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虛篇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本篇批判了“傳書”(解釋儒家經書的著作)中一些沒有事實根據的說法,故篇名曰“書虛”。
文中王充明确指出“傳書之言,多失其實”,并舉出十二個失實的例子。
如漢儒說孔子葬在泗水邊,泗水為之回流,是因為“孔子之德”感動了上天,天神保佑,所以泗水才不沖刷他的墳墓,并以此證明其後代該封爵。
王充對此則質問:“孔子生時,天神不使人尊敬”,“生時無祐,死反有報乎”?“天不封其身,乃欲封其後乎”?漢儒又說舜、禹死後,“天使鳥獸報祐之”。
王充則尖銳地指出:“天欲報舜、禹,宜使蒼梧、會稽常祭祀之。
使鳥獸耕田,不能使人祭”,“天之報祐聖人,何其拙也,且無益哉”!對傳書上伍子胥死後,為發洩自己的憤恨“驅水為濤”的說法,王充則駁斥說,河流之所以有波濤,是因為河床淺、河道狹窄;靠海的河流之所以有波濤,是因為受潮汐的影響。
接着便質問道,伍子胥活着不能“營衛其身”,死後被煮成肉湯,“骨肉糜爛”,“筋力消絕”,“安能為濤”?王充還駁斥了傳書對政治家齊桓公的人身攻擊,贊揚他能任人唯賢,終于“九會諸侯,一匡天下”,是位“千世一出之主”。
在本篇中,王充還進一步指出,一些漢儒為标榜和突出自己名聲,編造出來吓唬“世俗之人”的“谲詭之書”,之所以有人信,有市場,是因為“世俗之人不能定”,錯誤地認為“賢聖所傳,無不然之事”,于是就“信而是之,諷而讀之”所造成的。
【原文】 16·1世信虛妄之書,以為載于竹帛上者(1),皆賢聖所傳,無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諷而讀之。
睹真是之傳與虛妄之書相違,則并謂短書,不可信用。
夫幽冥之實尚可知(2),沉隐之情尚可定,顯文露書,是非易見,籠總并傳非實事,用精不專,無思于事也。
【注釋】 (1)竹帛:古代把要記載的東西,寫在竹簡和絲織品上。
(2)幽冥:隐密。
【譯文】 社會上一般人相信無根據胡說八道的書,認為竹簡和絲織品上記載的,都是賢聖傳下來的,沒有不對的事,所以相信它,認為它是對的,并且讀它、背誦它。
看見真實正确的一般書與他們所相信的那些毫無根據胡說八道的書不一緻,就一起說前面的書是價值不大的短書,不能相信。
其實,背地裡的事情尚且能知道,深沉隐晦的實情尚且可以判定,何況明明白白的文字,清清楚楚的記載,是非對錯顯而易見,卻要籠統地一緻傳說它們不符合事實,這是因為用心不專一,對事情沒有認真思考的緣故。
【原文】 16·2夫世間傳書諸子之語(1),多欲立奇造異,作驚目之論,以駭世俗之人,為谲詭之書(2)。
以著殊異之名。
【注釋】 (1)諸子:指先秦到漢代各派學者及其著作。
(2)谲(ju6決陽)詭:怪異。
【譯文】 社會上傳書解釋先秦到漢諸子的話,大多想标新立異,作驚人之論,用來吓唬社會上一般人,作為希奇古怪的書,以标榜特殊奇異而聞名。
【原文】 16·3傳書言:延陵季子出遊(1),見路有遺金。
當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
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來!”薪者投鐮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2),視之下(3),儀貌之壯,語言之野也?吾當夏五月披裘而薪,豈取金者哉!”季子謝之,請問姓字。
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4),何足語姓名(5)!”遂去不顧。
世以為然,殆虛言也。
