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虛篇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用力,力由筋脈産生,筋脈承受不住,斷絕受傷而死,道理是合适的。
如今顔淵用眼睛看遠處,看很遠的地方眼睛不能勝任,應該變成瞎子,可見他頭發變白,牙齒脫落,不是由于“望遠”導緻的。
頭發白牙齒落,是對學習過分用心,勤奮努力沒有好好休息,氣力用盡,所以到最後死去。
伯奇被放逐,頭發早早地白了。
《詩經·小雅·小弁(p2n盤)》中說:“憂傷因而使人衰老。
”伯奇是因為憂傷,而顔淵是用眼睛,短暫遠望時間倉促,怎麼會導緻這樣的後果呢? 【原文】 16·7儒書言:“舜葬于蒼梧,禹葬于會稽者,巡狩年老(1),道死邊土。
聖人以天下為家,不别遠近,不殊内外,故遂止葬(2)。
夫言舜、禹,實也;言其巡狩,虛也。
【注釋】 (1)巡狩(sh^u受):天子視察諸侯所守的地方。
(2)止:留下。
【譯文】 儒者的書上說:“舜葬在蒼梧,禹葬在會稽,由于他們視察諸侯防地年紀老了,中途死在邊遠的地方。
聖人以天下為家,不管遠近,不分内外,所以死了就留在當地埋葬。
說舜葬在蒼梧、禹葬在會稽是事實;至于說他們因為視察諸侯防地而死,是沒有根據的。
【原文】 16·8舜之與堯俱帝者也,共五千裡之境,同四海之内(1)。
二帝之道,相因不殊(2)。
《堯典》之篇(3),舜巡狩東至岱宗(4),南至霍山(5),西至太華(6),此至恒山(7)。
以為四嶽者(8),四方之中,諸侯之來,并會嶽下,幽深遠近,無不見者。
聖人舉事求其宜适也。
禹王如舜,事無所改,巡狩所至,以複如舜(9)。
舜至蒼梧,禹到會稽,非其實也。
實舜、禹之時(10),鴻水未治(11)。
堯傳于舜。
舜受為帝,與禹分部,行治鴻水(12)。
堯崩之後,舜老,亦以傳于禹。
舜南治水,死于蒼梧;禹東治水,死于會稽。
賢聖家天下,故因葬焉(13)。
【注釋】 (1)四海之内:古人認為中國四周是被大海環繞,所以把全國稱作四海之内。
(2)因:沿襲。
(3)《堯典》:《尚書》中的一篇。
(4)岱宗:即泰山,古稱東嶽。
(5)霍山:在今安徽省西部。
主峰白馬尖在安徽霍山縣南。
古稱南嶽。
(6)太華:即華(hu4話)山,在今陝西省東部。
主峰太華山在今陝西省華陰縣南。
古稱西嶽。
(7)恒山:地處今河北省曲陽縣西北與山西接壤處。
古稱北嶽。
(8)四嶽:指東嶽泰山、南嶽霍山、西嶽華山、北嶽恒山。
以上參見《尚書·舜典》。
(9)以:根據文意,疑是“亦”字草體形近而誤。
(10)疑“實”後脫一“者”字。
“實者”,本書常用語。
下文有“實者,蒼梧多象之地”,可證。
(11)鴻:通“洪”。
(12)行:走。
這裡是到各處去的意思。
以上參見《史記·夏本紀》、《孟子·滕文公上》。
唯“分部行治”未聞。
(13)焉:于此。
【譯文】 舜和堯同是帝王,一道治理着方圓五千裡的地方,一樣管理着全國。
二個帝王治理國家的方法,共同承襲沒有差異。
《尚書·堯典》記載,舜巡視東到泰山,南到霍山,西到華山,北到恒山。
認為四嶽各自在東、南、西、北四方的中心,諸侯們來,就會按各自情況聚會在不同的嶽下,這樣不論是偏僻地區的,離得遠的,離得近的,都沒有不便來朝見的。
