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禀篇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本篇王充強調“命,謂初所禀得而生”,故篇名叫“初禀”。
漢儒認為:當帝王的,是善行上達于天之後,上天才授給他當皇帝的。
“修己行善,善行聞天,天乃授以帝王之命。
”還說帝王生下來就具備上天安排給他做王的命,到正式即位之前,又像君主任命臣子一樣,再次用吉祥物授命他當皇帝。
“王者生禀天命,及其将王,天複命之,猶公卿以下,诏書封拜,乃敢即位。
”王充指出,這些說法都不對。
他強調,決定人貴賤貧富的命,是人在娘胎中禀受自然之氣獲得生命時一起形成的,就象“鳥之别雄雌于卵殼之中”,草木“長短巨細”“生于實核”一樣,“王者禀氣而生”也毫無例外。
天施氣,人禀氣,是自然無意識的。
所謂帝王看見吉祥物,隻不過是一種。
自然巧合,并不是什麼上天有意安排。
【原文】 12·1人生性命當富貴者,初禀自然之氣,養育長大,富貴之命效矣。
文王得赤雀(1),武王得白魚、赤烏(2),儒者論之,以為雀則文王受命,魚、烏則武王受命。
文、武受命于天,天用雀與魚、烏命授之也。
天用赤雀命文王,文王不受(3);天複用魚、烏命武王也。
若此者謂本無命于天,修己行善,善行聞天,天乃授以帝王之命也。
故雀與魚、烏,天使為王之命也,王所奉以行誅者也。
如實論之,非命也。
命,謂初所禀得而生也。
人生受性,則受命矣。
性命俱禀,同時并得,非先禀性,後乃受命也。
何之明之?棄事堯為司馬,居稷官(4),故為後稷。
曾孫公劉居邰(5),後徙居邠(6)。
後孫古公亶甫三子太伯、仲雍、季曆(7)。
季曆生文王昌。
昌在襁褓之中(8),聖瑞見矣。
故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于是太伯知之,乃辭之吳(9),文身斷發(10),以讓王季(11)。
文王受命,謂此時也,天命在人本矣(12),太王古公見之早也(13)。
此猶為未,文王在母身之中已受命也。
王者一受命,内以為性,外以為體。
體者,面輔骨法(14),生而禀之。
【注釋】 (1)文王得赤雀:《太平禦覽》卷二四引《尚書·中侯》記載,傳說周文王還是諸侯的時候,有一隻赤雀銜着朱砂寫的天書飛到他的門口,書的内容是周當興,殷将亡。
(2)武王得白魚、赤烏:《史記·周本紀》記載,傳說周武王準備伐殷纣,帶兵去盟津。
渡黃河時,一條白魚跳到他船中。
過了河,一團火落在他房頂上,變成了一隻紅色的烏鴉。
漢儒認為這是天顯吉兆,預示武王将滅殷統一天下。
(3)文王不受:指周文王未伐殷而亡。
(4)稷官:古代主管農業的官。
(5)公劉:傳說是後稷的曾孫,周族的領袖。
夏代末年曾率周族遷到豳(今陝西省彬縣東北),觀察地形,興水利,開荒地,使周族得以安居。
邰(t2i台):古地名,在今陝西省武功縣西。
(6)邠(b9n賓):即豳(b9n賓),古地名,在今陝西省彬縣東北。
(7)古公亶(d3n膽)甫:即周大王古公亶父,古代周族領袖。
傳為後稷第十二代孫,周文王的祖父。
因戎狄的威逼,周族由豳遷到岐山下的周(今陝西省岐山縣北),建築城郭家室,設立官吏,改革風俗,開墾荒地,發展農業,使周逐漸強盛。
太伯:古公亶甫的長子,季曆的大哥。
為讓位給季曆,躲避到吳越。
仲雍:古公直甫的次子。
他與太伯為讓位給季曆,避到東南方的吳越地區。
季曆:古公亶甫的小兒子,周文王的父親。
其兄太伯、虞仲讓位給季曆,得立為君。
周武王即位追尊為“王季”。
(8)襁褓(qi3ngb3o搶保):背嬰兒的布兜和包裹嬰兒的被子。
(9)吳:古吳地,在今江蘇省南部。
(10)文身:在身體上刺花紋。
斷發:剪斷頭發。
文身斷發:太伯按吳地風俗文身斷發,是表示他在吳地住下之後,再也不回周地。
(11)以上事參見《史記·周本紀》。
(12)本:原始,本原。
這裡指初生的時候。
(13)太王:周武王即位後,追尊古公亶甫為“太王”。
(14)面輔:面頰。
這裡指容貌。
骨法:骨骼的形狀。
【譯文】 人生下來性與命該富貴的,在最初禀受自然之氣時就決定了,經撫養培育長大之後,富貴的命才得到證實。
周文王得到赤雀,周武王得到白魚、赤烏鴉,儒者判定,認為赤雀就是文王受天命的象征,白魚、赤烏鴉就是武王得天命的象征。
周文王、周武王受命于上天,上天就用赤雀與白魚、赤烏鴉把命授給他們。
上天用赤雀授命給文王,文王不接受;上天才又用白魚、赤烏鴉授命給武王。
照這樣說來,原本就不從上天受命,是靠修養自己德行做好事,做好事使上天知道,上天才授給帝王的命。
所以赤雀、白魚、赤烏鴉的出現,是上天讓他們成為帝王的象征,是武王奉命進行讨伐的根據。
按照實情分析,這不是天命。
天命,是說最初承受自然之氣而産生的。
