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篇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恻隐不忍,仁之氣也,”與下“卑謙辭讓,性之發也”,文法一緻,可證。
(6)仁之氣:指具有“仁”這種道德屬性的氣。
(7)情:人性禀受于天,本書時見此義,故疑系“性”之誤。
(8)不(f%u否):同“否”。
【譯文】 劉子政說:“人性,生下來就是這個樣子,在身體裡面存在,而不表露出來。
人情,是與外界事物接觸而形成的,在身體外面表現出來。
在外表露的則稱之為陽,不表露的則稱之為陰。
”劉子政的話,認為人性是在身體裡卻不顯露出來。
人情與外界事物接觸,在身體外表現出來,所以稱之為陽;人性不表露,不與外界事物接觸,所以稱之為陰。
照劉子政的說法,就稱人情為陽,稱人性為陰。
這是沒有依據情性産生的根源來談論産生的起源,而隻是用外露或不外露把情性說成是陰的陽的。
一定要把外露叫做陽,人性也與外界事物接觸,在急迫情況下離不開它,在颠沛情況下也離不開它。
憐憫而不殘忍,是人禀承“仁氣”的表現。
卑謙辭讓,是人性的表露。
由于有外界事物與它接觸,所以憐憫、卑謙,在身體外部表現出來。
說人性在身體裡存在不與外界事物接觸,恐怕不是事實。
不論說人性的善與惡,而僅僅議論它存在于體外還是體内,叫做陽還是叫做陰,從道理上難以弄清楚。
而且順從劉子政的說法,把人性叫做陰,人情叫做陽,那麼人禀承自然之氣所形成的本性,究竟還有沒有善惡呢? 【原文】 13·9自孟子以下至劉子政,鴻儒博生(1),聞見多矣。
然而論情性,竟無定是。
唯世碩儒、公孫尼子之徒(2),頗得其正。
由此言之,事易知,道難論也。
酆文茂記(3),繁如榮華(4);恢諧劇談(5),甘如饴密,未必得實。
實者人性有善有惡,猶人才有高有下也。
高不可下,下不可高。
謂性無善惡,是謂人才無高下也。
禀性受命,同一實也。
命有貴賤,性有善惡。
謂性無善惡,是謂人命無貴賤也。
【注釋】 (1)鴻:大。
博:學識廣泛豐富。
(2)儒:疑衍文。
(3)酆同“豐”。
記:記載事物的文章或書籍。
(4)華(hu1花):同“花”。
榮:草木茂盛。
(5)恢:通“诙”。
【譯文】 從孟子以下到劉子政,都是學識淵博的大儒,聽見的看見的多得很,然而論說人的情性,竟然沒有判斷對。
隻有世碩、公孫尼子這些人,講得稍微接近于正确。
由此說來,事情容易知道,但是道理卻難得說清。
内容豐富的文章和書籍,像盛開的花朵那樣茂盛;有趣流暢的言談,如饴糖蜂蜜那樣甘甜,但不見得符合事實。
事實上人性有善有惡,就像人的才能有高有低一樣。
高超的不能說它低下,低下的也不能說它高超。
認為人性沒有善惡,就是認為人的才能沒有高低一樣。
禀受自然之氣形成的命與性,實際上是一樣的。
命有貴與賤之分,性有善與惡之别。
認為人性沒有善與惡,就是認為人命沒有貴與賤。
【原文】 13·10九州田土之性,善惡不均,故有黃赤黑之别,上中下之差(1)。
水潦不同(2),故有清濁之流,東西南北之趨。
人禀天地之性,懷五常之氣,或仁或義,性術乖也(3);動作趨翔(4),或重或輕,性識詭也(5);面色或白或黑,身形或長或短,至老極死不可變易,天性然也。
(6)餘固以孟轲言人性善者(7),中人以上者也;孫卿言人性惡者,中人以下者也;揚雄言人性善惡混者(8),中人也。
若反經合道(9),則可以為教。
盡性之理,則未也。
【注釋】 (1)以上參見《尚書·禹貢》。
(2)潦(l3o老):雨水。
水潦:這裡指水源。
(3)術:道。
這裡指遵循的原則。
(4)趨:快步走。
翔:回翔。
這裡有緩慢的意思。
(5)識:識别,覺察。
這裡指判斷能力。
(6)本篇第三段“一歲嬰兒”句前,有“皆知水廖锲餍渦圓煌貧褓髦煲病!憊彩抛鄭捎σ浦鍊舜Α?BR> (7)固:通“故”,因此。
(8)參見《揚子法言·修身》。
揚雄:參見3·4注(16)。
(9)反:同“返”,回複。
這裡有符合的意思。
【譯文】 中國田土的性質,好壞不均勻,所以土色有黃、紅、黑的區别,土質有上、中、下的差别。
水源不同,所以有清的水流,有濁的水流,有流往東西南北的不同趨向。
人禀受天地之性,心存仁、義、禮、智、信“五常”之氣,有人仁有人義,是天生的道義不同;遇事動作機靈與呆闆,有人嚴重有人輕微,是天生判斷力不同;人臉上的顔色有人白有人黑,人的身體有人高有人矮,到人老最後死去都不會改變,這是因為天性如此。
人們都隻知道水、土、物、器的形狀與性質不同,卻不懂得人性的善惡是由于禀受的氣有所不同。
我因此認為孟子說人性是善的,是指中等才智以上的人;荀子說人性是惡的,是指中等才智以下的人;揚雄說人性是善惡兼有的,是指具有中等才智的平常人。