因為聖人辦事總是力求恰到好處。
禹王像舜一樣,辦事的方法沒有什麼改動,巡視所到的地方,也應該和舜一樣。
說舜巡視到蒼梧,禹巡視到會稽,不是事實。
真實的情況是舜、禹的時候,洪水還沒有治理好。
堯傳位給舜,舜接受禅讓作了帝王,于是與禹劃分區域,分頭到各處去治理洪水。
堯死了之後,舜已經老了,也就把帝位傳給了禹。
這樣舜去南方治水,死在蒼梧;禹去東方治水,死在會稽。
賢人聖人以天下為家,因此被埋葬在那裡。
【原文】 16·9吳君高說(1):“會稽本山名,夏禹巡守(2),會計于此山(3),因以名郡,故曰會稽(4)。
”夫言因山名郡,可也,言禹巡狩會計于此山,虛也。
巡狩本不至會稽,安得會計于此山?宜聽君高之說(5),誠會稽為會計,禹到南方,何所會計?如禹始東死于會稽,舜迹巡狩至于蒼梧,安所會計?百王治定則出巡,巡則辄會計,是則四方之山皆會計也。
百王太平,升封太山(6)。
太山之上,封可見者七十有二。
紛綸湮滅者(7),不可勝數(8)。
如審帝王巡狩則辄會計,會計之地如太山封者,四方宜多。
夫郡國成名,猶萬物之名,不可說也,獨為會稽立欤?周時舊名吳越也,為吳越立名,從何往哉?六國立名(9),狀當如何?天下郡國且百餘,縣邑出萬,鄉亭聚裡(10),皆有号名,賢聖之才莫能說。
君高能說會稽,不能辨定方名,會計之說,未可從也。
巡狩考正法度,禹時,吳為裸國,斷發文身,考之無用,會計如何? 【注釋】 (1)吳君高:吳平,字君高,東漢會稽人,王充的同鄉。
與袁康合著《越紐錄》,即今《越絕書》。
(2)巡守:同“巡狩”。
(3)會:舉行盟會。
計:考核官吏。
(4)參見《越絕書·外傳紀·越地傳》。
(5)宜:疑是“且”形近而誤。
(6)升:登。
封:登泰山築壇祭天,以上參見《五經通義》。
(7)紛綸:雜亂。
(8)以上參見《韓詩外傳》。
(9)六國:指戰國時齊、楚、燕、韓、趙、魏六國。
(10)聚:這裡指村落。
【譯文】 吳君高說:“會稽本來是山的名稱,由于夏禹巡視諸侯,在這座山大會諸侯,計功行賞,于是就用它作為郡的名稱,所以叫會稽。
”說用山名作郡名,是可以的,但說禹巡視諸侯在此山大會諸侯,計功行賞,則沒有根據。
禹巡視諸侯本來不會到會稽,怎麼會在會稽山會諸侯計功行賞呢?姑且聽君高說的,的确會稽是他會諸侯計功行賞的地方,那麼禹去南方巡視,又在什麼地方大會諸侯,計功行賞呢?再假設禹開始就往東巡視死在會稽,沒有去南方巡視,那麼舜也曾經巡視過南方,到過蒼梧,又在什麼地方會諸侯計功行賞呢?曆代帝王治定了社會就要出去巡視,出巡就總要會諸侯計功行賞,那麼四方到處的大山都成了會諸侯計功行賞的地方了。
曆代帝王當社會太平,就要登上泰山頂築壇祭天。
光泰山頂上,祭天的遺迹可以看清楚的就有七十二處,至于亂七八糟被湮沒的那就數不清了。
假使考察一下帝王們巡視總要會諸侯計功行賞的地點,那麼像泰山頂祭天遺址一樣會諸侯計功行賞的地方,全國各處大概多得很。
郡和諸侯國有名稱,就像萬物的名稱一樣,是無法解釋的,怎麼會單獨為會稽郡取名稱呢?會稽郡周代原來的名稱叫吳越,為吳越取名稱,以前又根據什麼呢?為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取名稱,情況又該怎麼樣呢?全國的郡和諸侯國将近一百多,縣城超出萬座,鄉亭村裡,都有名稱,即使有聖賢的才能也不可能把它們解釋清楚。
