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壽篇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
聖人禀和氣(17),故年命得正數(18)。
氣和為治平(19),故太平之世多長壽人。
百歲之壽,蓋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物先秋後秋,則亦如人死或增百歲或減百也。
先秋後秋為期,增百減百為數。
物或出地而死,猶人始生而夭也。
物或逾秋不死,亦如人年多度百至于三百也。
傳稱老子二百餘歲(20),邵公百八十。
高宗享國百年(21),周穆王享國百年(22),并未享國之時,皆出百三十、四十歲矣。
【注釋】 (1)侗(t#ng通)長:高大。
(2)氣:這裡指陰陽之氣。
(3)《堯典》:儒家經書《尚書》中的一篇。
(4)禅(sh4n善):禅讓,君主讓位給賢者。
(5)三:《史記·五帝本紀》作“二”,可從。
(6)殂(c*粗陽)落:死亡。
(7)用:《尚書》原文作“庸”。
三:《史記·五帝本紀》作“二”,可從。
(8)陟(h@治)方:帝王到各地巡遊。
傳說舜到南方巡遊時死去。
(9)引文參見《禮記·文王世子》。
(10)薨(h#ng轟):周代諸侯死亡稱“薨”。
《禮記·曲禮下》:“天子死崩,諸侯曰薨。
” (11)崩:古代帝、後死亡稱“崩”。
以上參見《禮記·文王世子》。
(12)居攝:代理未成年君主執政。
(13)出入:特指呼吸。
這裡是活的意思。
(14)邵公:即召公、召康王。
周文王的兒子姬奭(sh@士)。
因采邑在召(今陝西岐山西南),故稱召公或召伯。
曾佐武王滅商,被封于北燕。
成王時任太保,與其弟周公旦分陝而治,陝以西由他治理。
(15)康王:周康王,成王之子姬钊。
(16)太保:官名,西周設置,負責輔導君主。
(17)和氣:王充指的是陰氣、陽氣協調和諧之氣,他認為承受了這種氣就可以長壽。
但有時他又認為這種氣具有道德屬性,“聖人”就是承受過這種氣的。
(18)正數:正常壽限,指一百歲。
(19)治平:社會安定,天下太平。
王充認為社會的安定是由一種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所支配的。
(20)老子:春秋時思想家,道家的創始人。
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時期楚國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隐。
據說《老子》一書為他所著。
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者萊子。
參見《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21)高宗:商朝國君武丁,死後被祀為高宗。
從公元前1254年起在位五十九年。
享國:享有其國,指帝王在位。
參見《漢書·杜因傳·欽》。
(22)周穆王:姓姬,名滿。
西周國君,在位五十五年。
享國百年:《尚書·呂刑》:“王享國百年。
” 【譯文】 怎麼知道不滿一百歲死去的算夭亡呢?以百歲作人的正常壽命,是因為人身體的大小、高矮都一樣(差不多)。
百歲人的身體,與五十歲人的身體,沒有什麼不同。
他們身體一樣,血與氣也相同。
鳥獸與人有不同的形體,所以它們的生命長短與人的壽數不同。
怎麼能證明人的年齡以百歲為壽數呢?(百歲的人)世間是有的。
儒者說:“社會太平的時候,人民身體高大,能活到百歲左右,那是由于陰氣陽氣調和而成的緣故。
《堯典》上說:“我堯在位七十年。
”尋求禅讓找到了舜,舜被征召二十年後才即位。
堯退位養老,八年後去世,到死時已是九十八歲。
沒有在位的時候,一定已經成人,如今計算歲數也該有一百多歲了。
又說:“舜有三十歲,被召用二十年,在位五十年,到去各地巡遊時才死。
”應當有百歲了。
文王對武王說:“我一百歲,你九十歲,我給你三歲。
”那文王就是九十七歲死,武王是九十三歲死。
周公,是武王的弟弟,兄弟相差不過十歲。
武王死,周公攝政七年,還政退休養老,活到百歲上下。
邵公,周公的兄長,到康王時,還做了太保,活了一百多歲。
聖人承受的是和氣,所以年齡都活到了百歲。
陰氣陽氣調和使社會得到安定,天下太平,所以,太平社會多長壽的人。
百歲的壽命,大概是人年齡的正常壽限,就像植物到秋死去,是植物生命的正常期限。
人超過百歲死與不到百歲死也标志正常壽限。
植物有的在秋天前死去,有的在秋天後死去,這也同有人超過百歲死,有人不到百歲死一樣。
植物秋前死與秋後死都算正常期限。
植物有的長出地面而死,就像人剛出生而夭亡。
植物有的過了秋天不死,也同人的年齡超過百歲達到三百歲一樣。
傳說老子有二百多歲,邵公有一百八十歲。
