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祿篇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貢轉貨緻富(1),積累金玉(2),人謂術善學明(3)。
主父偃辱賤于齊(4),排擯不用(5),赴阙舉疏(6),遂用于漢,官至齊相。
趙人徐樂亦上書(7),與偃章會(8),上善其言,征拜為郎(9)。
人謂偃之才,樂之慧,非也。
儒者明說一經,習之京師,明如匡稚圭(10),深如趙子都(11),初階甲乙之科(12),遷轉至郎、博士(13),人謂經明才高所得,非也。
而說若範雎之幹秦明(14),封為應侯,蔡澤之說範雎(15),拜為客卿(16),人謂雎、澤美善所緻,非也。
皆命祿貴富善至之時也。
【注釋】 (1)白圭(gu9規):戰國魏文侯時人,善經商。
子貢(公元前520年~?):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春秋時衛國人,孔子的學生。
能言善辯;善經商,家累千金,所至之處和王侯貴族分庭抗禮。
曾任魯、衛相。
轉貨:轉移貨物,指做買賣。
(2)以上事參見《史記·貨殖列傳》。
(3)學:學問。
這裡指做買賣的訣竅。
“明”字後脫“非也”二字。
下文“人謂偃之廣,樂之慧,非也”,“人謂經明才高所得,非也”,“人謂雎、澤美善所緻,非也”,可證。
(4)主父偃(y3n演)(?~公元前127年):姓主父,名偃。
西漢臨菑人。
原在漢初分封的齊國受到排擠,地位低賤。
後給漢武帝上書談論政事,被任命為郎中,官至齊國相(相當于郡太守)。
齊:漢初分封的諸侯王國,在今山東北部。
(5)排擯(b@n賓去):排擠抛棄。
(6)阙:皇宮門前兩邊的樓,後作為皇宮或皇門的代稱。
疏:大臣言事的奏章。
(7)趙:漢初分封的諸侯王國,在今河北南部。
徐樂:西漢無終(今天津薊縣)人。
曾上書給漢武帝闡明自己的政治主張,被任命為郎中。
(8)章:奏章。
會:恰巧碰上。
(9)郎:古代官名,為帝王侍從官的通稱。
以上事參見《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10)匡稚圭:匡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承(今山東蒼山蘭陵鎮)人。
家貧,為人傭作。
從博士受《詩經》,後來經學絕倫。
元帝時累官至丞相。
參見《漢書·匡衡孔馬傳·匡衡》。
(11)深:精通。
趙:據《漢書·鮑宣傳》應為“鮑”字。
鮑子都:鮑宣,字子都,西漢高城人。
好學精通經典,曾位郎、大夫、司隸校尉等職。
王莽執政,宣不附己,以事入獄,自殺。
參見《漢書·王貢兩龔鮑傳·鮑宣》。
(12)階:經過,通過。
甲乙之科:漢代選拔官吏的一種考試制度,分甲乙丙三類,考中甲科任郎中,乙科任太子舍人,丙科任文學掌故。
(13)遷轉:提升,調用。
博士:中國古代學官名。
源于戰國。
秦及漢初,博士的職責主要是掌管圖書典冊,通古今,是皇帝的顧問。
漢武帝時設五經博士,專掌經學傳授。
《漢官儀》:“博士,秦官也。
武帝初置五經博士,後增至十四人。
” (14)說(shu@稅):這裡指善于遊說。
範雎(j&居)(?~公元前255年):一作範且,誤作範睢,字叔,戰國時魏國人。
因事為須賈所誣,被魏相魏齊派人笞擊折脅。
後化名入秦,遊說秦昭王,受到賞識和重用,并任為相,封于應(今河南寶豐西南),稱應侯。
幹(g1n甘):求取。
這裡指通過遊說希望受到重用。
明:據《史記·範雎蔡澤列傳》作“昭”,可從。
秦昭:即秦昭王,秦昭襄王。
戰國時秦國國君,名稷。
公元前306~前251年在位。
先任用白起為将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後任用範雎為相,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奠定了以後秦統一的基礎。
