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會篇第十

關燈
【題解】 本篇在《逢遇篇》、《幸偶篇》的基礎上,進一步論述吉兇是由偶然禀氣所形成的“命”支配的,“命,吉兇之主也。

    ”在這個前提下,王充重點論述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現象,不是什麼東西有意造成的,而是事物本身在自然發展過程中偶然巧合造成的。

    他說:“自然之道,适偶之數,非有他氣旁物厭勝感動使之然也”,“期度自至,人行偶會也”。

    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現象都相妨相克的說法,王充則駁斥道:“非相賊害,命自然也”,“偶适然自相遭遇,時也”。

     【原文】 10·1命,吉兇之主也。

    自然之道,适偶之數,非有他氣旁物厭勝感動使之然也(1)。

     【注釋】 (1)厭(y1壓):通“壓”。

    壓勝:壓制。

     【譯文】 命,是吉兇的主宰。

    是自然形成的道,呈偶然巧合的定數,并非有其他的氣,别的物體壓制影響而使之如此。

     【原文】 10·2世謂子胥伏劍,屈原自沉,子蘭、宰嚭誣讒(1),吳、楚之君冤殺之也。

    偶二子命當絕,子蘭、宰嚭适為讒,而懷王、夫差适信奸也(2)。

    君适不明,臣适為讒,二子之命偶自不長。

    二偶三合(3),似若有之(4),其實自然,非他為也。

    夏、殷之朝适窮,桀、纣之惡适稔(5);商、周之數适起,湯、武之德适豐。

    關龍逢殺(6),箕子、比幹囚死,當桀、纣惡盛之時,亦二子命訖之期也(7)。

    任伊尹之言,納呂望之議,湯、武且興之會,亦二臣當用之際也。

    人臣命有吉兇,賢不肖之主與之相逢。

    文王時當昌,呂望命當貴;高宗治當平(8),傅說德當遂(9)。

    非文王、高宗為二臣生,呂望、傅說為兩君出也,君明臣賢,光曜相察(10),上修下治,度數相得(11)。

     【注釋】 (1)子蘭:戰國時楚國令尹,曾派人在楚頃襄王面前陷害屈原。

    宰嚭(p!匹):即帛喜。

     (2)楚懷王曾流放過屈原,但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子蘭進讒陷害屈原,在頃襄王時,而不在懷王時,可從。

     (3)二偶:指屈原、子胥兩人的命“偶不長”。

    三合:指“君适不明”、“臣适為讒”與“二子之命偶自不長”這三個因素偶然巧合在一起。

     (4)之:指代上文“他氣、旁物”的作用。

     (5)稔(r7n忍):莊稼成熟。

    這裡指桀、纣已惡貫滿盈。

     (6)關龍逢(p2ng旁):夏桀的大臣。

    桀通宵飲酒玩樂,關龍逢以《黃圖》進谏,立而不去。

    桀讨厭他“胡說八道”,于是燒了《黃圖》,把他殺了。

     (7)訖(q@氣):完畢。

     (8)高宗:指商君主武丁。

    治:治期。

    王充在本書《治期篇》中認為,國家治亂是自然條件決定的,而自然條件變化有一定周期,所以國家的治或亂也有一定期數,與帝王的德行才能無關。

     (9)傅說(yu8月):傳說奴隸出身,曾作築牆苦役。

    武丁得之,作《說命》三篇,受賞識,任用為相,國家大治。

    參見《墨子·尚賢中》。

    遂:成功。

     (10)曜(y4o耀):通“耀”,照耀。

    察:昭著,明顯。

     (11)度數:即“數”。

    相得:這裡是相互一緻的意思。

     【譯文】 社會上一般人認為伍子胥以劍自殺,屈原自投汨羅,是由于帛喜、子蘭誣陷進讒,被吳王和楚王冤枉殺害的。

    其實正好二人的命該完絕,帛喜、子蘭碰巧去進讒言,而吳王夫差和楚頃襄王恰巧又相信這些奸佞的人。

    君主正巧不賢明,臣子碰巧去進讒,他二人的命又正好自己不長。

    二人碰巧該短命,三種因素湊合在一起,好象是有“他氣”、“旁物”的作用,其實是順應自然,并非它們的影響。

    這都是夏朝和殷朝的氣數正好窮盡,桀、纣作惡正好滿盈;商朝和西周的氣數正巧興起,湯、武賢德正巧豐厚。

    關龍逢被殺害,箕子被囚禁,比幹被挖心,是正當桀、纣作惡最盛的時候,也是他二人壽命該結束的時候。

    聽信伊尹的話,采納呂望的主張,是商湯、周武命定将要興起時機,也是他二臣命該被重用的時候。

    作臣子的命有吉有兇,總會與賢或不賢的君主相遇。

    周文王時運該昌盛,呂望的命當尊重;殷高宗治期注定要太平,傅說德才注定該成功。

    這并非文王、高宗為二位臣子而生,呂望、傅說為兩位君主而出,而是君主英明臣子賢德,光耀相互輝映,上君下臣都是善于治理國家,度數相互一緻的緣故。

     【原文】 10·3顔淵死,子曰:“天喪予。

    ”子路死,子曰:“天祝予(1)。

    ”孔子自傷之辭,非實然之道也。

    孔子命不王,二子壽不長也。

    不王、不長,所禀不同,度數并放,适相應也。

    二龍之祆當效(2),周厲适闿椟(3),褒姒當喪周國,幽王禀性偶惡(4)。

    非二龍使厲王發孽(5);褒姒令幽王愚惑也,遭逢會遇,自相得也。

    僮謠之語當驗(6),鬥雞之變适生(7);鸜鹆之占當應(8),魯昭之惡适成(9)。

    排僮謠緻鬥競,鸜鹆招君惡也,期數自至,人行偶合也。

    堯命當禅舜(10),丹朱為無道;虞統當傳夏(11),商均行不軌。

    非舜、禹當得天下能使二子惡也(12),美惡是非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