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祿篇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非求之也(22),天道自然。
代王自代入為文帝(23),周亞夫以庶子為條侯(24)。
此時代王非太子,亞夫非適嗣(25),逢時遇會(26),卓然卒至。
命貧以力勤緻富,富至而死;命賤以才能取貴,貴至而免。
才力而緻富貴,命祿不能奉持(27),猶器之盈量,手之持重也。
器受一升,以一升則平,受之如過一升,則滿溢也;手舉一鈞(28),以一鈞則平,舉之過一鈞(29),則踬仆矣(30)。
前世明是非,歸之于命也,命審然也。
信命者,則可幽居俟時,不須勞精苦形求索之也,猶珠玉之在山澤(31)。
【注釋】 (1)引文參見《論語·顔淵》。
(2)魯平公:戰國時魯國國君,公元前314~前296年在位。
(3)嬖(b@閉)人:受寵愛的人。
(4)事參見《孟子·梁惠王下》。
(5)《淮南書》:即《淮南子》,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蘇非、李尚、伍被等著。
書中以道家思想為主,糅合了儒、法、陰陽五行等家,一般認為是雜家著作。
(6)仁:品德高尚。
這裡指尊貴。
(7)引文參見《淮南子·齊俗訓》。
(8)賈生:賈誼(公元前200~前168年):西漢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時稱賈生,是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
曾上書給漢文帝,建議削弱諸侯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受到漢文帝的重視。
(9)與(y)預):參預。
與期:預測。
(10)引文參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11)高祖: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前195年),字季,沛縣(今屬江蘇)人,西漢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之一。
陳勝、吳廣失敗後,他繼續領導農民軍,推翻秦二世統治,戰勝地方割據勢力,重新統一全國,建立漢王朝,是位有作為的政治家。
黥(q0ng情)布:即英布(?~前195年),西漢六縣(今安徽六安東北)人,曾因犯罪被處黥刑(在面部刺字),故又稱黥布。
秦末率骊山刑徒起義,屬項羽,楚漢戰争中歸屬劉邦,封淮南王。
漢初,因彭越、韓信相繼被劉邦所殺,因此起兵反叛,戰敗逃到江南,被長沙王誘殺。
參見《史記·黥布列傳》。
(12)呂後(公元前241~前180年):漢高祖皇後,名雉,字娥姁(x(許)。
漢惠帝死後,臨朝稱制,并分封呂氏宗族為王侯,控制南北軍;又以審食其為左丞相,掌握實權。
她死後,諸呂拟發動叛亂,為太尉周勃等所平定。
(13)扁鵲:姓秦,名越人,渤海鄚(今河北任丘)人。
戰國時代著名醫學家,學醫于長桑君,有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擅長各科。
因治秦武王病,被太醫令李醢妒忌殺害。
以上事參見《史記·高祖本紀》。
(14)韓信(?~公元前196年):漢初諸侯王。
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
初屬項羽,繼歸劉邦,被任為大将,後封為齊王。
漢朝建立改封楚王。
後有人告他謀反,降為淮陰侯。
又被告與陳豨(s9希)勾結在長安謀反,為呂後所殺。
帝:指漢高祖劉邦。
(15)引文參見《史記·淮陰侯列傳》。
(16)揚子雲:揚(楊)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字子雲,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
王莽時校書天祿閣,官為大夫。
西漢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著有《法言》、《太玄》、《方言》等書,及《長楊賦》、《甘泉賦》、《羽獵賦》等賦。
(17)引文參見《漢書·揚雄傳》。
