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遇篇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這是一篇解釋仕宦遭遇的文章。
作者解釋了為什麼才能低下、操行惡劣的人能受到君主賞識重用,而才高行潔的人卻被輕視排斥的社會現象。
王充通過對曆史人物的分析,指出一個人能否做官,官階的高低,并不憑他才能的大小,品德的好壞,而要看他能否投合君主、長官個人的好惡和利益。
隻要能投合,即使是“竊簪之臣”、“雞鳴之客”,也可以飛黃騰達;即使毫無才能,單憑“形佳骨娴,皮媚色稱”,也能受寵。
因此,他進一步指出,“處尊居顯,未必賢”而“位卑在下,未必愚”。
對一個人不能單憑被重用就吹棒,不被重用就诋毀。
【原文】 1·1操行有常賢,仕宦無常遇(1)。
賢不賢,才也(2);遇不遇,時也;才高行潔,不可保以必尊貴;能薄操濁(3),不可保以必卑賤。
或高才潔行(4),不遇,退在下流(5);薄能濁操,遇,在衆上;世各自有以取士(6),士亦各自得以進(7)。
進在遇,退在不遇。
處尊居顯,未必賢,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
故遇,或抱洿行(8),尊于桀之朝(9);不遇,或持潔節,卑于堯之廷(10)。
所以遇不遇非一也:或時賢而輔惡(11);或以大才從于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濁;或無道德,而以技合;或無技能,而以色幸。
【注釋】 (1)仕宦:做官。
遇:遇合,遇到賞識。
(2)才:才能。
這裡指才能和操行。
(3)薄:微,少。
濁:渾濁。
這裡指操行惡劣。
(4)或:有的人。
(5)退:疑衍文。
“不遇,在下流”與下文“遇,在衆上”對文,可證。
下流:地位低下。
(6)士:這裡泛指封建社會的讀書人。
(7)進:升。
指當官或被重用。
(8)抱:持有。
洿(w&屋):同“污”。
(9)桀(ji6傑):夏朝最後一個君主。
名履癸。
傳說殘暴荒淫。
後被商湯擊敗,出奔南方而死。
(10)堯:傳說中陶唐氏部落酋長,炎黃聯盟首領。
名放勳,史稱唐堯。
(11)賢:這裡指賢臣。
惡:這裡指殘暴君主。
【譯文】 操行,有一貫優良的;而做官,卻沒有總是被賞識和重用的。
人品好不好,是才能和操行問題;而被不被重用,是時運問題。
才能高超操行高尚,不可能保證一定就會尊貴;才能低下操行惡劣,也不可能就必定要卑賤。
有人才能超群,操行高尚,不被賞識,居于低下的地位;而有人才能低下,操行惡劣,卻被重用,地位在衆人之上。
不同時代各自有用來選拔“士”的标準,而“士”也各有獵取功名的途徑。
升遷在于受到賞識,落第在于不受賞識。
處于尊貴顯赫地位,未必賢能,隻不過受到重用;地位卑賤低下,未必愚笨,隻不過不被賞識。
所以隻要被賞識,操行惡劣的,也會在夏桀的朝廷上受到尊重;不被賞識,雖有高尚節操,在堯的朝廷上也會位處卑賤。
因此,被賞識重用還是遭厭惡斥退,原因是各種各樣的:有的是賢臣卻輔佐了暴君;有的是臣子才大卻要服從于才小的君主;有的是臣與君都有大才,而道德卻有清濁高低之分;有的是雖沒有道德,卻以一技之長投合了君意;有的是連一技之長都沒有,而是仗着姿色受到寵愛。
【原文】 1·2伍員、帛喜(1),俱事夫差(2),帛喜尊重,伍員誅死(3),此異操而同主也。
或操同而主異,亦有遇不遇,伊尹、箕子是也(4)。
伊尹、箕子才俱也,伊尹為相,箕子為奴,伊尹遇成湯(5),箕子遇商纣也(6)。
夫以賢事賢君,君欲為治,臣以賢才輔之,趨舍偶合,其遇固宜(7)。
以賢事惡君,君不欲為治,臣以忠行佐之,操志乖忤(8),不遇固宜。
【注釋】 (1)伍員(y*n雲):伍子胥(?~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楚國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殺害逃往吳國而為吳國大夫。
曾率吳兵攻破楚都,将楚平王屍體挖出來鞭笞三百。
吳王夫差打敗越國後,越王求和,伍子胥進谏不從。
夫差相信帛喜讒言,逼迫他自殺。
