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相篇第十一

關燈
形容越王勾踐的嘴尖。

     (5)以上事參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6)大梁:戰國中後期魏國的國都,在今河南省開封市西北。

    尉缭:姓失傳,名缭,魏大梁人,戰國末期秦國大臣。

    入秦遊說,被秦始皇重用任國尉,因此稱尉缭。

    幫助秦國策劃,主張用金錢收買六國權臣,打亂其部署,以統一中國。

    著有《尉缭子》一書。

     (7)冊:通“策”,計策。

     (8)亢禮:同“抗禮”。

    是說以彼此平等的禮節相待。

     (9)鸷(h@質):兇猛的鳥,如鷹之類。

    膺(y9ng英):胸。

    鸷膺:形容胸部突出。

     (10)居約:處于不得意時。

    下人:降低身份待人。

     (11)須:疑是衍文。

    《史記·秦始皇本紀》無此字,可證。

     (12)交:《史記·秦始皇本紀》作“久”,可從。

     (13)乃亡去: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尉缭想逃走,被秦王發現勸阻,還留下為官,與王充的說法有異。

     【譯文】 不僅富貴貧賤有骨法和形體,而操行的清濁也有骨法和皮膚的紋理。

    貴賤貧富是命中注定。

    操行的清濁是天生的本性。

    不僅命有骨法,性也有骨法。

    人們隻知道命有明顯的骨相,不知道性也有骨法,這是命被認為有表象,性不被認為有征象。

    範蠡離開越國,從齊國送給大夫文種一封書信說:“飛鳥滅絕,精良的弓箭已經收藏,狡猾的兔子死盡,獵狗已被煮來吃掉。

    越王勾踐為人,頸長嘴尖,可以與他共患難,不能跟他共榮樂。

    你為什麼還不離開?”大夫文種舍不得離開,假托有病不去上朝,結果被賜劍而自殺。

    大梁人尉缭勸說秦始皇采納他兼并天下的策略,始皇信從他的計謀,與他平禮相待,衣服飲食跟他一樣相同。

    尉缭說:“秦王為人,高鼻子大眼睛,胸脯突出得像鷹,聲音跟豺一樣,很少施人恩惠,像虎一樣看人,跟狼一樣心狠。

    處在不得意時容易降低身份待人,得意時又看不起别人。

    我是個平民百姓,然而看見我,常常降低身份尊敬我。

    真使秦王得志,天下人都要成為奴隸。

    不能與他長期結交,于是逃離了。

    所以範蠡、尉缭看到越王和秦王天生品行的征象,就用來判定将來事情的真實情況,而确有那種效驗,同他們骨相一樣。

    這樣說來,一個人的生性,祿命與他的形體相貌相關聯,是很明顯的。

     【原文】 11·13以尺書所載(1),世所共見;準況古今(2),不聞者必衆多非一,皆有其實。

    禀氣于天,立形于地,察在地之形,以知在天之命,莫不得其實也。

     【注釋】 (1)尺書:即“短書”。

     (2)準況:推想。

     【譯文】 尺書上所記載的,是世人所共同見到的;推想從古至今,還沒有所說過由骨相決定生性祿命的人一定很多,但都有其事實。

    人從上天禀受了氣,在地上成形,考察在地上的形體,以便知道人在上天形成的祿命,沒有不了解其實情的。

     【原文】 11·14有傳孔子相澹台子羽、唐舉占蔡澤不驗之文(1),此失之不審。

     何隐匿微妙之表也(2)。

    相或在内,或在外,或在形體,或在聲氣(3)。

    察外者遺其内,在形體者亡其聲氣(4)。

    孔子适鄭(5),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鄭東門。

    鄭人或問子貢曰(6):“東門有人,其頭似堯,其項若臯陶,肩類子産(7)。

    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傫傫若喪家之狗(8)。

    ”子貢以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未也,如喪家狗,然哉!然哉(9)!”夫孔子之相,鄭人失其實。

    鄭人不明,法術淺也。

    孔子之失子羽(10),唐舉惑于蔡澤,猶鄭人相孔子,不能具見形狀之實也(11)。

    以貌取人,失于子羽,以言取人,失于宰予也(12)。

     【注釋】 (1)澹(t2n談)台子羽(公元前512年~?):姓澹台,名滅明,字子羽,春秋時魯國武城(今山東省費縣)人,孔子的學生。

    相貌醜陋,不被孔子重視。

    後回去修養德行,南遊到長江,有學生三百,名聞于諸侯。

    孔子聽說後,說:“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參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唐舉:戰國後期一個看相的人。

    蔡澤:參見3·3注(15)。

    《史記·範雎蔡澤列傳》說唐舉曾譏笑他的相貌不好。

     (2)何:根據文意,疑“相”字之誤。

     (3)參見《潛夫論·相列》。

     (4)在:察,視。

    亡:通“忘”,忘記。

     (5)鄭:春秋時鄭國的都城,在今河南省新鄭縣。

     (6)問:這裡是告訴的意思。

     (7)子産(?~公元前522年):即公孫僑、公孫成了。

    姓公孫,名僑,字子産,一字子美。

    鄭貴族子國之子,春秋時政治家。

    鄭簡公十二年(公元前554年)為卿,二十三年(公元前543年)執政。

    實行改革,使鄭有了新氣象。

    疑“肩”上奪一“其”字。

    “其肩類子産”方以上文文例一緻。

     (8)傫(l7i累)傫:垂頭喪氣的樣子。

     (9)以上事參見《史記·孔子世家》。

     (10)之失:疑“失之”之誤倒。

    “孔子失之子羽”與下文“唐舉惑于蔡澤”句式相同,可一證。

    《韓非子·顯學》作“失之子羽”,可二證。

     (11)具:通“俱”,全,都。

     (12)宰予(公元前522~前458年):一名宰我,字子我,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學生。

    擅長言語著稱。

    曾任齊國臨淄大夫。

    對孔子堅持“三年之喪”的主張表示懷疑。

    以上四句疑是“失之子羽”句注語,誤入正文。

     【譯文】 有傳說孔子相澹台子羽面,唐舉占蔔蔡澤不應驗的文字,這兩起錯誤都在于不仔細。

    相面就要看清精微奧妙的征兆。

    骨相的表現有的在人的内部,有的在人的外表,有的在形體相貌,有的在聲音氣息。

    考察外面明顯的就忽略了他内部較隐蔽的,察看形體相貌就遺漏了他的聲音和氣息。

    孔子到鄭城,與學生相互走散了,就一個人站在鄭城的東門。

    鄭城人有人告訴子貢說:“東門有個人,他的頭像堯,他的頸子像臯陶,他的肩膀跟子産差不多。

    然而從腰部以下,還差禹三寸,垂頭喪氣的樣子就像個喪家的狗。

    ”子貢把這話告訴了孔子,孔子高興地笑着說:“形狀未必像,像個喪家的狗,倒說對啦!說對啦!”孔子的相貌,鄭城的人沒有把他看準。

    鄭城人一是沒有看明白,一是骨法的技術也不高。

    孔子看錯澹台子羽,唐舉被蔡澤弄迷惑,就像鄭城人看孔子,沒有能夠把他形狀的真象全部看清楚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