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篇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本篇在探讨人的本性是惡還是善,故篇名叫“本性”。
王充在本篇裡剖析了從孟子到漢代劉子政的各種人性觀。
認為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告子的人性無善惡論,以及揚雄的人性善惡兼有論,都是片面的。
在本篇裡,他認為人“禀天地之性,懷五常之氣”,所以人性有善有惡。
根據孔子“惟上智與下愚不移”的觀點,他解釋說,孟子講人性善,指的是具有中等以上智力的人;荀子講人性惡,指的是隻有中等以下智力的人;告子和揚雄講的是“性相近”的平常人。
他認為“至善至惡”的人性不能改變,平常人的人性是可以随習氣改變的,“習善而為善,習惡而為惡”。
【原文】 13·1情性者(1),人治之本,禮樂所由生也。
故原情性之極(2),禮為之防,樂為之節(3)。
性有卑謙辭讓,故制禮以适其宜(4);情有好惡喜怒哀樂,故作樂以通其敬(5)。
禮所以制,樂所為作者,情與性也。
昔儒舊生,著作篇章,莫不論說,莫能實定。
【注釋】 (1)情:這裡指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
性:是指人先天具有的道德屬性。
王充認為,情和性都是人在娘胎裡承受厚薄不同的氣所形成的。
(2)原:推究。
(3)以上參見《白虎通德論·禮樂》。
(4)宜:和順,親善。
(5)通:傳達。
敬:恭敬。
這裡是嚴肅的意思。
【譯文】 情性,是治理人的根本,禮樂制度就是由此制定出來的。
特意分析了情性發展到極端的後果,然後用禮來作為防範,用樂來作為節制。
性有卑謙辭讓,所以制禮以便适合其親善;情有好惡喜怒哀樂,所以作樂以便得到嚴肅的表達。
制禮作樂的根據,是人的情和性。
過去的儒生,寫文章,沒有不論說的,卻沒有一個能作出正确的結論。
【原文】 13·2周人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1),舉人之善性,養而緻之則善長;性惡(2),養而緻之則惡長。
如此,則性各有陰陽(3),善惡在所養焉。
故世子作《養書》一篇(4)。
密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之徒(5),亦論情性,與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惡(6)。
【注釋】 (1)世碩:春秋時陳國人,孔門七十弟子之一。
著有《世子》二十一篇。
(2)性惡:疑“惡性”之誤倒。
《玉海》卷五十三引《論衡》文作“惡性”,可一證。
又“善性”“惡性”對文,可二證。
(3)《玉海》卷五十三引《論衡》文“性”前有“情”字,可從。
陰陽:這裡指情性的善惡。
(4)世子:指世碩。
《養書》:《玉海》卷五十三引《論衡》文作《養性書》,可從。
《養性書》已失傳。
(5)密:《顔氏家訓·書證》作“虙”,可從。
虙(f*伏)子賤:虙不齊,字子賤。
春秋時魯國人,孔子的學生,孔子稱他作君子。
曾作單父宰,後世追封為單父侯。
漆雕開(公元前540年~?):姓漆雕,名啟,字子開。
春秋時魯國人,孔子的學生。
習《尚書》,不願做官,以德行著稱。
著《漆雕子》十三篇。
公孫尼子:戰國初人,孔子的再傳弟子。
著《公孫尼子》二十八篇,今不傳。
(6)上言“亦論情性”故疑“性”前脫一“情”字。
【譯文】 周朝人世碩認為人的本性中有善的有惡的兩方面,取人的善良本性,通過培養、引導,好的品行就會滋長起來;取人的惡劣本性,加以培養、引導,那壞的品行就會發展下去。
像這樣,原來情性就會各有善惡,而是善是惡,在于培養的方向。
所以世碩作《養性書》一篇。
虙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這些人,也論述過情性,與世碩相互有出入,但都說人的情性中有善惡兩個方面。
【原文】 13·3孟子作《性善》之篇(1),以為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亂之也。
謂人生于天地,皆禀善性,長大與物交接者,放縱悖亂(2),不善日以生矣。
若孟子之言,人幼小之時,無有不善也。
微子曰(3):“我舊雲孩子,王子不出(4)。
”纣為孩子之時,微子睹其不善之性。
性惡不出衆庶,長大為亂不變,故雲也。
羊舌食我初生之時,叔姬視之(5),及堂,聞其啼聲而還,曰:“其聲,豺狼之聲也。
野心無親,非是莫滅羊舌氏。
”遂不肯見。
及長,祁勝為亂(6),食我與焉。
國人殺食我,羊舌氏由是滅矣(7)。
纣之惡,在孩子之時;食我之亂,見始生之聲。
孩子始生,未與物接,誰令悖者?丹朱土于唐宮(8),商均生于虞室。
唐、虞之時,可比屋而封,所與接者,必多善矣。
二帝之旁,必多賢也。
然而丹朱慠,商均虐,并失帝統,曆世為戒。
且孟子相人以眸子焉(9),心清而眸子瞭,心濁而眸子瞭(10)。
人生目辄眊瞭,眊瞭禀之于天,不同氣也,非幼小之時瞭,長大與人接,乃更眊也。
性本自然,善惡有質(11)。
孟子之言情性,未為實也。
然而性善之論,亦有所緣。
或仁或義(12),性術乖也。
動作趨翔,性識詭也,面色或白或黑,身形或長或短,至老極死,不可變易,天性然也。
皆知水土物器形性不同,而莫知善惡禀之異也。
