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虛篇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公就延長了壽命,壽命确實延長,那麼景公行善,這是上天保祐了他。
這樣看來,世上能做到景公善行的人,就必然會得到景公那樣的上天保祐。
這話不确實。
為什麼呢?因為按照上天會降怒的說法,假使火星本來是由于景公自身有惡行而迫近心宿,那即使聽了子韋的話,也沒有什麼用處。
如果火星不是為了景公的惡行而迫近心宿,那即使不聽子韋的話,也不會有什麼害處。
【原文】 17·2齊景公時有彗星(1),使人禳之(2)。
晏子曰(3):“無益也,隻取誣焉。
天道不暗,不貳其命(4),若之何禳之也?且天之有彗,以除穢也,君無穢德,又何禳焉?若德之穢,禳之何益?《詩》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5),聿懷多福(6);厥德不回(7),以受方國。
’君無回德,方國将至,何患于彗?《詩》曰:‘我無所監(8),夏後及商(9),用亂之故,民卒流亡(10)。
’若德回亂,民将流亡,祝史之為(11),無能補也。
”公說(12),乃止(13)。
【注釋】 (1)齊景公(?~公元前490年):名杵臼,春秋時齊國國君。
公元前547~前490年在位。
彗星:俗稱掃帚星,繞太陽旋轉的一種星體,通常背着太陽一面拖着一條掃帚狀的長尾巴,我國古代叫做妖星。
由于古人缺乏科學知識,認為彗星出現是災禍的預兆。
(2)禳(r2ng瓤):禳解,通過祭祀和祈禱來消除災禍的迷信活動。
(3)晏子:即晏嬰(?~公元前500年),字平仲,夷維(今山東省高密)人,春秋時齊國大夫。
曆仕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世。
其言行被戰國時人搜集在《晏子春秋》一書中。
(4)貳(8r二):背叛,違反。
(5)昭:顯著突出。
(6)聿(y)玉):語助詞。
懷:這裡是招來的意思。
(7)厥(ju6決):其,他的。
厥德:指文王小心侍奉上帝的品德。
回:奸邪。
(8)監(ji4n鑒):通“鑒”,借鑒。
(9)夏後:指夏朝。
(10)引文不見于今傳本《詩經》。
(11)祝:祭祀時主持祭禮口誦頌詞的人。
史:史官。
祝史:這裡指進行禳解的官吏。
(12)說(yu8悅):通“悅”。
(13)以上事參見《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譯文】 齊景公的時候有彗星出現,景公要派人去祭祀和祈禱以解除災難。
晏子說:“沒有用處,那隻會受騙。
天道不糊塗,不會更改它的命令和主張的,既然如此,為什麼要去禳解它呢?況且天有彗星,是用來掃除污穢,君主沒有污穢德行,又何必去禳解它呢?如果德行有污穢,禳解又有什麼用處呢?《詩經·大雅·大明》上說:‘這個周文王,小心翼翼地特意侍奉上帝,得到許多福祐;他的德行不奸邪,因而享有四方諸侯國。
’君王你沒有奸邪的德行,将要擁有四方諸侯之國,為什麼要擔憂彗星呢?《詩經》上說:‘我沒有什麼借鑒的,隻看到夏朝和商朝,它們由于政治昏亂的緣故,老百姓終于流亡。
’如果君王的德行邪亂,百姓就要流亡,太祝和太史的禳解活動,是無法彌補的。
”齊景公聽了很高興,于是就停止了對彗星禳解的祭祀和祈禱。
【原文】 17·3齊君欲禳彗星之兇,猶子韋欲移熒惑之禍也。
宋君不聽,猶晏子不肯從也。
則齊君為子韋,晏子為宋君也。
同變共禍(1),一事二人,天猶賢宋君,使熒惑徙三舍,延二十一年(2),獨不多晏子,使彗消而增其壽,何天祐善偏駁不齊一也?人君有善行(3),善行動于心,善言出于意,同由共本(4),一氣不異。
宋景公出三善言,則其先三善言之前(5),必有善行也。
有善行,必有善政。