(15)蔡澤:戰國時燕國人,曾遊說範雎,範雎把他推薦給秦昭王,被任命為客卿和相國。
(16)客卿:戰國時各諸侯國授給從别國來本國任職的一種官名。
意思是以客禮相待。
以上事參見《史記·範雎蔡澤列傳》。
【譯文】 白圭、子貢做買賣緻富,積累了不少金銀、寶玉,人們就說他們辦法好,做買賣的訣竅高明,其實不對。
主父偃在齊國地位低賤,被排斥靠邊不用,于是到宮前呈獻奏章,終于被漢室任用,官做到齊國的相。
趙國人徐樂也上奏章,與主父偃的恰巧碰在一起,皇上贊賞他們的意見,征召任命為郎。
人們就說主父偃有才能,徐樂有智慧,這話不對。
一般讀書人要熟悉而且能解釋一種經書,然後到京城去學習,像匡稚圭那樣精通經學,如鮑子都那樣深明儒道,開初經過甲乙科的考試,就升轉到郎、博士,人們就說他們是由于經學高明才能高超所獲得,這話也不對。
如說到遊說,像範雎去求見秦昭王,被封為應侯,蔡澤去遊說範雎,被任用為客卿,人們就說這是範雎、蔡澤操行完美賢良所得到的,這話還是不對。
其實,這都是因為他們命祿貴富都好,而且遇上了極好的時機。
【原文】 3·4孔子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1)。
”魯平公欲見孟子(2),嬖人臧倉毀孟子而止(3)。
孟子曰:“天也(4)!”孔子聖人,孟子賢者,誨人安道,不失是非,稱言命者,有命審也。
《淮南書》曰(5):“仁鄙在時不在行(6),利害在命不在智(7)。
”賈生曰(8):“天不可與期(9),道不可與謀。
遲速有命,焉識其時(10)?”高祖擊黥布(11),為流矢所中,疾甚。
呂後迎良醫(12),醫曰:“可治。
”高祖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13)!”韓信與帝論兵(14),謂高祖曰:“陛下所謂天授,非智力所得(15)。
”揚子雲曰(16):“遇不遇,命也(17)。
”太史公曰(18):“富貴不違貧賤(19),貧賤不違富貴(20)。
”是謂從富貴為貧賤,從貧賤為富貴也。
夫富貴不欲為貧賤,貧賤自至;貧賤不求為富貴,富貴自得也。
春夏囚死(21),秋冬王相,非能為之也;日朝出而暮入
主父偃辱賤于齊(4),排擯不用(5),赴阙舉疏(6),遂用于漢,官至齊相。
趙人徐樂亦上書(7),與偃章會(8),上善其言,征拜為郎(9)。
人謂偃之才,樂之慧,非也。
儒者明說一經,習之京師,明如匡稚圭(10),深如趙子都(11),初階甲乙之科(12),遷轉至郎、博士(13),人謂經明才高所得,非也。
而說若範雎之幹秦明(14),封為應侯,蔡澤之說範雎(15),拜為客卿(16),人謂雎、澤美善所緻,非也。
皆命祿貴富善至之時也。
【注釋】 (1)白圭(gu9規):戰國魏文侯時人,善經商。
子貢(公元前520年~?):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春秋時衛國人,孔子的學生。
能言善辯;善經商,家累千金,所至之處和王侯貴族分庭抗禮。
曾任魯、衛相。
轉貨:轉移貨物,指做買賣。
(2)以上事參見《史記·貨殖列傳》。
(3)學:學問。
這裡指做買賣的訣竅。
“明”字後脫“非也”二字。
下文“人謂偃之廣,樂之慧,非也”,“人謂經明才高所得,非也”,“人謂雎、澤美善所緻,非也”,可證。
(4)主父偃(y3n演)(?~公元前127年):姓主父,名偃。
西漢臨菑人。
原在漢初分封的齊國受到排擠,地位低賤。
後給漢武帝上書談論政事,被任命為郎中,官至齊國相(相當于郡太守)。
齊:漢初分封的諸侯王國,在今山東北部。
(5)排擯(b@n賓去):排擠抛棄。
(6)阙:皇宮門前兩邊的樓,後作為皇宮或皇門的代稱。
疏:大臣言事的奏章。
(7)趙:漢初分封的諸侯王國,在今河北南部。
徐樂:西漢無終(今天津薊縣)人。
曾上書給漢武帝闡明自己的政治主張,被任命為郎中。
(8)章:奏章。
會:恰巧碰上。
(9)郎:古代官名,為帝王侍從官的通稱。
以上事參見《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10)匡稚圭:匡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承(今山東蒼山蘭陵鎮)人。