【注釋】 (1)延陵:春秋時吳地,在今江蘇省常州市。
季子:季劄,吳王壽夢的小兒子。
壽夢見季劄很賢能,想立他為吳王,他始終不肯。
後來受封延陵,所以号延陵季子。
(2)子:你。
(3)下:近,淺。
(4)皮:表面。
相:觀察。
(5)以上事參見《韓詩外傳》、《吳越春秋》。
【譯文】 傳書上說:延陵季子出去遊玩,看見路上有丢失的金子。
正當夏天五月,有個穿皮衣砍柴的人。
季子喊砍柴的:“把地上的金子拿過來!”砍柴的把鐮刀往地上一扔,瞪着眼睛将手一甩,說:“為什麼你處在高位,眼光短淺,儀表相貌堂堂,說話卻如此粗野?我正當夏天五月穿着皮衣來砍柴,難道是為你來揀丢失的金子!”季子向他道了歉,請問他姓名。
砍柴的說:“你是個以貌取人的人,怎麼值得我把姓名告訴你!”于是走開不理睬季子。
社會上的一般人認為果真是如此,依我看恐怕這是句假話。
【原文】 16·4夫季子恥吳之亂(1),吳欲共立以為主,終不肯受,去之延陵,終身不還,廉讓之行終始若一。
許由讓天下,不嫌貪封侯。
伯夷委國饑死(2),不嫌貪刀鈎(3)。
廉讓之行,大可以況小,小難以況大。
季子能讓吳位,何嫌貪地遺金?季子使于上國(4),道過徐(5)。
徐君好其寶劍,未之即予(6)。
還而徐君死,解劍帶冢樹而去(7)。
廉讓之心,恥負其前志也。
季子不負死者,棄其寶劍,何嫌一叱生人取金于地?季子未去吳乎,公子也(8);已去吳乎,延陵君也。
公子與君,出有前後,車有附從,不能空行于塗(9),明矣。
既不恥取金,何難使左右,而煩披裘者?世稱柳下惠之行(10),言其能以幽冥自修潔也。
賢者同操,故千歲交志(11)。
置季子于冥昧之處,尚不取金,況以白日,前後備具。
取金于路,非季子之操也。
或時季子實見遺金,憐披裘薪者,欲以益之;或時言取彼地金,欲以予薪者,不自取也。
世俗傳言,則言季子取遺金也。
【注釋】 (1)吳之亂:據《公羊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小兒子季劄最賢能。
他的三位兄長都願意讓位給他,約定死後王位傳弟不傳子。
老三夷昧死後,其子僚不遵遺囑自立為王,老大諸樊的兒子公子光不服,派人殺了吳王僚,準備擁戴季劄當吳王,季劄不受,于是公子光自立為王。
“吳之亂”指的就是公子光派人殺吳王僚這件事。
(2)委:丢棄,放棄。
(3)刀鈎:古代兩種普通的兵器。
這裡是便宜的意思。
(4)上國:春秋時南方各國稱北方中原各國為上國。
(5)徐:春秋時南方國家,地處今江蘇泗洪一帶。
周初曾強盛過一時,後被楚國打敗,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被吳國吞并。
(6)未之即予:《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季劄因要去出使中原各國,不帶寶劍不符合外交禮節,所以沒有當時把寶劍送給徐國君主,但心中已許願回來時送給他。
(7)帶:挂。
冢(ch%ng腫):高墳。
以上事參見《史記·吳太伯世家》。
(8)公子:古稱諸侯之子。
(9)塗:通“途”,道路。
(10)柳下惠:參見8·3注(8)。
(11)交:互相交流。
【譯文】 因為季子以吳國君王争權奪利的“吳之亂”為可恥,所以吳公子們想立他作為君主,他始終不肯接受,便離開京都去延陵,終身不回,廉潔謙讓的操行始終如一。
許由謙讓君位,因此不被嫌疑貪圖封侯。
伯夷放棄君位饑餓而死,因此不被嫌疑貪圖小便宜。
廉潔謙讓的操行,大事可能說明小事,小事卻難得比喻大事。
季子能謙讓吳國的君位,怎麼能懷疑他貪圖地上丢失的金子呢?季子出使中原各國,路過徐國。
徐國君主喜歡他的寶劍,他沒有立即送給徐君。
等回來的時候,這位徐國的君主已經死了,他解下寶劍挂在其墓旁的樹上才離去。
那高尚廉潔謙讓的心,使他認為背棄自己以前許下的心願是可恥的。
