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篇第七

關燈
人迷惑,所以稱為熒惑。

    卻:退避,移開。

    舍:古人認為二十八宿是日、月、行星運行時停留、休息的地方,每一星宿叫一舍。

    人們通常又稱二十八宿為二十八舍。

    卻三舍:指火星離開“心宿”時移動了三次位置。

    據說每移動一次位置要經過七個星宿,移動三次位置共經過二十一個星宿。

     (5)秦缪公:即秦穆公(?~公元前621年),名任好。

    春秋時秦國國君,五霸之一,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

    據《墨子·明鬼》上載,他在祖廟祭祀時,神賜他延壽十九年。

     (6)根據上二句文例,疑“稱”前奪一“傳”字。

    赤松:赤松子。

    姓赤松,名時喬,字受紀。

    上谷人。

    傳說病疠入山,得道成仙。

    神農時為雨師。

    王喬:王子喬,蜀武陽人。

    曾為柏人令。

    傳說得道成仙。

     (7)度:超度。

     (8)形為春,氣為夏:意思是:“形”是外表,“氣”是動因。

    春天使植物萌芽,具備外形,夏天由“氣”作動因,促使植物發育成長。

     (9)動:移動,變動,這裡指發育,成長。

     (10)高宗之徒:指殷高宗、宋景公、秦穆公一類人。

     (11)有:根據文意,疑“不”字之誤。

    下文“如言高宗之徒,形體變易,其年亦增,乃可信也;今言年增,不言其體變,未可信也。

    ”意與句同,可證。

     【譯文】 傳說殷高宗時宮裡有突然長出桑樹和穀樹的奇異現象,他就追悔自己的過錯,反省政冶,于是享受了活到百歲的福分,這是假的。

    傳說宋景公說了三句憐惜臣民的好話,火星就移動了三次位置,他得以延長壽命二十一年,這又是假的。

    還說秦缪公有清白的品德,上帝賜給他十九年壽命,這也是假的。

    傳說赤松子,王子喬喜歡道術成了神仙,離開塵世而不死,這還是假的。

    假使說把一個人生下來形成的形體稱為甲,直到老死,他都會經常保持着甲的形體。

    如果真是喜歡道術成了神仙,也沒有使甲形變為乙形的。

    可見,形體不能改變,壽命不能縮短與延長。

    為什麼呢?因為人的形體、氣和生命,都是由天施氣決定的。

    使植物萌芽而具備外形的是春天,氣動使植物發育成長的是夏天。

    人是以承受氣的厚薄形成壽命的,形體也是随着承受氣的不同而發育成長的。

    由于承受的氣和生命不均衡,則在形體上也不相同。

    牛的壽命隻是馬的一半,馬的壽命隻是人的一半,既然如此,牛和馬的形體與人的就會有差别。

    禀受牛馬的形體,應當自然得到牛馬的壽命,牛馬不能變成人,那壽命也就比人短。

    社會上稱道殷高宗、宗景公、秦穆公他們如何如何長壽,卻不說說他們的身體形态改變了沒有,而光說他們延年益壽,所以不可信。

     【原文】 7·6形之血氣也,猶囊之貯粟米也。

    一石(1),囊之高大亦适一石。

    如損益粟米,囊亦增減。

    人以氣為壽,氣猶粟米,形猶囊也,增減其壽,亦當增減其身,形安得如故?如以人形與囊異,氣與粟米殊,更以苞瓜喻之(2)。

    苞瓜之汁,猶人之血也;其肌,猶肉也。

    試令人損益苞瓜的汁,令其形如故,耐為之乎(3)?人不耐損益苞瓜之汁,天安耐增減人之年?人年不可增減,高宗之徒誰益之者,而雲增加?如言高宗之徒,形體變易,其年亦增,乃可信也。

    今言年增,不言其體變,未可信也。

    何則?人禀氣于天,氣成而形立,則命相須以至終死(4)。

    形不可變化,年亦不可增加。

    以何驗之?人生能行,死則僵仆,死則氣減(5),形消而壞。

    禀生人(6),形不可得變,其年安可增?人生至老,身變者,發與膚也。

    人少則發黑,老則發白,白久則黃。

    發之變,形非變也。

    人少則膚白,老則膚黑,黑久則黯(7),若有垢矣。

    發黃而膚為垢,故《禮》曰:(8)“黃耉無疆(9)。

    ”發變異(10),故人老壽遲死,骨肉不可變更,壽極則死矣。

    五行之物(11),可變改者,唯土也。

    埏以為馬(12),變以為人,是謂未入陶竈更火者也。

    如使成器,入竈更火,牢堅不可複變。

    今人以為天地所陶冶矣(13),形已成定,何可複更也? 【注釋】 (1)據上下文意,疑“一石”前脫“粟米”二字。

    石(d4n旦):容量單位,十鬥為一石。

     (2)苞瓜:即匏(p2o袍)瓜,俗稱瓢葫蘆,是葫蘆的一個變種。

     (3)耐(n6ng能):通“能”。

     (4)則:疑“形”之誤。

    古“形”與“刑”同,“刑”與“則”形近而誤。

     (5)減:疑與“滅(滅)”形近而誤,遞修本作“滅”,可從。

     (6)疑“禀”後脫一“氣”字。

    本書《命義篇》有“人禀氣而生”,可證。

     (7)黯:深黑。

    這裡是指皮膚幹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