君高能解釋會稽的名稱,但不能辨别判定各地方的名稱,因此“會計”的說法不可信。
帝王巡視是為了考察,修正地方的法度,那麼,禹的時代,吳是個不穿衣服的國家,人們剪短頭發,身刺花紋,考察這樣的地方,沒有絲毫用處,那又為什麼要在這裡大會諸侯,讨功行賞呢? 【原文】 16·10傳書言:舜葬于蒼梧,象為之耕;禹葬會稽,烏為之田(1)。
蓋以聖德所緻,天使鳥魯報祐之也。
世莫不然。
考實之(2),殆虛言也。
【注釋】 (1)烏:疑“鳥”形近而誤。
本書《偶會篇》有“鳥為之佃”,可一證。
章錄楊校宋本亦作“鳥”,可二證。
《太平禦覽》卷八九○引《論衡》文作“鳥”,可三證。
以上參見劉赓《稽瑞》引《墨子》佚文。
(2)根據上下文例,疑“考”前奪一“如”字。
【譯文】 傳書上說:舜葬在蒼梧,象為他耕地;禹葬在會稽,鳥為他耕田。
大概因為聖人德操導緻的緣故,天讓鳥獸來報答他們,佑助他們。
世人對這件事沒有不相信是如此的。
如果考察一下實際情況,恐怕不真實。
【原文】 16.11夫舜、禹之德不能過堯。
堯葬于冀州(1),或言葬于崇山(2)。
冀州鳥魯不耕,而鳥獸獨為舜、禹耕,何天恩之偏駁也?或曰:“舜、禹治水,不得甯處,故舜死于蒼梧,禹死于會稽。
勤苦有功,故天報之;遠離中國(3),故天痛之”。
夫天報舜、禹,使鳥田象耕,何益舜、禹?天欲報舜、禹,宜使蒼梧,會稽常祭祀之。
使鳥獸田耕,不能使人祭。
祭加舜、禹之墓,田施人民之家,天之報祐聖人,何其拙也,且無益哉!由此言之,鳥田象耕,報祐舜、禹,非其實也。
實者,蒼梧多象之地,會稽衆鳥所居。
《禹貢》曰(4):“彭蠡既潴(5),陽鳥攸居(6)。
”天地之情,鳥獸之行也。
象自蹈土,鳥自食蘋(7),土蹶草盡,若耕田狀。
壤靡泥易(8),人随種之,世俗則謂為舜、禹田。
海陵麋田(9),若象耕狀,何嘗帝王葬海陵者邪? 【注釋】 (1)冀州:州名。
漢時轄境相當今河北省中南部,山東西端及河南北端。
東漢時治所在高邑(河北省柏鄉縣北),末期移治邺縣(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
(2)崇山:即嵩山,在今河南省登封縣北。
(3)中國:指華夏族、漢族地區為中國(因為它地處于各民族之中央)。
由于華夏族、漢族多建都在黃河南、北,因此稱中原地區為中國。
以後随華夏族和漢族活動的範圍不斷擴大,其活動所及範圍均稱中國。
(4)《禹貢》:《尚書》中的一篇。
(5)彭蠡(l!裡):古澤名。
一說指今江西省的鄱(p¥婆)陽湖,一說應在長江北岸,約當今湖北省東部安徽省西部一帶臨江的湖泊。
潴(h&豬):水停聚的地方。
(6)陽鳥:候鳥。
攸(y#u優):通“所”。
(7)蘋:遞修本作“草”,可從。
(8)靡(m0迷):這裡是松碎的意思。
易:整治。
這裡是扒平的意思。
(9)海陵:古縣名。
在今江蘇省泰州市。
麋(m0迷):獸名。
即麋鹿,鹿的一種。
古代人們認為它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故稱它為“四不象”。