一歲嬰兒,無争奪之心,長大之後,或漸利色(13),狂心悖行,由此生也。
【注釋】 (1)
王充在本篇裡剖析了從孟子到漢代劉子政的各種人性觀。
認為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告子的人性無善惡論,以及揚雄的人性善惡兼有論,都是片面的。
在本篇裡,他認為人“禀天地之性,懷五常之氣”,所以人性有善有惡。
根據孔子“惟上智與下愚不移”的觀點,他解釋說,孟子講人性善,指的是具有中等以上智力的人;荀子講人性惡,指的是隻有中等以下智力的人;告子和揚雄講的是“性相近”的平常人。
他認為“至善至惡”的人性不能改變,平常人的人性是可以随習氣改變的,“習善而為善,習惡而為惡”。
【原文】 13·1情性者(1),人治之本,禮樂所由生也。
故原情性之極(2),禮為之防,樂為之節(3)。
性有卑謙辭讓,故制禮以适其宜(4);情有好惡喜怒哀樂,故作樂以通其敬(5)。
禮所以制,樂所為作者,情與性也。
昔儒舊生,著作篇章,莫不論說,莫能實定。
【注釋】 (1)情:這裡指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
性:是指人先天具有的道德屬性。
王充認為,情和性都是人在娘胎裡承受厚薄不同的氣所形成的。
(2)原:推究。
(3)以上參見《白虎通德論·禮樂》。
(4)宜:和順,親善。
(5)通:傳達。
敬:恭敬。
這裡是嚴肅的意思。
【譯文】 情性,是治理人的根本,禮樂制度就是由此制定出來的。
特意分析了情性發展到極端的後果,然後用禮來作為防範,用樂來作為節制。
性有卑謙辭讓,所以制禮以便适合其親善;情有好惡喜怒哀樂,所以作樂以便得到嚴肅的表達。
制禮作樂的根據,是人的情和性。
過去的儒生,寫文章,沒有不論說的,卻沒有一個能作出正确的結論。
【原文】 13·2周人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1),舉人之善性,養而緻之則善長;性惡(2),養而緻之則惡長。
如此,則性各有陰陽(3),善惡在所養焉。
故世子作《養書》一篇(4)。
密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之徒(5),亦論情性,與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惡(6)。
【注釋】 (1)世碩:春秋時陳國人,孔門七十弟子之一。
著有《世子》二十一篇。
(2)性惡:疑“惡性”之誤倒。
《玉海》卷五十三引《論衡》文作“惡性”,可一證。
又“善性”“惡性”對文,可二證。
(3)《玉海》卷五十三引《論衡》文“性”前有“情”字,可從。
陰陽:這裡指情性的善惡。
(4)世子:指世碩。
《養書》:《玉海》卷五十三引《論衡》文作《養性書》,可從。
《養性書》已失傳。
(5)密:《顔氏家訓·書證》作“虙”,可從。
虙(f*伏)子賤:虙不齊,字子賤。
春秋時魯國人,孔子的學生,孔子稱他作君子。
曾作單父宰,後世追封為單父侯。
漆雕開(公元前540年~?):姓漆雕,名啟,字子開。
春秋時魯國人,孔子的學生。
習《尚書》,不願做官,以德行著稱。
著《漆雕子》十三篇。
公孫尼子:戰國初人,孔子的再傳弟子。
著《公孫尼子》二十八篇,今不傳。
(6)上言“亦論情性”故疑“性”前脫一“情”字。
【譯文】 周朝人世碩認為人的本性中有善的有惡的兩方面,取人的善良本性,通過培養、引導,好的品行就會滋長起來;取人的惡劣本性,加以培養、引導,那壞的品行就會發展下去。
像這樣,原來情性就會各有善惡,而是善是惡,在于培養的方向。
所以世碩作《養性書》一篇。
虙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這些人,也論述過情性,與世碩相互有出入,但都說人的情性中有善惡兩個方面。
【原文】 13·3孟子作《性善》之篇(1),以為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亂之也。
謂人生于天地,皆禀善性,長大與物交接者,放縱悖亂(2),不善日以生矣。
若孟子之言,人幼小之時,無有不善也。
微子曰(3):“我舊雲孩子,王子不出(4)。
”纣為孩子之時,微子睹其不善之性。
性惡不出衆庶,長大為亂不變,故雲也。
羊舌食我初生之時,叔姬視之(5),及堂,聞其啼聲而還,曰:“其聲,豺狼之聲也。
野心無親,非是莫滅羊舌氏。
”遂不肯見。
及長,祁勝為亂(6),食我與焉。
國人殺食我,羊舌氏由是滅矣(7)。
纣之惡,在孩子之時;食我之亂,見始生之聲。
孩子始生,未與物接,誰令悖者?丹朱土于唐宮(8),商均生于虞室。
唐、虞之時,可比屋而封,所與接者,必多善矣。
二帝之旁,必多賢也。
然而丹朱慠,商均虐,并失帝統,曆世為戒。
且孟子相人以眸子焉(9),心清而眸子瞭,心濁而眸子瞭(10)。
人生目辄眊瞭,眊瞭禀之于天,不同氣也,非幼小之時瞭,長大與人接,乃更眊也。
性本自然,善惡有質(11)。
孟子之言情性,未為實也。
然而性善之論,亦有所緣。
或仁或義(12),性術乖也。
動作趨翔,性識詭也,面色或白或黑,身形或長或短,至老極死,不可變易,天性然也。
皆知水土物器形性不同,而莫知善惡禀之異也。
一歲嬰兒,無争奪之心,長大之後,或漸利色(13),狂心悖行,由此生也。
【注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