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偶篇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本篇主要闡述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中一切好的結果都具有僥幸性和偶然性,所以篇名“幸偶”。
王充在本篇裡,用各種事例反複說明,人和萬物“遭禍福”都是因為“有幸有不幸”,“有偶有不偶”,就是說,都是偶然的。
而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中體現出來的這種差異,這種偶然性,又都是由偶然承受的氣不同而形成的,并非是天施放氣時有所偏袒。
“俱禀元氣,或獨為人,或為禽獸。
并為人,或貴或賤,或貧或富。
富或累金,貧或乞食;貴至封侯,賤至奴仆。
非天禀施有左右(偏袒)也,人物受性有厚薄也。
”而這種偶然性又是自然注定的,無力改變的。
“命則不可勉,時則不可力。
”于是乎,一切不幸者便無可奈何,隻得聽天由命 【原文】 5·1凡人操行有賢有愚,及遭禍福,有幸有不幸(1);舉事有是有非,及觸賞罰,有偶有不偶(2)。
并時遭兵,隐者不中;同日被霜,蔽者不傷。
中傷未必惡,隐蔽未必善。
隐蔽幸,中傷不幸。
俱欲納忠(3),或賞或罰;并欲有益,或信或疑。
賞而信者未必真,罰而疑者未必僞,賞信者偶,罰疑不偶也。
【注釋】 (1)幸:幸運,僥幸。
這裡指偶然得福或僥幸免禍。
(2)偶:本篇中所說的“偶”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偶合,雙方一緻,受到賞識和重用;另一個是偶然、碰巧。
這裡是前一個含義。
(3)納:送進,貢獻。
【譯文】 人的操行有的賢良有的愚昧,至于碰上災禍福祿的時候,有的幸運,有的倒黴;做事行動有的對,有的錯,至于遇到獎賞懲罰,有的受到賞識重用,有的則被斥責貶黜。
同時碰上打仗,隐蔽的人不被擊中;就像植物同一天被霜凍,有遮蓋的不會受傷害。
被中傷的未必是壞人,隐蔽的未必是好人。
隐蔽的是幸運,中傷的算倒黴。
大家都想向君主表示效忠,可是有的受賞,有的被罰;都想對君主作貢獻,可是有的受到信任,有的卻遭到懷疑。
受到獎賞并被信任的,未必真心;遭到懲罰并被懷疑的,未必僞裝。
受獎賞信任的,隻不過是受到君主的賞識重用;遭懲罰懷疑的,也隻不過是被君主斥責貶黜而已。
【原文】 5·2孔子門徒七十有餘,顔回蚤夭(1)。
孔子曰:“不幸短命死矣(2)!”短命稱不幸,則知長命者幸也,短命者不幸也。
服聖賢之道,講仁義之業,宜蒙福佑。
伯牛有疾(3),亦複顔回之類,俱不幸也。
蝼蟻行于地(4),人舉足而涉之,足所履(5),蝼蟻苲死(6);足所不蹈,全活不傷。
火燔野草(7),車轹所緻(8),火所不燔,俗或喜之,名曰幸草。
夫足所不蹈,火所不及,未必善也,舉火行有(9),适然也。
由是以論,癰疽之發(10),亦一實也。
氣結阏積(11),聚為癰,潰為疽創(12),流血出膿。
豈癰疽所發,身之善穴哉(13)?營衛之行(14),遇不通也。
蜘蛛結網,蜚蟲過之(15),或脫或獲;獵者張羅,百獸群擾(16),或得或失;漁者罾江湖之魚(17),或存或亡;或奸盜大辟而不知(18),或罰贖小罪而發覺(19);災氣加人(20),民亦此類也,不幸遭觸而死,幸者免脫而生。
不幸者不僥幸也。
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21)。
”則夫順道而觸者為不幸矣。
立岩牆之下,為壞所壓(22);蹈坼岸之上(23),為崩所墜;輕遇無端,故為不幸。
魯城門久朽欲頓(24),孔子過之,趨而疾行。
左右曰:“久矣。
”孔子曰:“惡其久也(25)。
”孔子戒慎已甚,如過遭壞,可謂不幸也。
故孔子曰:“君子有不幸而無有幸,小人有幸而無不幸(26)。
”又曰:“君子處易以俟命(27),小人行險以僥幸(28)。
” 【注釋】 (1)蚤:通“早”。
(2)引文參見《論語·雍也》。
(3)伯牛(公元前544年~?):姓冉,名耕,字伯牛。
春秋時魯國人。
孔子學生,在孔門中以德行著稱。
據說得了無法醫冶的癞病(麻風病)。
參見《論語·雍也》。
(4)蝼蟻:蝼蛄和螞蟻。
蝼蛄:亦稱土狗子,一種常見的農地害蟲。
(5)履(l[呂):踏,踩。
(6)苲:疑作“笮”(6則),形近而誤。
笮:壓。
笮死:這裡指被踩死。
(7)燔(f2n凡):焚燒。
(8)轹(l@利):車輪碾過。
緻:達到。
(9)舉火:這裡指火到處燒起來。
有:遞修本作“道”,可從。
行道:人在路上走。
适然:當然。
(10)癰疽:毒瘡名。
