暢草亦草野之物也,與彼桑穀何異?如以夷狄獻之則為吉,使暢草生于周家(3),肯謂之善乎(4)!夫暢草可以熾釀(5),芬香暢達者,将祭灌暢降神(6)。

    設自生于周朝,與嘉禾、朱草、蓂莢之類不殊矣。

    然則桑亦食蠶(7),蠶為絲,絲為帛,帛為衣,衣以入宗廟為朝服(8),與暢無異,何以謂之兇?衛獻公太子至靈台(9),蛇繞左輪。

    禦者曰:“太子下拜。

    吾聞國君之子,蛇繞車輪左者速得國。

    ”太子遂不下,反乎舍。

    禦人見太子,太子曰:“吾聞為人子者,盡和順于君,不行私欲,共嚴承令(10),不逆君安(11)。

    今吾得國,是君失安也。

    見國之利而忘君安,非子道也。

    得國而拜,其非君欲。

    廢子道者不孝。

    逆君欲則不忠,而欲我之行,殆吾欲國之危明也(12)。

    ”投殿将死(13),其禦止之不能禁,遂伏劍而死(14)。

    夫蛇繞左輪,審為太子速得國,太子宜不死,獻公宜疾薨(15)。

    今獻公不死,太子伏劍,禦者之占,俗之虛言也。

    或時蛇為太子将死之妖,禦者信俗之占,故失吉兇之實。

    夫桑穀之生,與蛇繞左輪相似類也。

    蛇至實兇,禦者以為吉。

    桑穀實吉,祖己以為兇。

     【注釋】 (1)暢草:同“鬯(ch4ng暢)草”,指郁金草。

    古代釀造祭酒的佐料。

     (2)本書《恢國篇》:“倭人貢暢”,故疑“人”字前奪一“倭”字。

    倭(w#窩)人:古代稱日本人。

     (3)周家:即周王朝廷。

     (4)根據文意,疑“善”前奪一“不”字。

     (5)熾(ch@斥):烹煮。

    熾釀:造酒。

     (6)灌:倒,灑。

    暢:指加進暢草後釀成的酒。

    參見《白虎通德論·考黜》。

     (7)食(s@飼):喂養。

     (8)參見《論語·鄉黨》皇疏。

     (9)衛獻公:名衎(k4n看)。

    春秋時衛國君主,公元前576~前559年及公元前546~前544年在位。

    靈台:春秋時各國築于都城附近的高台,用來觀天象,測吉兇。

     (10)共(g#ng恭):通“恭”。

     (11)逆:這裡是擾亂的意思。

     (12)吾欲:疑是“欲吾”之誤倒。

    《新序·節士》作“殆欲吾國之危明矣”,可證。

     (13)投殿:下文有“伏劍而死”,故疑系“拔劍”之誤。

    《新序·節士》作“拔劍将死”,可證。

     (14)以上事參見《新序·節士》。

     (15)疾:速。

     【譯文】 假使暢草長在周朝時候,天下太平,倭人來貢獻暢草。

    但暢草也還是草野之類的東西,跟那桑樹穀樹有什麼兩樣?如果以為夷狄貢獻的就是吉利,那麼假使暢草長在周王的朝廷中,能說它不好嗎!暢草可以用來造酒,芬香暢達,要祭祀的時候把暢酒灑在地上,能求神降臨。

    假設本來長在周朝,那與特别茁壯的禾、朱草、蓂莢之類沒有區别。

    然而桑葉可以喂蠶,蠶吐絲,絲織成帛,帛做成衣,穿着它進入宗廟就成了朝服,這與暢酒沒有區别,為什麼認為它是兇兆呢?衛獻公的太子去靈台,蛇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