人生下來得到性時,也就得到了命。
性與命一起禀受,同時得到,不是先禀受性,然後才授予命。
用什麼來證
漢儒認為:當帝王的,是善行上達于天之後,上天才授給他當皇帝的。
“修己行善,善行聞天,天乃授以帝王之命。
”還說帝王生下來就具備上天安排給他做王的命,到正式即位之前,又像君主任命臣子一樣,再次用吉祥物授命他當皇帝。
“王者生禀天命,及其将王,天複命之,猶公卿以下,诏書封拜,乃敢即位。
”王充指出,這些說法都不對。
他強調,決定人貴賤貧富的命,是人在娘胎中禀受自然之氣獲得生命時一起形成的,就象“鳥之别雄雌于卵殼之中”,草木“長短巨細”“生于實核”一樣,“王者禀氣而生”也毫無例外。
天施氣,人禀氣,是自然無意識的。
所謂帝王看見吉祥物,隻不過是一種。
自然巧合,并不是什麼上天有意安排。
【原文】 12·1人生性命當富貴者,初禀自然之氣,養育長大,富貴之命效矣。
文王得赤雀(1),武王得白魚、赤烏(2),儒者論之,以為雀則文王受命,魚、烏則武王受命。
文、武受命于天,天用雀與魚、烏命授之也。
天用赤雀命文王,文王不受(3);天複用魚、烏命武王也。
若此者謂本無命于天,修己行善,善行聞天,天乃授以帝王之命也。
故雀與魚、烏,天使為王之命也,王所奉以行誅者也。
如實論之,非命也。
命,謂初所禀得而生也。
人生受性,則受命矣。
性命俱禀,同時并得,非先禀性,後乃受命也。
何之明之?棄事堯為司馬,居稷官(4),故為後稷。
曾孫公劉居邰(5),後徙居邠(6)。
後孫古公亶甫三子太伯、仲雍、季曆(7)。
季曆生文王昌。
昌在襁褓之中(8),聖瑞見矣。
故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于是太伯知之,乃辭之吳(9),文身斷發(10),以讓王季(11)。
文王受命,謂此時也,天命在人本矣(12),太王古公見之早也(13)。
此猶為未,文王在母身之中已受命也。
王者一受命,内以為性,外以為體。
體者,面輔骨法(14),生而禀之。
【注釋】 (1)文王得赤雀:《太平禦覽》卷二四引《尚書·中侯》記載,傳說周文王還是諸侯的時候,有一隻赤雀銜着朱砂寫的天書飛到他的門口,書的内容是周當興,殷将亡。
(2)武王得白魚、赤烏:《史記·周本紀》記載,傳說周武王準備伐殷纣,帶兵去盟津。
渡黃河時,一條白魚跳到他船中。
過了河,一團火落在他房頂上,變成了一隻紅色的烏鴉。
漢儒認為這是天顯吉兆,預示武王将滅殷統一天下。
(3)文王不受:指周文王未伐殷而亡。
(4)稷官:古代主管農業的官。
(5)公劉:傳說是後稷的曾孫,周族的領袖。
夏代末年曾率周族遷到豳(今陝西省彬縣東北),觀察地形,興水利,開荒地,使周族得以安居。
邰(t2i台):古地名,在今陝西省武功縣西。
(6)邠(b9n賓):即豳(b9n賓),古地名,在今陝西省彬縣東北。
(7)古公亶(d3n膽)甫:即周大王古公亶父,古代周族領袖。
傳為後稷第十二代孫,周文王的祖父。
因戎狄的威逼,周族由豳遷到岐山下的周(今陝西省岐山縣北),建築城郭家室,設立官吏,改革風俗,開墾荒地,發展農業,使周逐漸強盛。
太伯:古公亶甫的長子,季曆的大哥。
為讓位給季曆,躲避到吳越。
仲雍:古公直甫的次子。
他與太伯為讓位給季曆,避到東南方的吳越地區。
季曆:古公亶甫的小兒子,周文王的父親。
其兄太伯、虞仲讓位給季曆,得立為君。
周武王即位追尊為“王季”。
(8)襁褓(qi3ngb3o搶保):背嬰兒的布兜和包裹嬰兒的被子。
(9)吳:古吳地,在今江蘇省南部。
(10)文身:在身體上刺花紋。
斷發:剪斷頭發。
文身斷發:太伯按吳地風俗文身斷發,是表示他在吳地住下之後,再也不回周地。
(11)以上事參見《史記·周本紀》。
(12)本:原始,本原。
這裡指初生的時候。
(13)太王:周武王即位後,追尊古公亶甫為“太王”。
(14)面輔:面頰。
這裡指容貌。
骨法:骨骼的形狀。
【譯文】 人生下來性與命該富貴的,在最初禀受自然之氣時就決定了,經撫養培育長大之後,富貴的命才得到證實。
周文王得到赤雀,周武王得到白魚、赤烏鴉,儒者判定,認為赤雀就是文王受天命的象征,白魚、赤烏鴉就是武王得天命的象征。
周文王、周武王受命于上天,上天就用赤雀與白魚、赤烏鴉把命授給他們。
上天用赤雀授命給文王,文王不接受;上天才又用白魚、赤烏鴉授命給武王。
照這樣說來,原本就不從上天受命,是靠修養自己德行做好事,做好事使上天知道,上天才授給帝王的命。
所以赤雀、白魚、赤烏鴉的出現,是上天讓他們成為帝王的象征,是武王奉命進行讨伐的根據。
按照實情分析,這不是天命。
天命,是說最初承受自然之氣而産生的。
人生下來得到性時,也就得到了命。
性與命一起禀受,同時得到,不是先禀受性,然後才授予命。
用什麼來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