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驗篇第九

關燈
【題解】 在本篇中,王充用有關黃帝、舜、後稷、伊尹、齊桓公、楚共王五子、趙氏孤兒趙武、漢高祖劉邦、章武侯窦廣國、司徒虞子大、漢光武帝及烏孫王昆莫、夫餘王東明等的傳說、神話和故事,來證明帝王将相的出現都是天命,都有天降的吉祥征兆相伴随。

    所以他說:“凡人禀貴命于天,必有吉驗見于地。

    見于地,故有天命也。

    ”“創業龍興。

    。

    曷嘗無天人神怪光顯之驗乎!” 【原文】 9·1凡人禀貴命于天,必有吉驗見于地(1)。

    見于地,故有天命也。

    驗見非一,或以人物,或以祯祥(2),或以光氣。

     【注釋】 (1)見:同“現”。

     (2)祯(h5n真):吉祥。

     【譯文】 人從天那裡禀受富貴之命,必定會在地上有吉祥的應驗出現。

    有吉祥的應驗在地上出現,所以是有天命。

    應驗的出現不隻一種,有的以聖人吉物,有的以吉祥征兆,有的以佛光仙氣。

     【原文】 9·2傳言黃帝妊二十月而生,生而神靈。

    弱而能言(1)。

    長大率諸侯,諸侯歸之。

    教熊罴戰,以伐炎帝,炎帝敗績。

    性與人異,故在母之身留多十月;命當為帝,故能教物,物為之使。

     【注釋】 (1)弱:年幼。

    參見《大戴禮記·五帝德》。

     【譯文】 傳說黃帝被懷二十個月才生下來,一出生就有神奇靈異的表現,從小就能說話。

    長大之後能統率諸侯,諸侯又都歸附他。

    能馴化熊罴作戰,以讨伐炎帝,炎帝大敗。

    這是生性與常人不同,所以在其母的身體内多停留了十個月;命該做皇帝,所以能馴化動物,使動物聽他使喚。

     【原文】 9·3堯體就之如日,望之若雲。

    洪水滔天,蛇龍為害,堯使禹治水,驅蛇龍,水治東流,蛇龍潛處(1)。

    有殊奇之骨,故有詭異之驗(2);有神靈之命,故有驗物之效。

    天命當貴,故從唐侯入嗣帝後之位(3)。

     【注釋】 (1)以上事參見《史記·五帝本紀》。

     (2)詭異之驗:指上文的“就之如日”、“望之若雲”等征兆。

     (3)唐:古地名。

    侯:諸侯。

    後:天子,君主。

     【譯文】 堯的身體靠近他有如太陽,遠看他好像雲彩。

    洪水滔天,蛇龍為害,堯派禹去治水,驅逐蛇龍,結果水被治好向東流去,蛇龍被迫潛藏。

    這是有特殊奇異的骨相,所以才有不同尋常的應驗出現;有神靈奇異的命,所以才有應驗的事來證明。

    從天禀承的命該尊貴,所以在唐侯之後就繼承了帝王的職位。

     【原文】 9·4舜未逢堯,鳏彎側陋(1)。

    瞽瞍與象(2),謀欲殺之:使之完廪(3),火燔其下;令之浚井,土掩其上。

    舜得下廪,不被火災;穿井旁出,不觸土害(4)。

    堯聞征用,試之于職,官治職修,事無廢亂(5)。

    使入大麓之野,虎狼不搏,蝮蛇不噬(6),逢烈風疾雨,行不迷惑。

    夫人欲殺之,不能害;之毒螫之野(7),禽蟲不能傷。

    率受帝命,踐天子祚(8)。

     【注釋】 (1)側陋:指居住在狹窄簡陋的地方。

    以上事參見《尚書·堯典》。

     (2)瞽瞍(g(s%n古叟):傳說是舜的父親。

    他屢次企圖殺舜,均未成功。

    象:參見5·6注(2)。

     (3)完:修繕。

    廪(l!n凜):貯藏米的庫房。

     (4)觸:蒙受。

    這裡作“被”解。

