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義篇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本篇在于論述命的含義,故名“命義”。
王充在本篇中,對人的生死壽夭,貧富貴賤以及禍福的形成,産生進行了較系統的論述。
他認為,人的生死壽夭和貧富貴賤是由命決定的。
而命是人在母體内最初承受天和星宿施放的氣形成的。
天和星宿施放氣是自然的,無意識的,而人承受氣時有多少厚薄不同,天上星象有貧富貴賤的差别,所以就形成決定人生死壽夭與貧富貴賤不同的命。
而人的命能不能順利實現,還要看外來的非常事變。
人碰到外來的偶然災難,能僥幸避免就是福,否則就是禍。
命好祿盛就能避免突發災難而得福,否則就會遭災而得禍。
說到底,人的遭遇是由外來的偶然性決定的,與人的操行善惡毫不相幹。
本篇中還有一些相互矛盾,不能自圓其說的地方,請在閱讀時注意。
【原文】 6·1墨家之論(1),以為人死無命(2);儒家之議,以為人死有命。
言有命者,見子夏言“死生有命,富貴在天(3)”。
言無命者,聞曆陽之都一宿沉而為湖(4);秦将白起坈趙降卒于長平之下(5),四十萬衆同時皆死(6)。
春秋之時,敗績之軍,死者蔽草,屍且萬數(7);饑馑之歲(8),餓者滿道,溫氣疫疠(9),千戶滅門,如必有命,何其秦、齊同也?言有命者曰:“夫天下之大,人民之衆,一曆陽之都,一長平之坈,同命俱死,未可怪也。
命當溺死,故相聚于曆陽;命當壓死,故相積于長平。
”猶高祖初起,相工入豐、沛之邦(10),多封侯之人矣,未必老少男女俱貴而有相也(11),卓礫時見(12),往往皆然。
而曆陽之都男女俱沒,長平之坈老少并陷,萬數之中,必有長命未當死之人,遭時衰微,兵革并起(13),不得終其壽。
人命有長短,時有盛衰,衰則疾病,被災蒙禍之驗也(14)。
宋、衛、陳、鄭同日并災(15),四國之民必有祿盛未當衰之人,然而俱災,國禍陵之也(16)。
故國命勝人命,壽命勝祿命。
【注釋】 (1)墨家:戰國時的重要學派。
儒家的反對派。
創始人墨子。
墨家在初期,以墨子本人所主張的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節葬、節用、非樂、非命等為中心,與儒家展開一系列政治學術思想的鬥争。
戰國末期,墨子後學克服了墨子學說中宗教迷信成分,對認識論、邏輯學以至自然科學中的幾何學、力學、光學等,都有一定研究和貢獻。
論:學說。
(2)參見《墨子·非命》。
(3)子夏(公元前507年~?):姓蔔,名商。
春秋末晉國溫(今河南省溫縣西南)人,一說衛國人。
孔子學生。
孔子死後,到魏國西河(濟水、黃河間)講學。
宣揚“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提出“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和“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等觀點。
引文參《論語·顔淵》。
(4)曆陽:古縣名,在今安徽省和縣。
都:城。
以上事參見《淮南子·俶(ch)觸)真訓》。
(5)白起(?~公元前257年):一稱公孫起。
戰國時秦國名将。
屢戰獲勝,秦昭王時攻克楚都郢(y!ng影)(今湖北省江陵西北),因功封武安君。
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具西北)之戰大勝趙軍,坑殺俘虜四十多萬人。
後為相國範雎妒忌,意見不合,被逼自殺。
坈:同“坑”。
(6)以上事參見《史記·秦本紀》、《史記·趙世家》。
(7)數(sh(暑):計算。
(8)饑:五谷不熟。
