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篇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本篇着重論述人的本性是可以通過引導改變的。
王充認為,人性是人承受了具有仁、勇的氣形成的,“禀氣有厚泊(薄),故性有善有惡”。
但他更強調人的善惡本性是可以改變的,“人之性,善可變為惡,惡可變為善”,“亦在于教,不獨在性也。
”實現這種轉變主要關鍵在于教育、勸告、引導和勉勵,因而他特别重視教育和法制的力量,“學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後”。
先進人物的表率作用,王充認為是不能忽視的,“堯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誅”,“聖主之民如彼,惡主之民如此”。
他還認為,在實現其轉變過程中,環境的影響也是值得注意的,“蓬生麻間,不扶自直;白紗入锱,不練自黑。
” 【原文】 8·1論人之性(1),定有善有惡。
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惡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為善。
凡人君父,審觀臣子之性,善則養育勸率,無令近惡;近惡則輔保禁防(2),令漸于善(3)。
善漸于惡,惡化于善,成為性行(4)。
【注釋】 (1)性:這裡指人先天具有的道德屬性。
王充認為,人性禀氣而成,有的天生性善,有的天生性惡。
(2)近:疑衍文。
上文“善則養育勸率”與“惡則輔保禁防”,正反為文,可證。
(3)漸(ji1n堅):浸染。
這裡指逐漸變化。
(4)性:本性,天性。
這裡是天生的意思。
【譯文】 研究人的德性,一定有善有惡。
善的,固然開始就善;惡的,還能經過教育、勸告、引導、勉勵,使他們成為善的。
凡是做君主和父親的,都會仔細觀察臣與子的德性,善的就培養、教導、勉勵、引導,不使他靠近惡的;惡的就教育、安撫、制止、防犯,使他向善的方面逐漸轉化。
善的向惡的方面逐漸轉化,惡的向善的方向逐漸轉化,就會成為和生就的品行一樣。
【原文】 8·2召公戒成曰(1):“今王初服厥命(2),於戲(3)!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4)。
”“生子”謂十五子(5),初生意于善(6),終以善;初生意于惡,終以惡。
《詩》曰(7):“彼姝者子(8),何以與之(9)?”傳言(10):“譬猶練絲(11),染之藍則青,染之丹則赤(12)。
”十五之子其猶絲也,其有所漸化為善惡,猶藍丹之染練絲,使之為青赤也。
青赤一成,真色無異。
是故楊子哭歧道(13),墨子哭練絲也(14),蓋傷離本,不可複變也。
人之性,善可變為惡,惡可變為善,猶此類也。
蓬生生麻間(15),不扶自直;白紗入缁(16),不練自黑(17)。
彼蓬之性不直,紗之質不黑,麻扶缁染,使之直黑。
夫人之性猶蓬紗也,在所漸染而善惡變矣。
【注釋】 (1)遞修本“成”後有“王”字,可從。
(2)服:從事。
厥:其。
初服厥命:開始從事自己的使命。
這裡是指開始執行自己的政務。
(3)於戲(w&h&烏乎):同“嗚呼”。
(4)罔(w3ng往):無,沒有。
引文參見《尚書·召诰》。
(5)十五子:古禮規定,君主十二歲行冠禮,十五歲生孩子。
參見《淮南子·氾論訓》。
生子謂十五子:這裡的“生子”是指剛開始獨立生活的十五歲的君主。
(6)意:意願,意圖。
(7)《詩》:《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編成于春秋時代。
本隻稱《詩》,儒家列為經典之一,故稱《詩經》。
(8)姝(sh&書):美好。
子:人。
(9)引文參見《詩經·鄘風·幹旄》。
(10)傳:解釋經義的文字。