季子不背棄死者,能舍棄自己的寶劍,怎麼要被懷疑呵叱一個陌生人為他在地上去揀丢失的金子呢?季子沒有離開吳國時,是個公子;已經離開吳國,也是延陵的統治者。
公子與地方統治者,外出時前後都有護衛,車的前後還有随從的車,不會僅僅一輛車在路上走,這是明擺着的。
既然不以得到别人丢失的金子為恥辱,派左右随從去揀有什麼困難,而偏要煩勞那個穿皮衣的人呢,世人都稱頌柳下惠的操行,說他能夠在暗地裡自己修身保持清白。
賢良的人都具有相同的操行,所以雖隔千年其心意是相通的。
即使把季子放在暗處,尚且不會揀取丢失的金子,何況是在大白天,前前後後都具備随從的人。
揀取路上丢失的金子,這不是季子的操行。
關于這件事,或許是季子果真見到丢失的金子,可憐芽皮衣的砍柴人,想使他從中得到好處;或許是說要揀取那地上丢失的金子,想給砍柴的,又不願意親自去拾取。
這樣社會上傳言,就說季子要拾取别人丢失在地上的金子。
【原文】 16·5傳書或言:顔淵與孔子俱上魯太山。
孔子東南望,吳阊門外有系白馬(1),引顔淵指以示之,曰:“若見吳昌門乎?”顔淵曰:“見之。
”孔子曰:“門外何有?”曰:“有如系練之狀。
”孔子撫其目而正之,因與俱下。
下而顔淵發白齒落,遂以病死。
蓋以精神不能若孔子,強力自極,精華竭盡。
故早夭死。
世俗聞之,皆以為然。
如實論之,殆虛言也。
【注釋】 (1)吳:指春秋時吳國的都城,在今江蘇省蘇州市。
阊(ch1ng昌)門:即昌門,吳都的西門。
【譯文】 傳書上有人說:顔淵和孔子一起上魯國的泰山。
孔子向東南方遠望,看見吳都昌門外栓着一匹白馬,于是就指給顔淵看,說:“你看見吳都的昌門了嗎?”顔淵回答:“看見了。
”孔子又問:“門外有什麼?”顔淵接着回答:“好像栓着一條白綢子樣的東西。
”孔子揉了揉他的眼睛,糾正了他的說法。
于是就與他一同下山。
下山之後顔淵頭發白了,牙齒落了,終于因病死去。
大概精神不如孔子,勉強使眼力到了自己的極限,精華用盡,所以早早死去。
社會上一般人聽到這事,都以為真是如此。
要是真實評論起來,大概是假話。
【原文】 16·6案《論語》之文(1),不見此言。
考六經之傳(2),亦無此語。
夫顔淵能見千裡之外,與聖人同,孔子、諸子,何諱不言?蓋人目之所見,不過十裡,過此不見,非所明察,遠也。
傳曰:“太山之高巍然,去之百裡,不見■螺(3),遠也。
”案魯去吳,千有餘裡,使離朱望之(4),終不能見,況使顔淵,何能審之?如才庶幾者,明目異于人(5),則世宜稱亞聖(6),不宜言離朱。
人目之視也,物大者易察,小者難審。
使顔淵處昌門之外,望太山之形,終不能見。
況從太山之上,察白馬之色,色不能見,明矣。
非顔淵不能見,孔子亦不能見也。
何以驗之?耳目之用均也。
目不能見百裡,則耳亦不能聞也(7)。
陸賈曰:“離婁之明,不能察帷薄之内(8);師曠之聰(9),不能聞百裡之外。
”昌門之與太山,非直帷薄之内、百裡之外也。
秦武王與孟說舉鼎,不任(10),絕脈而死(11)。
舉鼎用力,力由筋脈,筋脈不堪,絕傷而死,道理宜也。
今顔淵用目望遠,望遠目睛不任,宜盲眇(12),發白齒落,非其緻也。
發白齒落,用精于學,勤力不休,氣力竭盡,故至于死。
伯奇放流(13),首發早白。
《詩》雲:“惟憂用老(14)”。
伯奇用憂,而顔淵用睛,暫望倉卒,安能緻此? 【注釋】 (1)《論語》:儒家經典之一。
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
内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之間相互的談話。
(2)六經:指儒家經典書籍《周易》、《詩經》、《禮記》、《尚書》、《樂經》、《春秋》。
六經之傳:解釋六經的書籍。
(3)“■螺”:本書《說日篇》作“埵塊”,可從。