帛喜(p!匹):即伯嚭,春秋末楚國人,吳國太宰。
吳王打敗越國,越王使人行賄帛喜,帛喜向吳王進讒言,求和成。
後來越滅吳,帛喜以不忠被殺。
(2)夫差:春秋末吳國君主,越滅吳後自殺。
公元前495~前473年在位。
(3)以上參見《史記·伍子胥列傳》。
(4)伊尹:商初大臣。
名伊,尹是官名。
一說名摯。
傳說是商湯王妻子有莘氏女的陪嫁奴隸。
湯用為“小臣”,後任以國政,輔助湯王滅夏,被尊為阿衡(宰相)。
箕子:名胥餘,商代貴族,官太師,封于箕地,稱為“箕子”。
因規勸纣王,纣王不聽,裝瘋為奴,後被囚禁。
參見《史記·殷本紀》、《史記·宋微子世家》。
(5)成湯:蔔辭作“唐”。
又稱“湯”、“成唐”,原名履天乙,蔔辭作太乙,高祖乙。
子姓。
商朝的開國君主。
(6)纣:名辛,商朝最後一個君主。
曾東征東夷,得到大批俘虜。
後生活腐化,實行暴政,殺死比幹、梅伯,囚禁周文王。
周武王會合西南各族攻商,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西南)之戰中,因“前徒倒戈”,他兵敗自焚。
曆代視其為暴君,故稱為“纣”(殘暴的意思)。
(7)固:本來。
宜:應當。
(8)乖:違背,不和。
忤(w*五):抵觸。
【譯文】 伍員、帛喜一起事奉夫差,帛喜受到尊重,而伍員卻被處死,這就是不同操行的人事奉同一個君主。
有的才能操行都相同,卻因事奉的君主各異,有被賞識重用的,有遭厭惡斥退的,伊尹和箕子就是這樣。
伊尹和箕子才能相同,伊尹做了國相,箕子卻淪為奴隸,這是因為伊尹遇到的是成唐,而箕子卻碰上了商纣。
賢臣事奉賢君,君主想把國家治理好,賢臣以自己超群的才智輔佐他,由于追求和厭棄恰好一緻,他們受到賞識重用理所當然。
賢臣事奉惡君,君主不想把國家治理好,賢臣雖盡心竭力去輔助他,終因操行和志向相反,不受賞識重用也理所當然。
【原文】 1·3或以賢聖之臣,遭欲為治之君,而終有不遇,孔子、孟轲是也(1)。
孔子絕糧陳、蔡(2),孟轲困于齊、梁(3),非時君主不用善也,才下知淺(4),不能用大才也。
夫能禦骥騄者(5),必王良也(6);能臣禹、稷、臯陶者(7),必堯、舜也。
禦百裡之手,而以調千裡之
作者解釋了為什麼才能低下、操行惡劣的人能受到君主賞識重用,而才高行潔的人卻被輕視排斥的社會現象。
王充通過對曆史人物的分析,指出一個人能否做官,官階的高低,并不憑他才能的大小,品德的好壞,而要看他能否投合君主、長官個人的好惡和利益。
隻要能投合,即使是“竊簪之臣”、“雞鳴之客”,也可以飛黃騰達;即使毫無才能,單憑“形佳骨娴,皮媚色稱”,也能受寵。
因此,他進一步指出,“處尊居顯,未必賢”而“位卑在下,未必愚”。
對一個人不能單憑被重用就吹棒,不被重用就诋毀。
【原文】 1·1操行有常賢,仕宦無常遇(1)。
賢不賢,才也(2);遇不遇,時也;才高行潔,不可保以必尊貴;能薄操濁(3),不可保以必卑賤。
或高才潔行(4),不遇,退在下流(5);薄能濁操,遇,在衆上;世各自有以取士(6),士亦各自得以進(7)。
進在遇,退在不遇。
處尊居顯,未必賢,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
故遇,或抱洿行(8),尊于桀之朝(9);不遇,或持潔節,卑于堯之廷(10)。
所以遇不遇非一也:或時賢而輔惡(11);或以大才從于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濁;或無道德,而以技合;或無技能,而以色幸。
【注釋】 (1)仕宦:做官。
遇:遇合,遇到賞識。
(2)才:才能。
這裡指才能和操行。
(3)薄:微,少。
濁:渾濁。
這裡指操行惡劣。
(4)或:有的人。
(5)退:疑衍文。
“不遇,在下流”與下文“遇,在衆上”對文,可證。
下流:地位低下。
(6)士:這裡泛指封建社會的讀書人。
(7)進:升。
指當官或被重用。
(8)抱:持有。
洿(w&屋):同“污”。
(9)桀(ji6傑):夏朝最後一個君主。
名履癸。
傳說殘暴荒淫。
後被商湯擊敗,出奔南方而死。
(10)堯:傳說中陶唐氏部落酋長,炎黃聯盟首領。
名放勳,史稱唐堯。
(11)賢:這裡指賢臣。
惡:這裡指殘暴君主。