這裡指《詩經》的注釋。
(11)練絲:潔白的絲。
(12)毛傳無此文,疑為魯詩說。
(13)楊子:楊朱,戰國對魏國人,戰國初哲學家。
又稱:陽子居,陽生。
相傳他反對墨子的“兼受”和儒家的倫理思想,主張“貴生”,“重己”,“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别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侵守别人。
楊子哭歧道:據《荀子·王霸》記載,楊子走到岔路口說:如果走錯半步路,誤入歧途,繼續走下去,就會和正道相差千裡,後果不堪設想,于是傷心地哭了。
(14)墨子哭練絲:據《墨子·所染》記載,墨翟見人染絲,感歎地說:染什麼顔色,就成什麼顔色,再也不能變回來,因此,染東西不能不謹慎啊。
他認為人的操行也是這樣。
(15)蓬:草名,即飛蓬,一種容易倒伏的草本植物。
生:疑重出。
本書《程材篇》有“蓬生麻間”,可一證。
倫明錄宋本“生”字不重出,可二證。
(16)紗:輕薄的絲織物。
缁(9資):黑色。
(17)練:這裡是染的意思。
【譯文】 召公告誡成王說:“現在王開始行使自己的使命執政,嗚呼!就像剛獨立生活的人樣,沒有不在其剛開始的時候就打好基礎的。
”“生子”是說十五歲的人,剛開始獨立生活就要立志向好的方向發展,最終是善的;開始獨立生活就願意向壞的方向發展,最終是惡的。
《詩經》上說:“那個美好的人,拿什麼贈送他?”傳注說:“比如像潔白的絲,用青色染料染它就是青色,用紅色染料染它就是紅色。
”十五歲的人他們像絲一樣,會逐漸轉化為善的或惡的,如同青色染料、紅色染料染白絲,會使它變成青色、紅色一樣。
一旦染成青色、紅色,就跟真的顔色沒有區别。
所以楊子怕走岔路而哭泣,墨子怕絲染錯顔色而哭泣,這大概是傷心一旦離開了正道或本色,就不能再改變。
人的德性,善的能變成惡的,惡的也能變成善的,就像這種情況。
飛蓬長在麻中間,不用扶持自然會直;白紗放進黑色的染缸,不用染色自然會黑。
那飛蓬的生性不直,白紗的質地不黑,但由于大麻的扶持,黑色的染缸,使它們變直變黑。
人的德性就像飛蓬和白紗一樣,在逐漸浸染之下,善惡是會改變的。
【原文】 8·3王良、造父稱為善禦,不能使不良為良也(1)。
如徒能禦良,其不良者不能馴服,此則驵工庸師服馴技能(2),何奇而世稱之?故曰:王良登車,馬不罷驽(3);堯舜為政,民無狂愚。
傳曰:“堯舜之民”,可比屋而封(4);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誅(5)。
”“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也(6)。
”聖主之民如彼,惡主之民如此,竟在化不在性也(7)。
聞伯夷之風者,貪夫廉而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而鄙夫寬(8)。
105徒聞風名,猶或變節,況親接形,面相敦告乎(9)!孔門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10),被服聖教(11),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訓之功而漸漬之力也(12)。
未入孔子之門時,闾巷常庸無奇(13)。
其尤甚不率者(14),唯子路也。
世稱子路無恒之庸人(15),未入孔門時,戴雞佩豚(16),勇猛無禮。
聞誦讀之聲,搖雞奮豚,揚唇吻之音(17),聒賢聖之耳(18),惡至甚矣。
孔子引而教之,漸漬磨砺(19),阖導牖進(20),猛氣消損,驕節屈折(21),卒能政事,序在四科(22)。
斯蓋變性使惡為善之明效也。
【注釋】 (1)王良、造父善禦,當然“能使不良為良”,故前一“不”字疑是衍文。
不良:指不好的馬。
(2)驵(3ng髒上):粗。
驵工庸師:這裡指一般的馬夫。
服馴:使馬順服。