(18)太史公:司馬遷(公元前145~前86年左右),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
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繼父職任太史令,故稱太史公。
著有我國最早的通史《史記》。
(19)違:違背,相反。
這裡指排斥。
(20)引文出處不詳。
(21)囚、死:“王”、“相”、“死”、“囚”、“休”是漢代陰陽五行家特用的概念。
他們認為木、火、土、金、水五行,在不同季節,興衰的情況有變化,并用“王”、“相”、“死”、“囚”、“休”來描述上面的不同情況。
“王”指君主,引申為旺盛;“相”指宰相,王的輔佐,引申為強壯;“死”指“王”之反對者死亡,引申為喪失生命力;“囚”指“王”所畏懼者被禁锢,引申為生命力極弱;“休”指“王”之父年老退休,引申為生命力衰退。
例如春天木王、火相、土死、金囚、水休;秋天是金王、水相、土休、火囚、木死等等。
王充在這裡以五行交替興衰作比喻,來說明貧富貴賤是“命”、“祿”決定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22)根據文意,疑“非”後奪一“能”字。
上文“非能為之也”與“非能求之也”,文例一緻,可證。
(23)代:漢初分封的諸侯王國,在今河北西部、山西東北部。
代王:漢文帝登基前的封号。
文帝是惠帝的異母弟弟,曾被封為代王。
惠帝、呂後死後,大臣們擁立他為帝。
參見《史記·孝文本紀》。
(24)周亞夫(?~公元前143年):西漢名将。
沛縣(今屬江蘇)人。
西漢初绛侯周勃的兒子,被封條(今河北景縣)侯。
後又任太尉,帶兵讨平吳楚等七國之亂,遷升為丞相。
庶子:指妾生的兒子。
這種人按封建時代的規定很少有繼承王位或爵位的可能,但周勃的嫡子因私買禦物獲罪被免除爵位,所以周亞夫才被選中封侯。
參見《史記·绛侯周勃世家》。
(25)適(d0敵):通“嫡”,指妻生的兒子。
嗣(s@四):繼承人。
(26)遇會:碰上時機。
(27)奉持:保持,保住。
(28)鈞:古代的重量單位,每鈞三十斤。
(29)疑:“之”後奪一“如”字。
與上文“受之如過一升”文例一緻,可證。
(30)踬(h@志)仆:被摔倒。
(31)《太平禦覽》卷八○三引《論衡》文“山澤”之後,
代王自代入為文帝(23),周亞夫以庶子為條侯(24)。
此時代王非太子,亞夫非適嗣(25),逢時遇會(26),卓然卒至。
命貧以力勤緻富,富至而死;命賤以才能取貴,貴至而免。
才力而緻富貴,命祿不能奉持(27),猶器之盈量,手之持重也。
器受一升,以一升則平,受之如過一升,則滿溢也;手舉一鈞(28),以一鈞則平,舉之過一鈞(29),則踬仆矣(30)。
前世明是非,歸之于命也,命審然也。
信命者,則可幽居俟時,不須勞精苦形求索之也,猶珠玉之在山澤(31)。
【注釋】 (1)引文參見《論語·顔淵》。
(2)魯平公:戰國時魯國國君,公元前314~前296年在位。
(3)嬖(b@閉)人:受寵愛的人。
(4)事參見《孟子·梁惠王下》。
(5)《淮南書》:即《淮南子》,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蘇非、李尚、伍被等著。
書中以道家思想為主,糅合了儒、法、陰陽五行等家,一般認為是雜家著作。
(6)仁:品德高尚。
這裡指尊貴。
(7)引文參見《淮南子·齊俗訓》。
(8)賈生:賈誼(公元前200~前168年):西漢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時稱賈生,是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
曾上書給漢文帝,建議削弱諸侯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受到漢文帝的重視。
(9)與(y)預):參預。
與期:預測。
(10)引文參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11)高祖: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前195年),字季,沛縣(今屬江蘇)人,西漢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之一。