埵(du%朵)塊:堅硬的土塊 (4)離朱:又稱離婁。
傳說是皇帝時人,能百步之外看清秋天鳥身上長的細毛。
(5)明目:根據文意,疑“目明”之誤倒。
(6)亞聖:僅次于孔子的聖人。
(7)上下文都在說眼見的事情,故疑此二句似作“耳不能聞百裡,則目亦不能見也。
” (8)帷(w6i維):圍帳。
薄:通“箔”,簾子。
(9)師曠:字子野,春秋時晉國樂師。
眼瞎,善彈琴,辨音能力很強。
聰:聽力好。
(10)秦武王:名蕩,戰國時秦國君主。
公元前310~前307年在位。
力大,好角力。
與大力士孟說比舉鼎,因膝蓋破裂而死。
孟說(yu8月):秦武王時著名的大力士。
(11)絕:斷。
以上事參見《史記·秦本紀》。
(12)盲眇(mi3o秒):瞎眼。
(13)參見《漢書·景十三王傳·中山靖王劉勝》。
(14)用:以,因。
【譯文】 考察《論語》上的文章,不見這段話。
考察六經上的解釋,也沒有這段話。
顔淵能看見千裡之外,與聖人一樣,孔子和諸子為什麼回避不說呢?大概人的眼睛能看見的範圍,不過十裡。
超過這個範圍就看不見。
不是人的視力所能看清楚,因為太遠了。
傳書上說:“泰山很高大,但離開它一百裡,就看不見土塊大小的東西,因為太遠了。
”考察魯國離吳國,有一千多裡,假使讓離朱來看,最終還是不能看見,何況是叫顔淵,他怎麼能看清楚呢?如果才能和孔子差不多的人,眼力與衆不同,那麼世人就應該稱他為亞聖,而不應該說是離朱。
人的眼睛看東西,東西大的容易看清楚,東西小的就很難看清楚。
即使顔淵在昌門外,看泰山的形狀,始終不能看見。
何況從泰山上,觀察白馬的顔色,顔色肯定是看不見,這很清楚。
不隻顔淵不能看見,就連孔子也不能看見。
用什麼來證明呢?人耳朵和眼睛的本領是相同的。
耳朵不能聽清百裡外的聲音,那眼晴也不能看見百裡外的東西。
陸賈說:“離婁的視力好,不能看清帳子和簾子後邊的東西;師曠的聽覺靈敏,不能聽到百裡以外的聲音。
”昌門與泰山,不隻是帳子和簾子後面,或百裡以外的東西。
秦武王跟孟說比舉鼎,不能勝任,筋脈崩斷而死。
舉鼎
文中王充明确指出“傳書之言,多失其實”,并舉出十二個失實的例子。
如漢儒說孔子葬在泗水邊,泗水為之回流,是因為“孔子之德”感動了上天,天神保佑,所以泗水才不沖刷他的墳墓,并以此證明其後代該封爵。
王充對此則質問:“孔子生時,天神不使人尊敬”,“生時無祐,死反有報乎”?“天不封其身,乃欲封其後乎”?漢儒又說舜、禹死後,“天使鳥獸報祐之”。
王充則尖銳地指出:“天欲報舜、禹,宜使蒼梧、會稽常祭祀之。
使鳥獸耕田,不能使人祭”,“天之報祐聖人,何其拙也,且無益哉”!對傳書上伍子胥死後,為發洩自己的憤恨“驅水為濤”的說法,王充則駁斥說,河流之所以有波濤,是因為河床淺、河道狹窄;靠海的河流之所以有波濤,是因為受潮汐的影響。
接着便質問道,伍子胥活着不能“營衛其身”,死後被煮成肉湯,“骨肉糜爛”,“筋力消絕”,“安能為濤”?王充還駁斥了傳書對政治家齊桓公的人身攻擊,贊揚他能任人唯賢,終于“九會諸侯,一匡天下”,是位“千世一出之主”。
在本篇中,王充還進一步指出,一些漢儒為标榜和突出自己名聲,編造出來吓唬“世俗之人”的“谲詭之書”,之所以有人信,有市場,是因為“世俗之人不能定”,錯誤地認為“賢聖所傳,無不然之事”,于是就“信而是之,諷而讀之”所造成的。
【原文】 16·1世信虛妄之書,以為載于竹帛上者(1),皆賢聖所傳,無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諷而讀之。
睹真是之傳與虛妄之書相違,則并謂短書,不可信用。
夫幽冥之實尚可知(2),沉隐之情尚可定,顯文露書,是非易見,籠總并傳非實事,用精不專,無思于事也。
【注釋】 (1)竹帛:古代把要記載的東西,寫在竹簡和絲織品上。
(2)幽冥:隐密。