(3)罷(p0皮):通“疲”。
驽(n*奴):劣馬,跑不快的馬。
(4)比:
王充認為,人性是人承受了具有仁、勇的氣形成的,“禀氣有厚泊(薄),故性有善有惡”。
但他更強調人的善惡本性是可以改變的,“人之性,善可變為惡,惡可變為善”,“亦在于教,不獨在性也。
”實現這種轉變主要關鍵在于教育、勸告、引導和勉勵,因而他特别重視教育和法制的力量,“學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後”。
先進人物的表率作用,王充認為是不能忽視的,“堯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誅”,“聖主之民如彼,惡主之民如此”。
他還認為,在實現其轉變過程中,環境的影響也是值得注意的,“蓬生麻間,不扶自直;白紗入锱,不練自黑。
” 【原文】 8·1論人之性(1),定有善有惡。
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惡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為善。
凡人君父,審觀臣子之性,善則養育勸率,無令近惡;近惡則輔保禁防(2),令漸于善(3)。
善漸于惡,惡化于善,成為性行(4)。
【注釋】 (1)性:這裡指人先天具有的道德屬性。
王充認為,人性禀氣而成,有的天生性善,有的天生性惡。
(2)近:疑衍文。
上文“善則養育勸率”與“惡則輔保禁防”,正反為文,可證。
(3)漸(ji1n堅):浸染。
這裡指逐漸變化。
(4)性:本性,天性。
這裡是天生的意思。
【譯文】 研究人的德性,一定有善有惡。
善的,固然開始就善;惡的,還能經過教育、勸告、引導、勉勵,使他們成為善的。
凡是做君主和父親的,都會仔細觀察臣與子的德性,善的就培養、教導、勉勵、引導,不使他靠近惡的;惡的就教育、安撫、制止、防犯,使他向善的方面逐漸轉化。
善的向惡的方面逐漸轉化,惡的向善的方向逐漸轉化,就會成為和生就的品行一樣。
【原文】 8·2召公戒成曰(1):“今王初服厥命(2),於戲(3)!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4)。
”“生子”謂十五子(5),初生意于善(6),終以善;初生意于惡,終以惡。
《詩》曰(7):“彼姝者子(8),何以與之(9)?”傳言(10):“譬猶練絲(11),染之藍則青,染之丹則赤(12)。
”十五之子其猶絲也,其有所漸化為善惡,猶藍丹之染練絲,使之為青赤也。
青赤一成,真色無異。
是故楊子哭歧道(13),墨子哭練絲也(14),蓋傷離本,不可複變也。
人之性,善可變為惡,惡可變為善,猶此類也。
蓬生生麻間(15),不扶自直;白紗入缁(16),不練自黑(17)。
彼蓬之性不直,紗之質不黑,麻扶缁染,使之直黑。
夫人之性猶蓬紗也,在所漸染而善惡變矣。
【注釋】 (1)遞修本“成”後有“王”字,可從。
(2)服:從事。
厥:其。
初服厥命:開始從事自己的使命。
這裡是指開始執行自己的政務。
(3)於戲(w&h&烏乎):同“嗚呼”。
(4)罔(w3ng往):無,沒有。
引文參見《尚書·召诰》。
(5)十五子:古禮規定,君主十二歲行冠禮,十五歲生孩子。
參見《淮南子·氾論訓》。
生子謂十五子:這裡的“生子”是指剛開始獨立生活的十五歲的君主。
(6)意:意願,意圖。
(7)《詩》:《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編成于春秋時代。
本隻稱《詩》,儒家列為經典之一,故稱《詩經》。
(8)姝(sh&書):美好。
子:人。
(9)引文參見《詩經·鄘風·幹旄》。
(10)傳:解釋經義的文字。
這裡指《詩經》的注釋。
(11)練絲:潔白的絲。
(12)毛傳無此文,疑為魯詩說。
(13)楊子:楊朱,戰國對魏國人,戰國初哲學家。
又稱:陽子居,陽生。