麋田:據說麋有成群掘食草根的習慣,土被掘松之後,當地人就在上面種谷物,所以被稱為麋田。
【譯文】 舜和禹的德操不會超過堯。
堯葬在冀州,有人說葬在嵩山。
冀州的鳥和獸都不為堯耕種,而鳥和獸唯獨為舜與禹耕種,為什麼天恩這樣不公平呢?有人說:“因為舜和禹治水,不能安穩地住下來,所以舜死在蒼梧,禹死在會稽。
因為勤苦有功,所以天報答他們;由于他們遠離中原,所以天憐惜他們。
”天報答舜和禹,讓象為舜耕地,鳥為禹種田,這對舜和禹有什麼好處呢?天要是想報答舜和禹,就應該使蒼梧和會稽的人們經常祭祀他們。
讓鳥獸為他們種田耕地,不會使人們去祭祀他們。
祭祀供奉的貢品可以放在舜與禹的墳上,而種田隻能給當地百姓人家有好處,天要報答佑助聖人,怎麼這樣苯拙,對舜和禹沒有絲毫好處呢!由此說來,象耕地鳥種田,天以此來報答舜和禹,并不是事實。
事情的真實情況是,蒼梧是多象的地方,會稽是衆鳥栖息的地方。
《尚書·禹貢》上說:“彭蠡積滿了水,就成了候鳥栖息的地方。
”這是天地間的自然現象,也是鳥獸行動的規律。
象自然踩地,鳥自然吃草,土被象踩翻,草被鳥吃盡,就好像田上被耕過的樣子。
土壤松碎了,泥塊扒平了,人們随之來栽種,社會上一般人就說它是舜田、禹田。
海陵麋鹿掘松的田土,好像被耕過一樣,又何曾有帝王葬在海陵呢? 【原文】 16·12傳書言:吳王夫差殺伍子胥,煮之于镬(1),乃以鸱夷橐投之于江(2)。
子胥恚恨(3),驅水為濤(4),以溺殺人(5)。
今時會稽、丹徒大江(6),錢唐浙江(7),皆立子胥之廟。
蓋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濤也。
夫言吳王殺子胥,投之于江,實也;言其恨恚驅水為濤者,虛也。
【注釋】 (1)镬(hu^或):古時稱無足的鼎。
按現在的說法稱大鍋。
(2)鸱(ch9吃)夷:皮革做成的口袋,可以盛酒,也可以裝人。
橐(tu¥駝):口袋。
這裡是裝的意思。
(3)恚(hu@惠):憤怒。
(4)驅:驅趕。
(5)參見《後漢書·張禹傳》。
(6)丹徒:縣名。
在今江蘇省鎮江市。
大江:這裡指流經丹徒一帶的長江。
(7)錢唐:古縣名。
秦置錢唐縣,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以西靈隐山麓。
兩漢時為會稽西部都尉所管轄。
浙江:錢塘江。
【譯文】 傳書上說:吳王夫差殺了伍子胥,放在镬裡煮,然後用皮口袋裝了丢到江裡。
伍子胥很憤恨,于是攪動江水成為波濤,把人淹死。
如今會稽,沿丹徒的長江,錢唐的浙江,都建了伍子胥的廟。
大概想安慰他怨恨的心,止住那兇猛的波濤。
說吳王殺死伍子胥,把他丢在江裡,有這事;但說他怨恨憤怒攪動江水成為波濤,就沒有其事。
【原文】 16·13屈原懷恨,自投湘江(1),湘江不為濤;申徒狄蹈河而死(2),河水不為濤。
世人必曰屈原、申徒狄不能勇猛,力怒不如子胥。
夫衛菹子路而漢烹彭越(3),子胥勇猛不過子路、彭越,然二士不能發怒于鼎镬之中,以烹湯菹汁渖漎旁人(4)。
子胥亦自先入镬,乃入江(5)。
在镬中之時,其神安居(6)?豈怯于镬湯,勇于江水哉?何其怒氣前後不相副也!且投于江中,何江也?有丹徒大江,有錢唐浙江,有吳通陵江(7)。
