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遇篇第一

關燈
足(8),必有摧衡折轭之患(9);有接具臣之才(10),而以禦大臣之知,必有閉心塞意之變(11)。

    故至言棄捐(12),聖賢距逆(13),非憎聖賢,不甘至言也(14)。

    聖賢務高,至言難行也。

    夫以大才幹小才(15),小才不能受,不遇固宜。

     【注釋】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時魯國陬(#u鄒)邑(今山東省曲阜縣東南)人。

    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

    祖上是宋國貴族。

    小時候,家“貧且賤”,長大後,做過“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事。

    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于老聃,學樂于苌弘,學琴于師襄。

    聚徒講學,從事政治活動。

    五十歲時,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

    後周遊宋、衛、陳、蔡、齊、楚等國,始終不被重用。

    晚年緻力教育,整理《詩經》、《尚書》等古代文獻,并把魯國史官所記的《春秋》加以删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曆史著作。

    自漢朝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來我國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一直把他尊為聖人。

    其主要言論收集在《論語》一書中。

    孟轲(約公元前372~前289年):字子輿。

    鄒(今山東省鄒縣東南)人。

    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受業于子思的門人。

    曆遊齊、宋、滕、魏等國,一度任齊宣王客卿。

    因主張不被采用,退而與學生萬章等著書立說。

    其學說對宋代儒家有很大影響。

    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有“亞聖”之稱。

    其主要言論見于《孟子》一書。

     (2)陳:春秋時的小國,在今河南淮陽一帶。

    蔡:春秋時的小國,在今河南新蔡一帶。

    絕糧陳蔡:公元前489年孔子從陳國到蔡國去,途中被當地人包圍,七天沒有吃上一頓飽飯。

    事參見《荀子·宥坐》、《論語·衛靈公》。

     (3)齊:指齊國,在今山東北部。

    梁:指大梁(在今河南開封),魏國的都城,因此魏國也稱為“梁”。

    困于齊梁:指孟子在齊魏兩國進行遊說,遭到拒絕。

    事參見《孟子·公孫醜下》、《孟子·梁惠王上》。

     (4)知(h@智):通“智”。

     (5)骥(j@計):千裡馬。

    騄:騄耳,馬名,周穆王八駿之一。

    按《穆天子傳》及《列子·周穆王》皆作“綠耳”,當為綠色馬。

     (6)王良:春秋後期晉國有名的駕禦車馬的能手。

     (7)臣:以。

    。

    為臣。

    禹:夏後氏部落領袖,姒姓,曆史上稱“禹”、“大禹”、“夏禹”、“戎禹”。

    奉舜命治水有功,被舜選為繼承人,舜死後擔任部落聯盟領袖。

    稷(j@計):又稱“後稷”,姬姓,名棄,周朝的始祖。

    善種各種糧食作物,曾在堯、舜時代做農官,教民耕種。

    臯陶(g1oy2o高姚):一作咎繇,偃姓,傳說中東夷族的首領。

    又傳說是堯的賢臣,舜時掌管刑罰。

     (8)調:調理。

    這裡是駕禦的意思。

    足:這裡指馬。

     (9)衡:車轅頭上的橫木。

    轭(8餓):馬具,形狀略作人字形,駕車時套在馬的頸部。

     (10)接:接納。

    這裡是使用的意思。

    具:聊備其數。

    具臣:備位充數之臣。

     (11)閉心塞意:使心意受到堵塞。

    變:變化,改變。

     (12)至言:深切中肯的言論。

     (13)距:通“拒”,拒絕。

    逆:違背,排斥。

     (14)甘:樂意。

     (15)幹(g1n甘):求。

     【譯文】 有的作為具有很高智慧和道德的臣子,也遇上想把國家治理好的君主,然而終有不受賞識重用的,孔子、孟轲就是這樣。

    孔子在陳國與蔡國途中沒有糧食,孟轲在齊國和魏國陷入困境,這并非當時君主不肯任用好人,而是他們才智淺陋,沒有能力使用大才。

    能夠駕禦千裡馬的,一定是王良;能夠任用禹、稷、臯陶為臣的,必定是堯、舜。

    隻能駕禦日跑百裡馬的人,而要他去駕禦千裡馬,必定有毀壞衡木折斷轭木的危險;隻有使用備位充數臣子的才能,卻用他去駕禦有大臣才智的人,就必然會有才智受壓抑的不正常現象。

    所以,抛棄高明中肯的意見,聖賢遭到拒絕和排斥,并非是憎惡聖賢,不願聽高明中肯的意見,而是聖賢追求的理想太高,深切高明的意見實行起來很困難。

    才能大的去求才能小的任用他,才能小的不可能接受,因此不受賞識重用理所當然。

     【原文】 1·4以大才之臣,遇大才之主,乃有遇不遇,虞舜、許由,太公、伯夷是也(1)。

    虞舜、許由俱聖人也,并生唐世(2),俱面于堯,虞舜紹帝統(3),許由入山林(4)。

    太公、伯夷俱賢也,并出周國,皆見武王(5),太公受封(6),伯夷餓死(7)。

    夫賢聖道同、志合、趨齊(8),虞舜,太公行耦(9)。

    許由、伯夷操違者,生非其世,出非其時也。

    道雖同,同中有異;志雖合,合中有離(10)。

    何則?道有精粗,志有清濁也。

    許由,皇者之輔也(11),生于帝者之時(12);伯夷,帝者之佐也,出于王者之世(13),并由道德,俱發仁義(14)。

    主行道德,不清不留;主為仁義,不高不止,此其所以不遇也。

    堯混舜濁;武王誅殘(15),太公讨暴,同濁皆粗,舉措鈎齊(16),此其所以為遇者也。

    故舜王天下(17),臯陶佐政,北人無擇深隐不見(18);禹王天下,伯益輔治(19),伯成子高委位而耕(20)。

    非臯陶才愈無擇,伯益能出子高也。

    然而臯陶、伯益進用,無擇、子高退隐,進用行耦,退隐操違也。

    退隐勢異(21),身雖屈,不願進;人主不須其言,廢之,意亦不恨,是兩不相慕也。

     【注釋】 (1)虞舜:即舜。

    許由:一作許繇。

    相傳堯要把君位讓給他,他逃至箕山務農。

    堯又請他做九州長官,他到颍水邊洗耳,表示不願聽。

    太公:周代齊國的始祖。

    姜姓,呂氏,名望,一說字子牙。

    商未隐居在渭水(今陝西中部)河邊,受到周文王的賞識和重用,輔佐周武王伐纣,因功封于齊(今山東省北部)。

    有太公之稱。

    俗稱姜太公。

    伯夷:商末孤竹君長子,墨胎氏。

    反對周武王伐纣,商滅,不吃周粟,餓死于首陽山。

    儒家将他樹為道德高潔的典範。

     (2)唐世:堯當政時期。

     (3)紹:繼承。

    帝統:這裡指帝位。

     (4)以上事參見《史記·伯夷列傳》 (5)武王:姓姬,名發。

    繼承文王遺志,率兵滅商,建立周王朝。

     (6)參見《史記·齊太公世家》。