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篇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不能成為事實。
然而性惡的說法,也有一定的緣由。
一歲的小孩,沒有推讓的心。
看見食物,哭叫着想吃它;看見好玩的,哭叫着想玩它。
長大以後,就會克制感情,去掉私欲,努力磨煉成為善良的人。
劉子政指責說:“像這樣,那天就沒有正常的氣,而是有陰無陽,有惡無善,根本不相應,照這樣,人表現出來的善良,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原文】 13·6陸賈曰(1):“天地生人也,以禮義之性。
人能察己所以受命則順(2)。
順之謂道(3)。
”夫陸賈知人禮義為性(4),人亦能察己所以受命。
性善者,不待察而自善;性惡者,雖能察之,猶背禮畔義(5)。
義挹于善(6),不能為也。
故貪者能言廉,亂者能言治。
盜跖非人之竊也,莊跷刺人之濫也(7),明能察己,口能論賢,性惡不為,何益于善?陸賈之言,未能得實。
【注釋】 (1)陸賈:參見8·10注(14)。
(2)受命:這裡指從天地接受禮義之性。
(3)引文不見于今傳本《新語》十二篇,出處不詳。
(4)本句與下句,疑在複述上文引語。
據下文“若仲舒之言,謂孟子見其陽,孫卿見其陰也”;“夫子政之言,謂性在身而不發,情接于物”的文例,似作:“夫陸賈之言,謂人禮義為性”。
(5)畔:通“叛”。
(6)挹(y@義):酌取,汲取。
(7)刺:斥責,指責。
濫:貪。
【譯文】 陸賈說:“天地給人生命,就賦予了禮義的本性。
人能夠明察到自己是從天地那裡接受到的禮義之性,就能順應它。
能順應它,就叫做道。
”陸賈的話是說人生下來就有禮義之性,人也能明察到自己是從天地那裡接受的禮義之性。
性善的人,不等待明察就能自然從善;性惡的人,雖然也能明察到它,但仍然違背了禮義。
禮義來自于人的善性,不是靠人為得到的。
所以貪婪的人會誇誇其談地講廉潔,作亂的人能頭頭是道地說治理。
盜跖會指責别人偷竊,莊跷會斥責别人貪得無厭,他們都清楚地能明察到自己從天地得到的禮義之性,嘴裡會談論聖賢的道理,卻因本性不好,自己不能實行,這對于從善有什麼好處呢?可見,陸賈的話,并不那麼真實。
【原文】 13·7董仲舒覽孫、孟之書(1),作情性之說曰:“天之大經(2),一陰一陽;人之大經,一情一性。
性生于陽,情生于陰。
陰氣鄙,陽氣仁。
曰性善者,是見其陽也;謂惡者,是見其陰者也(3)。
”若仲舒之言,謂孟子見其陽,孫卿見其陰也。
處二家各有見,可也;不處人情性情性有善有惡(4),未也。
夫人情性同生于陰陽,其生于陰陽,有渥有泊。
玉生于石,有純有駁,情性于陰陽(5),安能純善?仲舒之言,未能得實。
【注釋】 (1)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
廣川(今河北省棗強縣東)人。
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膠西相。
他提出“天人相與”、“君權神授”,創立“三綱五常”。
舉賢良文學之士,他對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為武帝所采納,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此後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的先聲。
著有《春秋繁露》與《董子文集》。
(2)大經:常道或不改變的常規。
(3)引文不見于現存董仲舒的書,大意可參見《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4)情性情性:疑重出。
(5)上言“情性生于陰陽”,故疑“于”前脫一“生”字。
【譯文】 董仲舒看了荀子和孟子的書,興起情性的說法,說:“天的常道,是有陰有陽;人的常道,是有情有性。
人性生于陽,人情生于陰。
陰氣卑劣,陽氣仁義。
說人性善的,隻看見它陽的一面;說人性惡的,又隻看見它陰的一面。
”照董仲舒的說法,認為孟子隻見到它陽的一面,荀子隻見到它陰的一面。
分析他們二家各有所見,是對的;而不分析人的情性有善有惡,是不對的。
人的情性同時生于陰陽,雖生于陰陽,但有厚有薄。
玉産生于石,有純的有不純的,人情性生于陰陽,哪能都是純的善的?董仲舒的話,并不那麼真實。
【原文】 13·8劉子政曰:“性,生而然者也,在于身而不發。
情,接于物而然者也,出形于外(1)。
形外則謂之陽,不發者則謂之陰(2)。
”夫子政之言,謂性在身而不發。
情接于物,形出于外,故謂之陽,性不發,不與物接,故謂之陰。
夫如子政之言,乃謂情為陽,性為陰也。
不據本所生起,苟以形出與不發見定陰陽也(3)。
必以形出為陽,性亦與物接,造次必于是(4),颠沛必于是。
恻隐不忍不忍(5),仁之氣也(6)。
卑謙辭讓,性之發也。
有與接會,故恻隐卑謙,形出于外。
謂性在内不與物接、恐非其實。
不論性之善惡,徒議外内陰陽,理難以知。
且從子政之言,以性為陰,情為陽,夫人禀情(7),競有善惡不也(8)? 【注釋】 (1)出形:疑“形出”之誤倒。
下文有“形出于外”,可證。
(2)引文出處不詳。
(3)見:根據文意,疑衍文。
