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會篇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相逢也。
【注釋】 (1)祝:斷絕。
引文參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
(2)祆(y1o妖):通“妖”,指妖象。
二龍之祆:據《史記·周本記》記載,相傳夏朝末年,二龍在宮相鬥,唾液流了一地,夏王按占蔔人的話,把唾液收在匣子裡,到周厲王時打開,唾液流出,變成一條黑蜥蜴,與後宮一個宮女相遇,宮女生下一女孩,這便是迷惑周幽王的皇後褒姒(b1os@包四)。
(3)周厲:周厲王(?~公元前828年),西周君主。
姓姬,名胡,夷王之子。
在位三十七年。
他在位時橫征暴斂,激起“國人”暴動,他逃至彘(今山西霍縣)。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死。
闿(k1i開):打開。
椟(d*獨):木匣。
(4)幽王:周幽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最後一位君主。
姓姬,名宮湦(sh5ng生)。
公元前781~前771年在位。
任用虢石父執政,剝削嚴重,再加上地震與旱災,人民流離失所。
又進攻六濟之戎,大敗。
因寵愛褒姒,立其子伯服為太子,廢申後和太子宜臼。
申侯聯合曾、犬戎等攻周,幽王被殺于骊山下。
西周滅亡。
(5)發:放出。
發孽:指周厲王打開匣子放走妖孽黑蜥蜴。
(6)僮:即童。
僮謠之語:據《左傳·昭王二十五年》記載,相傳魯昭公即位前,有童謠,如果鸜鹆(八哥鳥)到魯國來搭窩,那麼魯君将被趕走死在國外。
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果然真有“鸜鹆來巢”,結果魯昭公被季平子趕走,死于晉國。
後來有人就把鸜鹆來巢說成是不詳之兆。
(7)鬥雞之變:公元前517年,季平子因鬥雞與郈(h^u後)昭伯結怨,魯昭公用武力袒護郈昭伯,被季平子驅逐出國。
參見《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8)鸜鹆((q*y*渠玉):鳥名,又稱“八哥”。
鸜鹆之占:見注(6)。
(9)魯昭:魯昭公,春秋時魯國君主。
公元前541~前510年在位。
(10)命:政命。
(11)統:統治。
這裡指天下。
(12)能:而。
【譯文】 顔淵死了,孔子說:“老天要滅我啊。
”子路死了,孔子說:“老天要絕我啊。
”這是孔子自己悲傷的話,并非真實的道理。
孔子命中注定不能稱王,顔淵、子路二人壽命注定活不長。
不能稱王與命活不長,是禀受氣不同的緣故,度數同時表現出來,碰巧相互應驗。
二龍的妖像該當應驗,于是周厲王恰好打開匣子;褒姒該使西周滅亡,所以周幽王生性正好惡劣。
這并非是二龍讓周厲王放走妖孽,褒姒使周幽王愚昧迷亂,而是雙方碰到一起,自然相互一緻的結果。
僮謠的話該當應驗,鬥雞的事變就正好發生;鸜鹆的占蔔正當應驗,魯昭王作惡的事恰好構成。
這并非童謠引來鬥雞的競争,鸜鹆招來君主的作惡,而是時期度數自然到了,又與人的行為恰好碰在一起。
堯的帝位應當禅讓給舜,所以丹朱行為沒有道義;虞的天下應該相傳給夏,所以商均行為不合法度。
并非是舜、禹該得天下而使丹朱、商均二人作惡,其實美惡是非是正好相互碰在一起的。
【原文】 10·4火星與昴星出入(1),昴星低時火星出,昴星見時火星伏,非火之性厭服昴也,時偶不并,度轉乖也(2)。
正月建寅(3),鬥魁破申(4),非寅建使申破也,轉運之衡偶自應也(5),父殁而子嗣,姑死而婦代,非子婦代代使父姑終殁也(6),老少年次自相承也。
【注釋】 (1)火星:又名熒惑、大火。
二十八宿之一。
昴(m3o卯)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2)度:古人把一周天分為三百六十五度多,作為觀測星球運行的标準。
轉:運轉。
古人認為天是繞着北極轉動的,而星球是附在天上随天運轉的。
度轉:指運轉的度數。
(3)古人把北鬥七星中成方形的四顆叫鬥魁,另三顆叫鬥柄。
根據鬥柄所指天空的不同來确定季節,又按順時針方向以十二地支來表示方位。
寅的方位在東北。
建:北鬥的鬥柄所指叫建。
正月建寅:正月北鬥的鬥柄正好指向“寅”。
(4)鬥魁破申:北鬥的鬥魁正好指着“申”(位在西南)。
(5)衡:玉衡,北鬥七星的第五顆星。
這裡指北鬥。
(6)上文言“子嗣”、“婦代”,故疑“子”後脫一“嗣”字,“代”字重出。
【譯文】 火星與昴星升起落下的時間不一樣,昴星落下時火星則升起,昴星出現時則火星隐伏,這并不是火星的特性壓制了昴星,而是它們出沒的時間碰巧不一緻,運轉的度數相反的緣故。
正月北鬥的鬥柄正好指向寅,鬥魁正好指着申,并非是鬥柄指向寅就有意使鬥魁指着申,而是運轉着的北鬥星與寅和申的位置碰巧自然相應。
父親死了兒子繼承,婆婆死了媳婦代替,這并非因為兒子繼承、媳婦代替使得父親、婆婆壽終死去,而是老少年齡順序自然相互繼承。
【原文】 10·5世謂秋氣擊殺谷草,谷草不任,凋傷而死。
此言失實。