     (5)廢:舍棄。

     (6)蝮蛇:别稱“草上飛”、“土公蛇”,是一種毒蛇。

     (7)之:往,到。

    毒:兇狠。

    這裡指兇殘的猛獸。

     (8)踐:升,登。

    祚(u^坐):君位,皇位。

    以上事參見《孟子·萬章上》、《史記·五帝本紀》。

     【譯文】 舜在沒遇見堯的時候,是個鳏夫,住的地方狹窄簡陋。

    父親瞽瞍和弟弟象,密謀想殺他:讓他去修理糧倉,在下面用火燒他;叫他去掏井,從上面用土掩蓋他。

    舜隻得跳下糧倉,卻沒有被火燒傷;隻好鑿穿井壁從旁邊逃出,而沒有被土掩埋。

    堯聽說後把他召來做官,在任職中來考驗他。

    在做官任職中,他勤于職守,處理事情沒有擱置和混亂的現象。

    讓他到山麓曠野去,虎狼不撲他,蝮蛇不咬他;碰到狂風暴雨,走路也不會迷失方向。

    人想殺他,不能加害;到滿是猛獸毒蟲的荒野,禽獸蟲子也不能傷害。

    終于禀受帝命,登上了天子的寶座。

     【原文】 9·5後稷之時(1),履大人迹,或言衣帝喾之服,坐息帝喾之處,妊身。

    怪而棄之隘巷(2),牛馬不敢踐之。

    置之冰上,鳥以翼覆之,慶集其身(3)。

    母知其神怪,乃收養之。

    長大佐堯,位至司馬(4)。

    烏孫王号昆莫(5),匈奴攻殺其父(6),而昆莫生,棄于野,烏銜肉往食之(7)。

    單于怪之(8);以為神而收長(9)。

    及壯,使兵(10),數有功,單于乃複以其父之民予昆莫,命令長守于西城(11)。

    夫後稷不當棄,故牛馬不踐,鳥以羽翼覆愛其身(12),昆莫不當死,故烏銜肉就而食之。

     【注釋】 (1)時:根據下文文意,疑“母”字之誤。

    《太平禦覽》卷三六。

    引《論衡》文作“母”,可一證。

    本書《案書篇》亦作“母”,可二證。

     (2)根據文意,疑“怪”前奪一“生”字。

    隘:狹窄,狹小。

     (3)慶(慶):疑“麇”形近而誤。

    麇(q*n群):通“群”,成群地。

     (4)司馬:官名。

    掌管軍政和後勤。

    西周開始設置,春秋、戰國沿用,西漢置“大司馬”,後世用作兵部尚書的别稱。

    堯時根本沒有司馬之官,是後人妄以“周官”作比,漢儒未深究而信之,所以王充也據以為說。

    以上事參見《史記·周本紀》。

     (5)烏孫:古族名。

    最初在祁連、敦煌之間。

    漢文帝後元三年(公元前161年)左右西遷到今天的新疆的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帶,首都設在赤谷城。

     (6)匈奴:古族名,亦稱胡。

    戰國時活動于燕、趙、秦以北地區。

    秦漢之際,冒頓(m^d*墨毒)單于統一各部,勢力強盛,統治了大漠南北廣大地區,并且不斷擴張。

     (7)食(s@飼):通“飼”。

     (8)單(ch2n禅)于:匈奴最高首領的稱号。

     (9)《史記·大宛列傳》“長”下有“之”字,可從。

     (10)《史記·大宛列傳》、《漢書·張骞李廣利列傳》“使”下皆有“将”字,可從。

     (11)命:疑涉“令”而衍。

    《史記·大宛列傳》無此字,可證。

    以上事參見《史記·大宛列傳》。

     (12)愛:隐藏。

     【譯文】 後稷的母親,踩了巨人的腳印,有人說是穿着帝喾的衣服,在帝喾的位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