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禀篇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
(7)眷:不斷地回頭看。
(8)度(h2i宅):通“宅”,地方。
今傳本《詩經·大雅·皇矣》作“此惟與宅”。
(9)此:指《尚書·康诰》上的話。
(10)睨(n@逆):斜視,顧睨:環視。
(11)大人:這裡指“聖王”。
(12)引文參見《周易·乾卦·文言》。
(13)須:等待。
(14)從:參與。
事:做,行動。
(15)勤:疑“動(動)”形近而誤。
(16)引文參見《論語·泰伯》。
(17)自:疑在“意”前。
“文王自意”與下文“文王自為”文例一緻,可證。
(18)熾(ch@斥):強盛。
祐:福祐。
這裡指吉祥的兆頭。
【譯文】 有人責難說:“《康诰》上說:‘文王大量的努力被天帝知道了,天帝很高興,天帝就降大命給文王。
’如果沒有天的授命和任用,經典上為什麼說‘天帝就降大命給文王’?”經典上說的“大命”,并不是上天就有意授命給文王,而是聖人的一舉一動,都是天命的内容。
因為與天意一緻,所以就像是天指使他的一樣。
《尚書·康诰》正是激勵康叔,勉勵使他治理好國家,所以說文王施行道義,上達于天,天就降大命給他。
《詩經·大雅·皇矣》上說:“天帝于是不斷回頭向西方看,認為這才是我該授命的地方”,這與《尚書·康诰》上說的是同一個意思。
天沒有頭,沒有臉,怎麼能不斷地回頭看呢?這是根據人能環視周圍,用人來說明天,事情的道理容易清楚明白,所以說“天不斷地回頭看”。
“天帝就降大命給文王”,是不斷回頭看的意思,實際上天是不能有意授命的。
拿什麼來證明呢?“聖王的德行與天意吻合,光明與日月配合,政令順序與春、夏、秋、冬交替相合,賞罰吉兇與鬼神的出現相一緻,他先于天意行動上天不會背棄他,他後于天意行動是遵循天時行事。
”如果一定要等天來授命,才有所行動,哪能說上“先天”與“後天”呢?因為他不等待天來授命,直接由内心發出,所以才有“先于天意”與“後于天意”的行動;說他一舉一動完全符合天時,所以才有“天不違背”“遵循天時”的文字記載。
《論語》上說:“真偉大啊,堯這樣的君主!隻有天最為偉大,隻有堯能效法它。
”帝王效法天,不會違背遵循天意。
這是他推行自己自然的特性,正好與天道相合。
這就是所說的“降大命給文王”。
其實,是文王自己的意思,是文王自己在行動,并不是天驅使赤雀讓它告訴文王,說你該做王了,他才敢興起當王。
像這樣說來,文王得赤雀和武王得白魚,并非是天有意授命,而是昌盛發達的吉祥兆頭。
【原文】 12·6吉人舉事,無不利者。
人徒不召而至(1),瑞物不招而來,黯然諧合,若或使之。
出門聞告(2),顧睨見善,自然道也。
文王當興,赤雀适來;魚躍鳥飛,武王偶見。
非天使雀至白魚來也,吉物動飛而聖遇也(3)。
白魚入于王舟,王陽曰(4):“偶适也。
”光祿大夫劉琨前為弘農太守(5),虎渡河,光武皇帝曰:“偶适自然,非或使之也。
”故夫王陽之言“适”,光武之曰“偶”,可謂合于自然也。
【注釋】 (1)人徒:衆人。
(2)告:疑“吉”形近而誤。
本書《蔔筮篇》:“吉人行道逢吉事,顧睨見祥物”,與此意同,可一證。
又“聞吉”與下文“見善”對文,可二證。
(3)根據文意,疑“聖”後奪一“人”字。
本書《指瑞篇》:“有聖人聖物,生于盛衰,聖王遭出,聖物遭見,猶吉命之人,逢吉祥之類也,其實相遇,非相為出也。
”與此意同,可證。
(4)王陽:名吉,字子陽,漢臯虞(今山東省即墨縣東北)人。
西漢宣帝時任博士、谏大夫。
後與宣帝政見不同,謝病歸故裡。
(5)光祿大夫:官名。
漢時在朝中掌管顧問應對,議論朝政。
劉琨:《後漢書·儒林列傳》作“劉昆”。
字桓公,東漢東昏(今河南省蘭封縣東北)人。
王莽時授學生五百餘人。
中舉孝廉不行。
後任江陵縣令。
傳說該縣連年火災,昆向火叩頭,能降雨止風。
之後為弘農郡(今河南省西部及陝西省東南部)太守。
據《後漢書·儒林列傳》記載,傳說殽黽驿道多虎,行旅不通,昆為政三年,施行仁政,虎被感動,背着虎子渡河,離開弘農郡。
光武皇帝感到驚異,召問其事,回答說:“偶然耳”。
【譯文】 吉祥的人辦事情,沒有不吉利的。
衆人不召喚就會到,吉祥物不招緻就會來,暗中和諧一緻,如同有人指使一樣。
他們出門就能聽見吉利的消息,環視周圍就能看到好的事物,這是自然的道理。
周文王該當興起,赤雀恰好飛來;白魚跳上船,赤烏鴉飛上房,周武王正好碰見。
這并不是天使赤雀到白魚來,而是這些吉祥物自己走動飛行聖人正好遇上。
白魚跳到武王的船上,王陽說:“碰巧。
”光祿大夫劉昆以前做弘農郡太守時,有老虎背着小虎渡過河,漢光武皇帝說:“碰巧自然這樣,并非有人指使它們。