政善則嘉瑞臻(6),福祥至,熒惑之星無為守心也(7)。
使景公有失誤之行,以緻惡政,惡政發,則妖異見(8),熒之守心(9),桑穀之生朝(10),高宗消桑穀之變,以政不以言;景公卻熒惑之異(11),亦宜以行。
景公有惡行,故熒惑守心。
不改政修行,坐出三善言,安能動天!天安肯應!何以效之?使景公出三惡言,能使熒惑守心乎(12)?夫三惡言不能使熒惑守心(13),三善言安能使熒惑退徙三舍?以三善言獲二十一年,如有百善言,得千歲之壽乎?非天祐善之意,應誠為福之實也(14)。
【注釋】 (1)變:禍亂,兇兆。
(2)根據文意,疑“延”後脫一“命”字。
上文有“君延命二十一年”,可證。
(3)下文分述“善行”、“善言”,故疑“善行”之後脫“善言”二字。
(4)由:這裡是來源的意思 (5)在一句中,同出“先”、“前”二字,于義未妥。
故疑“先”系“出”之誤。
“出三善言”重疊上文,可證。
(6)臻(hen針):至,到。
(7)無為:這裡的意思是沒有理由。
(8)妖:妖象。
這裡指兇兆。
見(xi4n現):同“現”。
(9)“熒”下疑奪一“惑”字。
(10)根據文氣,疑“桑”前奪一“猶”字。
桑穀之生朝:參見7·5注(1)“桑穀之異”條。
(11)卻:退。
這裡是消除的意思。
(12)守:疑“食”之誤。
本篇末有“如景公複出三惡言,熒惑食心乎”句,可證。
(13)守心:遞修本作“食心”,可從。
(14)應:報答。
【譯文】 齊景公想禳解彗星的災難,就像子韋想轉嫁火星的災禍一樣。
宋景公不肯聽信子韋的勸說,就像晏子不肯依從齊景公禳解彗星災難一樣。
齊景公如像子韋,晏子如像宋景公。
同樣的兇兆,同類的事情,表現在兩個人身上,上天好像贊賞宋景公,讓火星移動三個地方,延長他壽命二十一年,唯獨不稱贊晏子,讓彗星消除增添他的壽命,為什麼上天保祐善人那麼不公平、不純正,不用同一個标準呢?國君有好的德行好的言語,好德行生于好心,好言語出于好意,它們同樣的來源,同樣的氣,沒有什麼兩樣。
宋景公說了三句好聽的話,在他說三句好話之前
這樣看來,世上能做到景公善行的人,就必然會得到景公那樣的上天保祐。
這話不确實。
為什麼呢?因為按照上天會降怒的說法,假使火星本來是由于景公自身有惡行而迫近心宿,那即使聽了子韋的話,也沒有什麼用處。
如果火星不是為了景公的惡行而迫近心宿,那即使不聽子韋的話,也不會有什麼害處。
【原文】 17·2齊景公時有彗星(1),使人禳之(2)。
晏子曰(3):“無益也,隻取誣焉。
天道不暗,不貳其命(4),若之何禳之也?且天之有彗,以除穢也,君無穢德,又何禳焉?若德之穢,禳之何益?《詩》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5),聿懷多福(6);厥德不回(7),以受方國。
’君無回德,方國将至,何患于彗?《詩》曰:‘我無所監(8),夏後及商(9),用亂之故,民卒流亡(10)。
’若德回亂,民将流亡,祝史之為(11),無能補也。
”公說(12),乃止(13)。
【注釋】 (1)齊景公(?~公元前490年):名杵臼,春秋時齊國國君。
公元前547~前490年在位。
彗星:俗稱掃帚星,繞太陽旋轉的一種星體,通常背着太陽一面拖着一條掃帚狀的長尾巴,我國古代叫做妖星。
由于古人缺乏科學知識,認為彗星出現是災禍的預兆。
(2)禳(r2ng瓤):禳解,通過祭祀和祈禱來消除災禍的迷信活動。
(3)晏子:即晏嬰(?~公元前500年),字平仲,夷維(今山東省高密)人,春秋時齊國大夫。
曆仕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世。
其言行被戰國時人搜集在《晏子春秋》一書中。
(4)貳(8r二):背叛,違反。
(5)昭:顯著突出。
(6)聿(y)玉):語助詞。
懷:這裡是招來的意思。
(7)厥(ju6決):其,他的。