如果為了讓人們的行為與經書、道義相符合,那麼以上關于人性的說法都可以用作施行教化的依據。
但從充分闡明人性的道理來評論,那是不夠的。
(6)仁之氣:指具有“仁”這種道德屬性的氣。
(7)情:人性禀受于天,本書時見此義,故疑系“性”之誤。
(8)不(f%u否):同“否”。
【譯文】 劉子政說:“人性,生下來就是這個樣子,在身體裡面存在,而不表露出來。
人情,是與外界事物接觸而形成的,在身體外面表現出來。
在外表露的則稱之為陽,不表露的則稱之為陰。
”劉子政的話,認為人性是在身體裡卻不顯露出來。
人情與外界事物接觸,在身體外表現出來,所以稱之為陽;人性不表露,不與外界事物接觸,所以稱之為陰。
照劉子政的說法,就稱人情為陽,稱人性為陰。
這是沒有依據情性産生的根源來談論産生的起源,而隻是用外露或不外露把情性說成是陰的陽的。
一定要把外露叫做陽,人性也與外界事物接觸,在急迫情況下離不開它,在颠沛情況下也離不開它。
憐憫而不殘忍,是人禀承“仁氣”的表現。
卑謙辭讓,是人性的表露。
由于有外界事物與它接觸,所以憐憫、卑謙,在身體外部表現出來。
說人性在身體裡存在不與外界事物接觸,恐怕不是事實。
不論說人性的善與惡,而僅僅議論它存在于體外還是體内,叫做陽還是叫做陰,從道理上難以弄清楚。
而且順從劉子政的說法,把人性叫做陰,人情叫做陽,那麼人禀承自然之氣所形成的本性,究竟還有沒有善惡呢? 【原文】 13·9自孟子以下至劉子政,鴻儒博生(1),聞見多矣。
然而論情性,竟無定是。
唯世碩儒、公孫尼子之徒(2),頗得其正。
由此言之,事易知,道難論也。
酆文茂記(3),繁如榮華(4);恢諧劇談(5),甘如饴密,未必得實。
實者人性有善有惡,猶人才有高有下也。
高不可下,下不可高。
謂性無善惡,是謂人才無高下也。
禀性受命,同一實也。
命有貴賤,性有善惡。
謂性無善惡,是謂人命無貴賤也。
【注釋】 (1)鴻:大。
博:學識廣泛豐富。
(2)儒:疑衍文。
(3)酆同“豐”。
記:記載事物的文章或書籍。
(4)華(hu1花):同“花”。
榮:草木茂盛。
(5)恢:通“诙”。
【譯文】 從孟子以下到劉子政,都是學識淵博的大儒,聽見的看見的多得很,然而論說人的情性,竟然沒有判斷對。
隻有世碩、公孫尼子這些人,講得稍微接近于正确。
由此說來,事情容易知道,但是道理卻難得說清。
内容豐富的文章和書籍,像盛開的花朵那樣茂盛;有趣流暢的言談,如饴糖蜂蜜那樣甘甜,但不見得符合事實。
事實上人性有善有惡,就像人的才能有高有低一樣。
高超的不能說它低下,低下的也不能說它高超。
認為人性沒有善惡,就是認為人的才能沒有高低一樣。
禀受自然之氣形成的命與性,實際上是一樣的。
命有貴與賤之分,性有善與惡之别。
認為人性沒有善與惡,就是認為人命沒有貴與賤。
【原文】 13·10九州田土之性,善惡不均,故有黃赤黑之别,上中下之差(1)。
水潦不同(2),故有清濁之流,東西南北之趨。
人禀天地之性,懷五常之氣,或仁或義,性術乖也(3);動作趨翔(4),或重或輕,性識詭也(5);面色或白或黑,身形或長或短,至老極死不可變易,天性然也。
(6)餘固以孟轲言人性善者(7),中人以上者也;孫卿言人性惡者,中人以下者也;揚雄言人性善惡混者(8),中人也。
若反經合道(9),則可以為教。
盡性之理,則未也。
【注釋】 (1)以上參見《尚書·禹貢》。
(2)潦(l3o老):雨水。
水潦:這裡指水源。
(3)術:道。
這裡指遵循的原則。
(4)趨:快步走。
翔:回翔。
這裡有緩慢的意思。
(5)識:識别,覺察。
這裡指判斷能力。
(6)本篇第三段“一歲嬰兒”句前,有“皆知水廖锲餍渦圓煌貧褓髦煲病!憊彩抛鄭捎σ浦鍊舜Α?BR> (7)固:通“故”,因此。
(8)參見《揚子法言·修身》。
揚雄:參見3·4注(16)。
(9)反:同“返”,回複。
這裡有符合的意思。
【譯文】 中國田土的性質,好壞不均勻,所以土色有黃、紅、黑的區别,土質有上、中、下的差别。
水源不同,所以有清的水流,有濁的水流,有流往東西南北的不同趨向。
人禀受天地之性,心存仁、義、禮、智、信“五常”之氣,有人仁有人義,是天生的道義不同;遇事動作機靈與呆闆,有人嚴重有人輕微,是天生判斷力不同;人臉上的顔色有人白有人黑,人的身體有人高有人矮,到人老最後死去都不會改變,這是因為天性如此。
人們都隻知道水、土、物、器的形狀與性質不同,卻不懂得人性的善惡是由于禀受的氣有所不同。
我因此認為孟子說人性是善的,是指中等才智以上的人;荀子說人性是惡的,是指中等才智以下的人;揚雄說人性是善惡兼有的,是指具有中等才智的平常人。
如果為了讓人們的行為與經書、道義相符合,那麼以上關于人性的說法都可以用作施行教化的依據。
但從充分闡明人性的道理來評論,那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