【譯文】 社會上一般人相信無根據胡說八道的書,認為竹簡和絲織品上記載的,都是賢聖傳下來的,沒有不對的事,所以相信它,認為它是對的,并且讀它、背誦它。
看見真實正确的一般書與他們所相信的那些毫無根據胡說八道的書不一緻,就一起說前面的書是價值不大的短書,不能相信。
其實,背地裡的事情尚且能知道,深沉隐晦的實情尚且可以判定,何況明明白白的文字,清清楚楚的記載,是非對錯顯而易見,卻要籠統地一緻傳說它們不符合事實,這是因為用心不專一,對事情沒有認真思考的緣故。
【原文】 16·2夫世間傳書諸子之語(1),多欲立奇造異,作驚目之論,以駭世俗之人,為谲詭之書(2)。
以著殊異之名。
【注釋】 (1)諸子:指先秦到漢代各派學者及其著作。
(2)谲(ju6決陽)詭:怪異。
【譯文】 社會上傳書解釋先秦到漢諸子的話,大多想标新立異,作驚人之論,用來吓唬社會上一般人,作為希奇古怪的書,以标榜特殊奇異而聞名。
【原文】 16·3傳書言:延陵季子出遊(1),見路有遺金。
當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
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來!”薪者投鐮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2),視之下(3),儀貌之壯,語言之野也?吾當夏五月披裘而薪,豈取金者哉!”季子謝之,請問姓字。
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4),何足語姓名(5)!”遂去不顧。
世以為然,殆虛言也。
【注釋】 (1)延陵:春秋時吳地,在今江蘇省常州市。
季子:季劄,吳王壽夢的小兒子。
壽夢見季劄很賢能,想立他為吳王,他始終不肯。
後來受封延陵,所以号延陵季子。
(2)子:你。
(3)下:近,淺。
(4)皮:表面。
相:觀察。
(5)以上事參見《韓詩外傳》、《吳越春秋》。
【譯文】 傳書上說:延陵季子出去遊玩,看見路上有丢失的金子。
正當夏天五月,有個穿皮衣砍柴的人。
季子喊砍柴的:“把地上的金子拿過來!”砍柴的把鐮刀往地上一扔,瞪着眼睛将手一甩,說:“為什麼你處在高位,眼光短淺,儀表相貌堂堂,說話卻如此粗野?我正當夏天五月穿着皮衣來砍柴,難道是為你來揀丢失的金子!”季子向他道了歉,請問他姓名。
砍柴的說:“你是個以貌取人的人,怎麼值得我把姓名告訴你!”于是走開不理睬季子。
社會上的一般人認為果真是如此,依我看恐怕這是句假話。
【原文】 16·4夫季子恥吳之亂(1),吳欲共立以為主,終不肯受,去之延陵,終身不還,廉讓之行終始若一。
許由讓天下,不嫌貪封侯。
伯夷委國饑死(2),不嫌貪刀鈎(3)。
廉讓之行,大可以況小,小難以況大。
季子能讓吳位,何嫌貪地遺金?季子使于上國(4),道過徐(5)。
徐君好其寶劍,未之即予(6)。
還而徐君死,解劍帶冢樹而去(7)。
廉讓之心,恥負其前志也。
季子不負死者,棄其寶劍,何嫌一叱生人取金于地?季子未去吳乎,公子也(8);已去吳乎,延陵君也。
公子與君,出有前後,車有附從,不能空行于塗(9),明矣。
既不恥取金,何難使左右,而煩披裘者?世稱柳下惠之行(10),言其能以幽冥自修潔也。
賢者同操,故千歲交志(11)。
置季子于冥昧之處,尚不取金,況以白日,前後備具。
取金于路,非季子之操也。
或時季子實見遺金,憐披裘薪者,欲以益之;或時言取彼地金,欲以予薪者,不自取也。
世俗傳言,則言季子取遺金也。
【注釋】 (1)吳之亂:據《公羊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小兒子季劄最賢能。
他的三位兄長都願意讓位給他,約定死後王位傳弟不傳子。