或言投于丹徒大江,無濤;欲言投于錢唐浙江,浙江、山陰江、上虞江皆有濤(8)。
三江有濤,豈分橐中之體
如今顔淵用眼睛看遠處,看很遠的地方眼睛不能勝任,應該變成瞎子,可見他頭發變白,牙齒脫落,不是由于“望遠”導緻的。
頭發白牙齒落,是對學習過分用心,勤奮努力沒有好好休息,氣力用盡,所以到最後死去。
伯奇被放逐,頭發早早地白了。
《詩經·小雅·小弁(p2n盤)》中說:“憂傷因而使人衰老。
”伯奇是因為憂傷,而顔淵是用眼睛,短暫遠望時間倉促,怎麼會導緻這樣的後果呢? 【原文】 16·7儒書言:“舜葬于蒼梧,禹葬于會稽者,巡狩年老(1),道死邊土。
聖人以天下為家,不别遠近,不殊内外,故遂止葬(2)。
夫言舜、禹,實也;言其巡狩,虛也。
【注釋】 (1)巡狩(sh^u受):天子視察諸侯所守的地方。
(2)止:留下。
【譯文】 儒者的書上說:“舜葬在蒼梧,禹葬在會稽,由于他們視察諸侯防地年紀老了,中途死在邊遠的地方。
聖人以天下為家,不管遠近,不分内外,所以死了就留在當地埋葬。
說舜葬在蒼梧、禹葬在會稽是事實;至于說他們因為視察諸侯防地而死,是沒有根據的。
【原文】 16·8舜之與堯俱帝者也,共五千裡之境,同四海之内(1)。
二帝之道,相因不殊(2)。
《堯典》之篇(3),舜巡狩東至岱宗(4),南至霍山(5),西至太華(6),此至恒山(7)。
以為四嶽者(8),四方之中,諸侯之來,并會嶽下,幽深遠近,無不見者。
聖人舉事求其宜适也。
禹王如舜,事無所改,巡狩所至,以複如舜(9)。
舜至蒼梧,禹到會稽,非其實也。
實舜、禹之時(10),鴻水未治(11)。
堯傳于舜。
舜受為帝,與禹分部,行治鴻水(12)。
堯崩之後,舜老,亦以傳于禹。
舜南治水,死于蒼梧;禹東治水,死于會稽。
賢聖家天下,故因葬焉(13)。
【注釋】 (1)四海之内:古人認為中國四周是被大海環繞,所以把全國稱作四海之内。
(2)因:沿襲。
(3)《堯典》:《尚書》中的一篇。
(4)岱宗:即泰山,古稱東嶽。
(5)霍山:在今安徽省西部。
主峰白馬尖在安徽霍山縣南。
古稱南嶽。
(6)太華:即華(hu4話)山,在今陝西省東部。
主峰太華山在今陝西省華陰縣南。
古稱西嶽。
(7)恒山:地處今河北省曲陽縣西北與山西接壤處。
古稱北嶽。
(8)四嶽:指東嶽泰山、南嶽霍山、西嶽華山、北嶽恒山。
以上參見《尚書·舜典》。
(9)以:根據文意,疑是“亦”字草體形近而誤。
(10)疑“實”後脫一“者”字。
“實者”,本書常用語。
下文有“實者,蒼梧多象之地”,可證。
(11)鴻:通“洪”。
(12)行:走。
這裡是到各處去的意思。
以上參見《史記·夏本紀》、《孟子·滕文公上》。
唯“分部行治”未聞。
(13)焉:于此。
【譯文】 舜和堯同是帝王,一道治理着方圓五千裡的地方,一樣管理着全國。
二個帝王治理國家的方法,共同承襲沒有差異。
《尚書·堯典》記載,舜巡視東到泰山,南到霍山,西到華山,北到恒山。
認為四嶽各自在東、南、西、北四方的中心,諸侯們來,就會按各自情況聚會在不同的嶽下,這樣不論是偏僻地區的,離得遠的,離得近的,都沒有不便來朝見的。
因為聖人辦事總是力求恰到好處。
禹王像舜一樣,辦事的方法沒有什麼改動,巡視所到的地方,也應該和舜一樣。
說舜巡視到蒼梧,禹巡視到會稽,不是事實。