根部小、淺而暫患的叫癰。
根部大、深而久患的叫疽。
(11)阏(8惡):阻塞。
積:留滞,不通。
(12)創(chu1ng瘡):通“瘡”。
(13)
王充在本篇裡,用各種事例反複說明,人和萬物“遭禍福”都是因為“有幸有不幸”,“有偶有不偶”,就是說,都是偶然的。
而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中體現出來的這種差異,這種偶然性,又都是由偶然承受的氣不同而形成的,并非是天施放氣時有所偏袒。
“俱禀元氣,或獨為人,或為禽獸。
并為人,或貴或賤,或貧或富。
富或累金,貧或乞食;貴至封侯,賤至奴仆。
非天禀施有左右(偏袒)也,人物受性有厚薄也。
”而這種偶然性又是自然注定的,無力改變的。
“命則不可勉,時則不可力。
”于是乎,一切不幸者便無可奈何,隻得聽天由命 【原文】 5·1凡人操行有賢有愚,及遭禍福,有幸有不幸(1);舉事有是有非,及觸賞罰,有偶有不偶(2)。
并時遭兵,隐者不中;同日被霜,蔽者不傷。
中傷未必惡,隐蔽未必善。
隐蔽幸,中傷不幸。
俱欲納忠(3),或賞或罰;并欲有益,或信或疑。
賞而信者未必真,罰而疑者未必僞,賞信者偶,罰疑不偶也。
【注釋】 (1)幸:幸運,僥幸。
這裡指偶然得福或僥幸免禍。
(2)偶:本篇中所說的“偶”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偶合,雙方一緻,受到賞識和重用;另一個是偶然、碰巧。
這裡是前一個含義。
(3)納:送進,貢獻。
【譯文】 人的操行有的賢良有的愚昧,至于碰上災禍福祿的時候,有的幸運,有的倒黴;做事行動有的對,有的錯,至于遇到獎賞懲罰,有的受到賞識重用,有的則被斥責貶黜。
同時碰上打仗,隐蔽的人不被擊中;就像植物同一天被霜凍,有遮蓋的不會受傷害。
被中傷的未必是壞人,隐蔽的未必是好人。
隐蔽的是幸運,中傷的算倒黴。
大家都想向君主表示效忠,可是有的受賞,有的被罰;都想對君主作貢獻,可是有的受到信任,有的卻遭到懷疑。
受到獎賞并被信任的,未必真心;遭到懲罰并被懷疑的,未必僞裝。
受獎賞信任的,隻不過是受到君主的賞識重用;遭懲罰懷疑的,也隻不過是被君主斥責貶黜而已。
【原文】 5·2孔子門徒七十有餘,顔回蚤夭(1)。
孔子曰:“不幸短命死矣(2)!”短命稱不幸,則知長命者幸也,短命者不幸也。
服聖賢之道,講仁義之業,宜蒙福佑。
伯牛有疾(3),亦複顔回之類,俱不幸也。
蝼蟻行于地(4),人舉足而涉之,足所履(5),蝼蟻苲死(6);足所不蹈,全活不傷。
火燔野草(7),車轹所緻(8),火所不燔,俗或喜之,名曰幸草。
夫足所不蹈,火所不及,未必善也,舉火行有(9),适然也。
由是以論,癰疽之發(10),亦一實也。
氣結阏積(11),聚為癰,潰為疽創(12),流血出膿。
豈癰疽所發,身之善穴哉(13)?營衛之行(14),遇不通也。
蜘蛛結網,蜚蟲過之(15),或脫或獲;獵者張羅,百獸群擾(16),或得或失;漁者罾江湖之魚(17),或存或亡;或奸盜大辟而不知(18),或罰贖小罪而發覺(19);災氣加人(20),民亦此類也,不幸遭觸而死,幸者免脫而生。
不幸者不僥幸也。
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21)。
”則夫順道而觸者為不幸矣。
立岩牆之下,為壞所壓(22);蹈坼岸之上(23),為崩所墜;輕遇無端,故為不幸。
魯城門久朽欲頓(24),孔子過之,趨而疾行。
左右曰:“久矣。
”孔子曰:“惡其久也(25)。
”孔子戒慎已甚,如過遭壞,可謂不幸也。
故孔子曰:“君子有不幸而無有幸,小人有幸而無不幸(26)。
”又曰:“君子處易以俟命(27),小人行險以僥幸(28)。
” 【注釋】 (1)蚤:通“早”。
(2)引文參見《論語·雍也》。
(3)伯牛(公元前544年~?):姓冉,名耕,字伯牛。
春秋時魯國人。
孔子學生,在孔門中以德行著稱。
據說得了無法醫冶的癞病(麻風病)。
參見《論語·雍也》。
(4)蝼蟻:蝼蛄和螞蟻。
蝼蛄:亦稱土狗子,一種常見的農地害蟲。
(5)履(l[呂):踏,踩。
(6)苲:疑作“笮”(6則),形近而誤。
笮:壓。
笮死:這裡指被踩死。
(7)燔(f2n凡):焚燒。
(8)轹(l@利):車輪碾過。
緻:達到。
(9)舉火:這裡指火到處燒起來。
有:遞修本作“道”,可從。
行道:人在路上走。
适然:當然。
(10)癰疽:毒瘡名。
根部小、淺而暫患的叫癰。
根部大、深而久患的叫疽。
(11)阏(8惡):阻塞。
積:留滞,不通。
(12)創(chu1ng瘡):通“瘡”。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