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篇第十三

關燈
《性善》:據說是《孟子》中的一篇,一般人認為是後人的僞作,今已失傳。

    這裡王充引用的内容與今本《孟子》中關于性善的思想是一緻的。

     (2)悖(b8i倍):違背。

    亂:禍亂。

     (3)微子:參見2·5注(16)。

    《尚書·微子》載有他與太師、少師的問答之辭。

    引文參見《尚書·微子》。

     (4)王子:這裡指商纣王。

     (5)叔姬:羊舌食我的祖母。

     (6)祁(q0其)勝:春秋時晉國大夫祁盈的屬官。

     (7)以上事參見《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8)土:下文有“商均生于虞室”,故疑“土”當作“生”。

    遞修本亦作“生”,可證。

     (9)眸(m¥u謀)子:眼珠。

     (10)眊(m4o帽):眼睛失神,昏亂。

    以上說法參見《孟子·離婁上》。

     (11)質:本質、性質。

    這裡指人所承受的性質。

     (12)“或仁或義。

    。

    天性然也”四十字,與本篇末段重複,按文意不該在此。

    後“皆知水土物器。

    。

    禀之異也”十九字,按文意疑應随上句移至本篇末段。

     (13)漸(ji1n堅):浸漬。

     【譯文】 孟子作《性善》篇,認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至于他們不好的東西,是受了外界事物的不良影響。

    說人由天地所生,都禀受了善良的本性,長大以後與外界事物接觸,放縱自己,胡作非為,惡劣品質日漸滋長。

    像孟子說的,人幼小的時候,沒有不善良的。

    但微子說:“我過去評論孩子時說過,纣王沒有一般孩子好。

    ”因為纣王做孩子的時候,微子就看出了他不良的本性。

    其禀性惡劣,不如一般人,長大之後為非作歹,并沒有改變原來的禀性,所以他這樣說。

    羊舌食我剛生的時候,祖母叔姬去看他,剛走到堂屋,聽見他啼哭的聲音就往回走,說:“他啼哭的聲音,像豺狼号叫。

    狼子野心,不認六親,隻有這個孩子,才會滅我羊舌氏族。

    ”始終不肯去看他。

    等他長大以後,祁勝作亂,羊舌食我參與其中。

    國人殺了羊舌食我,羊舌氏因此滅亡。

    纣王的惡劣品質,表現在孩子的時候;羊舌食我參與作亂,顯現在剛生時啼哭的聲音。

    孩子剛生下來,還沒有與外界事物接觸,誰會叫他胡來?丹朱在堯的宮裡出生,商均在舜屋裡出生。

    堯、舜的時候,挨家挨戶都有品德高尚可以受封的人,所被接觸到的人,肯定大多是善良的百姓。

    堯舜二帝的身旁,肯定大多是賢能的大臣。

    然而丹朱傲慢,商均暴虐,都失去了帝位,曆代成為人們的教訓。

    再說孟子是根據對方的瞳人來觀察人的好壞,心地清明眼珠就明亮,心地混濁眼珠就昏亂。

    人生下來眼睛總有昏亂與明亮,這種昏亂與明亮是從上天禀受來的,是承受了不同的氣形成的,并不是幼小的時候明亮,長大之後與人接觸,才變得昏亂的。

    生性原本自然就如此,它的善惡是由承受的氣的性質決定的。

    孟子說的人情天性,并不符合實際情況。

    然而人天性善良的說法,也有一定依據。

    一歲的嬰兒,沒有你争我奪的心,長大之後,有的逐漸浸染了自私與情欲,于是放縱胡為,由此而産生。

     【原文】 13·4告子與孟子同時(1),其論性無善惡之分,譬之湍水,決之東則東(2),決之西則西。

    夫水無分于東西,猶人無分于善惡也(3)。

    夫告子之言,謂人之性與水同也。

    使性若水,可以水喻性,猶金之為金,木之為木也,人善因善,惡亦因惡。

    初禀天然之姿(4),受純壹之質,故生而兆見,善惡可察。

    無分于善惡,可推移者,謂中人也。

    不善不惡,須教成者也。

    故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5);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6)。

    ”告子之以決水喻者,徒謂中人,不指極善極惡也。

    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7)。

    ”夫中人之性,在所習焉。

    習善而為善,習惡而為惡也。

    至于極善極惡,非複在習。

    故孔子曰:“惟上智與下愚不移(8)。

    ”性有善不善,聖化賢教,不能複移易也。

    孔子道德之祖,諸子之中最卓者也,而曰“上智下愚不移”,故知告子之言,未得實也。

    夫告子之言,亦有緣也。

    《詩》曰:“彼妹之子(9),何以與之?”其傳曰:“譬猶練絲,染之藍則青,染之朱則赤。

    ”夫決水使之東西,猶染絲令之青赤也。

    丹朱、商均已染于唐、虞之化矣(10),然而丹朱慠而商均虐者,至惡之質,不受藍朱變也。

     【注釋】 (1)告子:姓告,名不詳,一說名不害。

    提出性無善惡論,與孟子主張的性善論對立。

     (2)決:排除堵塞,導水使行。

     (3)上、下句都在說人性的善惡問題,故疑“人”後脫一“性”字。

    有《孟子·告子》:“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可證。

    以上參見《孟子·告子》。

     (4)姿:通“資”,資質,本性。

     (5)上:上等,高級。

    這裡指仁義道德之類的大道理。

     (6)引文參見《論語·雍也》。

     (7)引文參見《論語·陽貨》。

     (8)引文參見《論語·陽貨》。

     (9)妹之:《詩經·鄘風·幹旄》作“姝者”,可從。

     (10)化:改變。

     【譯文】 告子跟孟子同一個時代,他評論人性沒有善惡的區分,就像湍流着的水,挖個缺口使它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