老三夷昧死後,其子僚不遵遺囑自立為王,老大諸樊的兒子公子光不服,派人殺了吳王僚,準備擁戴季劄當吳王,季劄不受,于是公子光自立為王。
“吳之亂”指的就是公子光派人殺吳王僚這件事。
(2)委:丢棄,放棄。
(3)刀鈎:古代兩種普通的兵器。
這裡是便宜的意思。
(4)上國:春秋時南方各國稱北方中原各國為上國。
(5)徐:春秋時南方國家,地處今江蘇泗洪一帶。
周初曾強盛過一時,後被楚國打敗,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被吳國吞并。
(6)未之即予:《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季劄因要去出使中原各國,不帶寶劍不符合外交禮節,所以沒有當時把寶劍送給徐國君主,但心中已許願回來時送給他。
(7)帶:挂。
冢(ch%ng腫):高墳。
以上事參見《史記·吳太伯世家》。
(8)公子:古稱諸侯之子。
(9)塗:通“途”,道路。
(10)柳下惠:參見8·3注(8)。
(11)交:互相交流。
【譯文】 因為季子以吳國君王争權奪利的“吳之亂”為可恥,所以吳公子們想立他作為君主,他始終不肯接受,便離開京都去延陵,終身不回,廉潔謙讓的操行始終如一。
許由謙讓君位,因此不被嫌疑貪圖封侯。
伯夷放棄君位饑餓而死,因此不被嫌疑貪圖小便宜。
廉潔謙讓的操行,大事可能說明小事,小事卻難得比喻大事。
季子能謙讓吳國的君位,怎麼能懷疑他貪圖地上丢失的金子呢?季子出使中原各國,路過徐國。
徐國君主喜歡他的寶劍,他沒有立即送給徐君。
等回來的時候,這位徐國的君主已經死了,他解下寶劍挂在其墓旁的樹上才離去。
那高尚廉潔謙讓的心,使他認為背棄自己以前許下的心願是可恥的。
季子不背棄死者,能舍棄自己的寶劍,怎麼要被懷疑呵叱一個陌生人為他在地上去揀丢失的金子呢?季子沒有離開吳國時,是個公子;已經離開吳國,也是延陵的統治者。
公子與地方統治者,外出時前後都有護衛,車的前後還有随從的車,不會僅僅一輛車在路上走,這是明擺着的。
既然不以得到别人丢失的金子為恥辱,派左右随從去揀有什麼困難,而偏要煩勞那個穿皮衣的人呢,世人都稱頌柳下惠的操行,說他能夠在暗地裡自己修身保持清白。
賢良的人都具有相同的操行,所以雖隔千年其心意是相通的。
即使把季子放在暗處,尚且不會揀取丢失的金子,何況是在大白天,前前後後都具備随從的人。
揀取路上丢失的金子,這不是季子的操行。
關于這件事,或許是季子果真見到丢失的金子,可憐芽皮衣的砍柴人,想使他從中得到好處;或許是說要揀取那地上丢失的金子,想給砍柴的,又不願意親自去拾取。
這樣社會上傳言,就說季子要拾取别人丢失在地上的金子。
【原文】 16·5傳書或言:顔淵與孔子俱上魯太山。
孔子東南望,吳阊門外有系白馬(1),引顔淵指以示之,曰:“若見吳昌門乎?”顔淵曰:“見之。
”孔子曰:“門外何有?”曰:“有如系練之狀。
”孔子撫其目而正之,因與俱下。
下而顔淵發白齒落,遂以病死。
蓋以精神不能若孔子,強力自極,精華竭盡。
故早夭死。
世俗聞之,皆以為然。
如實論之,殆虛言也。
【注釋】 (1)吳:指春秋時吳國的都城,在今江蘇省蘇州市。
阊(ch1ng昌)門:即昌門,吳都的西門。
【譯文】 傳書上有人說:顔淵和孔子一起上魯國的泰山。
孔子向東南方遠望,看見吳都昌門外栓着一匹白馬,于是就指給顔淵看,說:“你看見吳都的昌門了嗎?”顔淵回答:“看見了。
”孔子又問:“門外有什麼?”顔淵接着回答:“好像栓着一條白綢子樣的東西。
”孔子揉了揉他的眼睛,糾正了他的說法。
于是就與他一同下山。
下山之後顔淵頭發白了,牙齒落了,終于因病死去。
大概精神不如孔子,勉強使眼力到了自己的極限,精華用盡,所以早早死去。
社會上一般人聽到這事,都以為真是如此。
要是真實評論起來,大概是假話。
【原文】 16·6案《論語》之文(1),不見此言。
考六經之傳(2),亦無此語。
