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篇第十三

關燈
就向東流,挖個缺口使它向西就向西流。

    水本來沒有向東流向西流的區分,就像人性沒有善惡區分一樣。

    告子的話,是說人性與水相同。

    假使人性像水,可以用水來比喻人性,那就像金成為金是因為它本性是金,木成為木是由于它本性是木一樣,人善是由于禀性是善的,人惡也是由于禀性是惡的。

    開始在娘胎中禀受天然之氣形成的本性,接受的是單純的資質,所以生下來就有征兆呈現,是善是惡可以明察。

    對于善惡無法區分,而可以改變的,稱為平常人。

    他們不善不惡,要等待教育才能成為性善的人。

    所以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智力的人,可以告訴他們高深的道理;中等以下智力的人,不能夠告訴他們高深的道理。

    ”告子用決水來比喻人性,僅僅說的是平常人,并不指最善與最惡的。

    孔子說:“人性本來是相近的,隻因受不同習氣的影響,才彼此相差很遠。

    ”這樣看來,平常人的人性,在于習氣了。

    習氣好就成為好人,習氣壞就成為壞人。

    至于最善最惡的,那就不再決定于習氣。

    所以孔子說:“隻有上等聰明的人與下等愚蠢的人才不可能改變。

    ”人性有善與不善,即使聖賢教化,它也不會再改變。

    孔子是道德的鼻祖,在所有人中是最卓越的,都說“隻有上等聰明的人與下等愚蠢的人才不會改變”,所以知道告子的話,不夠真實。

    不過,告子的話,也有緣由。

    《詩經·鄘風·幹旄》上說:“那個美好的人啊,用什麼幫助他?”其注釋說:“比喻像白色的絲,用青色的染料去染它就成為青色,用紅色的染料去染它就成為紅色。

    ”挖個決口讓水向東流或向西流,就像染絲使它成為青色或紅色。

    丹朱,商均應該已被堯、舜浸染改變了,然而丹朱卻很傲慢、商均卻很暴虐,可見最惡劣的本性,是不會接受像白絲被染成青色或紅色那樣改變的。

     【原文】 13·5孫卿有反孟子(1),作《性惡》之篇(2),以為“人性惡,其善者僞也。

    性惡者,以為人生皆得惡性也;僞者,長大之後,勉使為善也。

    ”若孫卿之言,人幼小無有善也(3)。

    稷為兒(4),以種樹為戲(5);孔子能行,以俎豆為弄(6)。

    石生而堅,蘭生而香。

    禀善氣(7),長大就成。

    故種樹之戲,為唐司馬;俎豆之弄,為周聖師。

    禀蘭石之性,故有堅香之驗。

    夫孫卿之言,未為得實。

    然而性惡之言,有緣也(8)。

    一歲嬰兒,無推讓之心。

    見食,号欲食之;睹好,啼欲玩之。

    長大之後,禁情割欲,勉厲為善矣(9)。

    劉子政非之曰(10):“如此,則天無氣也(11),陰陽善惡不相當,則人之為善安從生(12)?” 【注釋】 (1)孫卿:荀況(約公元前313~前238年),時人尊稱為荀卿。

    戰國時趙國人。

    他是戰國時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漢時人因避宣帝(名詢)諱,故以“孫”代“荀”,稱為孫卿。

    與孟子的“性善”說相反,認定人“性惡”,“其善者僞人”,要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才可以為善。

    故重視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著有《荀子》一書。

    有(y^u又):通“又”。

     (2)《性惡》:《荀子》中的一篇。

     (3)上文言“若孟子之言,人幼小之時,無有不善也”,故疑“小”字後奪“之時”二字。

     (4)《太平禦覽》卷八二三引《論衡》文,“稷”上有“後”字,可從。

     (5)以上事參見《史記·周本紀》。

     (6)俎豆:本是祭祀時用的禮器,這裡指陳設俎豆,摸拟祭禮的動作。

    弄:玩弄,戲耍。

    以上事參見《史記·孔子世家》。

     (7)《意林》卷三引《論衡》文“禀”上有“生”字,可從。

     (8)根據文氣,疑“有”字之前奪一“亦”字。

    上文有“然而性善之論,亦有所緣”,“夫告子之言,亦有緣也”,可證。

     (9)厲:同“砺”,磨煉。

     (10)劉子政(約公元前77~前6年):劉向,名更生,字子政,西漢沛(今江蘇沛縣)人。

    漢皇族楚元王(劉交)四世孫。

    是西漢著名的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

    曾任谏大夫、宗正等。

    用陰陽災異推論時事政治的得失,屢次上書劾奏外戚專權。

    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最後終于中壘校尉。

    曾校閱群書,撰成《别錄》,是我國目錄學之祖。

    另著有《洪範五行傳》、《新序》、《說苑》、《列女傳》等。

    所作《九歎》、《五經通義》大都已散失。

     (11)則天無氣也:意思是,天氣有陰陽之分,人性有善惡之别,才是正常的。

    如果人性隻有惡而無善,那就像說天氣隻有陰而無陽一樣,是不可能的。

     (12)引文出處不詳。

     【譯文】 荀子又責難孟子,作《性惡》篇,認為“人性本來是惡的,其好的品行是人為的結果。

    ”性惡,是認為人剛生下來都具備有惡劣的本性;人為,是指長大之後,努力使自己行為善良。

    像荀子說的,那人幼小的時候就不會有善良行為。

    後稷做孩子的時候,以種植當作戲耍;孔子剛會走路的時候,以陳設俎豆當做遊戲。

    石頭一産生就堅硬,蘭草剛發芽就清香。

    人剛生下來已禀承善良之氣,長大以後就成為善人。

    所以種植的戲耍,使稷成了堯時掌管農業的司馬;陳設俎豆的遊戲,使孔子成了東周時的聖賢之師。

    由于禀承了石頭蘭草的本性,所以有堅硬清香的應驗。

    這樣看來,荀子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