厥德:指文王小心侍奉上帝的品德。
回:奸邪。
(8)監(ji4n鑒):通“鑒”,借鑒。
(9)夏後:指夏朝。
(10)引文不見于今傳本《詩經》。
(11)祝:祭祀時主持祭禮口誦頌詞的人。
史:史官。
祝史:這裡指進行禳解的官吏。
(12)說(yu8悅):通“悅”。
(13)以上事參見《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譯文】 齊景公的時候有彗星出現,景公要派人去祭祀和祈禱以解除災難。
晏子說:“沒有用處,那隻會受騙。
天道不糊塗,不會更改它的命令和主張的,既然如此,為什麼要去禳解它呢?況且天有彗星,是用來掃除污穢,君主沒有污穢德行,又何必去禳解它呢?如果德行有污穢,禳解又有什麼用處呢?《詩經·大雅·大明》上說:‘這個周文王,小心翼翼地特意侍奉上帝,得到許多福祐;他的德行不奸邪,因而享有四方諸侯國。
’君王你沒有奸邪的德行,将要擁有四方諸侯之國,為什麼要擔憂彗星呢?《詩經》上說:‘我沒有什麼借鑒的,隻看到夏朝和商朝,它們由于政治昏亂的緣故,老百姓終于流亡。
’如果君王的德行邪亂,百姓就要流亡,太祝和太史的禳解活動,是無法彌補的。
”齊景公聽了很高興,于是就停止了對彗星禳解的祭祀和祈禱。
【原文】 17·3齊君欲禳彗星之兇,猶子韋欲移熒惑之禍也。
宋君不聽,猶晏子不肯從也。
則齊君為子韋,晏子為宋君也。
同變共禍(1),一事二人,天猶賢宋君,使熒惑徙三舍,延二十一年(2),獨不多晏子,使彗消而增其壽,何天祐善偏駁不齊一也?人君有善行(3),善行動于心,善言出于意,同由共本(4),一氣不異。
宋景公出三善言,則其先三善言之前(5),必有善行也。
有善行,必有善政。
政善則嘉瑞臻(6),福祥至,熒惑之星無為守心也(7)。
使景公有失誤之行,以緻惡政,惡政發,則妖異見(8),熒之守心(9),桑穀之生朝(10),高宗消桑穀之變,以政不以言;景公卻熒惑之異(11),亦宜以行。
景公有惡行,故熒惑守心。
不改政修行,坐出三善言,安能動天!天安肯應!何以效之?使景公出三惡言,能使熒惑守心乎(12)?夫三惡言不能使熒惑守心(13),三善言安能使熒惑退徙三舍?以三善言獲二十一年,如有百善言,得千歲之壽乎?非天祐善之意,應誠為福之實也(14)。
【注釋】 (1)變:禍亂,兇兆。
(2)根據文意,疑“延”後脫一“命”字。
上文有“君延命二十一年”,可證。
(3)下文分述“善行”、“善言”,故疑“善行”之後脫“善言”二字。
(4)由:這裡是來源的意思 (5)在一句中,同出“先”、“前”二字,于義未妥。
故疑“先”系“出”之誤。
“出三善言”重疊上文,可證。
(6)臻(hen針):至,到。
(7)無為:這裡的意思是沒有理由。
(8)妖:妖象。
這裡指兇兆。
見(xi4n現):同“現”。
(9)“熒”下疑奪一“惑”字。
(10)根據文氣,疑“桑”前奪一“猶”字。
桑穀之生朝:參見7·5注(1)“桑穀之異”條。
(11)卻:退。
這裡是消除的意思。
(12)守:疑“食”之誤。
本篇末有“如景公複出三惡言,熒惑食心乎”句,可證。
(13)守心:遞修本作“食心”,可從。
(14)應:報答。
【譯文】 齊景公想禳解彗星的災難,就像子韋想轉嫁火星的災禍一樣。
宋景公不肯聽信子韋的勸說,就像晏子不肯依從齊景公禳解彗星災難一樣。
齊景公如像子韋,晏子如像宋景公。
同樣的兇兆,同類的事情,表現在兩個人身上,上天好像贊賞宋景公,讓火星移動三個地方,延長他壽命二十一年,唯獨不稱贊晏子,讓彗星消除增添他的壽命,為什麼上天保祐善人那麼不公平、不純正,不用同一個标準呢?國君有好的德行好的言語,好德行生于好心,好言語出于好意,它們同樣的來源,同樣的氣,沒有什麼兩樣。
宋景公說了三句好聽的話,在他說三句好話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