真實的情況是舜、禹的時候,洪水還沒有治理好。
堯傳位給舜,舜接受禅讓作了帝王,于是與禹劃分區域,分頭到各處去治理洪水。
堯死了之後,舜已經老了,也就把帝位傳給了禹。
這樣舜去南方治水,死在蒼梧;禹去東方治水,死在會稽。
賢人聖人以天下為家,因此被埋葬在那裡。
【原文】 16·9吳君高說(1):“會稽本山名,夏禹巡守(2),會計于此山(3),因以名郡,故曰會稽(4)。
”夫言因山名郡,可也,言禹巡狩會計于此山,虛也。
巡狩本不至會稽,安得會計于此山?宜聽君高之說(5),誠會稽為會計,禹到南方,何所會計?如禹始東死于會稽,舜迹巡狩至于蒼梧,安所會計?百王治定則出巡,巡則辄會計,是則四方之山皆會計也。
百王太平,升封太山(6)。
太山之上,封可見者七十有二。
紛綸湮滅者(7),不可勝數(8)。
如審帝王巡狩則辄會計,會計之地如太山封者,四方宜多。
夫郡國成名,猶萬物之名,不可說也,獨為會稽立欤?周時舊名吳越也,為吳越立名,從何往哉?六國立名(9),狀當如何?天下郡國且百餘,縣邑出萬,鄉亭聚裡(10),皆有号名,賢聖之才莫能說。
君高能說會稽,不能辨定方名,會計之說,未可從也。
巡狩考正法度,禹時,吳為裸國,斷發文身,考之無用,會計如何? 【注釋】 (1)吳君高:吳平,字君高,東漢會稽人,王充的同鄉。
與袁康合著《越紐錄》,即今《越絕書》。
(2)巡守:同“巡狩”。
(3)會:舉行盟會。
計:考核官吏。
(4)參見《越絕書·外傳紀·越地傳》。
(5)宜:疑是“且”形近而誤。
(6)升:登。
封:登泰山築壇祭天,以上參見《五經通義》。
(7)紛綸:雜亂。
(8)以上參見《韓詩外傳》。
(9)六國:指戰國時齊、楚、燕、韓、趙、魏六國。
(10)聚:這裡指村落。
【譯文】 吳君高說:“會稽本來是山的名稱,由于夏禹巡視諸侯,在這座山大會諸侯,計功行賞,于是就用它作為郡的名稱,所以叫會稽。
”說用山名作郡名,是可以的,但說禹巡視諸侯在此山大會諸侯,計功行賞,則沒有根據。
禹巡視諸侯本來不會到會稽,怎麼會在會稽山會諸侯計功行賞呢?姑且聽君高說的,的确會稽是他會諸侯計功行賞的地方,那麼禹去南方巡視,又在什麼地方大會諸侯,計功行賞呢?再假設禹開始就往東巡視死在會稽,沒有去南方巡視,那麼舜也曾經巡視過南方,到過蒼梧,又在什麼地方會諸侯計功行賞呢?曆代帝王治定了社會就要出去巡視,出巡就總要會諸侯計功行賞,那麼四方到處的大山都成了會諸侯計功行賞的地方了。
曆代帝王當社會太平,就要登上泰山頂築壇祭天。
光泰山頂上,祭天的遺迹可以看清楚的就有七十二處,至于亂七八糟被湮沒的那就數不清了。
假使考察一下帝王們巡視總要會諸侯計功行賞的地點,那麼像泰山頂祭天遺址一樣會諸侯計功行賞的地方,全國各處大概多得很。
郡和諸侯國有名稱,就像萬物的名稱一樣,是無法解釋的,怎麼會單獨為會稽郡取名稱呢?會稽郡周代原來的名稱叫吳越,為吳越取名稱,以前又根據什麼呢?為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取名稱,情況又該怎麼樣呢?全國的郡和諸侯國将近一百多,縣城超出萬座,鄉亭村裡,都有名稱,即使有聖賢的才能也不可能把它們解釋清楚。
君高能解釋會稽的名稱,但不能辨别判定各地方的名稱,因此“會計”的說法不可信。