夫顔淵能見千裡之外,與聖人同,孔子、諸子,何諱不言?蓋人目之所見,不過十裡,過此不見,非所明察,遠也。
傳曰:“太山之高巍然,去之百裡,不見■螺(3),遠也。
”案魯去吳,千有餘裡,使離朱望之(4),終不能見,況使顔淵,何能審之?如才庶幾者,明目異于人(5),則世宜稱亞聖(6),不宜言離朱。
人目之視也,物大者易察,小者難審。
使顔淵處昌門之外,望太山之形,終不能見。
況從太山之上,察白馬之色,色不能見,明矣。
非顔淵不能見,孔子亦不能見也。
何以驗之?耳目之用均也。
目不能見百裡,則耳亦不能聞也(7)。
陸賈曰:“離婁之明,不能察帷薄之内(8);師曠之聰(9),不能聞百裡之外。
”昌門之與太山,非直帷薄之内、百裡之外也。
秦武王與孟說舉鼎,不任(10),絕脈而死(11)。
舉鼎用力,力由筋脈,筋脈不堪,絕傷而死,道理宜也。
今顔淵用目望遠,望遠目睛不任,宜盲眇(12),發白齒落,非其緻也。
發白齒落,用精于學,勤力不休,氣力竭盡,故至于死。
伯奇放流(13),首發早白。
《詩》雲:“惟憂用老(14)”。
伯奇用憂,而顔淵用睛,暫望倉卒,安能緻此? 【注釋】 (1)《論語》:儒家經典之一。
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
内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之間相互的談話。
(2)六經:指儒家經典書籍《周易》、《詩經》、《禮記》、《尚書》、《樂經》、《春秋》。
六經之傳:解釋六經的書籍。
(3)“■螺”:本書《說日篇》作“埵塊”,可從。
埵(du%朵)塊:堅硬的土塊 (4)離朱:又稱離婁。
傳說是皇帝時人,能百步之外看清秋天鳥身上長的細毛。
(5)明目:根據文意,疑“目明”之誤倒。
(6)亞聖:僅次于孔子的聖人。
(7)上下文都在說眼見的事情,故疑此二句似作“耳不能聞百裡,則目亦不能見也。
” (8)帷(w6i維):圍帳。
薄:通“箔”,簾子。
(9)師曠:字子野,春秋時晉國樂師。
眼瞎,善彈琴,辨音能力很強。
聰:聽力好。
(10)秦武王:名蕩,戰國時秦國君主。
公元前310~前307年在位。
力大,好角力。
與大力士孟說比舉鼎,因膝蓋破裂而死。
孟說(yu8月):秦武王時著名的大力士。
(11)絕:斷。
以上事參見《史記·秦本紀》。
(12)盲眇(mi3o秒):瞎眼。
(13)參見《漢書·景十三王傳·中山靖王劉勝》。
(14)用:以,因。
【譯文】 考察《論語》上的文章,不見這段話。
考察六經上的解釋,也沒有這段話。
顔淵能看見千裡之外,與聖人一樣,孔子和諸子為什麼回避不說呢?大概人的眼睛能看見的範圍,不過十裡。
超過這個範圍就看不見。
不是人的視力所能看清楚,因為太遠了。
傳書上說:“泰山很高大,但離開它一百裡,就看不見土塊大小的東西,因為太遠了。
”考察魯國離吳國,有一千多裡,假使讓離朱來看,最終還是不能看見,何況是叫顔淵,他怎麼能看清楚呢?如果才能和孔子差不多的人,眼力與衆不同,那麼世人就應該稱他為亞聖,而不應該說是離朱。
人的眼睛看東西,東西大的容易看清楚,東西小的就很難看清楚。
即使顔淵在昌門外,看泰山的形狀,始終不能看見。
何況從泰山上,觀察白馬的顔色,顔色肯定是看不見,這很清楚。
不隻顔淵不能看見,就連孔子也不能看見。
用什麼來證明呢?人耳朵和眼睛的本領是相同的。
耳朵不能聽清百裡外的聲音,那眼晴也不能看見百裡外的東西。
陸賈說:“離婁的視力好,不能看清帳子和簾子後邊的東西;師曠的聽覺靈敏,不能聽到百裡以外的聲音。
”昌門與泰山,不隻是帳子和簾子後面,或百裡以外的東西。
秦武王跟孟說比舉鼎,不能勝任,筋脈崩斷而死。
舉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