陳勝、吳廣失敗後,他繼續領導農民軍,推翻秦二世統治,戰勝地方割據勢力,重新統一全國,建立漢王朝,是位有作為的政治家。
黥(q0ng情)布:即英布(?~前195年),西漢六縣(今安徽六安東北)人,曾因犯罪被處黥刑(在面部刺字),故又稱黥布。
秦末率骊山刑徒起義,屬項羽,楚漢戰争中歸屬劉邦,封淮南王。
漢初,因彭越、韓信相繼被劉邦所殺,因此起兵反叛,戰敗逃到江南,被長沙王誘殺。
參見《史記·黥布列傳》。
(12)呂後(公元前241~前180年):漢高祖皇後,名雉,字娥姁(x(許)。
漢惠帝死後,臨朝稱制,并分封呂氏宗族為王侯,控制南北軍;又以審食其為左丞相,掌握實權。
她死後,諸呂拟發動叛亂,為太尉周勃等所平定。
(13)扁鵲:姓秦,名越人,渤海鄚(今河北任丘)人。
戰國時代著名醫學家,學醫于長桑君,有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擅長各科。
因治秦武王病,被太醫令李醢妒忌殺害。
以上事參見《史記·高祖本紀》。
(14)韓信(?~公元前196年):漢初諸侯王。
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
初屬項羽,繼歸劉邦,被任為大将,後封為齊王。
漢朝建立改封楚王。
後有人告他謀反,降為淮陰侯。
又被告與陳豨(s9希)勾結在長安謀反,為呂後所殺。
帝:指漢高祖劉邦。
(15)引文參見《史記·淮陰侯列傳》。
(16)揚子雲:揚(楊)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字子雲,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
王莽時校書天祿閣,官為大夫。
西漢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著有《法言》、《太玄》、《方言》等書,及《長楊賦》、《甘泉賦》、《羽獵賦》等賦。
(17)引文參見《漢書·揚雄傳》。
(18)太史公:司馬遷(公元前145~前86年左右),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
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繼父職任太史令,故稱太史公。
著有我國最早的通史《史記》。
(19)違:違背,相反。
這裡指排斥。
(20)引文出處不詳。
(21)囚、死:“王”、“相”、“死”、“囚”、“休”是漢代陰陽五行家特用的概念。
他們認為木、火、土、金、水五行,在不同季節,興衰的情況有變化,并用“王”、“相”、“死”、“囚”、“休”來描述上面的不同情況。
“王”指君主,引申為旺盛;“相”指宰相,王的輔佐,引申為強壯;“死”指“王”之反對者死亡,引申為喪失生命力;“囚”指“王”所畏懼者被禁锢,引申為生命力極弱;“休”指“王”之父年老退休,引申為生命力衰退。
例如春天木王、火相、土死、金囚、水休;秋天是金王、水相、土休、火囚、木死等等。
王充在這裡以五行交替興衰作比喻,來說明貧富貴賤是“命”、“祿”決定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22)根據文意,疑“非”後奪一“能”字。
上文“非能為之也”與“非能求之也”,文例一緻,可證。
(23)代:漢初分封的諸侯王國,在今河北西部、山西東北部。
代王:漢文帝登基前的封号。
文帝是惠帝的異母弟弟,曾被封為代王。
惠帝、呂後死後,大臣們擁立他為帝。
參見《史記·孝文本紀》。
(24)周亞夫(?~公元前143年):西漢名将。
沛縣(今屬江蘇)人。
西漢初绛侯周勃的兒子,被封條(今河北景縣)侯。
後又任太尉,帶兵讨平吳楚等七國之亂,遷升為丞相。
庶子:指妾生的兒子。
這種人按封建時代的規定很少有繼承王位或爵位的可能,但周勃的嫡子因私買禦物獲罪被免除爵位,所以周亞夫才被選中封侯。
參見《史記·绛侯周勃世家》。
(25)適(d0敵):通“嫡”,指妻生的兒子。
嗣(s@四):繼承人。
(26)遇會:碰上時機。
(27)奉持:保持,保住。
(28)鈞:古代的重量單位,每鈞三十斤。
(29)疑:“之”後奪一“如”字。
與上文“受之如過一升”文例一緻,可證。
(30)踬(h@志)仆:被摔倒。
(31)《太平禦覽》卷八○三引《論衡》文“山澤”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