馑(j!n僅):蔬菜歉收。
饑馑:災荒。
(9)溫:通“瘟”。
疫疠(l@利):中醫學名詞,亦稱“疫氣”。
古人認為疫疠之氣不同于六淫之邪,乃自然界别有一種“異氣”傷人緻病,具有強烈的傳染性和流行性。
(10)相:扶助。
工:通“功”,事業。
豐:豐邑,屬秦時的沛縣,在今江蘇豐縣。
沛:沛縣。
邦:地區。
(11)相:相貌。
這裡指骨相。
(12)卓礫(lu^洛):即“卓跞(lu^洛)”,超絕,特出。
見(xi4n現):同“現”,出現。
(13)兵:武器。
革:铠甲。
兵革:指戰争。
(14)被:遭受。
(15)宋、衛、陳、鄭:春秋時的四個諸侯國。
宋國在今河南省商丘一帶,衛國在今河南省滑縣一帶,陳國在今河南省淮陽一帶,鄭國在今河南省中部。
宋、衛、陳、鄭同日并災:據《左傳。
昭公十七年、十八年》記載和王韬《春秋朔閏表》的推算,公元前525年慧星出現在心宿附近,次年周曆5月13日那天這四國同時發生火災。
(16)陵:高出,淩駕。
【譯文】 墨家的學說,認為人死不由命決定;儒家的學說,認為人死有命來決定。
說有命來決定的,聽見子夏說過“人的死與生是由命來決定,富與貴是在于上天安排”。
說不由命決定的,聞悉曆陽城一夜沉淪而為湖泊;秦國大将白起活埋趙國降兵在長平地下,四十萬人同時死亡。
春秋時期,潰敗的軍隊,死者隻能用草遮蓋,屍體将以萬計。
災荒之年,挨餓的人到處都是,瘟疫流行,千家死絕,如果一定要說有命,怎麼西邊秦國與東邊齊國人的命完全相同呢?講由命來決定的人說:“天下之大,人民之多,一個曆陽城,一個長平坑,同命的都死在裡面,這沒有什麼值得奇怪的。
命當淹死,所以互相聚積在曆陽;命該壓死,因此相互堆積在長平。
”像漢高祖開始起事,扶助其事業到豐、沛一帶的,後來許多是被封侯的人,未必這些老少男女都有貴命而且有貴相,傑出人物同時出現,往往都是這樣。
曆陽城的男女都被淹沒了,長平坑中的老少同時被活埋了,萬數之中,一定有長命不該死的人,遇上時世衰敗,戰争四起,就不能正常活完他的壽命。
人命有
王充在本篇中,對人的生死壽夭,貧富貴賤以及禍福的形成,産生進行了較系統的論述。
他認為,人的生死壽夭和貧富貴賤是由命決定的。
而命是人在母體内最初承受天和星宿施放的氣形成的。
天和星宿施放氣是自然的,無意識的,而人承受氣時有多少厚薄不同,天上星象有貧富貴賤的差别,所以就形成決定人生死壽夭與貧富貴賤不同的命。
而人的命能不能順利實現,還要看外來的非常事變。
人碰到外來的偶然災難,能僥幸避免就是福,否則就是禍。
命好祿盛就能避免突發災難而得福,否則就會遭災而得禍。
說到底,人的遭遇是由外來的偶然性決定的,與人的操行善惡毫不相幹。
本篇中還有一些相互矛盾,不能自圓其說的地方,請在閱讀時注意。
【原文】 6·1墨家之論(1),以為人死無命(2);儒家之議,以為人死有命。
言有命者,見子夏言“死生有命,富貴在天(3)”。
言無命者,聞曆陽之都一宿沉而為湖(4);秦将白起坈趙降卒于長平之下(5),四十萬衆同時皆死(6)。
春秋之時,敗績之軍,死者蔽草,屍且萬數(7);饑馑之歲(8),餓者滿道,溫氣疫疠(9),千戶滅門,如必有命,何其秦、齊同也?言有命者曰:“夫天下之大,人民之衆,一曆陽之都,一長平之坈,同命俱死,未可怪也。
命當溺死,故相聚于曆陽;命當壓死,故相積于長平。
”猶高祖初起,相工入豐、沛之邦(10),多封侯之人矣,未必老少男女俱貴而有相也(11),卓礫時見(12),往往皆然。
而曆陽之都男女俱沒,長平之坈老少并陷,萬數之中,必有長命未當死之人,遭時衰微,兵革并起(13),不得終其壽。
人命有長短,時有盛衰,衰則疾病,被災蒙禍之驗也(14)。
宋、衛、陳、鄭同日并災(15),四國之民必有祿盛未當衰之人,然而俱災,國禍陵之也(16)。
故國命勝人命,壽命勝祿命。
【注釋】 (1)墨家:戰國時的重要學派。
儒家的反對派。
創始人墨子。