高宗在位一百年,周穆王在位一百年,加上沒有在位的時間,都超出了一百三四十歲了。
聖人禀和氣(17),故年命得正數(18)。
氣和為治平(19),故太平之世多長壽人。
百歲之壽,蓋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物先秋後秋,則亦如人死或增百歲或減百也。
先秋後秋為期,增百減百為數。
物或出地而死,猶人始生而夭也。
物或逾秋不死,亦如人年多度百至于三百也。
傳稱老子二百餘歲(20),邵公百八十。
高宗享國百年(21),周穆王享國百年(22),并未享國之時,皆出百三十、四十歲矣。
【注釋】 (1)侗(t#ng通)長:高大。
(2)氣:這裡指陰陽之氣。
(3)《堯典》:儒家經書《尚書》中的一篇。
(4)禅(sh4n善):禅讓,君主讓位給賢者。
(5)三:《史記·五帝本紀》作“二”,可從。
(6)殂(c*粗陽)落:死亡。
(7)用:《尚書》原文作“庸”。
三:《史記·五帝本紀》作“二”,可從。
(8)陟(h@治)方:帝王到各地巡遊。
傳說舜到南方巡遊時死去。
(9)引文參見《禮記·文王世子》。
(10)薨(h#ng轟):周代諸侯死亡稱“薨”。
《禮記·曲禮下》:“天子死崩,諸侯曰薨。
” (11)崩:古代帝、後死亡稱“崩”。
以上參見《禮記·文王世子》。
(12)居攝:代理未成年君主執政。
(13)出入:特指呼吸。
這裡是活的意思。
(14)邵公:即召公、召康王。
周文王的兒子姬奭(sh@士)。
因采邑在召(今陝西岐山西南),故稱召公或召伯。
曾佐武王滅商,被封于北燕。
成王時任太保,與其弟周公旦分陝而治,陝以西由他治理。
(15)康王:周康王,成王之子姬钊。
(16)太保:官名,西周設置,負責輔導君主。
(17)和氣:王充指的是陰氣、陽氣協調和諧之氣,他認為承受了這種氣就可以長壽。
但有時他又認為這種氣具有道德屬性,“聖人”就是承受過這種氣的。
(18)正數:正常壽限,指一百歲。
(19)治平:社會安定,天下太平。
王充認為社會的安定是由一種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所支配的。
(20)老子:春秋時思想家,道家的創始人。
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時期楚國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隐。
據說《老子》一書為他所著。
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者萊子。
參見《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21)高宗:商朝國君武丁,死後被祀為高宗。
從公元前1254年起在位五十九年。
享國:享有其國,指帝王在位。
參見《漢書·杜因傳·欽》。
(22)周穆王:姓姬,名滿。
西周國君,在位五十五年。
享國百年:《尚書·呂刑》:“王享國百年。
” 【譯文】 怎麼知道不滿一百歲死去的算夭亡呢?以百歲作人的正常壽命,是因為人身體的大小、高矮都一樣(差不多)。
百歲人的身體,與五十歲人的身體,沒有什麼不同。
他們身體一樣,血與氣也相同。
鳥獸與人有不同的形體,所以它們的生命長短與人的壽數不同。
怎麼能證明人的年齡以百歲為壽數呢?(百歲的人)世間是有的。
儒者說:“社會太平的時候,人民身體高大,能活到百歲左右,那是由于陰氣陽氣調和而成的緣故。
《堯典》上說:“我堯在位七十年。
”尋求禅讓找到了舜,舜被征召二十年後才即位。
堯退位養老,八年後去世,到死時已是九十八歲。
沒有在位的時候,一定已經成人,如今計算歲數也該有一百多歲了。
又說:“舜有三十歲,被召用二十年,在位五十年,到去各地巡遊時才死。
”應當有百歲了。
文王對武王說:“我一百歲,你九十歲,我給你三歲。
”那文王就是九十七歲死,武王是九十三歲死。
周公,是武王的弟弟,兄弟相差不過十歲。
武王死,周公攝政七年,還政退休養老,活到百歲上下。
邵公,周公的兄長,到康王時,還做了太保,活了一百多歲。
聖人承受的是和氣,所以年齡都活到了百歲。
陰氣陽氣調和使社會得到安定,天下太平,所以,太平社會多長壽的人。
百歲的壽命,大概是人年齡的正常壽限,就像植物到秋死去,是植物生命的正常期限。
人超過百歲死與不到百歲死也标志正常壽限。
植物有的在秋天前死去,有的在秋天後死去,這也同有人超過百歲死,有人不到百歲死一樣。
植物秋前死與秋後死都算正常期限。
植物有的長出地面而死,就像人剛出生而夭亡。
植物有的過了秋天不死,也同人的年齡超過百歲達到三百歲一樣。
傳說老子有二百多歲,邵公有一百八十歲。
高宗在位一百年,周穆王在位一百年,加上沒有在位的時間,都超出了一百三四十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