【譯文】 操行,有一貫優良的;而做官,卻沒有總是被賞識和重用的。
人品好不好,是才能和操行問題;而被不被重用,是時運問題。
才能高超操行高尚,不可能保證一定就會尊貴;才能低下操行惡劣,也不可能就必定要卑賤。
有人才能超群,操行高尚,不被賞識,居于低下的地位;而有人才能低下,操行惡劣,卻被重用,地位在衆人之上。
不同時代各自有用來選拔“士”的标準,而“士”也各有獵取功名的途徑。
升遷在于受到賞識,落第在于不受賞識。
處于尊貴顯赫地位,未必賢能,隻不過受到重用;地位卑賤低下,未必愚笨,隻不過不被賞識。
所以隻要被賞識,操行惡劣的,也會在夏桀的朝廷上受到尊重;不被賞識,雖有高尚節操,在堯的朝廷上也會位處卑賤。
因此,被賞識重用還是遭厭惡斥退,原因是各種各樣的:有的是賢臣卻輔佐了暴君;有的是臣子才大卻要服從于才小的君主;有的是臣與君都有大才,而道德卻有清濁高低之分;有的是雖沒有道德,卻以一技之長投合了君意;有的是連一技之長都沒有,而是仗着姿色受到寵愛。
【原文】 1·2伍員、帛喜(1),俱事夫差(2),帛喜尊重,伍員誅死(3),此異操而同主也。
或操同而主異,亦有遇不遇,伊尹、箕子是也(4)。
伊尹、箕子才俱也,伊尹為相,箕子為奴,伊尹遇成湯(5),箕子遇商纣也(6)。
夫以賢事賢君,君欲為治,臣以賢才輔之,趨舍偶合,其遇固宜(7)。
以賢事惡君,君不欲為治,臣以忠行佐之,操志乖忤(8),不遇固宜。
【注釋】 (1)伍員(y*n雲):伍子胥(?~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楚國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殺害逃往吳國而為吳國大夫。
曾率吳兵攻破楚都,将楚平王屍體挖出來鞭笞三百。
吳王夫差打敗越國後,越王求和,伍子胥進谏不從。
夫差相信帛喜讒言,逼迫他自殺。
帛喜(p!匹):即伯嚭,春秋末楚國人,吳國太宰。
吳王打敗越國,越王使人行賄帛喜,帛喜向吳王進讒言,求和成。
後來越滅吳,帛喜以不忠被殺。
(2)夫差:春秋末吳國君主,越滅吳後自殺。
公元前495~前473年在位。
(3)以上參見《史記·伍子胥列傳》。
(4)伊尹:商初大臣。
名伊,尹是官名。
一說名摯。
傳說是商湯王妻子有莘氏女的陪嫁奴隸。
湯用為“小臣”,後任以國政,輔助湯王滅夏,被尊為阿衡(宰相)。
箕子:名胥餘,商代貴族,官太師,封于箕地,稱為“箕子”。
因規勸纣王,纣王不聽,裝瘋為奴,後被囚禁。
參見《史記·殷本紀》、《史記·宋微子世家》。
(5)成湯:蔔辭作“唐”。
又稱“湯”、“成唐”,原名履天乙,蔔辭作太乙,高祖乙。
子姓。
商朝的開國君主。
(6)纣:名辛,商朝最後一個君主。
曾東征東夷,得到大批俘虜。
後生活腐化,實行暴政,殺死比幹、梅伯,囚禁周文王。
周武王會合西南各族攻商,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西南)之戰中,因“前徒倒戈”,他兵敗自焚。
曆代視其為暴君,故稱為“纣”(殘暴的意思)。
(7)固:本來。
宜:應當。
(8)乖:違背,不和。
忤(w*五):抵觸。
【譯文】 伍員、帛喜一起事奉夫差,帛喜受到尊重,而伍員卻被處死,這就是不同操行的人事奉同一個君主。
有的才能操行都相同,卻因事奉的君主各異,有被賞識重用的,有遭厭惡斥退的,伊尹和箕子就是這樣。
伊尹和箕子才能相同,伊尹做了國相,箕子卻淪為奴隸,這是因為伊尹遇到的是成唐,而箕子卻碰上了商纣。
賢臣事奉賢君,君主想把國家治理好,賢臣以自己超群的才智輔佐他,由于追求和厭棄恰好一緻,他們受到賞識重用理所當然。
賢臣事奉惡君,君主不想把國家治理好,賢臣雖盡心竭力去輔助他,終因操行和志向相反,不受賞識重用也理所當然。
【原文】 1·3或以賢聖之臣,遭欲為治之君,而終有不遇,孔子、孟轲是也(1)。
孔子絕糧陳、蔡(2),孟轲困于齊、梁(3),非時君主不用善也,才下知淺(4),不能用大才也。
夫能禦骥騄者(5),必王良也(6);能臣禹、稷、臯陶者(7),必堯、舜也。
禦百裡之手,而以調千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