相傳他反對墨子的“兼受”和儒家的倫理思想,主張“貴生”,“重己”,“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别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侵守别人。
楊子哭歧道:據《荀子·王霸》記載,楊子走到岔路口說:如果走錯半步路,誤入歧途,繼續走下去,就會和正道相差千裡,後果不堪設想,于是傷心地哭了。
(14)墨子哭練絲:據《墨子·所染》記載,墨翟見人染絲,感歎地說:染什麼顔色,就成什麼顔色,再也不能變回來,因此,染東西不能不謹慎啊。
他認為人的操行也是這樣。
(15)蓬:草名,即飛蓬,一種容易倒伏的草本植物。
生:疑重出。
本書《程材篇》有“蓬生麻間”,可一證。
倫明錄宋本“生”字不重出,可二證。
(16)紗:輕薄的絲織物。
缁(9資):黑色。
(17)練:這裡是染的意思。
【譯文】 召公告誡成王說:“現在王開始行使自己的使命執政,嗚呼!就像剛獨立生活的人樣,沒有不在其剛開始的時候就打好基礎的。
”“生子”是說十五歲的人,剛開始獨立生活就要立志向好的方向發展,最終是善的;開始獨立生活就願意向壞的方向發展,最終是惡的。
《詩經》上說:“那個美好的人,拿什麼贈送他?”傳注說:“比如像潔白的絲,用青色染料染它就是青色,用紅色染料染它就是紅色。
”十五歲的人他們像絲一樣,會逐漸轉化為善的或惡的,如同青色染料、紅色染料染白絲,會使它變成青色、紅色一樣。
一旦染成青色、紅色,就跟真的顔色沒有區别。
所以楊子怕走岔路而哭泣,墨子怕絲染錯顔色而哭泣,這大概是傷心一旦離開了正道或本色,就不能再改變。
人的德性,善的能變成惡的,惡的也能變成善的,就像這種情況。
飛蓬長在麻中間,不用扶持自然會直;白紗放進黑色的染缸,不用染色自然會黑。
那飛蓬的生性不直,白紗的質地不黑,但由于大麻的扶持,黑色的染缸,使它們變直變黑。
人的德性就像飛蓬和白紗一樣,在逐漸浸染之下,善惡是會改變的。
【原文】 8·3王良、造父稱為善禦,不能使不良為良也(1)。
如徒能禦良,其不良者不能馴服,此則驵工庸師服馴技能(2),何奇而世稱之?故曰:王良登車,馬不罷驽(3);堯舜為政,民無狂愚。
傳曰:“堯舜之民”,可比屋而封(4);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誅(5)。
”“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也(6)。
”聖主之民如彼,惡主之民如此,竟在化不在性也(7)。
聞伯夷之風者,貪夫廉而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而鄙夫寬(8)。
105徒聞風名,猶或變節,況親接形,面相敦告乎(9)!孔門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10),被服聖教(11),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訓之功而漸漬之力也(12)。
未入孔子之門時,闾巷常庸無奇(13)。
其尤甚不率者(14),唯子路也。
世稱子路無恒之庸人(15),未入孔門時,戴雞佩豚(16),勇猛無禮。
聞誦讀之聲,搖雞奮豚,揚唇吻之音(17),聒賢聖之耳(18),惡至甚矣。
孔子引而教之,漸漬磨砺(19),阖導牖進(20),猛氣消損,驕節屈折(21),卒能政事,序在四科(22)。
斯蓋變性使惡為善之明效也。
【注釋】 (1)王良、造父善禦,當然“能使不良為良”,故前一“不”字疑是衍文。
不良:指不好的馬。
(2)驵(3ng髒上):粗。
驵工庸師:這裡指一般的馬夫。
服馴:使馬順服。
(3)罷(p0皮):通“疲”。
驽(n*奴):劣馬,跑不快的馬。
(4)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