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相篇第十一

關燈
【題解】 本篇闡述人的骨(骨骼、形體)相(相貌)能反映人的命和性,故篇名稱為“骨相”。

     王充認為從人的骨骼、形體、相貌、聲氣上,能反映出由氣形式的命與性,“性命系于形體”。

    他把能從一個人身體上考察出其命和性的現象,稱為骨相、骨法。

    認為命與性都有骨法,“非徙命有骨法,性亦有骨法。

    ”隻要骨相相似,人的性、命也會相似,“類同氣鈞,性體法相固自相似。

    ”要是骨相不同,所體現的富貴貧賤、壽命長短以及操行好壞也就不同,“富貴之骨,不遇貧賤之苦;貧賤之相,不遭富貴之樂”,“操行清濁亦有法理”。

    他還認為一個人隻要知骨相,懂骨法,就能察相而知其性命,“案骨節之法,察皮膚之理,以審人之性命”,“見富貴于貧賤,睹貧賤于富貴”,“無不應者”。

    這種察相知命說,實在不敢恭維。

     【原文】 11·1人曰命難知。

    命甚易知。

    知之何用?用之骨,體。

    人命禀于天,則有表候于體(1)。

    察表候以知命,猶察鬥斛以知容矣。

    表候者,骨法之謂也。

     【注釋】 (1)根據文意,疑“候”下奪一“見”字。

    本書《命義篇》有“壽命修短,皆禀于天;骨法善惡,皆見于體”,《吉驗篇》有“人禀貴命于天,必有吉驗見于地”,句法與此一律,可證。

    見:同“現”。

     【譯文】 人們說命難于知道。

    其實命很容易知道。

    根據什麼來知道它呢?根據人的骨骼形體。

    人命從上天禀受氣一經形成,就在身體上有征候表現出來。

    隻要仔細詳察一下表象就能知道命了,就同看了鬥和斛可以知道容量一樣。

    表象,說的就是骨法。

     【原文】 11·2傳言黃帝龍顔(1),颛顼戴午(2),帝喾骈齒,堯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3),湯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陽(4),周公背偻,臯陶馬口(5),孔子反羽(6)。

    斯十二聖者,皆在帝王之位,或輔主憂世,世所共聞,儒所共說,在經傳者,較著可信。

     【注釋】 (1)龍顔:形容面部眉骨凸出、高鼻,象龍的樣子。

     (2)颛顼(hu1nx&專須):号高陽氏。

    傳說中上古部族的首領。

    生于若水,居于帝丘(河南濮陽西南)。

    戴午:據本書《講瑞篇》“戴角之相,猶戴午也”來看,疑是頭上長了類似角的東西,具體情況不詳。

     (3)漏:孔穴。

     (4)望陽:形容眼睛的位置高,不用擡頭就可以看到頭頂的太陽。

     (5)以上參見《白虎通德論·聖人》。

     (6)羽:通“宇”,屋檐。

    反羽:翻過來的屋頂。

    這裡形容頭頂中間凹陷,像翻過來的屋頂。

     【譯文】 傳說黃帝的面部像龍,颛顼的頭上長了類似角的東西,帝喾的牙齒連成一片,堯的眉毛有八種顔色,舜的每個眼睛裡有兩個重疊的瞳人,禹的每隻耳朵有三個窟窿,商湯的每隻胳膊上有兩個肘,周文王有四個乳房,周武王眼高可以看見頭頂上的太陽,周公旦的背駝,臯陶的嘴像馬口,孔子頭頂凹陷像翻過來的屋頂。

    這十二個聖人,大都在帝王的皇位,或有的輔助君主,或有的擔憂世事,這是世人共同耳聞的,儒者大家談論的,而且是在經傳上有名的,所以較為顯著可信。

     【原文】 11·3若夫短書俗記(1),竹帛胤文(2),非儒者所見,衆多非一。

    蒼颉四目(3),為黃帝史。

    晉公子重耳仳脅(4),為諸侯霸。

    蘇秦骨鼻(5),為六國相。

    張儀仳脅(6),亦相秦、魏。

    項羽重瞳,雲虞舜之後(7),與高祖分王天下(8)。

    陳平貧而飲食不足(9),貌體佼好,而衆人怪之,曰:“平何食而肥(10)?”及韓信為滕公所鑒(11),免于鈇質(12),亦以面狀有異。

    面狀肥佼,亦一相也。

     【注釋】 (1)短書:漢代,儒家經書用二尺四寸竹簡書寫,一般書籍用一尺左右長的短竹簡書寫,故稱短書。

    記:記載事物的書籍或文章。

     (2)胤(y@n印):流傳。

     (3)蒼颉(ji6傑):傳說黃帝時為左史,曾經創造過文字。

    長相特殊,身體類象形,有四隻眼睛,能辨鳥獸之迹。

    參見《蒼颉廟碑》。

     (4)重耳:即晉文公。

    參見5·4注(1),仳(p!匹)脅:肋骨長成一片。

    參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傳》。

     (5)蘇秦:戰國時東周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字季子。

    《史記·蘇秦列傳》記載,他主張六國聯合起來與秦國對抗,當過六國(楚、齊、燕、韓、趙、魏)的相。

    骨鼻:形容鼻子與衆不同,具體不知所指。

     (6)張儀(?~公元前310年):戰國中期魏國貴族的後代,政治家。

    秦惠文君十年(公元前328年)任秦相,封武信君。

    他鼓吹連橫策略,主張六國與秦分别修好結成聯盟。

    後又事魏為相。

     (7)虞:傳說中遠古部落的名稱,即有虞氏。

    舜就是該部落的領袖。

     (8)高祖:漢高祖劉邦。

    分王天下:楚漢相争時,項羽稱西楚霸王,劉邦稱漢中王,二人分治天下。

     (9)陳平(?~公元前178年):秦末陽武(今河南省原陽縣東南)人。

    少時家貧,好黃老之術。

    劉邦的主要謀士之一。

    漢朝建立,封曲逆侯。

    漢惠帝、呂後時任丞相,因呂後專權不治事,呂後死,與周勃定計殺掉了呂産、呂祿等,迎文帝繼位,任丞相。

     (10)事參見《史記·陳丞相世家》。

     (11)滕公:即夏侯嬰,秦末沛縣人。

    與漢高祖交情甚厚,為漢立有殊功,漢初為滕令奉車,故稱滕公。

    又封汝陰侯。

    後與大臣共立文帝,複為太仆。

    鑒:賞識。

    韓信為滕公所鑒:《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年輕時犯罪當斬,同犯者已被斬了十三人,至韓信,夏侯嬰見其相貌出衆,就把他放了。

     (12)鈇(f&夫):斬刀,古代的一種刑具。

    質:同“锧”,墊在受刑人身下的木砧(h5n真)。

     鈇質:腰斬的刑具。

     【譯文】 至于用短簡書寫的通俗書籍,竹簡、絹帛記載流傳下來的一般文字,這些雖不是儒者看的東西,(但它上面有關這類事情的記載)還是很多的。

    像蒼颉有四隻眼睛,做了黃帝的史官。

    晉文公重耳肋骨長成一片,做了諸侯的霸主。

    蘇秦是個骨鼻,當了六國的丞相。

    張儀肋骨長成一片,也當了秦國和魏國的丞相。

    項羽每個眼睛裡有兩個重疊的瞳人,據說他是虞舜的後代,因此與漢高祖分治天下。

    陳平家境貧困飲食缺乏,但身體面貌卻美好,因而大家感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