夫物以春生夏長,秋而熟老,适自枯死,陰氣适盛(1),與之會遇。
何以驗之?物有秋不死者,生性
【注釋】 (1)祝:斷絕。
引文參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
(2)祆(y1o妖):通“妖”,指妖象。
二龍之祆:據《史記·周本記》記載,相傳夏朝末年,二龍在宮相鬥,唾液流了一地,夏王按占蔔人的話,把唾液收在匣子裡,到周厲王時打開,唾液流出,變成一條黑蜥蜴,與後宮一個宮女相遇,宮女生下一女孩,這便是迷惑周幽王的皇後褒姒(b1os@包四)。
(3)周厲:周厲王(?~公元前828年),西周君主。
姓姬,名胡,夷王之子。
在位三十七年。
他在位時橫征暴斂,激起“國人”暴動,他逃至彘(今山西霍縣)。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死。
闿(k1i開):打開。
椟(d*獨):木匣。
(4)幽王:周幽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最後一位君主。
姓姬,名宮湦(sh5ng生)。
公元前781~前771年在位。
任用虢石父執政,剝削嚴重,再加上地震與旱災,人民流離失所。
又進攻六濟之戎,大敗。
因寵愛褒姒,立其子伯服為太子,廢申後和太子宜臼。
申侯聯合曾、犬戎等攻周,幽王被殺于骊山下。
西周滅亡。
(5)發:放出。
發孽:指周厲王打開匣子放走妖孽黑蜥蜴。
(6)僮:即童。
僮謠之語:據《左傳·昭王二十五年》記載,相傳魯昭公即位前,有童謠,如果鸜鹆(八哥鳥)到魯國來搭窩,那麼魯君将被趕走死在國外。
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果然真有“鸜鹆來巢”,結果魯昭公被季平子趕走,死于晉國。
後來有人就把鸜鹆來巢說成是不詳之兆。
(7)鬥雞之變:公元前517年,季平子因鬥雞與郈(h^u後)昭伯結怨,魯昭公用武力袒護郈昭伯,被季平子驅逐出國。
參見《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8)鸜鹆((q*y*渠玉):鳥名,又稱“八哥”。
鸜鹆之占:見注(6)。
(9)魯昭:魯昭公,春秋時魯國君主。
公元前541~前510年在位。
(10)命:政命。
(11)統:統治。
這裡指天下。
(12)能:而。
【譯文】 顔淵死了,孔子說:“老天要滅我啊。
”子路死了,孔子說:“老天要絕我啊。
”這是孔子自己悲傷的話,并非真實的道理。
孔子命中注定不能稱王,顔淵、子路二人壽命注定活不長。
不能稱王與命活不長,是禀受氣不同的緣故,度數同時表現出來,碰巧相互應驗。
二龍的妖像該當應驗,于是周厲王恰好打開匣子;褒姒該使西周滅亡,所以周幽王生性正好惡劣。
這并非是二龍讓周厲王放走妖孽,褒姒使周幽王愚昧迷亂,而是雙方碰到一起,自然相互一緻的結果。
僮謠的話該當應驗,鬥雞的事變就正好發生;鸜鹆的占蔔正當應驗,魯昭王作惡的事恰好構成。
這并非童謠引來鬥雞的競争,鸜鹆招來君主的作惡,而是時期度數自然到了,又與人的行為恰好碰在一起。
堯的帝位應當禅讓給舜,所以丹朱行為沒有道義;虞的天下應該相傳給夏,所以商均行為不合法度。
并非是舜、禹該得天下而使丹朱、商均二人作惡,其實美惡是非是正好相互碰在一起的。
【原文】 10·4火星與昴星出入(1),昴星低時火星出,昴星見時火星伏,非火之性厭服昴也,時偶不并,度轉乖也(2)。
正月建寅(3),鬥魁破申(4),非寅建使申破也,轉運之衡偶自應也(5),父殁而子嗣,姑死而婦代,非子婦代代使父姑終殁也(6),老少年次自相承也。
【注釋】 (1)火星:又名熒惑、大火。
二十八宿之一。
昴(m3o卯)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2)度:古人把一周天分為三百六十五度多,作為觀測星球運行的标準。
轉:運轉。
古人認為天是繞着北極轉動的,而星球是附在天上随天運轉的。
度轉:指運轉的度數。
(3)古人把北鬥七星中成方形的四顆叫鬥魁,另三顆叫鬥柄。
根據鬥柄所指天空的不同來确定季節,又按順時針方向以十二地支來表示方位。
寅的方位在東北。
建:北鬥的鬥柄所指叫建。
正月建寅:正月北鬥的鬥柄正好指向“寅”。
(4)鬥魁破申:北鬥的鬥魁正好指着“申”(位在西南)。
(5)衡:玉衡,北鬥七星的第五顆星。
這裡指北鬥。
(6)上文言“子嗣”、“婦代”,故疑“子”後脫一“嗣”字,“代”字重出。
【譯文】 火星與昴星升起落下的時間不一樣,昴星落下時火星則升起,昴星出現時則火星隐伏,這并不是火星的特性壓制了昴星,而是它們出沒的時間碰巧不一緻,運轉的度數相反的緣故。
正月北鬥的鬥柄正好指向寅,鬥魁正好指着申,并非是鬥柄指向寅就有意使鬥魁指着申,而是運轉着的北鬥星與寅和申的位置碰巧自然相應。
父親死了兒子繼承,婆婆死了媳婦代替,這并非因為兒子繼承、媳婦代替使得父親、婆婆壽終死去,而是老少年齡順序自然相互繼承。
【原文】 10·5世謂秋氣擊殺谷草,谷草不任,凋傷而死。
此言失實。
夫物以春生夏長,秋而熟老,适自枯死,陰氣适盛(1),與之會遇。
何以驗之?物有秋不死者,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