(4)造次:倉卒,匆促。
是:此。
這裡指本性。
(5)不忍不忍:疑重出。
然而性惡的說法,也有一定的緣由。
一歲的小孩,沒有推讓的心。
看見食物,哭叫着想吃它;看見好玩的,哭叫着想玩它。
長大以後,就會克制感情,去掉私欲,努力磨煉成為善良的人。
劉子政指責說:“像這樣,那天就沒有正常的氣,而是有陰無陽,有惡無善,根本不相應,照這樣,人表現出來的善良,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原文】 13·6陸賈曰(1):“天地生人也,以禮義之性。
人能察己所以受命則順(2)。
順之謂道(3)。
”夫陸賈知人禮義為性(4),人亦能察己所以受命。
性善者,不待察而自善;性惡者,雖能察之,猶背禮畔義(5)。
義挹于善(6),不能為也。
故貪者能言廉,亂者能言治。
盜跖非人之竊也,莊跷刺人之濫也(7),明能察己,口能論賢,性惡不為,何益于善?陸賈之言,未能得實。
【注釋】 (1)陸賈:參見8·10注(14)。
(2)受命:這裡指從天地接受禮義之性。
(3)引文不見于今傳本《新語》十二篇,出處不詳。
(4)本句與下句,疑在複述上文引語。
據下文“若仲舒之言,謂孟子見其陽,孫卿見其陰也”;“夫子政之言,謂性在身而不發,情接于物”的文例,似作:“夫陸賈之言,謂人禮義為性”。
(5)畔:通“叛”。
(6)挹(y@義):酌取,汲取。
(7)刺:斥責,指責。
濫:貪。
【譯文】 陸賈說:“天地給人生命,就賦予了禮義的本性。
人能夠明察到自己是從天地那裡接受到的禮義之性,就能順應它。
能順應它,就叫做道。
”陸賈的話是說人生下來就有禮義之性,人也能明察到自己是從天地那裡接受的禮義之性。
性善的人,不等待明察就能自然從善;性惡的人,雖然也能明察到它,但仍然違背了禮義。
禮義來自于人的善性,不是靠人為得到的。
所以貪婪的人會誇誇其談地講廉潔,作亂的人能頭頭是道地說治理。
盜跖會指責别人偷竊,莊跷會斥責别人貪得無厭,他們都清楚地能明察到自己從天地得到的禮義之性,嘴裡會談論聖賢的道理,卻因本性不好,自己不能實行,這對于從善有什麼好處呢?可見,陸賈的話,并不那麼真實。
【原文】 13·7董仲舒覽孫、孟之書(1),作情性之說曰:“天之大經(2),一陰一陽;人之大經,一情一性。
性生于陽,情生于陰。
陰氣鄙,陽氣仁。
曰性善者,是見其陽也;謂惡者,是見其陰者也(3)。
”若仲舒之言,謂孟子見其陽,孫卿見其陰也。
處二家各有見,可也;不處人情性情性有善有惡(4),未也。
夫人情性同生于陰陽,其生于陰陽,有渥有泊。
玉生于石,有純有駁,情性于陰陽(5),安能純善?仲舒之言,未能得實。
【注釋】 (1)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
廣川(今河北省棗強縣東)人。
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膠西相。
他提出“天人相與”、“君權神授”,創立“三綱五常”。
舉賢良文學之士,他對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為武帝所采納,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此後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的先聲。
著有《春秋繁露》與《董子文集》。
(2)大經:常道或不改變的常規。
(3)引文不見于現存董仲舒的書,大意可參見《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4)情性情性:疑重出。
(5)上言“情性生于陰陽”,故疑“于”前脫一“生”字。
【譯文】 董仲舒看了荀子和孟子的書,興起情性的說法,說:“天的常道,是有陰有陽;人的常道,是有情有性。
人性生于陽,人情生于陰。
陰氣卑劣,陽氣仁義。
說人性善的,隻看見它陽的一面;說人性惡的,又隻看見它陰的一面。
”照董仲舒的說法,認為孟子隻見到它陽的一面,荀子隻見到它陰的一面。
分析他們二家各有所見,是對的;而不分析人的情性有善有惡,是不對的。
人的情性同時生于陰陽,雖生于陰陽,但有厚有薄。
玉産生于石,有純的有不純的,人情性生于陰陽,哪能都是純的善的?董仲舒的話,并不那麼真實。
【原文】 13·8劉子政曰:“性,生而然者也,在于身而不發。
情,接于物而然者也,出形于外(1)。
形外則謂之陽,不發者則謂之陰(2)。
”夫子政之言,謂性在身而不發。
情接于物,形出于外,故謂之陽,性不發,不與物接,故謂之陰。
夫如子政之言,乃謂情為陽,性為陰也。
不據本所生起,苟以形出與不發見定陰陽也(3)。
必以形出為陽,性亦與物接,造次必于是(4),颠沛必于是。
恻隐不忍不忍(5),仁之氣也(6)。
卑謙辭讓,性之發也。
有與接會,故恻隐卑謙,形出于外。
謂性在内不與物接、恐非其實。
不論性之善惡,徒議外内陰陽,理難以知。
且從子政之言,以性為陰,情為陽,夫人禀情(7),競有善惡不也(8)? 【注釋】 (1)出形:疑“形出”之誤倒。
下文有“形出于外”,可證。
(2)引文出處不詳。
(3)見:根據文意,疑衍文。
(4)造次:倉卒,匆促。
是:此。
這裡指本性。
(5)不忍不忍:疑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