帝王巡視是為了考察,修正地方的法度,那麼,禹的時代,吳是個不穿衣服的國家,人們剪短頭發,身刺花紋,考察這樣的地方,沒有絲毫用處,那又為什麼要在這裡大會諸侯,讨功行賞呢? 【原文】 16·10傳書言:舜葬于蒼梧,象為之耕;禹葬會稽,烏為之田(1)。
蓋以聖德所緻,天使鳥魯報祐之也。
世莫不然。
考實之(2),殆虛言也。
【注釋】 (1)烏:疑“鳥”形近而誤。
本書《偶會篇》有“鳥為之佃”,可一證。
章錄楊校宋本亦作“鳥”,可二證。
《太平禦覽》卷八九○引《論衡》文作“鳥”,可三證。
以上參見劉赓《稽瑞》引《墨子》佚文。
(2)根據上下文例,疑“考”前奪一“如”字。
【譯文】 傳書上說:舜葬在蒼梧,象為他耕地;禹葬在會稽,鳥為他耕田。
大概因為聖人德操導緻的緣故,天讓鳥獸來報答他們,佑助他們。
世人對這件事沒有不相信是如此的。
如果考察一下實際情況,恐怕不真實。
【原文】 16.11夫舜、禹之德不能過堯。
堯葬于冀州(1),或言葬于崇山(2)。
冀州鳥魯不耕,而鳥獸獨為舜、禹耕,何天恩之偏駁也?或曰:“舜、禹治水,不得甯處,故舜死于蒼梧,禹死于會稽。
勤苦有功,故天報之;遠離中國(3),故天痛之”。
夫天報舜、禹,使鳥田象耕,何益舜、禹?天欲報舜、禹,宜使蒼梧,會稽常祭祀之。
使鳥獸田耕,不能使人祭。
祭加舜、禹之墓,田施人民之家,天之報祐聖人,何其拙也,且無益哉!由此言之,鳥田象耕,報祐舜、禹,非其實也。
實者,蒼梧多象之地,會稽衆鳥所居。
《禹貢》曰(4):“彭蠡既潴(5),陽鳥攸居(6)。
”天地之情,鳥獸之行也。
象自蹈土,鳥自食蘋(7),土蹶草盡,若耕田狀。
壤靡泥易(8),人随種之,世俗則謂為舜、禹田。
海陵麋田(9),若象耕狀,何嘗帝王葬海陵者邪? 【注釋】 (1)冀州:州名。
漢時轄境相當今河北省中南部,山東西端及河南北端。
東漢時治所在高邑(河北省柏鄉縣北),末期移治邺縣(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
(2)崇山:即嵩山,在今河南省登封縣北。
(3)中國:指華夏族、漢族地區為中國(因為它地處于各民族之中央)。
由于華夏族、漢族多建都在黃河南、北,因此稱中原地區為中國。
以後随華夏族和漢族活動的範圍不斷擴大,其活動所及範圍均稱中國。
(4)《禹貢》:《尚書》中的一篇。
(5)彭蠡(l!裡):古澤名。
一說指今江西省的鄱(p¥婆)陽湖,一說應在長江北岸,約當今湖北省東部安徽省西部一帶臨江的湖泊。
潴(h&豬):水停聚的地方。
(6)陽鳥:候鳥。
攸(y#u優):通“所”。
(7)蘋:遞修本作“草”,可從。
(8)靡(m0迷):這裡是松碎的意思。
易:整治。
這裡是扒平的意思。
(9)海陵:古縣名。
在今江蘇省泰州市。
麋(m0迷):獸名。
即麋鹿,鹿的一種。
古代人們認為它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故稱它為“四不象”。
麋田:據說麋有成群掘食草根的習慣,土被掘松之後,當地人就在上面種谷物,所以被稱為麋田。
【譯文】 舜和禹的德操不會超過堯。
堯葬在冀州,有人說葬在嵩山。