家貧,為人傭作。
從博士受《詩經》,後來經學絕倫。
元帝時累官至丞相。
參見《漢書·匡衡孔馬傳·匡衡》。
(11)深:精通。
趙:據《漢書·鮑宣傳》應為“鮑”字。
鮑子都:鮑宣,字子都,西漢高城人。
好學精通經典,曾位郎、大夫、司隸校尉等職。
王莽執政,宣不附己,以事入獄,自殺。
參見《漢書·王貢兩龔鮑傳·鮑宣》。
(12)階:經過,通過。
甲乙之科:漢代選拔官吏的一種考試制度,分甲乙丙三類,考中甲科任郎中,乙科任太子舍人,丙科任文學掌故。
(13)遷轉:提升,調用。
博士:中國古代學官名。
源于戰國。
秦及漢初,博士的職責主要是掌管圖書典冊,通古今,是皇帝的顧問。
漢武帝時設五經博士,專掌經學傳授。
《漢官儀》:“博士,秦官也。
武帝初置五經博士,後增至十四人。
” (14)說(shu@稅):這裡指善于遊說。
範雎(j&居)(?~公元前255年):一作範且,誤作範睢,字叔,戰國時魏國人。
因事為須賈所誣,被魏相魏齊派人笞擊折脅。
後化名入秦,遊說秦昭王,受到賞識和重用,并任為相,封于應(今河南寶豐西南),稱應侯。
幹(g1n甘):求取。
這裡指通過遊說希望受到重用。
明:據《史記·範雎蔡澤列傳》作“昭”,可從。
秦昭:即秦昭王,秦昭襄王。
戰國時秦國國君,名稷。
公元前306~前251年在位。
先任用白起為将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後任用範雎為相,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奠定了以後秦統一的基礎。
(15)蔡澤:戰國時燕國人,曾遊說範雎,範雎把他推薦給秦昭王,被任命為客卿和相國。
(16)客卿:戰國時各諸侯國授給從别國來本國任職的一種官名。
意思是以客禮相待。
以上事參見《史記·範雎蔡澤列傳》。
【譯文】 白圭、子貢做買賣緻富,積累了不少金銀、寶玉,人們就說他們辦法好,做買賣的訣竅高明,其實不對。
主父偃在齊國地位低賤,被排斥靠邊不用,于是到宮前呈獻奏章,終于被漢室任用,官做到齊國的相。
趙國人徐樂也上奏章,與主父偃的恰巧碰在一起,皇上贊賞他們的意見,征召任命為郎。
人們就說主父偃有才能,徐樂有智慧,這話不對。
一般讀書人要熟悉而且能解釋一種經書,然後到京城去學習,像匡稚圭那樣精通經學,如鮑子都那樣深明儒道,開初經過甲乙科的考試,就升轉到郎、博士,人們就說他們是由于經學高明才能高超所獲得,這話也不對。
如說到遊說,像範雎去求見秦昭王,被封為應侯,蔡澤去遊說範雎,被任用為客卿,人們就說這是範雎、蔡澤操行完美賢良所得到的,這話還是不對。
其實,這都是因為他們命祿貴富都好,而且遇上了極好的時機。
【原文】 3·4孔子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1)。
”魯平公欲見孟子(2),嬖人臧倉毀孟子而止(3)。
孟子曰:“天也(4)!”孔子聖人,孟子賢者,誨人安道,不失是非,稱言命者,有命審也。
《淮南書》曰(5):“仁鄙在時不在行(6),利害在命不在智(7)。
”賈生曰(8):“天不可與期(9),道不可與謀。
遲速有命,焉識其時(10)?”高祖擊黥布(11),為流矢所中,疾甚。
呂後迎良醫(12),醫曰:“可治。
”高祖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13)!”韓信與帝論兵(14),謂高祖曰:“陛下所謂天授,非智力所得(15)。
”揚子雲曰(16):“遇不遇,命也(17)。
”太史公曰(18):“富貴不違貧賤(19),貧賤不違富貴(20)。
”是謂從富貴為貧賤,從貧賤為富貴也。
夫富貴不欲為貧賤,貧賤自至;貧賤不求為富貴,富貴自得也。
春夏囚死(21),秋冬王相,非能為之也;日朝出而暮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