墨家在初期,以墨子本人所主張的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節葬、節用、非樂、非命等為中心,與儒家展開一系列政治學術思想的鬥争。
戰國末期,墨子後學克服了墨子學說中宗教迷信成分,對認識論、邏輯學以至自然科學中的幾何學、力學、光學等,都有一定研究和貢獻。
論:學說。
(2)參見《墨子·非命》。
(3)子夏(公元前507年~?):姓蔔,名商。
春秋末晉國溫(今河南省溫縣西南)人,一說衛國人。
孔子學生。
孔子死後,到魏國西河(濟水、黃河間)講學。
宣揚“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提出“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和“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等觀點。
引文參《論語·顔淵》。
(4)曆陽:古縣名,在今安徽省和縣。
都:城。
以上事參見《淮南子·俶(ch)觸)真訓》。
(5)白起(?~公元前257年):一稱公孫起。
戰國時秦國名将。
屢戰獲勝,秦昭王時攻克楚都郢(y!ng影)(今湖北省江陵西北),因功封武安君。
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具西北)之戰大勝趙軍,坑殺俘虜四十多萬人。
後為相國範雎妒忌,意見不合,被逼自殺。
坈:同“坑”。
(6)以上事參見《史記·秦本紀》、《史記·趙世家》。
(7)數(sh(暑):計算。
(8)饑:五谷不熟。
馑(j!n僅):蔬菜歉收。
饑馑:災荒。
(9)溫:通“瘟”。
疫疠(l@利):中醫學名詞,亦稱“疫氣”。
古人認為疫疠之氣不同于六淫之邪,乃自然界别有一種“異氣”傷人緻病,具有強烈的傳染性和流行性。
(10)相:扶助。
工:通“功”,事業。
豐:豐邑,屬秦時的沛縣,在今江蘇豐縣。
沛:沛縣。
邦:地區。
(11)相:相貌。
這裡指骨相。
(12)卓礫(lu^洛):即“卓跞(lu^洛)”,超絕,特出。
見(xi4n現):同“現”,出現。
(13)兵:武器。
革:铠甲。
兵革:指戰争。
(14)被:遭受。
(15)宋、衛、陳、鄭:春秋時的四個諸侯國。
宋國在今河南省商丘一帶,衛國在今河南省滑縣一帶,陳國在今河南省淮陽一帶,鄭國在今河南省中部。
宋、衛、陳、鄭同日并災:據《左傳。
昭公十七年、十八年》記載和王韬《春秋朔閏表》的推算,公元前525年慧星出現在心宿附近,次年周曆5月13日那天這四國同時發生火災。
(16)陵:高出,淩駕。
【譯文】 墨家的學說,認為人死不由命決定;儒家的學說,認為人死有命來決定。
說有命來決定的,聽見子夏說過“人的死與生是由命來決定,富與貴是在于上天安排”。
說不由命決定的,聞悉曆陽城一夜沉淪而為湖泊;秦國大将白起活埋趙國降兵在長平地下,四十萬人同時死亡。
春秋時期,潰敗的軍隊,死者隻能用草遮蓋,屍體将以萬計。
災荒之年,挨餓的人到處都是,瘟疫流行,千家死絕,如果一定要說有命,怎麼西邊秦國與東邊齊國人的命完全相同呢?講由命來決定的人說:“天下之大,人民之多,一個曆陽城,一個長平坑,同命的都死在裡面,這沒有什麼值得奇怪的。
命當淹死,所以互相聚積在曆陽;命該壓死,因此相互堆積在長平。
”像漢高祖開始起事,扶助其事業到豐、沛一帶的,後來許多是被封侯的人,未必這些老少男女都有貴命而且有貴相,傑出人物同時出現,往往都是這樣。
曆陽城的男女都被淹沒了,長平坑中的老少同時被活埋了,萬數之中,一定有長命不該死的人,遇上時世衰敗,戰争四起,就不能正常活完他的壽命。
人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