冀州的鳥和獸都不為堯耕種,而鳥和獸唯獨為舜與禹耕種,為什麼天恩這樣不公平呢?有人說:“因為舜和禹治水,不能安穩地住下來,所以舜死在蒼梧,禹死在會稽。
因為勤苦有功,所以天報答他們;由于他們遠離中原,所以天憐惜他們。
”天報答舜和禹,讓象為舜耕地,鳥為禹種田,這對舜和禹有什麼好處呢?天要是想報答舜和禹,就應該使蒼梧和會稽的人們經常祭祀他們。
讓鳥獸為他們種田耕地,不會使人們去祭祀他們。
祭祀供奉的貢品可以放在舜與禹的墳上,而種田隻能給當地百姓人家有好處,天要報答佑助聖人,怎麼這樣苯拙,對舜和禹沒有絲毫好處呢!由此說來,象耕地鳥種田,天以此來報答舜和禹,并不是事實。
事情的真實情況是,蒼梧是多象的地方,會稽是衆鳥栖息的地方。
《尚書·禹貢》上說:“彭蠡積滿了水,就成了候鳥栖息的地方。
”這是天地間的自然現象,也是鳥獸行動的規律。
象自然踩地,鳥自然吃草,土被象踩翻,草被鳥吃盡,就好像田上被耕過的樣子。
土壤松碎了,泥塊扒平了,人們随之來栽種,社會上一般人就說它是舜田、禹田。
海陵麋鹿掘松的田土,好像被耕過一樣,又何曾有帝王葬在海陵呢? 【原文】 16·12傳書言:吳王夫差殺伍子胥,煮之于镬(1),乃以鸱夷橐投之于江(2)。
子胥恚恨(3),驅水為濤(4),以溺殺人(5)。
今時會稽、丹徒大江(6),錢唐浙江(7),皆立子胥之廟。
蓋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濤也。
夫言吳王殺子胥,投之于江,實也;言其恨恚驅水為濤者,虛也。
【注釋】 (1)镬(hu^或):古時稱無足的鼎。
按現在的說法稱大鍋。
(2)鸱(ch9吃)夷:皮革做成的口袋,可以盛酒,也可以裝人。
橐(tu¥駝):口袋。
這裡是裝的意思。
(3)恚(hu@惠):憤怒。
(4)驅:驅趕。
(5)參見《後漢書·張禹傳》。
(6)丹徒:縣名。
在今江蘇省鎮江市。
大江:這裡指流經丹徒一帶的長江。
(7)錢唐:古縣名。
秦置錢唐縣,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以西靈隐山麓。
兩漢時為會稽西部都尉所管轄。
浙江:錢塘江。
【譯文】 傳書上說:吳王夫差殺了伍子胥,放在镬裡煮,然後用皮口袋裝了丢到江裡。
伍子胥很憤恨,于是攪動江水成為波濤,把人淹死。
如今會稽,沿丹徒的長江,錢唐的浙江,都建了伍子胥的廟。
大概想安慰他怨恨的心,止住那兇猛的波濤。
說吳王殺死伍子胥,把他丢在江裡,有這事;但說他怨恨憤怒攪動江水成為波濤,就沒有其事。
【原文】 16·13屈原懷恨,自投湘江(1),湘江不為濤;申徒狄蹈河而死(2),河水不為濤。
世人必曰屈原、申徒狄不能勇猛,力怒不如子胥。
夫衛菹子路而漢烹彭越(3),子胥勇猛不過子路、彭越,然二士不能發怒于鼎镬之中,以烹湯菹汁渖漎旁人(4)。
子胥亦自先入镬,乃入江(5)。
在镬中之時,其神安居(6)?豈怯于镬湯,勇于江水哉?何其怒氣前後不相副也!且投于江中,何江也?有丹徒大江,有錢唐浙江,有吳通陵江(7)。
或言投于丹徒大江,無濤;欲言投于錢唐浙江,浙江、山陰江、上虞江皆有濤(8)。
三江有濤,豈分橐中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