”所以王陽說:“恰巧”,漢光武皇帝說:“偶然”,這可以說與自然完全符合。
(7)眷:不斷地回頭看。
(8)度(h2i宅):通“宅”,地方。
今傳本《詩經·大雅·皇矣》作“此惟與宅”。
(9)此:指《尚書·康诰》上的話。
(10)睨(n@逆):斜視,顧睨:環視。
(11)大人:這裡指“聖王”。
(12)引文參見《周易·乾卦·文言》。
(13)須:等待。
(14)從:參與。
事:做,行動。
(15)勤:疑“動(動)”形近而誤。
(16)引文參見《論語·泰伯》。
(17)自:疑在“意”前。
“文王自意”與下文“文王自為”文例一緻,可證。
(18)熾(ch@斥):強盛。
祐:福祐。
這裡指吉祥的兆頭。
【譯文】 有人責難說:“《康诰》上說:‘文王大量的努力被天帝知道了,天帝很高興,天帝就降大命給文王。
’如果沒有天的授命和任用,經典上為什麼說‘天帝就降大命給文王’?”經典上說的“大命”,并不是上天就有意授命給文王,而是聖人的一舉一動,都是天命的内容。
因為與天意一緻,所以就像是天指使他的一樣。
《尚書·康诰》正是激勵康叔,勉勵使他治理好國家,所以說文王施行道義,上達于天,天就降大命給他。
《詩經·大雅·皇矣》上說:“天帝于是不斷回頭向西方看,認為這才是我該授命的地方”,這與《尚書·康诰》上說的是同一個意思。
天沒有頭,沒有臉,怎麼能不斷地回頭看呢?這是根據人能環視周圍,用人來說明天,事情的道理容易清楚明白,所以說“天不斷地回頭看”。
“天帝就降大命給文王”,是不斷回頭看的意思,實際上天是不能有意授命的。
拿什麼來證明呢?“聖王的德行與天意吻合,光明與日月配合,政令順序與春、夏、秋、冬交替相合,賞罰吉兇與鬼神的出現相一緻,他先于天意行動上天不會背棄他,他後于天意行動是遵循天時行事。
”如果一定要等天來授命,才有所行動,哪能說上“先天”與“後天”呢?因為他不等待天來授命,直接由内心發出,所以才有“先于天意”與“後于天意”的行動;說他一舉一動完全符合天時,所以才有“天不違背”“遵循天時”的文字記載。
《論語》上說:“真偉大啊,堯這樣的君主!隻有天最為偉大,隻有堯能效法它。
”帝王效法天,不會違背遵循天意。
這是他推行自己自然的特性,正好與天道相合。
這就是所說的“降大命給文王”。
其實,是文王自己的意思,是文王自己在行動,并不是天驅使赤雀讓它告訴文王,說你該做王了,他才敢興起當王。
像這樣說來,文王得赤雀和武王得白魚,并非是天有意授命,而是昌盛發達的吉祥兆頭。
【原文】 12·6吉人舉事,無不利者。
人徒不召而至(1),瑞物不招而來,黯然諧合,若或使之。
出門聞告(2),顧睨見善,自然道也。
文王當興,赤雀适來;魚躍鳥飛,武王偶見。
非天使雀至白魚來也,吉物動飛而聖遇也(3)。
白魚入于王舟,王陽曰(4):“偶适也。
”光祿大夫劉琨前為弘農太守(5),虎渡河,光武皇帝曰:“偶适自然,非或使之也。
”故夫王陽之言“适”,光武之曰“偶”,可謂合于自然也。
【注釋】 (1)人徒:衆人。
(2)告:疑“吉”形近而誤。
本書《蔔筮篇》:“吉人行道逢吉事,顧睨見祥物”,與此意同,可一證。
又“聞吉”與下文“見善”對文,可二證。
(3)根據文意,疑“聖”後奪一“人”字。
本書《指瑞篇》:“有聖人聖物,生于盛衰,聖王遭出,聖物遭見,猶吉命之人,逢吉祥之類也,其實相遇,非相為出也。
”與此意同,可證。
(4)王陽:名吉,字子陽,漢臯虞(今山東省即墨縣東北)人。
西漢宣帝時任博士、谏大夫。
後與宣帝政見不同,謝病歸故裡。
(5)光祿大夫:官名。
漢時在朝中掌管顧問應對,議論朝政。
劉琨:《後漢書·儒林列傳》作“劉昆”。
字桓公,東漢東昏(今河南省蘭封縣東北)人。
王莽時授學生五百餘人。
中舉孝廉不行。
後任江陵縣令。
傳說該縣連年火災,昆向火叩頭,能降雨止風。
之後為弘農郡(今河南省西部及陝西省東南部)太守。
據《後漢書·儒林列傳》記載,傳說殽黽驿道多虎,行旅不通,昆為政三年,施行仁政,虎被感動,背着虎子渡河,離開弘農郡。
光武皇帝感到驚異,召問其事,回答說:“偶然耳”。
【譯文】 吉祥的人辦事情,沒有不吉利的。
衆人不召喚就會到,吉祥物不招緻就會來,暗中和諧一緻,如同有人指使一樣。
他們出門就能聽見吉利的消息,環視周圍就能看到好的事物,這是自然的道理。
周文王該當興起,赤雀恰好飛來;白魚跳上船,赤烏鴉飛上房,周武王正好碰見。
這并不是天使赤雀到白魚來,而是這些吉祥物自己走動飛行聖人正好遇上。
白魚跳到武王的船上,王陽說:“碰巧。
”光祿大夫劉昆以前做弘農郡太守時,有老虎背着小虎渡過河,漢光武皇帝說:“碰巧自然這樣,并非有人指使它們。
”所以王陽說:“恰巧”,漢光武皇帝說:“偶然”,這可以說與自然完全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