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害篇第二

關燈
【題解】 本篇闡述才能洪大操行賢淑的知識分子,之所以受壓抑、被埋沒,并不是他們品行惡劣,才智低下,而是累遭鄉裡、朝廷損害和災禍的緣故。

     王充指出,他們常遭“嫉妒之人”诽謗和陷害,而君主與長官又很糊塗,是非不分,玉石不分,加之世人趨炎附勢,使得善于喬裝打扮弄虛作假的人受到稱贊,得到重用,而像屈原之類的俊傑之士卻遭到群犬狂吠。

    由此可見,“世俗之所謂賢潔者,未必非惡;所謂邪污者,未必非善”。

    由于當時官場上“公侯已下,玉石雜糅”,而知識分子中又“善惡相苞”,因而作者希望當權之士能“破石拔玉”,“棄惡取善”。

     【原文】 2·1凡人仕宦有稽留不進(1),行節有毀傷不全,罪過有累積不除,聲名有暗昧不明(2),才非下,行非悖也(3),又知非昏(4),策非昧也(5),逢遭外禍,累害之也(6)。

    非唯人行(7),凡物皆然。

    生動之類,鹹被累害(8)。

    累害自外,不由其内。

    夫不本累害所從生起(9),而徒歸責于被累害者,智不明,暗塞于理者也(10)。

    物以春生,人保之;以秋成,人必不能保之。

    卒然牛馬踐根(11),刀鐮割莖,生者不育,至秋不成。

    不成之類,遇害不遂,不得生也。

    夫鼠涉飯中,捐而不食。

    捐飯之味,與彼不污者鈞(12),以鼠為害,棄而不禦(13)。

    君子之累害,與彼不育之物,不禦之飯,同一實也(14)。

    俱由外來,故為累害。

     【注釋】 (1)稽留:停留。

     (2)暗昧:昏暗。

     (3)悖(b8i倍):違背。

     (4)知:通“智”。

    昏:糊塗。

     (5)策:計謀。

    昧:愚昧。

     (6)累:毀傷,禍害。

     (7)行:實行,施行。

     (8)鹹:全都。

     (9)本:探究,推原。

     (10)暗塞:愚昧不明。

     (11)卒(c)促):同“猝”。

    卒然:突然。

     (12)鈞:通“均”,同樣的。

     (13)禦:進食,食用。

     (14)實:等。

     【譯文】 一般人做官常有保持原狀不被提升的,品行節操有遭到毀謗而不完美的,罪過有累積而不能免除的,名聲有不清白的,這不是由于他們才能低下,也不是品行違反情理,更不是頭腦糊塗,主意不高明,而是碰上了外來的災禍,接連受到損害的緣故。

    這種遭變累害的情況,不僅在人類中存在,但凡有萬物的地方都是如此。

    隻要有生命能活動的東西,都全會被毀傷損害。

    這些毀傷損害都來自外界,并非從他們自身産生。

    人們不去追究累害從何産生,而隻是把責任歸罪于被累害者,真是些頭腦糊塗,不明事理的人啊。

    使作物在春天萌芽生長,是人力可以保證的;但是到秋天一定要有好的收成,卻是人力未必能保證的。

    不知何時牛馬踐踏了作物的根,鐮刀割斷了作物的莖,長得好好的卻不結實,到秋天沒有收成。

    沒有收成的作物,是遭受禍害發育不順利,未能長成的緣故。

    老鼠爬進飯中,隻好扔掉不吃。

    其實扔掉的飯的味道,跟那些沒有被弄髒的飯,味道是同樣的,隻是由于老鼠的損害,隻好抛棄不吃。

    受毀謗損害的君子,跟那些不成熟的作物,不吃的飯,是同等的。

    受害因素都從外界而來,所以稱為“累害”。

     【原文】 2·2修身正行,不能來福;戰栗戒慎,不能避禍。

    禍福之至,幸不幸也。

    故曰:得非己力,故謂之福;來不由我,故謂之禍。

    不由我者,謂之何由?由鄉裡與朝廷也。

    夫鄉裡有三累,朝廷有三害。

    累生于鄉裡,害發于朝廷,古今才洪行淑之人遇此多矣。

    何謂三累三害?凡人操行,不能慎擇友。

    友同心恩笃(1),異心疏薄,疏薄怨恨,毀傷其行,一累也。

    人才高下,不能鈞同。

    同時并進(2),高者得榮,下者慚恚(3),毀傷其行,二累也。

    人之交遊,不能常歡(4)。

    歡則相親,忿則疏遠,疏遠怨恨,毀傷其行,三累也。

    位少人衆,仕者争進,進者争位。

    見将相毀(5),增加傅緻(6),将昧不明,然納其言(7),一害也。

    将吏異好(8),清濁殊操(9)。

    清吏增郁郁之白(10),舉涓涓之言(11),濁吏懷恚恨,徐求其過,因纖微之謗,被以罪罰(12),二害也。

    将或幸佐吏之身,納信其言。

    佐吏非清節,必拔人越次(13),迕失其意(14),毀之過度。

    清正之仕(15),抗行伸志(16),遂為所憎,毀傷于将,三害也。

    夫未進也,身被三累,己用也,身蒙三害,雖孔丘、墨翟不能自免(17),顔回、曾參不能全身也(18)。

     【注釋】 (1)笃(d(堵):厚。

    恩笃:感情深厚。

     (2)并進:這裡指一起去做官。

     (3)恚(hu@會):怨恨。

     (4)歡:喜悅,快樂。

    這裡指感情融洽。

     (5)将:指東漢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太守,因為大守同時又兼管軍事,當時習慣上稱“将”。

     (6)傅:通“附”,附蓋,增益,過分。

    緻:達到。

     (7)然:認為是對的。

     (8)将吏:将的下級官吏。

    異好(h4o号):不同的愛好。

     (9)清:清高,這裡指品德好。

    濁:污濁,這裡指品德壞。

     (10)郁郁:茂盛的樣子,這裡形容品行非常清白。

     (11)涓涓:美好。

    這裡指高明。

     (12)被:加。

     (13)越次:不遵照常規,任意提拔。

     (14)迕(w(伍):違背,抵觸。

    失:改變,不符合。

     (15)仕:通“士”,這裡指官吏。

     (16)抗:通“亢”,高尚。

    伸:展開。

     (17)墨翟(d0敵):墨子(約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

    傳說是宋國人,長期居住在魯國,曾做過宋國大夫,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政治家。

    又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18)顔回(公元前521~前490年):字子淵,春秋末魯國人,孔子學生。

    孔子極稱贊他的德行,後來曆史上尊為“複聖”。

    曾參(sh5n身):曾子(公元前505~前436年),名參,字子輿。

    春秋末魯國武城(今山東省費縣),孔子的學生。

    以孝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